郑东新区再定发展新坐标--固定资产投资今年完成670亿元 “十三五”主要指标增速全市领跑

索 引 号:737405256/2016-20581主题分类: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督/投资项目查询
发布机构:郑州市郑东新区管理委员会关 键 词:投资项目
文    号成文日期:2016-02-16发布日期:2016-02-17
体    裁生效日期废止日期
郑东新区再定发展新坐标--固定资产投资今年完成670亿元 “十三五”主要指标增速全市领跑

    今年是全市实施国际商都规划和“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郑东新区全面推进“两个国际化”、二次创业的关键之年。如何抢抓机遇、在实现全市“两个率先”中发挥先行引领作用?今天召开的郑东新区2016年度工作会议,敲定全年大盘,并对“十三五”目标任务进行部署。
    回顾2015年,郑东新区综合实力取得重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9亿元,财政总收入超200亿元,公共预算收入77.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和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继续稳居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区首位。2016年,东区明确提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6亿元,双双增长10%以上,而金融业增加值要增长13%以上、占三产比重达到58%以上,进一步提升金融业集聚发展水平。“十三五”主要指标增速要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
    ■融入“一带一路”金融将有新突破
    郑东新区将抢抓国际商都建设和自贸区申建机遇,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发展新兴金融业态,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全力推动金融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全年引进各类金融机构20家以上,以韩资、澳资和“一带一路”沿线金融机构等为重点,力争外资银行引进实现突破,推动进出口银行、浙商银行入驻,从而实现政策性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全部进驻,并推动民营银行以及矿产品、钢材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尽快组建。加快金融载体建设,推动龙湖金融中心内环整体开发项目三区6栋楼宇建成投用,开工中原银行大厦、中国人保大厦等9个项目,加快推进金融创新集聚区规划建设。加快发展新兴金融业态,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支持第三方支付、股权众筹、P2P、征信等互联网金融企业规范发展,引导股权投资机构和私募证券投资机构有序发展。不断优化金融生态,争取国家金融业开放创新和业务试点政策,积极筹建中国期货博物馆,构建完整的期货业链条,打造期货业发展高地。
    ■名企纷至中央商务区愈发国际范
    构筑对外开放平台,持续放大“上合效应”,积极开展国际化的人文经贸合作交流,积极对接有关国家部委和戴德梁行等机构,承办相关国际会议。扎实推进楼宇经济发展,全年新引进航天科技、延长壳牌等国内外500强、行业20强企业及区域总部项目15家以上,培育税收超亿元楼宇28栋,力争超5亿元楼宇10栋、超10亿元楼宇3栋。着力完善高端商务体系,签约落地韩国乐天等一批商贸项目,力争新引进电商企业50家以上。加快构建“双创”服务体系,全面提速九大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启动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运营工作,集聚知识产权代理、交易、研究机构50家以上,全年新增众创空间5个,各类孵化器入孵企业300家,集聚创业团队100多个、创客1000多人,引进“两院”院士团队2个、国家“千人计划”团队5个。
    ■三大主战场四大生态公园强力推进
    以龙湖、龙子湖和白沙区域为三大主战场,促进城乡区域协同发展。全年共安排社会投资项目217个,计划完成投资395亿元,包括新建项目87个,续建项目130个,其中,龙湖区域重点推进天语智能终端研发园等43个项目,完成投资152.7亿元;白沙区域重点推进白沙商业中心、郑开中学等52个项目,完成投资84.7亿元;龙子湖区域重点推进陈三桥污水处理厂等68个项目,完成投资83.8亿元;东广场等区域重点推进洛阳正骨医院2期等54个项目,完成投资73.8亿元。与此同时,以白沙区域为重点,全年共安排路桥项目253个,完成投资56亿元。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持续聚焦四大生态公园建设,着力打造龙湖“千亩湿地、万亩水面”、如意运河景观、龙子湖“森林花海”、象湖滨水绿廊。开工森林公园、龙子湖植物园等绿化项目56个,年内建成龙湖滨水公园、龙子湖植物园,力争新增和改造绿地35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2.7亿元。加快生态水系建设,全年计划开工项目15个,完成投资3.4亿元。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大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金光花苑等11个续建项目建设,确保规划的安置区上半年全部开工,2014年底前已拆迁群众回迁率达到80%以上。。全年开工安置房1100万平方米,竣工9个项目25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60亿元
    ■城区靓丽清新更加绿色智慧
    打造靓丽城区,巩固CBD区域整治成果,建立长效机制,推广治理经验,重点抓好车辆乱停乱放、占道经营及突店经营、垃圾积存等“三乱”治理,推进老旧安置区功能完善和改造提升,着力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打造清新城区,持续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力争建筑工地文明达标率100%,力争起步区范围内机械化清扫冲洗率达到90%以上,全面抓好燃煤污染治理、油烟治理、黄标车淘汰等工作,确保PM10、PM2.5指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打造绿色城区,大力推广绿色能源资源利用,在龙湖、龙子湖等区域建设分布式能源,完善综合管廊及再生水管网系统建设;打造智慧城区,推动智慧城市管理信息平台4月份运行,智慧东区公共信息平台6月份运行,综合治税智慧管理平台11月份运行,智慧博览馆11月底前建成投用。
    ■新增7500个学位群众更有获得感
    打造三级三类便民服务体系,推动体育公园等7个续建项目建成投用,规划的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全面开工。完善国际化教育医疗服务体系,围绕建成区配套学校全部开工的目标,确保康庄路小学等24所中小学幼儿园上半年开工,建成五十四中等学校4所,完成投资10亿元,新增学位7500个;抓好“三医疗一平台”(优质医疗机构、基本医疗单位、公共医疗卫生中心,互联网 医疗服务平台)建设,完成投资15亿元;加快推进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构建祥和社区服务体系,分类制定城市社区、村改居社区等祥和社区创建标准,坚持试点带动,全年建成祥和社区20个;完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依托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加快社区托老站建设,探索“居家养老”“智慧养老”等新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发展社区中小型养老机构;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和就业促进工程,全年新增就业4.7万人,统筹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力争社会保险参保实现全覆盖。
    ■“十三五”东区再绘新蓝图
    郑东新区“十三五”主要指标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力争到2020年:“一带一路”国际化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加快确立;中部地区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初步形成;以“米”字形高铁为标志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巩固;以如意型为标志的城市形态魅力更加彰显;以国家级平台为支撑的中部地区创新创业高地作用凸现;国际化的人居和营商环境日臻完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高端产业形态、花园城市形态、和谐社会形态更具内涵,综合实力再上台阶,走在全市现代化建设的前列。
    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化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东区将重点推进机构体系完善、要素市场培育、资本市场建设等六项工程,到2020年,金融机构总数突破450家,争取申建落地跨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型要素市场,2017年底前开工建设金融创新集聚区;加快建设国际化中央商务区,持续扩大“上合效应”,力争成为部分国际组织、国际论坛的发起地或永久会址,力争2020年入区世界500强突破60家,国内500强突破80家,力争2020年集聚电商500家,交易额突破1500亿元。五大国家级服务平台、九大创新创业综合体全部投用,力争2020年,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00名以上,新增创新创业载体面积200万平方米,新增科技型企业4000家,创投基金规模25亿元。
    全面完成城市规划区内大棚户区改造,2017年底前实现12万群众全部回迁,到2020年,全面建成四大公园为主体的生态绿化体系、“五湖八渠五河”为主体的城乡生态水系,新增绿地面积1500万平方米,新增水域面积500万平方米,全区绿地、水域总面积突破5800万平方米。积极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其中,龙湖区域,实现龙湖蓄水到位、凤山植被成林,使龙湖生态公园万亩水面、千亩湿地成为东区重要的共生城市生态景观;龙子湖区域,科研创新集聚区主体功能项目全面投用,清华华商科技园、武汉大学科技园、创意岛孵化器、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实现多园联动发展,规模效应初步显现;白沙园区,建成象湖吉祥文化公园,中原云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产业园建成投用,建成省考古博物院、省图书馆、省科技馆、省会规划展览馆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全省公共文化中心地位基本确立;郑州东站东广场地下地上基础设施和商务楼宇开发基本完成,高端服务业快速集聚,成为商贸云集、总部林立的枢纽经济中心区。
    全力打造务实高效、开放共享的优质发展环境。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楼宇标准化认证,并通过构建全方位的人才服务环境,全力建设中部地区“人才特区”。构建国际化的医疗、教育和社区服务体系,2020年底前,投资46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7所,增加学位8万个,全面建成33处片区级便民服务中心,努力为群众营造舒适宜居环境。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