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分析

  • 索引号:005253074/2016-00083
  • 主题分类: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督/统计/业务信息/国民经济核算
  • 发布机构:郑州市统计局
  • 关键词:统计
  • 文号
  • 成文日期:2016-05-03
  • 发布日期:2016-05-03
  • 体裁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十二五”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分析近年来,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郑州市不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坚持转型发展,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过程中积蓄新能量、创造新突破,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取得了长足进展和辉煌业绩,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高,新的增长动力不断培育,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近年来,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郑州市不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坚持转型发展,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过程中积蓄新能量、创造新突破,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取得了长足进展和辉煌业绩,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高,新的增长动力不断培育,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郑州市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后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2015年郑州市GDP完成731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5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62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539亿元。郑州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1:54.5:42.4变化为2015年的2.1:49.5:48.4,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持续上升,第一、二产业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是郑州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一)第一产业大融合,都市型生态农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郑州市坚持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繁荣经济,优化生态”为目标,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深入拓展农业功能,有力促进了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农林牧渔业与种养加工、现代物流、休闲娱乐、涉农服务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对郑州市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都市型生态农业蓬勃发展。

    ——产业融合带动农业功能拓展。“十二五”期间,郑州市以产业化为核心,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农林牧渔业与种养加工、现代物流、休闲娱乐、涉农服务等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以三全、思念、白象、好想你、雏鹰等为代表的冷冻食品、面制品、枣制品、肉制品等种养加工型产业,以万邦物流、双桥花卉等为代表的农业流通型产业,以休闲农庄、农家乐为主体的休闲农业型产业,以万庄化肥等为代表的涉农服务型产业等。加快都市型生态农业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郑州市林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5.4%,高于农林牧渔业11.9个百分点;畜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5.4%,高于农林牧渔业1.9个百分点。2015年郑州市登记在册规模型(200亩以上)休闲农业庄园186家,休闲农业特色村18个,休闲农业接待人次2300万人次,营业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近50%。

    ——产业集群带动农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郑州市结合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优质粮种、绿色蔬菜、现代渔业、花卉、大枣、石榴、草莓、休闲观光和山地特色农业等主导产业,启动实施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10大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已编制完成并全面启动建设,30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和60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项目梯次推进,各示范区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拉长产业链条,产业规模经营充分发展。建立了省内首家草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蔬菜新品种研发中心,好想你红枣产业集群、雏鹰生猪产业集群、三全食品生猪养殖基地、河南花花牛集团奶牛牧场等产业化集群,呈现出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第二产业大调整,现代工业体系快速构建

    “十二五”时期,是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现代工业的关键时期。围绕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改造传统产业和构建现代工业,郑州市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七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工业企业,工业产业结构深度优化。郑州市快速构建制造业行业覆盖全面、创新驱动作用凸显的现代工业体系。

    ——工业规模再上台阶,工业体系完整丰富。2015年郑州市工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是2010年的1.8倍,是改革开放20年工业增加值累计量的1.3倍。

    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十亿元的企业有183家,比2010年增加118家。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有7家,比2010年增加2家。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有1家,而2010年为0家。

    “十二五”期间,郑州市构建了完备的工业体系。郑州市工业企业覆盖工业大类的比率达92.7%,其中,制造业企业覆盖制造业大类的比率达100%。

    ——落后产能逐步淘汰,现代工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4.3%。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年均增速10.2%,低于规模以上工业4.1个百分点;七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7.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2个百分点;四大战略性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1.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7.1个百分点。七大主导产业,尤其是四大战略性产业已成为郑州市工业发展中的主要动力和新的增长点。

    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51.4%下降为2015年的40.2%,下降11.2个百分点;七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60.4%上升为2015年的71.7%,上升11.3个百分点;四大战略性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36.2%上升为2015年的49.4%,上升13.2个百分点。工业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现代工业体系快速构建。

    ——科技创新作用凸显,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十二五”期间,郑州市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围绕七大主导产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科技创新对现代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部分行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拥有国内外领先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的“轮胎式可伸缩型百米级风电安装专用起重机”,填补了全球风电安装专用吊机的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重大疾病全自动高精免疫诊断系统”,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结束了我国不能自主独立生产硬岩掘进机的历史,是世界上能独立生产硬岩掘进机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大企业之一,盾构产能、科研实力和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

    “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不含汽车)增加值年均增速1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15.3%上升为2015年的27.1%,上升11.8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6.7%上升为2015年的12.3%,上升5.6个百分点。2015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不含汽车)增加值完成899亿元,是2010年的3.4倍。

    ——新兴工业表现突出,高端制造快速孕育。“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0.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2.4%上升为2015年的15.9%,上升13.5个百分点。2015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工业增加值完成52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7.2%,成为郑州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7.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5.1%上升为2015年的7%,上升1.9个百分点。2015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完成233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客车产品研发、制造与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制造企业。拥有底盘车架电泳、车身电泳、机器人喷涂等国际先进的客车电泳涂装生产线,是目前世界单厂规模最大、工艺技术最先进的大中型客车生产基地,产品远销美国、法国、伊朗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建成投产的新能源厂区是中国客车行业最先进、世界规模最大的新能源客车基地。2014年,宇通客车销售61398辆,同比增长9.5%,营业收入257亿元,同比增长15.9%,新能源客车销售7405辆,同比增长90%,其中纯电动客车销售超过1400辆。

    (三)第三产业大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十二五”以来,郑州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对第三产业发展扶持力度,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形成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双轮驱动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的格局,为郑州市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二、三产业双轮驱动。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是“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2015年郑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539亿元,是2010年的1.7倍,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42.4%上升为2014年的46.4%,近年来首次超过工业。2015年又进一步上升为48.4%。

    “十二五”期间,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61.6%下降为2015年的52.2%,下降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37.8%上升为2015年的47.1%,上升9.3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年均增速与GDP年均增速的差距比“十一五”期间缩小了1.1个百分点,与第二产业年均增速的差距比“十一五”期间缩小了2.3个百分点。特别是“十二五”后期,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近年来首次超过工业,逼近第二产业。

    ——传统服务业不断升级,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传统服务业为郑州市服务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十二五”期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郑州市传统服务业不断升级,形成了网上商店和实体商店相互补充的批发零售业格局,线上交易和线下体验协调发展的住宿餐饮业业态,信息集成和管理智能深度融合的现代物流业体系,为郑州市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郑州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法人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销售额为105亿元。

    2015年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完成538亿元,是2010年的1.8倍;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完成246亿元,是2010年的1.6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401亿元,是2010年的1.2倍。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9.1%上升为2015年的10.7%,上升了1.6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引领服务业加速发展。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是构建服务业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2015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完成411亿元,是2010年的1.4倍,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5.2%上升为2015年的5.6%;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272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15.4%上升为2015年的17.4%,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达12.6%,高于GDP年均增速1.4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金融业、文化创意旅游业、公共服务业等七大支柱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提高了服务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从经济总量看,2015年服务业七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完成354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8.5%。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完成667亿元,是2010年的2.6倍,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6.4%上升到2015年的9.1%;文化创意旅游业增加值完成69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9.5%;公共服务业增加值完成47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6.5%。从增长速度看,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速达19.1%,高于第三产业7.7个百分点;公共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15.1%,高于第三产业增速3.7个百分点。

    ——新业态迸发新活力,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河南省进口物资公共保税中心有限公司是河南保税物流中心的主体运营单位,承建郑州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项目。通过深入解决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三难”问题,持续在信息化建设、业务规模、单日放量等方面引领全国,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跨境电子商务 邮快件的全球采购、出口、分拨、配送的商业模式。创新提出的跨境电商“保税备货模式”成为海关总署1210模式推广全国的蓝本,多项研究成果成为国家政策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郑州市自2013年7月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开始到“十二五”末,累计完成走货量5236万包,货值42.1亿元。其中,2015年完成走货量5189万包,货值41.1亿元;月均走货量432万包,货值3.4亿元;日均走货量14.2万包,货值1127万元。郑州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呈现井喷式增长。

    二、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经济质量效益趋优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进入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增长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多种挑战、风险和机遇并存。三大需求的平衡协调增长是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重要条件。“十二五”以来,郑州市经济增长动力持续转换,需求结构深度调整,质量效益不断优化,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一)经济增长动力持续转换

    ——经济增长实现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十二五”以来,尤其是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受国内资源环境以及外部压力影响,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渐显乏力,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则逐渐增强。郑州市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拉动转变为依靠投资、消费共同拉动。郑州市经济增长实现了投资、消费双轮驱动。

    “十二五”期间,郑州市消费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47.4%上升为2014年的48%,上升0.6个百分点;消费对GDP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33.4%上升为2014年的42.1%,上升8.7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持续增强。“十二五”期间,投资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52%下降为2014年的51.1%,下降0.9个百分点;投资对GDP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66.9%下降为2014年的57.8%,下降9.1个百分点。

    ——经济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十二五”期间,郑州市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举,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积极打造对外开放平台,拓宽对外开放领域,提升对外经贸水平,推动开放型经济再上新台阶,经济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

    “十二五”期间,郑州市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61.7%,进口总额年均增速72.3%,出口总额年均增速55.3%。2015年郑州市进出口总额达570亿美元,是2010年的11.1倍。其中,进口总额258亿美元,是2010年的15.2倍;出口总额312亿美元,是2010年的9倍。2015年以富士康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集聚手机整机和配套企业近百家,手机产量达到2亿部,智能手机产量占全球的八分之一。

    (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消费结构向居民消费进一步调整。扩大居民消费是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郑州市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30.7%上升为2014年的33.4%,上升2.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14.7%上升2014年的46.2%,上升31.5个百分点。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16.7%下降为2014年的14.6%,下降2.1个百分点;政府消费对GDP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18.7%下降为2014年的-4.1%,下降22.8个百分点。消费结构由政府消费向居民消费进一步调整。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十二五”期间,郑州市农村居民消费年均增速14.2%,城镇居民消费年均增速11%,农村居民消费年均增速高于城镇居民3.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缩小。2014年农村居民消费594亿元,是2010年的1.7倍。2014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19832元,比2010年多9768元,是2010年的1.7倍;2014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26574元,比2010年多8332元,是2010年的1.2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幅大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缩小。

    (三)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趋优

    “十二五”期间,郑州市财政收入以年均110亿元的增量大幅提高,2015年达942.9亿元,占GDP比重为12.9%。郑州市财力更加充足,经济调控能力更强。

    政府所得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18.9%下降为2015年的18.1%,下降0.8个百分点;企业所得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28.3%上升为2015年的29.5%,上升1.2个百分点。企业经营成本更低、效益更好。

    回首“十二五”,郑州市紧紧围绕“三大一中”战略定位,全面推进都市区建设,多措并举调结构,抢抓机遇促改革,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转换、转型优化升级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展望“十三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将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注:文中关于增加值总量的描述均使用现价,关于“倍数”、“翻番”的描述,以下指标使用现价: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不含汽车)增加值,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等;以下指标使用不变价: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房地产业增加值,其他服务业增加值,金融业增加值,农村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等。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