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惠济区人社局积极探索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工作并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完成两网化(网格化、网络化)建设,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建成“上下联动、横向联动、区域联动”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新格局和“一级执法、两级管理、三级网格”的劳动保障监管框架,现历经六年时间的实践,已经成为具有惠济特色的一项工作。
一、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概述
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是指按照管辖区域内用人单位的数量和监管难度,以镇(街道)或社区为基础划分若干网格,每一网格配备一定数量的劳动监察协管员,明确职责和任务,包括实时采集和监控网格内用人单位招工用工、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劳动条件、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信息及情况,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明确、跟踪及时的覆盖城乡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网。
二、惠济区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的实践
1.立足辖区实际,全面划分设定网格。在分析惠济区用人单位数量、分布状况及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网格划分,确保每个用人单位都在网格化管理的覆盖中。通过建立劳动监察中队、社区(建筑工地)维权工作站,将惠济区行政区域内的各类用人单位按照区域分布自上而下划分若干块、格。镇(街道)为块,社区(建筑工地)为格,架设了全覆盖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
2.落实经费保障,充实网格人员力量。根据省政府〔2010〕71号文件精神,在惠济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惠济区人社局按照“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向社会公开招聘66名劳动保障专职监察员,充实到各中队及各维权工作站。公开招聘人员经培训考试后持证上岗,统一着装,佩戴监察标识,专门从事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截止目前,惠济区劳动保障监察网格设劳动监察大队1个,镇(街道)劳动监察中队8个,村、社区、建筑工地维权工作站30余个,专职监察员19人,协管员66人,并将配置9辆劳动监察执法电瓶车用于日常巡视,办案设施已基本到位。
3.完善管理制度,提高队伍能力水平。在建立起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后,惠济区人社局按照“管理人、培养人”的理念加强队伍管理:一完善考核制度,每月都进行一次考核,通过严格的考核,将劳动保障监察年度工作目标层层分解,任务到格,责任到人,实现了用一整套评价指标管理人。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惠济区人社局劳动保障监察大队还定期举行各种案例分析会,研讨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通过一次次的培训,切实提高劳动监察协管员的业务水平,做到培养人。
三、惠济区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的成效
1.创新了政府监察模式。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创新了政府劳动保障监察模式,实现从被动反应式监察向主动预防式监察、有限监察向全面监察、静态监察向动态监察转变。
2.强化了企业监管服务。充分发挥劳动监察网格化的服务作用,提出“以服务促执法 以执法促和谐”的理念,对企业实现“零成本、零距离”服务。分类监管,对劳动密集程度高的大型企业实行每月报告制度。定期不定期走访联系企业,在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及用工情况。根据企业需求,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健全员工招聘、用工管理、技能培养、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妥善处理用人单位劳资矛盾,引导用人单位遵守法律,避免违法用工成本。目前已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举办各类培训班、学习研讨活动20余期,培训500余人次。通过树立5家示范典型,帮助60多家企业修订完善规章制度。
3.方便了劳动者及时维权。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将机构延伸到镇(街道),建立劳动监察中队,使维权举报投诉渠道进一步得到畅通。再由镇(街道)延伸到村、社区及建筑工地,建立劳动维权工作站,实现建筑工地农民工不出建筑工地就能依法维权。劳动监察大队开设的维权举报电话和“绿色通道”,随时受理劳动者的投诉举报,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劳动者就地维权,就地解决诉求。自2011年到2016年,惠济区依托网格化监管体系,全区共主动巡查企业3700余家,接待群众举报投诉3000余次,立案处理700余件,书面审查各类用人单位3448家,为9000余名劳动者追讨工资报酬9000余万元。
4.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惠济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多,中小企业多。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的影响,部分企业业主因经营不善,欠薪逃匿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仍有发生。此时,网格内的各级劳动保障监察队伍配合当地政府快速作出反应,利用熟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优势,在引导劳动者理性维权的同时,给镇(办事处)作好参谋,正确果断处置,平息事态,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