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737405256/2016-20122 |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工作信息/工作动态 | |
发布机构:郑东新区管理委员会金融服务局 | 关 键 词:综合 | |
文 号 | 成文日期:2016-06-24 | 发布日期:2016-06-24 |
体 裁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问:在中央扶贫开发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请问您对此如何理解?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扶贫、减贫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金融储蓄向投资转化,推动经济增长,增强扶贫基础;另一方面,对贫困人口的信贷有助于为其提供生产投资机会。从国际经验看,针对贫困人口的小额信贷实践以及联合国普惠金融理念的提出,都旨在为贫困人口提供有效金融服务,帮助其发展生产,实现增收减贫。
问: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的基本方略。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在精准扶贫方面做了哪些积极探索?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把金融扶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协调各有关部门,组织全省金融机构着力在精准扶贫上做文章。
注重货币政策精准发力。货币政策调控由“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落实定向降准措施,适度调增贫困县合意贷款规划,增强贫困县信贷投放能力。支持贫困县用好用足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十二五”期间贫困县使用支农再贷款334亿元。创新开办“央行再贴直通车”业务,2014年6月以来为贫困县企业低利率办理再贴现65亿元。
强化金融、扶贫等政策的对接联动。联合省扶贫办等部门出台金融扶贫指导意见,创建大别山片区、秦巴山区-南水北调水源地、濮范台3个金融扶贫示范区和汝阳、沈丘、民权3个金融扶贫示范县,组织金融系统开展金融扶贫主题年、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百千万”工程等系列活动。建立金融支持扶贫开发重点联系银行制度,引导各省级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联系贫困县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强化精准扶贫领域金融产品创新。在兰考等贫困县探索开展“两权”抵押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试点。推进国家开发银行与省现代农业促进会、省扶贫协会对接合作,邮储银行与省工商联小微企业服务中心对接合作,发放信用共同体贷款。引导金融机构依托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业产业链融资,创新、推广扶贫小额信贷,帮助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题。
优化贫困地区金融生态。协调建立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扶持政策。推进“惠农支付 农村电商”融合发展。大力推广助农取款、农民工特色银行卡服务,全省交易量、交易额连续数年居全国首位。
健全金融扶贫政策传导机制。协调整合扶贫资金,通过财政奖补、贴息支持及过桥贷款、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目前已协调贫困县设立贷款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信贷周转基金16亿元,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源的能力有效增强。
问:您认为当前我省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现状如何?
经多部门共同努力,我省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15年末,贫困县贷款余额3673亿元,较“十二五”初翻一番。“十二五”期间累计向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56亿元、扶贫贴息贷款52亿元。全省创新推出的8大类信贷产品、4大类服务模式,覆盖到所有贫困县域,其中邮储银行在沈丘县创新推出“惠民扶贫贴息小额担保贷款”,被全国邮储银行系统复制推广。农村支付体系更加完善,贫困县提前实现“ATM到100%乡镇、POS机到100%行政村、助农取款服务点到100%行政村域”。农村信用体系更加健全,贫困县建立了214万个农户信用档案,评定信用户161万户,创建278个信用乡镇、4700个信用村。
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全省仍有430万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条件脆弱,已成为制约我省全面小康进程的突出短板。与此相对应,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贷款难题尚未根本解决,农业农村的中长期资金需求仍未有效满足,急需金融扶贫进一步精准发力。
问:请问您对下一步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有哪些新思路?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将采取哪些措施?
在工作思路上,要变“三农”为“四农”,坚持从农村和城市“两头”发力。所谓“四农”即在“三农”的基础上,加上“农民工”。全省有近2000万农民工,且大都“离土不离乡”,不解决其市民化问题,“三农”问题难以根本解决。“两头”发力即一头向农村发力,加大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力度,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及服务体系的根本转变,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另一头向新型城镇化发力,着力推动农民工转型,通过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减轻农民工对农村土地的依赖,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适度经营规模不足、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真正为解决“三农”和贫困问题创造条件。
以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为突破口,探索金融精准支持扶贫开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工转型等关键领域的可复制可推广持续发展新路子。
出台金融精准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实施意见,建立进城农民工购房、就业创业等主办银行制度,引导金融机构推出多样化的住房、创业、教育类信贷产品,为农民工在城市“进得去、留得下、过得好”提供全程金融服务。
创新投融资机制,更好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作用,精准对接“三山一滩”地区易地扶贫搬迁,以及农村水电气路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资金需求。跟踪安置区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创业就业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因类施策,提供精准有效服务。引导加大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依托扶贫信息系统,组织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等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金融需求进行摸底,建立“一户一档”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档案。创新推广扶贫小额信贷,实施“百亿扶贫再贷款计划”,采取“扶贫再贷款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贷款 担保基金 财政贴息”等模式,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低成本资金。
加快推进“互联网 ”普惠金融发展,在偏远农村设立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为农民提供“一站式”、便捷化基础金融服务,探索开发普惠性移动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惠农服务“一网通”。
打造新型信用信息平台,推进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并强化评价结果应用,营造金融扶贫可持续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