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各县(市)区党委、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直机关各单位,市管各企业和高等院校,各人民团体:

现将《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郑州市委

                           郑州市人民政府

                          2016年8月17日

 

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郑洛新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和省委、省政府印发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为示范主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市场导向,不断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以全面提升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为核心,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承接技术转移为突破口,按照“重点突破、产业提升、先行先试、辐射带动”的原则,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成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和排头兵。

二、战略定位

作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龙头,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战略定位为开放创新先导区、技术转移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创新创业人才密集区、科技与金融结合实验区。

——开放创新先导区。积极推进开放式创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创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发挥后发优势,为中西部科教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探索依靠开放合作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作出示范。

——技术转移集聚区。建立健全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充分发挥郑州区位和交通枢纽优势,促进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形成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为枢纽的跨区域、跨领域、跨机构的技术流通新格局。

——转型升级引领区。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创新驱动主导、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格局。

——创新创业生态区。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努力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创业载体丰富、创业服务专业、创新资源开放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

——创新创业人才密集区。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和企业家精神,进一步完善鼓励创新、支持创造、激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政策措施,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大力吸引海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和团队来郑创新创业。

——科技与金融结合实验区。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先行先试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科技金融创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机制,着力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形成示范与带动效应。

三、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

(一)空间布局。按照“一区四园多点”的架构,郑州市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布局以郑州国家高新区为核心区,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水区和其它县市区创新创业综合体为辐射区。郑州高新区重点建设北斗导航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联东U谷·郑州·生态科技产业园、亿达软件园、新三板产业园等,谋划高新区“未来科技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重点建设空港(电子商务园)、古城(电子信息基地)、会展物流(商贸会展园区、航空物流园区)、双鹤湖(精密机械产业园、智能终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四大片区;郑东新区重点建设龙子湖科技创新集聚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中原金融产业园、金融智谷、创意岛孵化园、大学生及留学生归国人员创业园、电子信息创新创业综合体等;经开区重点建设智能汽车与电动汽车产业园、重大装备制造科技产业园、河南跨境电商智慧产业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科技产业园、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科技产业园、智慧物流园等;金水区以金水科教园区为依托,重点建设河南外包产业园、郑州启迪科技园、郑州北大科技园、西亚斯亚美迪国际软件园等。

(二)功能布局。立足比较优势和发展基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自主创新核心区强化战略先导地位,突出“高”和“新”,充分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辐射区突出“专”和“精”,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形成示范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特色明显的产业格局,开创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创新新局面。加强各园产业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一批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形成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一体化新格局。

四、发展目标

以积极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统领,汇聚社会各方力量、集成有效创新资源支持示范区发展,加快构建中心带动,引领全市创新发展新局面,为建设创新型郑州提供强力支撑。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示范区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6件,研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机构,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的创新型企业。

——技术转移和开放创新形成新局面。引进或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培育一批高端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服务机构,转移转化一批技术成果,促进一批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项目,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12%以上。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6%以上,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将示范区打造成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

——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日益完善。创新创业环境良好,创新文化氛围浓厚,创新要素实现区域间的有机整合和流动,以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为主的创新创业活动踊跃,成为中西部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土。

五、重点任务

(一)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统筹协调发展机制,统筹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对科技创新的保障。建立形成区域协同、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完善跨层级、跨部门的集中统筹和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分配和激励制度,完善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机制,着力以市场化方式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建立完善专利导航产业发展机制和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制度。

2.加快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有利于发展的科学高效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自主灵活的用人机制,鼓励示范区积极探索干部管理体制改革。优先保障示范区重大创新项目用地需求,利用存量房产兴办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突出国家高新区作为示范区核心区的地位,切实赋予其省辖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的行政管理权限。在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中为高新区发展建设预留充分发展空间,统筹安排使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和增减挂钩指标等各类指标,运用国家有关支持政策,保障高新区发展用地需求,适时扩大高新区行政管理范围。增强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创新高新区发展模式,以异地共建、“托管”等方式积极推进一区多园建设。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编制示范区部门权责清单,依法公开管理权限和流程,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示范区创新创业活动的干预,消除行政审批中部门互为前置的认可程序和条件。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以管促放,深化商事制度、“多规合一”等改革,进一步完善配套监管措施,探索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政府管理制度。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加快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企业的梯次发展,实施“十百千万”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创新发展能力强的创新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结合郑州市中小企业众多的优势,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一批年营销额超亿元的科技型企业。实施科技瞪羚企业计划,培育一批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或挂牌进入资本市场,成为行业创新先锋。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学科等优势,进一步服务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进科技创新资源与市场等创新要素深度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衍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2.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的全链条设计,围绕产业链系统部署创新链,提升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效率,推动主导产业成群成链发展。积极引导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建立机制灵活、互惠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龙头企业为主体,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力争突破主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获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3.加快研发平台建设。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优化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布局。探索建立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组织开展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强化与国家级大院大所的战略合作,积极引进国家级科研机构及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对引进和新建的国家级重点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在土地使用、资金配套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4.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强化郑州国家高新区的核心作用,引导高新区立足“高”、突出“新”,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统筹研发机构、服务平台、人才资源等重大科技资源进一步向郑州高新区倾斜,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郑州国家高新区集中发展。谋划包含大学创新城、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实验室等大型科学中心、战略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基地、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金融创新中心等的高新区“未来科技城”。将高新区打造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支撑性区域、标志性区域、成果展示区域。支持发展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各类产业集聚区申报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创新型产业集聚区,辐射引导产业集聚区走创新发展道路。

5.创新人才集聚模式。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把高端人才与草根创业者结合起来,大力支持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者等群体,推动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设立首席科学家、特聘研究员等特设岗位,按照“人在岗在、人走岗销”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组织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机制。加快培养创新型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完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实行积极的激励政策措施。实行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完善国际化高端人才出入境、停居留、税收、保险、结汇等制度,探索推行华裔卡、移民入籍、外国留学生毕业直接留驻就业等制度和试点。

(三)推进技术转移和开放合作

1.着力推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和运行,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为核心,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和全国创新网络,积极吸纳外部创新要素,主动承接技术转移。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激活科技成果转化能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建立专利技术成果应用长效机制,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2.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充分发挥郑州“米”字型高铁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交通枢纽作用和区位优势,促进创新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开展创新活动。提高高新区对外开放水平,支持其引进国际知名科技园区和研发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与国内外创新力量合作研发。加强与中科院等国家大院大所和央企的合作,鼓励和支持其在示范区内建立成果转化平台。通过举办郑州国际创新创业大会等多种方式,吸引国内外高端产业、创新要素、优质资源向郑州集聚。

3.促进技术市场繁荣和发展。制定技术市场培育发展相关的扶持政策,构建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培育技术交易主体,支持技术转移、交易、登记等中介机构、服务机构,扶持经技术转移机构促成在我市转移转化的项目,培养技术交易经纪人才队伍,促进我市技术市场健康发展。

4.深化军民融合创新互动。探索建立军民融合重大科研任务形成机制,构建军民共用技术项目联合论证和实施模式,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军民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探索开展军民通用标准制定和整合,推动军民标准双向转化,促进军民标准体系融合。统筹军民共用重大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双向开放、信息交互、资源共享。积极开展国防知识产权解密和转化交易试点,建立军工科技资源使用和服务价格补偿机制。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1.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实施,努力将郑州建成先进制造业大市,迈入全国制造业强市行列。以关键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升级,以科技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完善产业链配套,推动规模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重点,贯通研发、关键零组件加工、手机生产的本地化链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研发能力,打造智能终端(手机)产业集群,形成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研发制造基地;以郑州高新区、金水区为重点,发展可见光通信、北斗导航与遥感、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安全、物联网等重点领域,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形成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以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发展盾构装备、工程机械、智能仪表与控制系统、客车、中高级轿车、智能制造、机器人等,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全面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发、核心元器件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以郑州高新区为重点,集成一大批轨道交通研发机构、制造企业,打造中国郑州地铁城。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发展超硬材料及制品、新型合金材料和碳纤维材料,努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

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加强产业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一批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以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发展混合动力客车、纯电动客车、纯电动工程车、无人驾驶汽车等,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及制造基地。加快智能终端、智慧物流、集成电路为标志的大数据关联产业发展,以郑州高新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重点,建设大数据中心产业园,布局大数据的工作体系和生态链,推进智慧物流、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关联产业发展。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开创郑州大数据发展新局面。做大做强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3D打印等新兴业态,培育产业新增长极。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重点,发展附加值、技术含量较高的生物技术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创新药等产业,积极引进高端医疗设备、新型医疗器械等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产品,形成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3.积极构建航空经济产业体系。以航空经济为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培育壮大与航空关联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建设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产业群。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积极引进国内外航空制造维修企业,引导本地装备制造和电子电气企业向航空制造领域拓展,重点发展机载设备加工、航空电子仪器、机场专用设备以及航空设备维修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郑州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以电子商务为牵引,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加快培育电子商务新业态和产业群。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构建开放融合平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在航空航材制造、智能终端、精密机械等领域,引进核心技术创新团队,设立高端制造业研发中心,形成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五)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1.积极构建创新创业高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建设创新创业综合体的具体部署,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特色鲜明、配套协作”的原则,高标准建设好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创业培育、创新研发、科技服务、人才集聚和生活服务的集约功能;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开源技术,打造“互联网 ”创新平台,提升众创空间服务能力;积极引导大企业发展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专业化众创空间;支持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支持多元主体投资建设孵化器,鼓励各类孵化载体实行市场化运营,在土地、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打造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2.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以郑州高新区、郑东新区、金水区为重点,积极推进创业孵化、研究开发、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在高新区“未来科技城”建设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研发基地、区域总部,建设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专业中介组织广泛参与、与国际接轨、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充满活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落实国家将符合条件的科技服务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范围的政策,落实国家已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等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建立激励科研设施、仪器开放共享等机制,为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市财政投入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成立郑州市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科技贷款风险共担机制,用于对合作银行、合作担保公司、合作保险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和担保所发生的实际损失进行补偿。成立郑州市科技金融发展中心,作为市级科技金融载体的服务平台和财政科技金融资金的承接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全程化的投融资服务。成立郑州市科技担保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融资提供担保服务。

(六)促进示范区协同创新发展

1.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搭建创新合作的联动平台,细化任务分工,集成推进示范区各项工作。针对示范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定期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促进示范区发展。搭建示范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各区联动发展和定期磋商工作机制。

2.统筹优化区域创新布局。统筹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在示范区内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面向示范区战略发展需求,强化顶层设计,部署建设特色明显、支撑作用强、具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设施。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成立郑州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及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创建工作,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尽快设立示范区建设工作机构和服务机构,负责推进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任务。成立示范区战略咨询专家组,为示范区发展提供咨询和指导。

(二)健全政策体系。着力推行中关村科技创新政策及配套措施,同时探索争取其他新政策。全面落实省有关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打通有利于创新要素集聚的快速通道。进一步完善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有利于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措施。

(三)加大支持力度。设立郑州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专项资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集成资源支持示范区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等。

(四)加强考核监督。建立以科技、产业、人才和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的示范区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对示范区内各部门、各区域的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支持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依据,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工作推进机制。

(五)营造良好氛围。强化宣传和舆论引导,组织做好示范区系列宣传报道工作,加强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典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加大对创新创业者的奖励力度,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着力增强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创新文化在示范区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