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00529153X/2016-00100 |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工作信息/工作动态 | |
发布机构:荥阳市高村乡人民政府 | 关 键 词:工作信息,工作动态 | |
文 号 | 成文日期:2016-09-01 | 发布日期:2016-09-01 |
体 裁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高村乡“133”工程解读
--打造特色小镇美丽乡村
高村乡党委、政府在今年的《高村乡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打造郑西生态农游之乡”的发展战略,全面落实荥阳市委提出的打造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结合高村实际,提出了践行发展新理念,增创发展新优势,着力打造郑西生态农游之乡的奋斗目标,以推进全域生态化建设为目标,深入实施“一山两河三园六区”发展战略,大力实施“133”工程,强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力创高村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133工程:即以西湖小镇为引领,以北部刘沟、中部油坊、南部吴村三个美丽乡村建设为支撑,以3张特色旅游品牌为突破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打造“郑西生态农游之乡”集聚力量,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即以西湖小镇为引领,着重提升镇区建设水平,打造镇区旅游新亮点。
西湖小镇位于连霍高速下站口东1公里,枯河下游西侧。枯河水域宽阔、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发展水上旅游项目。目前丰乐园第一期规划已完成,占地304亩,同时正在积极谋划枯河对岸第二期项目,全力打造特色小镇。西湖小镇毗邻高村镇区规划中心,距离高村镇区600米,乡党委、政府将紧抓国道234、县道X036建设机遇,积极推进美丽乡村镇区建设项目,围绕沿线拆迁群众安置,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全面提升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3”即以北部刘沟、中部油坊、南部吴村三个美丽乡村建设为支撑,提升农村形象和品位。
其中,北部刘沟为高村乡“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目前已获批郑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资金支持。特邀信阳市郝堂村的设计单位中国乡建院专家规划设计,利用北部邙岭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河阴石榴品牌,打造“花果长廊观光线”。同时,将闲置农宅进行精心改造,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民宿产品,实现增值发展,积极打造民宿经济。
中部油坊为河南省传统历史文化村落,秦家大院所在地,村内现存明清古建筑群共计44所208间,是目前荥阳市保存古代民居砖木建筑最多的村庄。先期争取资金对秦家1号大院修缮后,又争取郑州市农委400万元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加大村内基础设施的改造,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齐头并进。下步,将继续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通过对外招商的方式对古建筑群进行保护、修缮、开发,保护好传统村落,传承历史文化,打造成具有民俗特色的古镇。
南部吴村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为契机,借助“修身行善,明礼守法”全民行动,重点打造“德孝吴村”品牌。下步,依托吴村新农村建设成果的良好基础,将整合道德讲堂、村委办公楼等原有的基础设施,筹建“贤孝”主题乡情馆,树立全市德孝示范村先进典型。同时,紧抓该村流转企业转型升级的机遇,紧扣“贤孝”文化和“花”文化两大主题,打造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贤风情的花园式美丽乡村。
“3”即以3张特色旅游品牌为突破点,打造高村全域旅游样本。
一是以“高村乡十三五规划”为支撑,打造4A级石榴风景区。借鉴北京洼里建设模式,依托北部邙岭低丘缓坡,与中国乡建院紧密结合,以儿童体验为主,规划建设农耕文化、农趣活动和野外拓展体验区,致力于打造绿水青山里的童话乐园。目前,项目规划正在完善,土地流转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二是以“榴香温泉度假村项目”为支撑,打造休闲型旅游。该度假村前身是兴盛庄园,特聘袁家村、马嵬驿等民俗文化酒店总设计师刘鹏亲自操刀设计,与东旺集团合作,依托石榴文化和养生两大主题,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对原有的餐饮、住房、温泉等多项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并增加石榴文化主题展厅、红酒庄、文化茶舍等新业态,致力于打造成休闲型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目前,该项目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中,预计8月底试营业。
三是以“星华生态主题公园”为支撑,打造观光型旅游。以星华园林万亩花卉苗木基地为依托,加快花木产业转型升级。调整单一农业种植,增设主题公园休闲、商贸等旅游设施,精心布局赏花、摘果、游园、观景等旅游载体,吸引背包客、自驾游、写作族等新兴旅游主体,打造都市慢生活旅游度假胜地。
名词解释
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发展空间载体。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而是产业发展载体;也不是传统工业园区或旅游功能区的“区”,而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更不是政府大包大揽的行政平台,而是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空间边界明确的创新创业空间。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
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即由于各种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