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005298918/2016-00216 |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工作信息/工作动态 | |
发布机构:中牟县黄店镇人民政府 | 关 键 词:工作 | |
文 号 | 成文日期:2016-11-16 | 发布日期:2016-11-22 |
体 裁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2016年以来,黄店镇按照“结合各项工作,下移工作重心,延伸服务平台,畅通诉求渠道”的工作思路,开创了黄店镇信访稳定和平安建设工作新局面。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黄店镇在此工作思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全镇各包村内建设了便民服务站,真正做到了“矛盾纠纷在基层中化解,社会服务在基层中实施”,奠定了全镇社会事务有序开展、各项业务良性运转的根基。
一、探索专人专职驻村工作,创新矛盾化解制度
一是抽调精干力量,充实包村队伍。在以往的基层管理工作中,包村干部往往也在镇机关业务部门负责其他工作,不能很好地兼顾包村工作,包村干部作用发挥不到位。为破解以上难题,2016年初,镇党委、政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整合机关站所力量,抽调21名机关内责任心强,服务能力强的年轻同志作为专职包村干部,“朝九晚五”驻村开展工作,方便了日常走访、巡查、联系群众、矛盾化解等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办事效率。二是创新管理制度,强化干群纽带。在驻村干部“朝九晚五”驻村开展工作的同时,也要求二级驻村干部每周至少2天在村上开展工作,接待群众来访,为群众解答政策性问题,督办便民事项的落实情况;一级驻村干部每月至少3天在村上工作,面对面与群众沟通,为群众解决疑难问题。切实构筑横到边、竖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包村化管理体系。
二、依托“互联网 便民”,实现远程矛盾化解
2016年年初,黄店镇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在各村建设了便民服务站,并在各服务站部署了网上便民服务系统,该系统由主机、显示器、摄像头、麦克风及相关软件等组成,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镇机关与各便民服务站、各便民服务站之间的实时沟通与互动。群众能够足不出村,通过驻村干部的协助,与镇机关的包村领导或业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视频交流,远程开展业务的咨询、办理、认定等业务。各级包村领导、包村干部也能够依托该平台进行视频会议、信息反馈。自部署该系统以来,群众不必亲自跑到镇机关内进行咨询,也有效避免了部分群众因为对业务流程不熟悉,导致跑了几个部门才咨询到答案的情况。
如今,群众仅需要到各村的便民服务站,由包村干部通过网上便民服务系统就能联系到相关人员,面对面进行交流。自开通远程咨询业务以来,各包村累计通过便民系统咨询问题600余件,提升了包村工作效率,真正做到“服务群众零距离,包村办公面对面”。
三、实践“全程代办”,创新驻村工作方法
一是创新方法,为驻村工作提质增效。针对群众群众到镇机关盖章、开证明时“不了解办理流程,不熟悉办公地点”,导致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黄店镇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在各个便民服务站实践“全程代办”业务,实行驻村干部定时定点办公制度,为群众提供村级事务全程代办和协办服务;为党员和群众提供政策、村务、党务等咨询服务,受理村民的信访问题。群众如需办理相关手续,只需将材料准备齐全,前往本村的便民服务站把材料交给驻村干部,由驻村干部到镇机关进行盖章、审核、认定等各项业务,待业务办妥后,再将材料交还给群众,大大提高了群众的办事效率。二是强化纪律保障和监督,确保工作机制长效化。为规范代办服务行为,黄店镇建立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并要求每位驻村干部认真填写《全程代办业务台账》,对每一份代办业务进行记录,二级驻村干部每周进行督查。确保为群众代办的事项“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据统计,自全镇开展驻村干部全程代办业务以来,共办理业务咨询600余件,办理代办业务200余件,在黄店镇内反响强烈,获得了群众的赞誉。如绰王村群众王刘贵因未领到粮食补贴,意见很大,认为是村组干部克扣了其补贴,还准备去县信访局反映问题。驻村干部张江林了解情况后,打开网上便民服务系统,呼叫镇机关总平台要求财政所业务人员前来解答王刘贵的问题。5分钟后,财政所长杨献荣来到总平台前对王刘贵提出的疑问进行一一解答,发现王刘贵提供的材料补齐全,导致无法对其进行补贴,同时详细介绍问题的解决办法。王刘贵按照财政所的解答,准备好了相关材料交给了张江林,中午张江林回到镇机关把材料交给了财政所,下午就把粮食补贴的问题解决。全程仅用了3个多小时,就解决了一起不稳定因素。
黄店镇全镇域21个便民服务站的建成,让群众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了便利的政务服务,实现由“群众跑腿”到“网络跑腿”的转变,破解了群众“办事难”的困境。便民服务站的“专人驻村工作 、视频远程解惑、包村跑腿代办”三大要素,也使黄店镇的便民服务业务延伸了服务触角,丰富了服务形式,提升了服务层次,彻底解决了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网上接访面对面,服务群众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