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005294992/2016-00182 |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工作信息/工作动态 | |
发布机构:中牟县大孟镇人民政府 | 关 键 词:综合,政务,工作 | |
文 号 | 成文日期:2016-12-12 | 发布日期:2016-12-12 |
体 裁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我的培训合格证拿住了,可以上岗就业了,也可以跟城里人一样上班拿工资了。”这是镇区社区居民孟爱凤参加镇区月嫂培训班结业后,禁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出的心里话。和孟爱凤一起参加培训的还有110余名社区居民,这是大孟镇创新“332”社区管理模式组织开展的技能培训班,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赞扬。
大孟镇镇区社区是大孟镇第一个建成并完成回迁的新型农村社区,2015年4月大孟村和朱大汉村2个行政村1270户群众回迁入住。入住社区后,群众以前2个行政村的居住区域重新进行了规划、组合,村与村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界限不再像以前那样明显,而是划为2大片区、22个楼院,同时,村改居后,群众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城市社区相比较,其社区群众之间血缘、地缘关系仍较密切,并留有丰富的集体资源。针对此情况,无论是传统农村的治理模式,还是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都不适用于镇区社区管理,如何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实施镇区社区管理?大孟镇党委政府经过不断摸索,勇于创新,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引进郑州“馨家园”社区管理服务,建立完善了符合镇区社区实际的“332”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
所谓“332”模式,即:三委三区两覆盖。“三委”,就是在镇区社区分别成立总支委员会、社区事务管理委员会和社区事务监督委员会,健全组织领导及管理服务机构;“三区”,就是在管理服务体制上,以社区、片区、街区(楼院)为单位,构建三级管理服务网络。在人员上,引导原来的村、组干部及时转型,分别在“三区”任职,比如村支部书记任片区支部书记、总支副书记,小组长任楼院长等,找好新的结合点和平衡点;“两覆盖”,就是把增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作为一项统领工程,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目前,在镇区社区打破过去传统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党组织建立方式和运行模式,成立了社区党总支,下辖党群服务中心等5个党支部,2大片区按照楼院区域设立22个党小组,其他党支部也分别设立相应党小组,把触角延伸到“三区”各类组织中,融合网格化管理,构建“党支部 网格”服务团队,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社区党组织体系。在社区重大事项决策、社区公共资源支配、工作保障倾斜等方面,社区党组织均处在前置地位,从而保障了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主导权。
“332”模式运作以来,社区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广场舞、秧歌、篮球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书画、电器、家政等技能培训深受欢迎,社区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巨大红利。今年以来,大孟镇围绕美丽、富裕、平安、和谐“四个社区”建设,立足打造省级党建示范点目标,建成“硬件完善、软件规范、特色鲜明、环境整洁、制度完善、设施一流”的高标准基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形成便民服务10分钟服务圈,为打造“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新型农村社区,践行为民服务宗旨,解决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建设“美丽社区”。社区内实施物业化管理模式,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最大化,组建物业公司2个,建立保洁队伍2支,实现社区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环境整洁,管理有序;按照“六通十有两集中”标准,水、电、天然气、宽带、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党群服务中心、中小学、幼儿园、养老院、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部投入使用,群众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真正让农民群众“住得好”;二是建设“富裕社区”。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发挥社工和志愿者优势,开设电器、家政等技能的培训6期,培训居民1100余人次,实现居民门口就业310余人,居民群众就业能力和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社区商业入住率80%以上,社区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群众收入结构由以前单一的农业收入转变为工资性收入(培训后就业)、红利性收入(集体商业分红)、财产性收入(房屋出租)三方面综合收入,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余元。三是建设“平安社区”。社区内巡防队员24小时全覆盖巡逻,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安装探头130个,做到技防无死角、人防无盲区、管理无缝隙。四是建设“和谐社区”。依托社区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开展欢乐进社区、百姓直通车、电影进社区等经常性便民服务、文化娱乐和文明素养提升活动,特别是我们引进了馨家苑社会公益组织,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打造“政务、公共、便民”三类服务体系,把“文明、互助、感恩、和谐”的社区文化植根到每一名社区居民的心中,初步建立了新型社区生态服务体系,群众幸福感指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