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河口村水库:深嵌太行的明珠

索 引 号:358372706/2016-77861主题分类:综合政务/其他
发布机构:郑东新区水务局关 键 词:水利要闻
文    号成文日期:2016-12-13发布日期:2016-12-13
体    裁生效日期废止日期
中国水利报:河口村水库:深嵌太行的明珠

   第3931期 民生水利版  出版日期:2016-12-13

□本报记者 李乐乐 董一鸣

愚公家乡,太行山脉,世代流水贵如油又烈如魔。

在河南省济源市河口村老一辈村民的记忆中, 这里的庄稼一直靠天收,百姓只能望水兴叹,沁河断流时到上游去觅水取水的艰辛历历在目。久旱逢雨,则滔天洪流又如脱缰之马,一泻千里,他们曾眼睁睁地看着即将成熟的庄稼被冲毁,正在吃草的牛羊被卷走。

今后,村民们再也不用揪心了。昔日饱受灾害的河口村,一座水库拔地而起。它将彻底改变沁河干流河南段无控制性工程的历史,护佑沁河下游乃至整个豫北地区的广袤土地。

传承60年的河口梦

兴建河口村水库,是几代水利人半个多世纪的治水长梦,建设之路就像蜿蜒流淌的沁河水一样,曲折而又漫长。

早在1956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就组织老一辈水利工程技术专业人员到沁河五龙口以上坝址实地勘察,并初步提出“在河口村修筑水库”的意见。

兴建河口村水库,沁河两岸老百姓望眼欲穿。

2007年12月18日,千呼万唤的河口村水库前期准备工程终于破土动工。

开工仪式当天,老人们踮着脚,探着头,争相目睹这庄严的时刻;媳妇们搬着凳子,抱着孩子,想让后代感受这令人激动的历史;年轻人站在凳子上,拿着照相机、手机、DV机,争相记录这难忘的瞬间。村民张满菊说:“盼了几十年,终于盼到了这一天!你说咱心里能不激动吗?”

2011年,河口村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相继得到批复,当年4月底,河口村水库主体工程鸣锣开工;10月19日,工程成功截流,从此进入了大踏步建设的新阶段。

工程开工之初,水库建管局就树立了“发扬愚公精神,打造精品工程”的理念,力求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建成工程,使其尽早发挥作用。建管局、参建单位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树立“一盘棋”思想。设计代表组常驻工地及时解决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监理部每月至少在施工现场召开一次例会,施工单位优化施工组织,改善施工工艺,落实各项措施。在各方的精诚协作下,工程建设捷报频传。  

2012年5月,大坝、1号泄洪洞工程达到50年一遇度汛条件。

2013年12月,通过河南省水利厅组织的导流洞封堵阶段蓄水验收并进行导流洞封堵。

2013年12月,大坝封顶。

2014年9月,通过河南省水利厅组织的水库下闸蓄水验收并蓄水。

大坝巍然屹立,青山环绕碧水,总投资27.75亿元、总库容3.17亿立方米的河口村水库终成现实。

建成后的河口村水库,成为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灌溉、发电、改善河道基流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9223平方公里,将沁河下游防洪标准由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为豫北地区提供每年1.28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支撑。

科技创新力挺“数字大坝”

在河南河口村水库工程施工现场,没有人山人海、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建设者针对工程技术性强、施工难度大、标准要求高的实际,不断提升工程科技含量,用智慧和技术创新精神书写着“数字化工程”的奇迹。

河口村水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涉及大小断层14条,特别是大坝要建在覆盖层厚达42米的河床上。如此复杂的地质条件给水库施工以及质量和进度都带来极大考验。

2011年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后,为保证大坝填筑质量,河口村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局与天津大学联合,经过多次反复研究、试验,开发出大坝填筑施工质量GPS实时监控系统,通过卫星定位、卫星遥感测量技术,达到对大坝主体施工质量进行实时监控的目的。

在大坝标段GPS实时监控系统监控室,通过墙上的监控屏,哪个位置碾压几遍,还需要碾压几遍,只要轻点鼠标,便可一目了然。一个监理、一个工作人员就可以完成以前七八个人才能完成的任务量,足不出户,就能对大坝填筑过程中所有的质量信息进行全面监控,“数字大坝”由此得名。

系统监测完成以后,把全部的质量信息储存到后台处理数据库,以备工程验收或工程运行管理时进行质量信息查询。将来工程某个部位一旦出了问题,比如大坝渗漏、变形等,通过后台数据库就可直接查询当时施工的质量信息,可以追溯到质量责任人。

“温控预报及混凝土安全预警系统”是河口村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局近几年科研项目的又一大亮点,该系统可实现对混凝土温度超前预报。据了解,这套温控预警系统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出现裂缝的概率,有效地确保了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为工程注入新的生命因子,确保了工程健康运行,延长了工程寿命。

自2014年以来,河口村水库工程在科研上投入已超1000万元,在工程施工中应用大坝碾压质量GPS实时监测技术、泄洪洞高塔架混凝土垂直运输入仓技术;开展混凝土光纤测温和温控防裂、大坝深覆盖层关键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15项。

没有人海战术的赶工期、抢进度,科技作为破解工程施工难题的“尖刀”,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大胆推广应用新技术,河口村水库成为河南“科技工程”的典范。

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双赢

历经8年施工建设的河口村水库,周围环境并未发现“伤痕累累”,这得益于尊重自然的理念、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贯穿施工全过程。

青藏铁路修建时,建设者曾专门架桥,为藏羚羊迁徙留出通道。河口村水库开工后,当地政府也专门投资500万元,在水库两岸高山架设起两座方便猕猴“串门探亲”的吊索桥。

据了解,济源市境内有猕猴20多群3000多只,其中生活在沁河两岸的就有5群500多只,它们穿行在沁河两岸的山林中。由于沁河与五龙口猕猴风景旅游区一岭之隔,猕猴也常常翻山过来活动。

从前沁河上有4座桥,既可以供车辆通行,也可供猕猴迁徙。2014年汛期,随着水库大坝下闸蓄水,这4座桥全被淹没在库底。

由于水库库区在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水库建成后,形成一条长约20公里、面积9000余亩的水域,沁河两岸猕猴正常迁徙的通道将被阻隔。为保证猕猴的生存环境不因为修水库遭到破坏,在水库建设的前期论证中,专家就提出了建设猕猴过河吊索桥的意见。

沁河专供猕猴迁徙的两座吊索桥,用了4个月时间就建成了。吊索桥跨度250余米,宽1.5米,最低处距离水平面有10米,一次可荷载150只猴子安全过往。专家称,为了猕猴迁徙在高山间建桥,在国内野生动物保护史上属首例。

贴心的猕猴“探亲桥”建成后,一幅“船在桥下游,猴在桥上走”的独特景观,呈现在游人面前。 

2015年4月8日,河口村水库举行首次增殖放流活动,共计5万尾鲤鱼、鲫鱼等本土鱼苗放流到清澈的湖水中。这些鱼苗成活后,将担负净化水库水质、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区域内自然界食物链等重任。按照计划,2016年将按不同季节共增殖放流80万尾鱼苗,品种也将逐渐增加到鲢鱼、鳙鱼等,以有效保护水库库区和南太行山区的生态平衡。

“河口村水库将进一步夯实我省的水利基础,缓解豫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困局,助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原崛起、绿色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对于这座太行明珠,省水利厅厅长李柳身如是认为。

太行逶迤,沁水高歌。雨季山洪肆虐、旱季滴水无存的惨状已成过去,集防洪、供水、灌溉、发电以及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呈现在眼前。水绕孤岛,轻舟悠扬,碧波清涟的沁河水,绿树掩映下的山峦,见证着新时期治水理念在河口村水库的实践。

作者:李乐乐 董一鸣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