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727037226/2017-00010 |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其他 | |
发布机构:中牟县刁家乡人民政府 | 关 键 词:其他 | |
文 号 | 成文日期:2017-01-10 | 发布日期:2017-01-10 |
体 裁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乡镇概况
刁家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乡政府驻地刁家村,距县城25公里。东、南邻尉氏县,西邻黄店镇,西北邻姚家乡,北邻韩寺镇。全乡地处沙区,境内有小清河、丈八沟、马河等季节性河流。辖区总面积8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万亩,全乡辖28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118个村民组,2014年底,全乡群众8679户,4.2万人。目前是中牟县唯一的一个乡。
2012年以前,由于地理位置偏,该乡被称为“郑州的东南亚”、“三梢乡”、“三最乡”,具体说是最远最偏最穷,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末梢。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逐步成为新形势下的一片投资热土。
目前,该乡经济发展仍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设施农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全乡传统农作物品种主要有小麦、花生、玉米、红薯、西瓜、大蒜,蔬菜品种有娃娃菜、红萝卜、茄子、番茄、豆角等,养殖品种主要是蛋鸡和肉猪。
刁家乡辖区内有三个集贸市场,刁家集贸市场每月逢农历二、五、八,付李庄、汴家集贸市场逢一、四、七为集贸日,每逢集贸日,四面八方的小商贩在市场内摆铺售货,周边十里八村的群众到集贸市场赶集购买蔬菜及生活必须品。
由于刁家乡境内没有工业企业,仍然保持着纯天然的生态环境,解放后辖区内人工种植槐树近2万亩,夏历三月槐花吐蕊,枝结珠玉,郁馥醉人。2000年左右成材后全部采伐。目前境内有杨树林1万多亩。
历史变革
1974年以前,刁家乡赵集、小王庄、西陶、东陶及其以北的13个村庄隶属于姚家乡,以南的15个村庄属于黄店乡,1974年合并为刁家乡。
今日风采
进入新世纪以来,刁家乡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成绩显著,招商引资环境逐渐优化,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
交通条件改善明显,区位优势逐步显现。2012年以来,刁家乡抓住机遇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路网建设,先后完成了中刁路、刁黄路、春水路三条路网扩宽建设工程,刁家到县城车程从以前的一个半小时缩短到30分钟。同时,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的规划建设使该乡成为我县借势港区发展的最前沿。
农业发展基础逐渐夯实,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刁家乡始终注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先后实施了南部亚行贷款土地整理项目、东部万亩标准化农田建设项目、中北部5000亩土地综合治理项目、中西部二调新增耕地项目,农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明显提升,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刁家乡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近几年,围绕现代农业先后引进了乐农、惠达、万邦等公司,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并带动了全乡现代农业的发展。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雏形初显。截止2014年底,全乡4个合村并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安置房1562户,完工636户,回迁群众305户。全乡已完成了5所幼儿园、2座污水处理厂、2所社区卫生室等建设工程。其中,付李庄社区幼儿园、大礼堂、广场已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文化广场已竣工。教师公寓、卫生室、社区服务中心、商业街主体已建成,小学、敬老院、天然气、给排水管网、路网、强弱电、绿化工程正在施工,部分区域已经达到城市标准。今年上半年启动了付李庄社区付李庄村和鸭李村整村搬迁入住工作,目前,付李庄村基本完成整村拆迁。
1、龙王庙村
龙王庙村位于刁家乡中部,距乡政府4公里。全村由一个自然村组成,辖区1个村民小组,户数66户,人口297人。村内主要姓氏有张、孔、胡、孟。辖区总面积1300亩,其中耕地面积900亩,果园4亩。
龙王庙村耕地全部为沙土地,人少地多,农活繁重,人员外出务工较少。村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花生、小麦;经济作物有大蒜、西瓜、胡萝卜、棉花、红薯。该村群众收入相对周边村庄较高。
该村村风比较和谐,每逢有群众办事,全村家家户户出人出力,成为文明村庄的典范。
2、城前张村
城前张村位于中牟县刁家乡北部,在乡政府所在地的东北12公里处,距离中牟县城30公里左右。村庄东邻尉氏县,处于县界地区。全村有4个村民组。截止2014年底,全村有172户群众,共计1021人,年人均纯收入2532元。全村耕地面积3400亩,村庄建设占地面积280亩。
城前张村于明代胡姓始居,位于古城前,故名城前胡,清初张姓迁于此,演称城前张。目前村内主要姓氏有张、韩、胡、王等。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期,城前张村隶属姚家公社,七十年代末划归刁家公社(后来的刁家乡)。
城前张村耕地全部为沙土地,解放后,为改善环境,村庄四周全部种上洋槐树,面积达到近2000亩,成材后于2002年全部采伐。目前该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有花生、棉花、西瓜及大蒜。
村内适龄儿童就学于该村与汴家村交界处的汴城小学。
2003年市“五好党支部”。
1998年“水利杯”第一名。
3、石灰窑
石灰窑村北距中牟县城29公里,南距新郑机场20公里,刁黄公路从村北穿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由一个自然村组成,共辖4个村民组,253户,1260口人,现有党员42名。村庄占地144亩,人均76.2平方米,耕地面积1850亩,人均耕地1.47亩,全部为水浇地。
石灰窑村2005、2006、2008年连续三年被中牟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3年、2006年被中共郑州市委评为“五好党支部”;2007年获得郑州市远程教育管理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2008年被评为郑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河南省清洁家园先进村;2009年被评为河南省廉政文化进村活动先进单位;2010年分别获省、市生态村荣誉称号。
4、庙张村
庙张村位于刁家乡北部,西与姚家镇接壤,总面积1.19平方公里,辖区3个村民小组,耕地2320亩,户数243户,人口1295人,党员35名。
庙张村土地肥沃,适宜各类作物成长。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该村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等。进入新世纪之后,经济作物替代了传统粮食作物,大蒜、西瓜等成为该村主要种植作物。近几年该村又大力发展露天蔬菜种植,主要有西红柿、辣椒、茄子、黄瓜、豆角等品种。
2009年被评为郑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2012年被评为河南省省级生态村。
2014年被评为中牟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4年郑州市自然生态风貌特色村。
5、牛家村
牛家村位于刁家乡北部,总面积1.47平方公里,辖区4个村民小组,耕地1956亩,309户,1306口人。
牛家村长期以来,一直有加工销售大料面的传统工艺,品种齐全,质量上乘,产品远销河北、山东、安徽等地。调味料加工已经成为该村的一项支柱产业。特别是近年来,全村一半以上的青壮年自驾农用车满载五香大料,走村串户,现场加工,现场销售,直到春节便带着收获回家过年。最低年收入6、7千元,最高年收入达到3万元左右,仅此一项,每年可创利润200多万元。
6、小王庄村
小王庄村位于刁家乡中部,紧邻中刁路,南距乡政府5公里,北距中牟县城区19公里。共2个村民组,659人,党员30人。辖区总面积1750亩,其中耕地面积1500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其它经济作物有大蒜、西瓜等。
近年来,小王庄村群众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广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丰富,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在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小王庄村成为刁家乡土地流转的先导村,在村南流转土地100余亩,建设日光温室大棚49座。
7、付李庄村
新型城镇化建设典范
付李庄村位于刁家乡最南端,东、南均与尉氏接壤,西邻三官庙镇,总面积4.4平方公里,辖区6个村民小组,耕地7000亩。全村有群众642户,2438口人。村内耕地全部为沙土地,较为贫瘠,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农业种植,人均收入2300元左右,属于省级贫困村。
村内有小学一所,1至4年级,有教师8名,在校生343个。村内有宗教场所一座,服务周边5个村的信教群众。
付李庄村集贸市场逢一、四、七为集贸日,每逢集贸日四面八方的小商贩在市场内摆铺售货,周边十里八村的群众,甚至是临近的尉氏群众都到集贸市场赶集购买蔬菜及生活必须品。
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付李庄社区于2012年在付李庄东侧启动,该社区安置沃孙(沃孙、鸭李、沃李)、付李庄、豆腐刘3个行政村,5个自然村,1227户,5511口人。目前,付李庄社区已经开工建设597户,主体完工462户,其中付李庄村共开工370户。社区幼儿园、大礼堂、卫生室、商业街及广场、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已建成,其中社区幼儿园已投入使用。社区综合办公楼、教师公寓、敬老院、小学主体均已完工。社区基础管网部分区域已投入使用。2014年付李庄社区被确定为全县“双十”社区之一。
2015年3月份,付李庄村启动了旧村拆除工作,目前,拆迁工作已基本结束。
8、西陶村
西陶村位于刁家乡北部,中刁公路从境内穿过,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下辖2个村民组,总人口919人,党员38人。辖区总面积1260亩,其中耕地面积1050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花生、玉米等,其它经济作物有大蒜、西瓜。
陶姓族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即1406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名陶家庄。清康熙年间,为便于耕作,世孙由陶家庄乔迁西二华里居住,名西陶村。西陶村原属于姚家乡,1974年划归刁家乡。
9、坡东李村
坡东李村距刁家乡政府驻地东1.5公里,东与开封市尉氏县接壤,下辖7个村民组,480户群众,2000口人,人均耕地2亩。经济收入以传统农业种养殖为主,主要作物品种有花生、小麦、玉米、西瓜,养殖品种主要是蛋鸡。坡东李村红冠蛋鸡养殖合作社有社员100多家。
坡东李村来历:明代李姓傍古官北坡东侧居住成村,原名坡东李庄,清同治年间演称至今。
坡东李村有浓厚的戏曲文化底蕴,早在解放初期就成立了村豫剧团,后因多种原因停办。近年在各位戏曲爱好者的努力下,刁家乡戏迷协会又在坡东李村成立。
10、白家村
白家村东临汴家村,南临东陶村,北临水沱寨村,现有耕地1600余亩,两个村民组,人口180户,900余人。主要姓氏为:毛、赵、白、王,村民均为汉族。全村有大小农用机械车辆40台,各种汽车30余辆。全村大街道已全部硬化、排水设施通畅,村子里还建起了标准化卫生室1所。
解放初期,该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由于当时生产条件落后,缺肥、少水、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所以产量极低,一年一熟的小麦亩产300斤左右,回茬播种,只能达到100斤左右。秋粮作物主要是谷子和豆类,亩产不过80斤左右。当时人们的口头上流传一句俗语:“借着吃,打着还、跟着碌碡过个年。”这是当时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以后,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5%的农户都住上了砖木、砖混结构的楼房。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粮食量产是解放初期的4倍还多。
11、马家村
马家村位于刁家乡中西部,西与黄店镇接壤,北边与姚家镇接壤,下辖两个村民组,有群众173户,705口人,土地面积2500亩。该村耕地全部为沙土地,较为贫瘠,群众经济收入较少,属于市级贫困村。
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马家村不断尝试新品种农作物的推广,红萝卜、大蒜等经济作物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品种,群众的农业收入增加明显。
在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业收入的同时,马家村群众纷纷外出务工发家致富。大部分外出务工的马家群众都在郑州从事环卫工工作,据统计,目前在郑州从事环卫工工作的马家村群众有近200人。在马家村群众的带动下,周边其他村群众也纷纷加入郑州市环卫工队伍。
12、水沱寨村
水沱寨村位于中牟县刁家乡北部,紧挨中刁路,北邻韩寺镇,西邻姚家镇。下辖水沱寨、吕家两个自然村,9个村民组,截至2014年底,总人口2440人。辖区面积2795亩,其中耕地面积2440亩。村民主要姓氏有田、任、尚、张、王、霍、邢、吕、杨等,其中田姓占总人口一半以上。目前,田姓在该村子孙已经繁衍至第16代,该姓氏应该是该村最早的居民。
“水沱寨”也写做“水沱砦”,明清时期称为“水沱里”,大致于明末始建村落。该村地势低洼,村内数口池塘常年蓄水,村南沟渠纵横,夏秋雨季荇藻满池、苇狄丛生,故有“水沱”之名。后由于连年水灾和战乱,村子曾高筑寨墙防御,四方百姓多来此避难,后遂改“里”为“砦”。传说周围寨子的四角下面都藏有灵异的“金蛤蟆”。寨外水涨,寨墙能自行加高,前来避难的群众再多,只要不说出担忧的话,寨子里总能容纳得下。
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期,水沱寨村隶属姚家公社,七十年代末划归刁家公社(后来的刁家乡)。作为交通便利、人口较多的行政村,水沱寨村一直担当着重要角色。解放前曾是民间贸易的集市,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又先后建成粮所、供销合作社、外贸食品站和兽医站,这些站所都曾发挥过支援国家建设和服务乡村的双重作用。目前已经弃用。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水沱寨村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位于村北500米、“中牟——刁家”绿色廊道西侧的水沱寨新型社区现在已初具规模。社区建成后将容纳水沱寨、吕家、宋家、庙张、牛家、张庄、白家和汴家8个自然村。2012年春,西气东输管道从社区南200米处通过,并预留开口,为将来社区用气提供了方便。以农产品物流为主要业务的“河南万邦”计划在该村建立蔬菜基地,2014年冬季已先期建成香菇温室。
和“水沱寨”这个美丽名字相匹配的是村中浓郁的文化气息。清末至民国时期,乡贤田兆科、田文蔚父子先后设书塾授徒,桃李芬芳;解放后,政府将菩萨庙旧址改造为“水沱寨完全小学”,一时名师云集,成为四方重要学舍;此后又于六十年初设立初中部,七十年代初设立高中部,高中部主要教授工农业基础知识。至八十年代,因故高中部和初中部先后撤办,至今保留小学1—4年级。2014年秋季,社区内新建公办幼儿园开始招生。水沱寨村民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农家子弟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改变命运,在全国各地服务社会也回馈家乡,代不乏人。
改革开放初期,民办教师田留发辞职与父兄组建民乐队,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开风气之先。“水沱寨唢呐队”因技艺精湛善于创新而声名远播。
水沱寨村土地肥沃,村南村东平畴沃野良田千亩,适宜各类作物成长。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该村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等。进入新世纪之后,经济作物替代了传统粮食作物,大蒜、西瓜等成为该村主要种植作物。近几年该村又大力发展蔬菜种植,西红柿、辣椒、茄子、黄瓜、豆角等反季节蔬菜摆上了城乡餐桌。
水沱寨村环境优美,“绿树环绕屋舍,森林簇拥村庄”。六七十年代,村子有河流有池塘,有长满沟渠的茭白和莲藕;有满坡的荻草,秋来叶红穗白映晚霞。村西是国有和集体林地,原有千顷槐林。夏历三月槐花吐蕊,枝结珠玉,郁馥醉人。
13、赵集村
赵集村位于刁家乡中北部,距乡政府5公里。全村辖1个自然村,共4个村民组,总人口1117人,党员44人。辖区总面积3200亩,其中耕地面积1400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其它经济作物有花生、大蒜、西瓜、蔬菜等。
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赵集社区于2012年在赵集村南侧启动,该社区安置赵集、葛家(葛家、前柴、小井)、小王庄、西陶、城前张、龙王庙、蒋家、东陶(东陶、小陶)8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1793户群众,7509口人。目前,赵集社区已经开工建设508户。社区幼儿园、卫生室、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已建成,其中社区幼儿园已投入使用。
14、河田村
河田村位于刁家乡政府西北三公里处,总面积2.5平方公里,辖区2个村民小组,耕地890亩,123户,人口620人,党员22名,是市级贫困村。
河田村原本叫孤儿岗,该村名源于赵氏孤儿的典故。公元前592年,春秋时代晋国大将屠岸贾专权跋扈,图谋不轨,晋公姻亲大臣赵盾是其眼中钉,后害死赵盾,赵盾全家三百多口人全被杀,只剩下身怀六甲的儿媳晋公之女,她托赵盾老家人程婴照顾生下的儿子,后程婴和义士公孙杵臼牺牲自己的孩子救了赵氏孤儿,后赵氏孤儿报仇雪耻。后人为了纪念,便将赵氏孤儿躲藏的山岗命名为孤儿岗,并为孤儿岗旁边庙宇内佛像塑造金身,日夜香火相继。为了报恩,赵氏一族从河北迁移河田村守护庙宇。
原来河田村有三座庙,位于村东北的是祖师庙,村正北的是中王庙,村东头的是奶奶庙,每年还有三次大庙会,分别是三月三祖师庙会、四月四奶奶庙会和十月十中王庙会,四月四、十月十庙会一直举办至今。这三座庙很早以前就被土寨包围着,像一道城墙,庙宇像是城墙中的城堡。寨墙高约20米,10余米宽,南北长约250米,东西约150米,呈四方形,正好把村里三座老庙围在中间。土寨墙的南北各有一个寨门,每个寨门四米多高,五六米宽,土墙外有护城河(寨沟),护城河上还有吊桥。后来村里人盖房,建砖窑都从寨墙上挖土,寨墙逐渐被夷为平地。关于赵氏孤儿和赵氏祖先从河北迁移河田村的记载,都分别镌刻在祖师爷庙、中王爷庙和奶奶庙里的石碑上,石碑有100多块,后来经过破四旧的年代,庙被扒了,石碑被砸,修水渠、建学校、埋地基、垒石墙,那段惊心动魄赵氏孤儿的传说,也随风湮灭。
解放后在奶奶庙旧址建了一所学校,一直沿用孤儿岗小学的名称。
15、孙家村
孙家村位于刁家乡中部,总面积2.2平方公里,辖区4个村民小组,耕地2200亩,有群众304户,1216口人。村内姓氏有孙、韩、朱等。
该村耕地大部分为沙土地,较为贫瘠,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有花生、小麦、红薯、西瓜、大蒜,农民收入较低,属于省级贫困村。
近年来,孙家村群众主动引进农业种养殖新技术、新品种,农业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同时,群众逐渐转变了务农为主的思想,开始成群结伴外出务工,慢慢形成了农闲时节在外务工,农忙时节返回村内雇佣工人和租用专业机械几天内完成收种的劳动规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改变了守旧的生活观念,开始注重改善生活质量,逐步走向脱贫之路,现代生活电器也逐步成为生活用品。部分群众纷纷也开上了小轿车。
16、蒋家村
蒋家村位于刁家乡中部,距乡政府4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共2个村民组,总人口738人,党员32人。辖区总面积1735亩,其中耕地面积935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花生、红薯等,其它经济作物主要是大蒜。群众收入较少,属于市级贫困村。
近年来,蒋家村群众思想逐渐转变,在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收益的同时,在农闲时节成群结伴外出务工,年人均纯收入逐渐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方式改变明显,用上了空调、电磁炉、微波炉、豆浆机、电脑等现代家用电器。村内很多家庭开上了各种类型的小轿车,目前村内有各类轿车20多辆。
17、藕池任村
藕池任村位于刁家乡南部,总面积4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民小组,耕地7600亩,果园56亩,有群众501户,2380口人,党员53名。该村耕地全部为沙土地,较为贫瘠,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农业种植,人均收入较低。
在藕池任村北部有小学一座,是刁家乡中心小学,有五年级和六年级两个年级,为寄宿制学校。建有敬老院一座,属于乡办敬老院,为公办标准化敬老院,有养老床位50张,现入院老人20名。
藕池任村成村年代久远,起初任氏祖先聚集于此,并善于种植莲藕,种植面积较大,且盛产莲藕无渣,脆甜故而得名。随着历史发展,其他姓氏先后落户本村,目前,村内主要姓氏有任、耿、韩、宋、张。
18、豆腐刘村
豆腐刘村位于中牟县东南角,村东、西、南均与开封市尉氏县搭界,面积5.1平方公里,6个村民组,470户,1840口人,沙荒地1200亩,水浇田3800亩,果园126亩。经济发展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种植品种小麦、玉米、花生,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属于省级贫困村。
解放后,本村为改造沙荒地,植树造林种植槐树1200亩,成材后于1989年全部采伐。
自2012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来,豆腐刘村抓住机遇克服各种困难,率先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前全村在社区内建设住宅89户,已经完工70户。
19、沟张村
沟张村位于刁家乡西部,与黄店镇接壤,总面积3.7平方公里,辖区4个村民小组,耕地3000亩,果园1亩,有群众386户,1600口人,党员32名。
沟张村群众思想解放,属于刁家乡最早开始推广蔬菜种植的村,村内主要种植蔬菜品种有娃娃菜、红萝卜、紫线茄、西红柿、洋白菜、甜玉米等,特别是红萝卜产量较高,经过初步加工销往省内外。
本村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品种不断丰富的同时,该村群众积极向周边村庄群众推广蔬菜种植技术,逐渐形成了以沟张村为中心的露天蔬菜种植区。同时,沟张村群众逐渐成为各种蔬菜及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经济人,为刁家乡农副产品走出去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20、莲花池村
莲花池村位于刁家乡中部,4个村民组,364户,1640人,人均耕地面积2.4亩。莲花池村人多、地薄,群众收入以传统种植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经济发展较为落后,2014年人均收入2300元,属于市级贫困村。现村内有农用车辆300辆,小汽车40辆,养殖场5个,蔬菜大棚11座。
莲花池村因以前种植莲菜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而得名。村内姓氏较多,有韩、张、李、胡、刘、吴、杨、冯、蒿,冯、蒿两姓较少。
村内学校建于1999年,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三个年级,教师4名,学生50名。
21、刁家村
刁家村位于刁家乡南部,中刁路、刁黄路交汇于此,辖区总面积2平方公里,辖区6个村民小组,耕地3000亩,果园3亩,户数366户,人口1600人,党员48名。全村经济收入以传统农业及商贸为主,农作物主要有花生、玉米、西瓜、小麦,商贸主要是食品及农资产品的销售。
刁家村为乡政府驻地,属于刁家乡行政服务中心,村内沿中刁路、刁黄路两侧分布有乡政府、粮所、供销社、派出所、信用社、电管所等行政事业单位,还有卫生院、小学、幼儿园、水厂等公共服务机构。
村内沿中刁路、刁黄路两侧分布有各种商家50余户,主要经营食品、电器、农机具、服装等。村西侧有农贸交易市场一个,每月逢农历二、五、八为集贸日,每逢集贸日,刁家乡中南部村庄群众、商户云集于此进行商品买卖。随着经济的发展,集贸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交易商品除生活必须品外,逐渐出现各种化妆品、装饰品、小型电器等日常消耗品。
刁家村内有基督教教堂一座,有信教群众200余人,信教群众主要来源于刁家、坡东李、石家、沟张、孙家、莲花池等周边10余村。
村内有学校3所,1所公办小学、1所公办幼儿园、1所私人办的小学。
22、沃孙村
刁家乡沃孙村位于中牟县东南,下辖沃孙、沃李、鸭李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014年底有群众512户,1811口人,村庄占地面积486.5亩。辖区内土质全部为沙土地,较为贫瘠。该村经济以传统农业种养殖为主,没有任何工业、服务业,农民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属于省级贫困村。
沃孙村村北有一处沙窝岗,孙姓人来此居住,故名窝孙村,本村只有张姓和孙姓,以孙姓人居多。随后窝孙村改名沃孙村。
沃孙村有学校一所,位于沃李村村南,现有两个教学班,50多名学生,教师2人。
沃孙村下属自然村鸭李村正骨医术源于清道光17年,至今已传承七代,疗效迅速,流传广泛,至今仍流传有“喝过鸭李水,都能捏个胳膊腿”的佳话。2008年入选郑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3、石家村
石家村位于刁家乡西北部,总面积1.3平方公里,辖区3个村民小组,耕地1290亩,户数160户,人口797人。
近年来,石家村群众加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大蒜、花生、西瓜、红萝卜等蔬菜逐渐成为群众增收、土地增效的保证。同时村内群众在农闲时节纷纷外出务工,慢慢形成了农闲时节在外务工,农忙时节返回村内雇佣工人和租用专业机械几天内完成收种的劳动规律。
石家村与韩家村、河田村、马家村、蒋家村、孙家村每年农历十月十、四月四举行庙会。
24、汴家村
汴家村位于刁家乡东北处7.5公里处,东临尉氏县,现有5个村民小组,265户,1300多人。汴家村有耕地面积3600亩,村庄占地面积230亩。汴家村经济发展以传统农业种养植为主,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花生、玉米、小麦、西瓜,养殖业主要是肉猪养殖。
汴家村以胡姓为主,胡姓源自山西省洪洞县,清乾隆年间迁入中牟东南35里,汴家村先后被称为汴、汴家府。后来,陈姓、宋姓先后落户汴家。
村学校建于1998年,现有四个班级,学生206人,教师8人。汴城小学自1985年创办以来,一直为成建制小学,隶属汴家村和城前张村两个行政村小学,服务人口2500余人。学校位于汴家村、城前村张交接处。2010年8月份,小学布局调整后,该校五、六年级学生合并于赵集小学。
25、东陶村
东陶村位于中牟县刁家乡北部,在乡政府所在地以北4公里处,距离中牟县城19公里左右,位于中刁路东1公里。东陶村有东陶和小陶两个自然村,7个村民组,截至2015年,总人口2050人。村民主要姓氏有陶、王、麻等,其中陶氏占总人口三分之二以上。辖区面积8402亩,其中耕地面积5982亩,村庄面积300亩,林地面积2120亩。人口年均收入2350元。东陶村农业经济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大蒜、西瓜等。
陶姓族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即1406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名陶家庄。清康熙年间,为便于耕作,世孙由陶家庄乔迁西二华里居住,名西陶村,对应陶家庄改为东陶村。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期,东陶村隶属姚家公社,七十年代末划归刁家公社(后来的刁家乡)。
东陶小学自1963年创办以来,一直为成建制小学,隶属东陶村和小陶村两个行政村小学,服务人口2050余人,辐射半径1.5公里。学校位于中刁公路东1公里,距离中牟县城东南19公里处,学校占地3920平方米。2010年8月份,全乡小学调整布局,该校的五、六年级学生合并于赵集小学。现有在校学生109名,教师5名。
26、葛家村
葛家村位于刁家乡中部,总面积1.5平方公里,下辖3个自然村,分别是葛家村、小井村、前柴村,辖区4个村民小组,耕地1200亩,户数280户,人口1316人,党员37名。葛家村大部分土地为沙荒地,土地贫瘠,以种植传统农业作物为主,主要种植作物品种有花生、玉米、小麦、西瓜,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近年来,葛家村群众不断解放思想,努力拓宽增收渠道,主动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露天蔬菜种植,农业收入增加明显;积极推动劳动力转移,剩余劳力纷纷外出务工,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空调、热水器、电脑、微波炉、豆浆机等现代家用电器进入普通百姓家中,很多家庭纷纷购置了小轿车,据统计,目前村内有各类轿车30余辆。
27、宋家村
宋家村位于刁家乡北部,位于中牟县东南18公里处。全村人口2560人,辖宋家、张庄两个自然村,6个生产组,共有土地5600亩,小清河、丈八沟两条河流从村中通过。经济结构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宋家村土地肥沃,农业经济发达,重要种植有西红柿、茄子、豆角等蔬菜及西瓜、花生、玉米、棉花等传统作物。
村内有宋、李、王等姓氏,以宋氏为主,占总人口三分之一以上,顾名宋家村。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期,宋家村隶属姚家公社,七十年代末划归刁家公社(后来的刁家乡)。
村内有小庙一座,约建于民国二十八年,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和九月九日本村举行庙会。
宋家村周围原有槐树林近800亩,为解放后栽种,2002年成材后全部采伐。
宋家小学自1967年创办以来,一直为成建制小学,隶属宋家村和张庄村两个行政村小学,服务人口2100余人。学校位于宋家村内。2010年8月份,全乡小学调整布局,该校的五、六年级学生合并于赵集小学。
28、韩家村
韩家村位于中牟县刁家乡乡政府所在地西3公里处,下辖2个自然村,分别是韩家村、张庄村,辖6个村民组,460户群众,2350口人,土地面积6600亩。韩家村村内有韩、张、梁、陈等姓氏。
韩家村耕地以沙土地为主,漏水漏肥,主要种植花生、玉米、小麦、红薯,群众经济收入较少。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群众逐渐开始种植以红萝卜为主的蔬菜和以大蒜为主的经济作物,收入明显提升。
韩家村一直以来有手工加工红薯粉条的传统,加工出来的粉条色泽鲜亮,筋道爽口,以前加工出的粉条都用作自己食用和馈赠亲友,现在群众开始加工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