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不可一泻了之

索 引 号:06526842X/2017-00033主题分类: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监管/业务信息/食品药品安全信息
发布机构:郑东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 键 词:市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
文    号成文日期:2017-03-01发布日期:2017-03-01
体    裁生效日期废止日期
便秘不可一泻了之

  “仅去年12月份,我在门诊就接诊了400多名便秘患者。”日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肛肠科门诊,主治医师白邈告诉记者。一个月有这么多便秘患者,虽然存在患者集中度的问题、患者慕名求医的问题,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便秘很常见。白邈提示,便秘患者自行用药的情况很常见,因自行用药致不良后果的也不鲜见。

        便秘,危害不可忽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军指出,临床所说的便秘一般是指慢性便秘,发病率在4%~6%左右,60岁以上的老人便秘更为常见,发病率约在22%。便秘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粪便干结,排便困难等,这些情况持续存在6个月以上,才能诊断为慢性便秘。

        “很多人认为便秘不是什么大事,能忍就忍,能拖就拖。”李军说,其实便秘的危害非常值得重视。一是便秘时大便干燥,会引发肛裂、直肠脱出甚至嵌顿等问题。二是现在认为长期便秘导致毒素吸收增加,使患结肠癌、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概率增高。三是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便秘时排便过于用力的话,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的意外,引发心梗、卒中等严重后果;而且,有心脑血管病的老人因为活动较少等原因,容易出现便秘的情况,要给予高度关注。白邈也介绍说,由于排便过度努挣,便秘可引起肛管黏膜撕裂,发展成肛裂,还会加重痔、瘘等肛肠疾病的症状。另外,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便秘日久,肠道气机阻滞,可影响上消化道(如胃、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出现脘腹胀满、喛气烧心等症,甚则腹痛呕吐。病程日久则可导致一系列躯体症状:头晕头痛、失眠健忘、心情烦躁、口苦口臭、食欲不振等。

        李军提醒说,如果及时进行调理或药物治疗,解决便秘问题相对比较容易;如果多年不去解决,不治疗,或自己盲目用药,可能会使便秘治疗难度增加,或引发不必要的后果。而且,便秘等排便习惯的改变有时是结肠癌的一个表现,所以,出现较长时间的便秘时,一定要到医院做个检查。

        治疗,合理使用中西药

        白邈和李军都向记者介绍说,慢性便秘分为慢传输型便秘和出口梗阻型便秘。慢传输型是由于肠道收缩运动减弱,使粪便从结肠到直肠的移动减慢,或由于左半结肠的不协调运动而引起。其特征为排便次数减少,少便意,粪质坚硬,因而排便困难。出口梗阻型便秘是由于腹部、肛门直肠及骨盆底部的肌肉不协调导致粪便排出障碍。也就是说,大便到了直肠,排不出来,可有以下表现:排便费力、不尽感或下坠感,排便量少,有便意或缺乏便意。很多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也合并存在慢传输型便秘。还有的患者不存在以上情况,一般和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李军提醒说,在遇到便秘的患者时,还要看他是否有全身性的疾病,比如甲状腺机能减退的患者就易合并有便秘;糖尿病患者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受到损坏,就表现为两个极端,有的患者腹泻,而有的患者出现便秘。白邈说,心理问题引发的便秘非常多见而且严重,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有便秘问题。还有一部分是脑性便秘,因脑部疾病(如帕金森病、脑梗死后遗症等)而引发的便秘也很常见。便秘和女性更年期问题、男性前列腺问题也都有关联。

        在治疗便秘前要排除这些全身性疾病,然后再看直肠、肛门的功能,是属于慢传输型便秘还是出口梗阻型便秘,最后再决定如何进行治疗。

        西药方面,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几种药物,一是容积性泻药,这类药可通过增加粪便含水量和粪便体积,从而起到通便作用,主要用于轻度便秘。患者服药时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常用药物有欧车前、聚卡波非钙、麦麸等。二是渗透性泻药,此类药可在肠内形成高渗状态,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可用于轻、中度便秘患者。药物包括聚乙二醇、不被吸收的糖类(如乳果糖) 和盐类泻药(如硫酸镁)。聚乙二醇服后不被肠道吸收、代谢,其含钠量低,不引起肠道净离子的吸收或丢失,不良反应少;乳果糖在结肠中可被分解为乳酸和乙酸,可促进生理性细菌的生长。不过李军提醒,过量应用盐类泻药可引起电解质紊乱,老年人和肾功能减退者应慎用。这两类药服用后都起效缓慢,但相对安全。服用时要空腹。三是促动力药,这类药可增加肠道动力,对慢传输型便秘效果较好。四是灌肠类药,比如开塞露。此类药可偶尔使用,不建议常用。经常用开塞露的话,机械性刺激可能会使直肠形成溃疡。

        白邈强调,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从体质入手。首先要分清寒热虚实,明确辨证,然后对证用药。整体调理相对于用泻药来讲过程较慢,一般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够看出效果。但不良反应少,而且疗效持久。

        李军也提醒,有些药本身就会引起便秘。根据情况,看是不是可以停用引起便秘的药。

        患者,不能一泻了之

        对于长期服用番泻叶、生大黄等中药泻药的危害,目前中西医有共识。番泻叶、生大黄等中药中含有蒽醌类物质。白邈和李军都提醒,要慎用含有番泻叶、生大黄等成分的中成药和保健食品。首先,服用完蒽醌类物质后,即使能排便,也会在便前伴发腹痛等不适感。其次,因为蒽醌类物质刺激肠壁细胞,影响肠壁的运动功能;破坏神经递质,影响结肠接受脑部指令的功能。开始服用时可通便,长期服用反而会引发更为严重的便秘。第三个危害是长期服用蒽醌类物质可造成结肠黑变病,正常的肠黏膜是红润的,但长期服用蒽醌类物质后,肠道黏膜可出现色素沉着而变黑,通过肠镜可清晰地看到这种变化。白邈说,更为可怕的是,结肠黑变病可引发多发性肠息肉,而肠息肉与结肠癌关系密切。

        李军提示,西药中的刺激性泻药酚酞,也就是老百姓熟悉的果导片,因其可能有致癌性,目前临床上也不提倡使用。

        李军和白邈还提醒,有些人为了解决便秘问题或者追求所谓的“排毒”而去洗肠,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反复的机械性刺激会使肛门括约肌功能受到破坏,会导致大便困难、大便失禁同时存在的情况。反复的刺激还会引发直肠溃疡。

        李军还特别提醒,便秘的治疗不能只依赖药物,调整生活方式才是可行之路。平时可多吃含纤维素丰富的食品,多喝水,多活动,养成每天定时大便的习惯。每天早起或餐后两个小时左右是结肠最活跃的时候,可以选择在这样的时候大便。

        白邈也强调每天要定时大便,而且大便时不要“正襟危坐”,身体向前倾更利于大便的排出。他还提示,医师要和便秘患者有深入沟通,了解其心理问题、生活习惯问题,尤其是对于抑郁症、强迫症患者,以及更年期女性等人群,要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对于老年男性便秘患者最好做直肠指诊,了解其前列腺的情况。(□ 本报记者  杨六香)

        相关链接

        特殊人群便秘的治疗原则:

        1.老年人:应尽量停用导致便秘的药物,注意改变生活方式。

        2.妊娠妇女:增加膳食纤维、多饮水和适当运动是这类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可选用容积性泻药(乳果糖、聚乙二醇安全性好)。比沙可啶会引起肠痉挛,不建议使用。应避免使用蒽醌类泻药和蓖麻油。

        3.儿童:基础治疗包括家庭教育、合理饮食和排便习惯训练,对于粪便嵌塞者,可选用丙三醇制剂(通用名为开塞露) 或温氯化钠溶液灌肠。容积性泻药、乳果糖、聚乙二醇被证明有效,且耐受性良好。

        4.糖尿病患者:可尝试使用容积性泻药、渗透性泻药和刺激性泻药。

        5.终末期患者:终末期患者发生便秘与运动和进食减少、使用阿片类药物等有关。预防性使用泻药极为重要。推荐使用刺激性泻药或联合渗透性泻药或润滑性泻药。

        可引起便秘的药物:

        包括解痉药、利尿剂、阿片类、含铝或钙的抗酸药、钙剂、止泻药、非甾体抗炎药、抗组胺药、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钙拮抗剂。(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