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005291257/2017-00087 | 主题分类: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水利、粮食/粮食/业务信息/粮食流通监督检查 | |
发布机构:荥阳市粮食局 | 关 键 词:粮食 | |
文 号 | 成文日期:2017-03-02 | 发布日期:2017-03-02 |
体 裁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顺治七年,文学家周容带着小书童,从小港去镇海县。过了渡口,眼看日薄西山,城门要关了。他问摆渡人,还能不能赶在城门关前到县城。摆渡人看一眼他的小书童说:慢慢走就赶得上,要是急匆匆就赶不上了。哪有这样的道理,分明戏弄人。周容很生气,带着书童急匆匆的赶路。结果书童跌了一跤,捆书的绳子断了,书撒了一地。等把书重新整理好的时候,城门果真关了。
这是文言文《小港渡者》所讲述的一则成语故事:欲速则不达。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大意就是,凡事都要讲究循序渐进 。有了量变才会有质变,万不可焦躁,如果做事一味追求速度,逆其道而行之,结果反而会离目标更远。
而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时间是最大的机会成本。这似乎与当今社会的创业法则背道而驰。然而,因为急于求成而导致的产品危机,格力和三星眼下的泥潭,都是活生生的例子。传统粮油企业,应以此为鉴。
近些年来,国内面粉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间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主产区企业之间打价格战、抢购粮源,形成抬价收购,压低销价抢市场,使行业内耗严重,整体达产率很低。
另外,外资企业进军国内谷物成品粮市场,行业竞争渐趋激烈。一些跨国公司凭借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在国内投资并购建厂,可谓来势凶猛。且外资企业在产业链建设方面起点高、准备足、动手快,国内众多中小企业仍停留在“以购定产,以产定销”的层面,抗风险能力较弱,内资面粉企业面临强劲的竞争对手。
在国内消费量低迷的情况下,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愈发突出。多数企业产能扩大之后,销量并未随之走高,生产线闲置率较高,反而成为负担,更大的损失是战略和品牌。由于采取低价营销策略,在传播自身品牌及品牌理念的资金投入降低,默默无闻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一个行业的洗牌,是这个行业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不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必将面临一场变革。
2015年以来,国内面粉加工行业更是举步维艰,不仅中小型加工企业经营难以为继,逐步退出市场竞争,大型加工企业也相继出现销量下降、利润下滑的现象,下游产品销售难度较大。由于加工行业整合,面粉加工企业的生存面临两难处境,面对生产成本高企、下游产品,尤其是普通粉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情况,提价丢市场将会更早地从市场竞争中淘汰出局;不提价则在“温水煮青蛙”的持续亏损中煎熬。在受政策影响的经济环境之下,面粉企业的兼并与退出正以市场的方式进行。
有人在行业洗牌的浪潮中被淹没,也有人借助洗牌之势成功转型升级、站稳脚跟。面粉企业的经营者通过这次洗牌,对自身的经营管理策略进行了一次审视,那些平时注重内功修炼的企业在大洗牌的时代,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作为一个专注面业的民营企业,金沙河一直秉承“无添加健康理念”,厚积薄发低调发展了近20年。从2007年起与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产学研相结合。从先进工艺、高效管理和优质产品方面推进产业升级。在行业的综合实力较量中,彰显非凡实力。
在河南,项城的一家面粉企业已成功叩开欧洲市场的大门,他们生产的高端面粉以每吨3万元的价格出口德国。折算下来价格每斤能够卖到15块钱,比市场上每斤2到3块钱的普通面粉高出好几倍。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价格,主要得益于生产工艺的改进,在做深做精产品上下功夫。
冲出浪潮的毕竟是少数,更多中小型企业仍在转型的道路上求索。
如今,面粉市场的大环境正处于从扩大市场规模到打造行业品牌的升级关口。面粉正在进行着从渠道向消费者认知的巨大转变。粮油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增加品牌粮油供给。实施优质粮食品牌培育行动,发挥品牌引领作用,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培育和创建一批质量好、消费者认可度高、市场占有率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全国性粮油产品优质名牌。
可以预期,未来面粉行业将进入到品牌的争夺期,不同品牌的广告开始陆续登场逐步影响消费者。企业品牌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是产品差异化的关键,对产品品质的完善和提高有很重要的激励作用。面粉品牌的竞争,背后实则是一场以拼资金、拼技术、拼管理、拼物流为象征的综合实力较量。
品牌的根本在于产品,面粉加工企业应洞悉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不断研发出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多功能面粉及其制品。着重开发营养、健康、安全的食品。同时,适应食品、化工和医药行业的发展的需要,要注意开发小麦淀粉系列产品。重视关键技术装备的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主动与下游客户差异化需求对接,由以往的生产型向销售型、服务型、研发型转变,走“市场细分、产品差异化”路线,培育和打造产品品牌,用品牌引领质量管理。从盲目扩大规模、恶性竞争的经营模式逐渐转到抓质量、重研发、上档次、重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上来。
“十三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全面释放粮食产业经济活力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粮油加工业加速整合升级的新阶段。洗牌还在继续,企业急于发展的同时,应该考虑如何增强抗风险能力,衡量追求速度与修炼内功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