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的建议”的提案答复(编号:201700737号)

  • 索引号:005252100/2017-00997
  •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建议提案/政协提案
  • 发布机构: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关键词:提案,答复
  • 文号
  • 成文日期:2017-08-11
  • 发布日期:2017-08-11
  • 体裁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的建议”的提案答复(编号:201700737号)

    刘旭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诚如您在建议中所提,未来我市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高效低碳工业发展高效低碳工业发展,着力推进服务业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培育绿色服务业市场,加快绿色新能源开发利用,构建与生态融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现代产业新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走“三化协同、四化同步”科学发展路子,综合实力实现跃升,形成了在全国全省晋位升级的良好态势。2011年至2014年郑州的城市竞争力晋升35个位次,创新创业环境晋升7个位次,居全国100个地级市的第9位。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94.2亿元,增长8.4%,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2.1:49.5:48.4调整为2016年的2.0:47.3:5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15.4亿元,增长6%;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11.2亿元,增长14.3%。发展的科学性与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十三五”实现了良好开局。郑州市发展改革委紧紧围绕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奋斗目标,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把稳增长保态势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发挥参谋部、规划部、协调部职能,协调推进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发展。

    一、加快工业绿色发展

    (一)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1、“十二五”期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6.8%,超额完成了下降17%的节能目标。先后印发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郑政〔2012〕24号)、《2013年郑州市节能减排专项工作方案》、《2014年郑州市节能降耗工作安排》、《郑州市2015年节能降耗低碳发展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了我市“十二五”节能工作总体目标及各年度目标,并分解至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

    2、按照国家及省节能低碳工作要求,围绕节能低碳发展目标,结合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任务,我委严格能源消费总量与强度控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强化节能能力提升和监督检查,“双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部门初步统计,郑州市2016年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约2400万吨标煤(不含巩义),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为11.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削减燃煤228万吨,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3、2017年以来,强化节能减排宏观调控能力。积极推动《郑州市“十三五”节能低碳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根据省节能减排办下达的我市2017年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会同市统计局按照我市发展实际需求协商制定各县市区2017年“双控”目标分解计划。严格落实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和省发改委《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细则》要求,完善修订《郑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进一步健全我市节能审查制度,强化源头管控能力。会同市节能监察局制定《郑州市2017年节能监察计划》,加强对全市重点用能企业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监察。

    (二)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1、2014年,为加快推进我市产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促进产业集聚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了《郑州市推进产业集聚区循环改造工作方案》。《方案》要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按照“布局优化、产业成链、物质循环、集约发展”的要求,统筹产业集聚区空间及产业布局,构建共生耦合产业链,推进企业间废弃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提升公共设施平台共享能力,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产业体系,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清洁、生态良性循环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目前,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荥阳市产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稳步推进。

    2、“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国家级产业园和省级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建设一批循环产业示范园区,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零排放和产业链技术,开展主导产业核心产品生态设计;建立覆盖城镇社区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截止2020年,再生资源品种回收利用率达90%以上;开发利用“城市矿产”,开展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等再制造试点,积极推进城镇生活、餐厨、建筑等垃圾的集中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三)完善绿色制造体系

    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布局的实施意见》,科学确立了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及医药、铝及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制造、家居和品牌服装制造七大主导产业,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落地。2016年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产业所占比重提升到近50%,煤炭、化工、建材、钢铁、铝制品、钢铁六大高耗能产业比重下降到40%。

    二、推动服务业绿色发展

    (一)推进服务业产业绿色升级。对服务主体实施绿色化管理,在宾馆、饭店、交通运输、商贸等传统服务行业中开展绿色认证,贯彻绿色经营理念,实现物质循环流动并抑制污染发生。通过开辟“绿色客房”、开设绿色餐厅、发展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公共自行车等途径,实现服务途径清洁化,引导绿色消费。大力开展绿色营销,通过绿色消费知识教育,向消费者普及绿色消费知识,提高消费者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合理的绿色消费结构和多样的绿色消费方式。加强与其他产业生态耦合化,构建服务业与工业、农业和其他服务部门之间的物质循环、废物利用、能源梯级利用等经济链,逐步形成产业循环圈,促进服务业绿色化建设。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创意旅游、信息科技、总部经济、高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机构,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优势,推动物流业快速发展,在中部、全国形成枢纽经济。加快发展网络经济,积极做好电子商务、跨境易贸示范试点工作;支持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打造一批互联网金融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创意经济,全面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建设郑州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郑州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等创意产业园区。加快发展生态经济,推进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和智慧旅游发展,重点发展生态养生、生态度假、生态休闲、生态旅游观光产业,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完善相关制度,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增强服务企业绿色意识,促使服务企业和服务生产绿色转型。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到2025年,区域服务能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国家级服务中心地位确立。

    (三)引导培育绿色服务业市场。把保护环境的绿色采购理念作为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制定并完善绿色服务的认定标准、认定机构、服务产品清单等绿色采购制度,引导并促进绿色服务业发展,扩大绿色服务业的市场和消费力。开辟绿色采购通道,引导各级政府及社会逐渐扩大绿色服务业采购范围,加大绿色服务业采购的力度,通过政府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最大程度地释放绿色服务业的潜能。

    三、推进能源结构绿色发展

    (一)推进“气化郑州”。为贯彻落实“气化郑州”目标,调整我市能源结构,2015年我市出台了《郑州市天然气发展和利用规划》、《郑州市天然气管网建设规划》、《郑州市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建设规划》、《郑州市汽车加气站建设规划》、《郑州市城市集中供热发展规划》等五个规划,规划到2020年用气量80亿方,替代标煤106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33万吨,二氧化硫4.4万吨,氮氧化物5.1万吨,气化人口991万人,居民气化率达到86%,天然气管道总长度5711公里,覆盖率达到100%。

    目前我市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开辟气源新通道,引进域外天然气资源,配合建设新粤浙豫鲁支线伊川至郑州段工程,争取利用西气东输一、二线管道向郑州输送西三线天然气,依托国家、省干线管道,形成以天然气为主和煤层气、煤制天然气为辅的多元化供应格局。积极发展工、商业领域天然气新用户,鼓励在产业聚集区、工业园区及大型楼宇建设一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培育新兴市场,拓宽天然气使用空间,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城镇天然气利用,加快天然气管道向重点乡镇、新型社区延伸,重点建成城市外环高压环网、薛店至航空港区等一批输气管道,形成多环多支、环支相扣输气网络。在保障民生用气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加气站建设,发展工业用户,2016年底,全市天然气用气量达到17.4亿立方米。在县市区及重点乡镇通上管道气的基础上,今年向乡村延伸,积极推进“气代煤”。

    (二)发展“电能替代”。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部署,郑州市高度重视,积极行动,以电能替代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电力清洁能源替代,研究推进电能替代方式和政策,先后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新能源汽车推广等有关政策文件,助力郑州大气污染治理。我市2016年推广电能替代项目170余项,主要涉及商场、酒店、娱乐场所的热泵及机场、轨道交通领域,实现替代电量约10亿千瓦时,相当于在消费终端减少燃煤消耗60余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10余万吨,减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等2万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重点推进新郑机场“陆电登机”工程,建设83套APU设备,总用电容量7470千伏安;推进华南城冰蓄冷项目,为全省首个县域执行分时电价的“双蓄”项目,郑州华南城1号广场,总建筑面积50万平米,空调面积近40万平米,蓄冰空调系统的专用配电变压器4台,容量共计6400千伏安,年用电量约800万千瓦时;推进居民小区电采暖,郑州市航海路与嵩山路交叉口齐辉好邻居居民小区,建筑面积约6万平米,小区约有600户业主,实施集中电供暖,相对传统集中供暖具有低碳环保、灵活性高的特点,同时经济效益也比较显著。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应用,全市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6326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3207辆,建成公交充电站9座、换电站2座、各类充电桩1200个。

    2017年,根据省、市关于持续打好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我市制定了《2017年电代煤、气代煤工作实施方案》,对目标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2017年9月底前,在未实现集中供热且供热管网无法覆盖的区域,按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的原则,完成电代煤、气代煤改造11万户(其中民生工程8万户);在商业和公共领域推广热泵采暖200万平方米;15000户农村居民永久性实现厨炊电气化。

    (三)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统筹规划、有序发展风电、光发电,积极推进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地热能应用、风光互补发电示范项目,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在资源组合条件好的地区鼓励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支持申报光伏发电领跑者计划,因地制宜利用废弃土地、荒山荒坡、农业大棚、滩涂、鱼塘等建设就地消纳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推进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实施光伏扶贫工程;推进冬季清洁取暖,鼓励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实施供热试点项目,重点建设新天飞龙顶49.5兆瓦风力发电、天润新密尖山49.5兆瓦风力发电、登封马岭山100兆瓦风力发电,提高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开展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示范项目建设。加大新能源本地消纳力度,落实可再生能源优先发电制度,建立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购长效机制,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直接交易。2016年天然气消费量达17.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光伏发电总规模达到36.3兆瓦,生物质发电总规模达到78.2兆瓦;风电并网规模4.8万千瓦,在建规模9.9万千瓦,新建登封马岭山100兆瓦风电项目取得核准,光伏扶贫登封市石道乡上窝村270千瓦和君召乡晋爻村109.2千瓦光伏发电项目顺利并网发电。目前已形成中心城区以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为重点,周边县(市)以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为主、沼气综合利用为补充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到2020年,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

    最后,殷切的希望您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关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多提宝贵意见,争取为郑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7年8月11日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