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郑州市紧紧围绕“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的目标,坚持发展为民,弥补民生短板,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得到更多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大力发展各类教育
全力提升学前教育水平。2016年,全市共有幼儿园1516所,比上年增加65所,在园幼儿36.8万人,增长2.9%。印发了《郑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学前教育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郑州市2016年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奖补办法》,全面开展幼儿园达标升级评估和复评。
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攀升。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建立了《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审议机制;建构一个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学业质量标准(模型);继续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试点学校发展,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模式。2016年,全市共有小学932所,比上年减少3所,在校生83.2万人,增长5.2%;普通初中306所,增加9所,在校生34.4万人,增长5.0%;普通高中118所,增加4所,在校生18.8万人,增长2.1%。
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强化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共赢的合作机制,成立了汽车、电子商务、电子电工,物流和服装等5个由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组成的郑州市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2016年,全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23所,比上年减少6所,在校生28.8万人,增长3.3%。
高等教育发展赢得新机遇。积极推进品牌示范和特色职业院校及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有9所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有效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郑州职业技术学习购入创新创业课程,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拟组建双创学院。2016年,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9个,在校研究生2.3万人,比上年增长5.5%;普通本专科院校56所,在校生88.9万人,增长7.9%。
(二)教师队伍持续增长
2016年,全市共有专任教师16.0万人,比上年增长7.4%,其中高等学校4.6万人,增长11.3%;中等职业学校1.1万人,增长2.1%;普通中学4.0万人,增长5.7%;普通小学3.8万人,增长6.4%;幼儿园2.4万人,增长7.1%。普通中小学每一教师负担学生数(生师比)均比上年有所减轻,其中:普通高中11.34,减少0.43;普通初中14.79,减少0.06;小学21.87,减少0.25。
二、医疗资源持续增加,医疗改革成效显著
(一)医疗资源总量进一步扩大
2016年,郑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8.59万张,比上年增长9.8%。每万人拥有床位88.4张,比上年提高6.6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5万人,比上年增长10.0%。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3万人,增长7.5%;注册护士4.66万人,增长13.8%。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7.7人,比上年提高7.0人。
(二)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2016年,全市医疗机构门诊总诊疗813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8%。入院272.3万人,增长11.4%;病床周转次数33.5次,病床使用率达94.2%,分别比上年提高1.3次和0.5个百分点。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改善,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完善护理服务标准和入、出、转院服务流程;优化诊区设施布局,畅通急诊绿色通道,开展患者随访,患者就医感受明显改善,患者就医满意度96.8%。
(三)医疗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2016年,出台了《郑州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引领和指导全市分级诊疗工作;“从片医到家庭签约医生”的郑州基层诊疗模式组建服务团队2824个;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完善,达到每个乡镇、每个村都有1所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国家基本药物销售额占基本药物销售比例为83.15%;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指标深化,在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实施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和“先住院、后付费”等惠民措施。
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
2016年,郑州市印发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细则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千场演出”,走进400余个行政村、社区,完成1000场演出任务,受益群众100多万人;放映公益电影近2.3万场,观影人员达390万人;郑州大剧院、市民活动中心、郑州美术馆等场馆项目顺利推进,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众享受到文化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二)文化节会精彩纷呈
2016 中国·郑州国际马戏嘉年为市民奉献28场异彩纷呈的马戏杂技表演,2万多市民分享了这道文化大餐;2016郑州图书交易会吸引了22个省市360多家出版物发行单位参展,展会成交量超过6亿元,参观人次突破3万人次;第十三届绿城读书节品牌度、影响力不断提升。首次向市民发放的绿城读书券,直接带动图书消费170余万元;第九届中国(郑州)印刷包装产业博览会展览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为600多家印刷包装企业、设备器材制造厂家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三)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
2016年,市艺术创作研究院先后获得国际级奖2个、国家级奖1个、省级奖7个。电影《乡村守望的女人》在加拿大欧亚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女主角奖;微电影《回家》获得第十二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文艺精品剧目;豫剧小品《拆迁之喜》荣获河南省十二届戏曲小品大赛一等奖。现代豫剧《都市阳光》全年巡演、展演40场次;传统豫剧《包青天》、曲剧《啼笑皆非》、《阎家滩》完成复排。
(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2016年,郑州市以创建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为抓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郑州市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方案》,市财政安排2500万元专项启动资金。组织全市文化企业申报中央、省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项目16个,获得专项资金2765万元。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天地之中文化旅游专业园区、中原科技创新文化产业园形成了“文化 创意”、“文化 旅游”、“文化 科技”集聚发展态势,形成了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产业品牌。
四、体育事业发展不断推进
(一)全民健身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2016年,郑州市积极培育全民健身活动品牌,以元旦、春节、“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等为节点,广泛开展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的健身活动和竞赛。成功举办了“全民健身、幸福中原”双节系列活动、第六届“锦鹏”杯毽球锦标赛、中小学生毽球比赛、2016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郑州市家庭乐跑赛、第二届河南省城市坐标定向赛、2016中国郑港国际徒步大会、郑州市第六届直属机关运动会、第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网上重走长征路等。全年举办各级各类群众体育活动200多项次,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二)公共体育设施日益完善
2016年,全市共投资1588 万元建设和更新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其中,建设29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100条健身路径;对5个乡镇体育工程设施进行更新;建设11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建设9个示范性全民健身活动室。为提高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建立健全健身器材的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和健身安全。
(三)体育产业加速发展
每年如期举办的郑开国际马拉松赛、“黄河杯”全国门球赛、城市坐标定向赛、嵩山国际马拉松、全国百城市自行车赛等国内外知名的大型赛,办赛水平越来越高,特色越来越突出,影响力越来越广,使得与之相关的体育产业发展越来越快。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建设积极推进,西区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项目已经开工;东区市民健身中心项目绿化园林部分已经建成开放;北区市民健身中心开工建设。2016年,全市体育彩票销售点达1877个,比上年增加94个,销售体育彩票28.1亿元,增长17.4%。
五、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一)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2016年,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370.9万人和176.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1.0%和6.7%;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81.9万人,增长14.9%,全年累计为1.58万名失业人员发放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参加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165.8万人和113.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7%和14.1%。参加新农合农民365.0万人,参合率99.8%,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540元。
(二)城乡救助力度不断加大
城乡低保、农村五保连年提标。从2016年7月1日,郑州市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到550元,农村每人每月提高到320元,与上年相比均上调30元。全市1.86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1.15亿元;10.6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1.09亿元;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118个,拥有床位1.9万张;接受城乡医疗救助7.5万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5442万元,增长3.2%。
2016年,郑州市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项目标顺利实现。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与经济总量的迅速提升不能完全同步;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些群众还生活在贫困线上等。展望2017年,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以实施重点民生工程为抓手,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现实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