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发说明】随着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活中终究有很多很重要的东西,并不能通过经济发展指标来反映和衡量,需要用社会统计指标揭示屏蔽于经济统计之外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推动社会发展。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对政府社会工作提出的新目标,也是对社会统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系统、全面、有重点地反映郑州市社会发展情况,我们根据省统计局拟定了一套社会发展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对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进行监测,并撰写《2016年郑州市社会发展统计监测报告》,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2016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牢记使命、同心同德,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四大重点”工作,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平稳健康发展。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114.0亿元,迈上8千亿元新台阶,比上年增长8.4%,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财政金融实力明显增强,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21.5亿元,增长19.5%,其中财政民生支出1031.1亿元,增长18.8%,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0%,财政民生支出增速和占比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9457.4亿元,增长13.8%;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5304.2亿元,增长20.6%。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保障民生作用显著,各项社会事业健康稳定全面发展。
一、人口总量平稳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创20年新高
2016年底,郑州市辖6个区,1个县,5个县级市,4个特殊区域,85个乡镇(乡:14个,镇71个),117个街道办事处,805个社区,2231个村委会。全年行政区划基本稳定。
2016年末全市总人口972.4万人,其中男性495.3万人,女性477.1万人,性别比为103.8(女性=100)。城镇人口690.6万人,城镇化率71.0%,比上年末提高1.33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全省平均48.5%的城镇化率,并且超过小康监测城镇化率56%的要求。年末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0.2%,仅低于南阳市,居全省第二位。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提高,是近20年人口自然增长的新高。全市2016年出生人口11.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07‰,比2015年上升1.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2万人,人口死亡率为5.44‰;人口自然增长6.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3‰,比2015年上升0.85个千分点,是自199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8‰以来的新高。
年末人口中0-14岁少儿人口、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别为149.4万人、751.3万人和71.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5.4%、77.2%和7.4%。年末人口年龄结构与2015年相比,少儿人口比重提高0.0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下降0.03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0.01个百分点,2016年人口总抚养比为29.4%。人口结构变化不大,整体情况好于全省平均。
二、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全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线,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抓手,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为目标,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201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14元,比上年增长6.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210元,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26元,比上年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595元,增长12.6%。从收入、消费的城乡对比看,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的2.05倍,2016年降低到1.80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5倍降到1.71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生活消费支出虽依然大幅高于农村,但差距在逐步缩小。
三、重点改革加快推进,教育事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2016年,全市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以“做有未来的教育”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发展目标为导向,继续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力促教育健康长远发展,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1.政府教育投入稳步增长。2016年,全市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155.5亿元,比上年增加7.9亿元,增长5.4%。其中普通教育经费支出110.4亿元,比上年增加7.8%,增长7.6%;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1.8%。教育经费的逐年增加,有力支持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2.各个阶段教育发展持续向好。幼儿教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郑州市以解决“入园难”、“入园贵”为主线,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大力支持幼儿园建设,重点扶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印发了《郑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学前教育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郑州市2016年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奖补办法》,积极推进《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学前教育惠民力度,财政出资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5所,新增265个班,7410个学位。截止2016年末,郑州市幼儿园1516所,比上年增加65所,增长4.5%;在园幼儿36.8万人,比上年增加1万人,增长2.8%。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都有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郑州市义务教育以“普及、均衡、优质、惠民、和谐”为目标,按照“依法治教、整体推进、均衡发展”的工作思路,统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238所,其中小学932所,普通初中306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17.6万人,比上年增加5.8万人,增长5.2%。
积极探索高中阶段教育,持续推进教育多样化、特色化试点工作。2016年,郑州市高中阶段教育继续以内涵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郑州市21所普通高中多样化试点工作持续进行,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模式,从而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三环内高中外迁工作开拓新局面,多所学校的外迁方案都在按计划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和办学环境不断提高。2016年,郑州市拥有高中118所,比上年增加4所,增长3.5%;在校学生18.8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增长2.2%;随着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日益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逐年递增。
特殊教育稳步发展,残疾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郑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增加对特殊教育经费和师资力量的投入。2016年,郑州市有特殊教育学校12所,比上年增加1所,增长9.1%。特殊教育专任教师有388人,特殊教育招生278人,在校生1421人,均较上年有所增长;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在校学生数0.18万人,比上年增加0.02万人,增长12.5%。随着学校的增加和师资力量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得到了受教育的权利。
高等学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研究生培养机构9处;普通本专科学校56所。在学研究生2.3万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88.9万人,成人本专科在校生31.5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20万人、10.79万人和减少4.36万人。
3.各级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2016年,随着郑州市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为88.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学前教育一年毛入园率为94.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近年来政府对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大,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郑州市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一直保持100%;小学五年巩固率达到100.6%。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12.3%,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103.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100%,与上年持平。初中毕业升学率110.6%,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0%,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4、教职工队伍不断壮大,师资力量不断增强。近年来,郑州市特别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截止2016年末,全市各类教育学校教职工总数210715人,其中专任教师161967人,分别比上年增加7639人和6396人,增长3.8%和4.1%。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学历也都有提高,各类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除中等职业学校为89.3%外,其余均超过98%(见表二)。随着教师队伍的壮大,全市中小学每一教师负担学生数(生师比)都比上年有所降低,2016年全市中小学生师比分别为:普通高中11.3人,普通初中14.8人,小学21.9人。
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把就业作为增加人民福祉的有力抓手,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按照《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郑政[2016]13号)文件要求,着眼“稳就业、惠民生、促发展”,多措并举,合力攻坚,努力做好经济新常态下我市就业创业工作,2016年全市就业大局保持基本稳定。
1.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16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89.9万人,比上年增加30.3万人,增长5.9%。其中城镇从业人员达到353.4万人,比上年增加32.5万人,增长10.1%。
2.城镇就业工作目标完成情况。2016年全市共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4.6万人,占年计划13万人的112.3%,其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1万人,分别占年计划3万人和1.02万人的153.3%和103.9%。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5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6.5万人,分别完成市政府年度目标任务的135.7%、130%。城镇“零就业家庭”中至少有一名成员实现就业,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1.89%,控制在4%目标以内。
3.普工月底薪逐步提高。2016年,郑州市普工月底薪2000元以下企业占23.2%,比上年同期减少7.2个百分点;2000-3000元企业占46.4%,比上年同期增加3.9个百分点;3000-4000元企业占22.1%,比上年同期增加0.6百分点;4000-5000元企业占5%,比上年同期增加1.1个百分点;5000元以上企业占3.3%,比上年同期增加1.6个百分点。
五、深化医疗改革,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绩
2016年,郑州市以《河南省“健康中原2030”规划纲要》目标为引领,以“健康郑州”建设为抓手,立足改善民生,服务社会。分级诊疗和医养结合工作稳步推进,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标志着健康中原建设的设计基本形成。
1、医疗资源总量进一步扩大。2016年,郑州市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布局,加快构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合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护理服务标准和入、出、转院服务流程,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改善。2016年,郑州市共有卫生机构3964个,其中:医院21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58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35个;与上年相比,医院增加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4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减少2个。卫生机构共有床位数8.6万张,比上年增加0.8万张,增长9.8%;其中医院床位数7.6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0.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9.5万人,比上年增长10.0%。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3万人,增长7.5%;注册护士4.66万人,增长13.8%。
2、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郑州市加大医疗投入,逐步完善区域性专科诊疗中心的布局,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郑州市在原有的妇女儿童、肝病、器官移植等7个中心的基础上,又新增中医药、眼科、肿瘤和头颈医学四个中心,郑州儿童医院也升级为国家儿童区域中心主体建设单位。郑州市卫生系统积极推进日间手术、检查结果互认,远程诊疗及病理诊断等业务,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机构优化诊区设施布局,畅通急诊绿色通道,开展患者随访,患者就医感受明显改善,患者就医满意度96.8%。截止2016年底,郑州市每万人拥有床位88.4张,比上年提高6.6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7.7人,比上年提高7.0人,其中每万人执业医师数34.5人、注册护士数47.9人,分别比上年增加2.1人、5.0人。全市医疗机构门诊总诊疗813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8%。入院272.3万人,比上年增长11.4%;病床周转次数33.5次,病床使用率达94.2%,分别比上年提高1.3次和0.5个百分点;出院人数271.0万人,比上年增长10.9%。
3、公共卫生服务成效显著。2016年,郑州市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开展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一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广泛普及,全面落实为城乡居民提供13类48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二是分级诊疗制度全力推进,出台了《郑州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引领和指导全市分级诊疗工作;“从片医到家庭签约医生”的郑州基层诊疗模式组建服务团队2824个,国家基本药物销售额占基本药物销售比例为83.15%。三是切实加强疫苗管理。有效应对“山东疫苗案件”,认真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强化对疫苗使用的监管力度,营造更安全的疫苗使用环境,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率达到98.5%。四是妇幼健康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统筹实施婚前保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免费发放叶酸、产前筛查与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等项目,不断强化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持续实施郑州市户籍适龄(35—64岁)妇女免费两癌筛查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DNA检测,共筛查宫颈癌10.2万人、乳腺癌10.4万人、HPV5.0万人。开展“关爱女性”两癌救助活动,救助妇女556人,减免医疗费用136.1万元。持续推进妇幼卫生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年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新增服用人数分别为24.8万人、3.4万人。五是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指标深化,在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实施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和“先住院、后付费”等惠民措施。
六、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全市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明确单位职责,社会保障工作的稳步推进。
1.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增加,人民权益得到保障。2016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郑州市以小微企业、产业聚集区企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保扩面工作,参保人数持续增加。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70.9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8.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6.8万人和2.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6.0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4.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1.1万人和4.1万人。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65.8万人,比上年增加9.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13.0万人,比上年增加4.0万人;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覆盖率94.7%,比提高4.4个百分点。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81.9万人,增加15.1万人;全年累计为1.58万名失业人员发放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参加新农合农民365.0万人,参合率99.8%,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540元。
2.社会救助持续增强,社会服务不断强化。2016年,全市1.86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1.15亿元;10.6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1.09亿元。城乡低保、农村五保连年提标。2016年,郑州市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到550元,农村每人每月提高到320元,与上年相比均上调30元。
2016年,城乡各类收养性福利事业单位97个,比上年增加5个;城乡各类收养性福利机构床位16773张,比上年增加612张;福利机构收养人数8882人,比上年增加498人。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707个,比上年增加92个。农村老年收养性福利机构覆盖率连续多年达100%。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1个,全年救助流浪儿童635人次。接受城乡医疗救助7.5万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5442万元,增长3.2%。
七、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6年,郑州市以文化繁荣发展为主线,注重挖掘中原文化深厚内涵,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营造健康向上舆论环境、唱响时代主旋律,着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1、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日益加强。2016年,郑州市印发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细则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为郑州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千场演出”,走进400余个行政村、社区,完成1000场演出任务,受益群众100多万人;放映公益电影近2.3万场,观影人员达390万人;郑州大剧院、市民活动中心、郑州美术馆等场馆项目顺利推进,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众享受到文化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截止2016年底,全市公共图书馆15个,总藏量660.7万册,增长3.8%;其中图书藏量525.1万册,人均拥有图书藏量0.54册,比上年增加0.01册。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其中书库2.3万平方米,阅览室座席数8431个。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830.4万人次,增长20.3%;书刊文献外借347.6万册次,比上年增长6.5%。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5%和99.8%,和上年基本持平。全市群众艺术馆2家,文化馆12个,文化站143个,共拥有从业人员1110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增加,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2016年,全市艺术表演团体17个,演出4560场,比上年增长4.9%;国内演出观众55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6%。全市艺术表演场馆12个,观众坐席数8599个;全年共举行艺术演出1072场,观众8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8.8%。
2.文物保护事业跃上新台阶。2016年,郑州市文物工作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河南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实施意见》为指导,有力推动了各地文物工作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全市共有文物机构41个,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0个,博物馆31个。全市文物机构拥有文物藏品22.7万件,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22.4万件,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文物藏品0.3万件。全市文物机构接待参观661.3万人次,增长3.6%;其中博物馆接待观众514.7万人次,占文物机构接待观众总人次的77.8%。博物馆参观人群中未成年人153.5万人次,占博物馆参观总人数的29.8%。
3、文化活动持续不断,节会精彩纷呈。2016 中国·郑州国际马戏嘉年为市民奉献28场异彩纷呈的马戏杂技表演,2万多市民分享了这道文化大餐;2016郑州图书交易会吸引了22个省市360多家出版物发行单位参展,展会成交量超过6亿元,参观人次突破3万人次;第十三届绿城读书节品牌度、影响力不断提升。首次向市民发放的绿城读书券,直接带动图书消费170余万元;第九届中国(郑州)印刷包装产业博览会展览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为600多家印刷包装企业、设备器材制造厂家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八、居住环境及资源环境持续改善
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对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意义越来越重要。近年来,郑州市在努力提升经济总量的同时不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居住环境。2016年,郑州市不断加大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生存的自然环境,优化生活的社会环境,使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与环境优化和谐统一。
201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5.3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和1.7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6210公顷,比上年增长753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0.4%,比2015年的35.3%,有大幅提高。全市拥有公园94个,增加11个;公园总面积272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7.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8标台。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94.4%,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燃气普及率达到94.5%,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用水普及率继续保持100%;城市集中供热面积605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8%。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0%,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继续保持100%,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率达97.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6%,都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市区空气优良天数159天,比上年增加21天。上述变化进一步改善了人民群众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九、强化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状况保持稳定
郑州市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调解,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权益的社会体系日益完善,维护人民群众经济、财产和人身安全等合法权益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断加大,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浓厚。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保护,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2016年,全市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为121.5起,下降0.8%;每万人口受理治安案件数为145.7起,比上年增长13.1%。人民法院共审结案件19.0万件,比上年增长28.4%。全市律师事务所344个,比上年增加47个;专职律师4056人,比上年增加635人。公证处13个,公证人员258人,比上年增加11人,办理公证14.8万件,办理经济公证涉及金额4048万元,比上年增长3.3%。基层调解人员8410人,比上年增加121人;调解纠纷6.4万件,比上年增长5.9%;调解成功案件6.2万件,比上年增长6.2%。
十、社会参与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基层群众自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平安郑州建设扎实推进。我市工会组织逐步壮大,较好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2016年全市工会基层组织2.8万个,工会会员232.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2万个和2.0万人;建立职代会制度单位2.6万个,比上年增长7.8%。2016年企业董事会中职工人数2529,比上年增加409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的比例也在提高。
2016年,郑州市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社会事业的发展与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不协调;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文化娱乐、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方面投入有待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
全市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牢固树立并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创新,彰显郑州文化魅力,增进人民福祉,加大财政对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实现社会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一是认真领会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会议提出的关于民生发展的要求。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健康郑州工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郑州。
二是以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实施脱贫攻坚为抓手,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为重点,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大农村居民和城镇低收入居民增收步伐,进一步缩小城乡和区域居民收入差距,促进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让全市人民共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成果。
三是认真研究社会发展的弱项和短板,聚焦关键领域,关注重点人群,坚持民生优先,不断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强弱项补短板,统筹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协调发展,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民生福祉。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