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358372706/2018-00031 |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其他 | |
发布机构:郑东新区水务局 | 关 键 词:水利要闻 | |
文 号 | 成文日期:2018-03-20 | 发布日期:2018-03-20 |
体 裁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中国水利报 2018年3月 第4169期
位于河南省中西部的宝丰县,因境内矿藏丰富、宝货兴发、物宝源丰而得名。2014年,宝丰县被确定为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省级试点,当地“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强化保障,健全机制,以点带面,促进各项改革全面铺开,扭转了当地水利“重建轻管”的局面,为乡村振兴起到坚实的支撑作用。
为做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当地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财政、水利、发改、农业、国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全县水利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强化政策保障,当地出台了《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改革方案》《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工程项目实施方案》《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确保各项改革的顺利实施。
根据宝丰县各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分布特点和实际情况,2014年底,当地选择了李庄乡、石桥镇等5个乡镇作为改革试点乡镇,对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梳理,明确产权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主体,探索建设模式。
通过对试点乡镇的摸索,归纳总结出新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护模式,并面向全县推广。截至目前,全县所有乡镇已全部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
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工程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管理、受益者的责、权、利没有清晰界定,导致工程有人用、无人管。农村水利工程谁所有、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等问题没有得到规范和有效解决。工程建管模式僵化,存在重建轻管、建管脱节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宝丰县探索建立了“县、乡、村”三位一体化的管护机制。
在县级层面,成立了县水利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全县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维修等工作;在乡镇层面,每个乡镇成立乡级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管辖范围内灌溉井的日常维护、水费收取和水管员人事管理等工作,协会人员由乡镇主管水利副职、水利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及村级水管员构成。
在村级层面,296个村全部设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分会,下设村级水管员,水管员除了负责饮水方面的管护之外,还负责本村灌溉机井、灌溉渠道及坑塘的日常管护。水管员补贴从2015年的每月300元增至 每月700元,每年共计302.3万元,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为确保宝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入开展,宝丰县还建立了维修养护机制,成立了宝丰县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基金和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基金,资金来源依托上级财政下达的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养护补助资金,以及县级部门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等资金。养护基金由县水利局设专户管理,滚动使用。
在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方面,纯公益性的灌溉井维修标准为每年每眼100元,灌溉渠道维修标准为每年每米1元;非公益性的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建设模式,具体补助比例为塘堰坝不超过审计价格的80%,灌溉井、灌溉渠道按审计价格的100%进行补助。
维修养护基金滚动发展1700余万元,维修塘坝38个,维修灌溉井140眼,灌溉渠道清淤、修复11公里,小水库岁修10座。
在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方面,县财政按照每个乡镇每人每年3元的标准,每年配套138.7万元,用于供水水源、取水口(含取水井)、加压泵站、公共输配水管网及相关附属设施维修时产生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
自2015年开始,县水利局加强对水管员业务技能的培训,每年组织全县水管员进行1~2次的交流培训,采取现场观摩、典型经验发言、以会代训的形式,对联村水厂和单村供水站的先进管理经验进行推广学习。在交流过程中,各水管员将管理过程中的先进经验介绍给大家,提高了全县水管员的管理水平。
宝丰县还建立了项目建管同步机制,工程建设过程中,乡、村两级管理机构及时参与并对建设全过程监督。相关工程一旦建成,第一时间交付相应机构,并保证正常运行。
通过三年的努力,宝丰县探索的几项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机制初显成效,建成了农田水利“有人建、有人管、有钱修、长运行”的长效机制,群众赞扬声不绝,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带来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