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358372706/2018-00131 |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其他 | |
发布机构:郑东新区水务局 | 关 键 词:水利要闻 | |
文 号 | 成文日期:2018-09-28 | 发布日期:2018-09-28 |
体 裁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本报记者 赵川 特约记者 吴越
9月23日,在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亿万农民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习近平指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党中央研究决定的,进一步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秋分时节,全国处处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广大农民共庆丰年、分享喜悦,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当其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四优四化”为突破口,粮食生产由追求高产向优质高效转变,稳粮促增收迈出坚实步伐。 201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194.64亿斤,是历史第二高产年。今年7月下旬,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正式发布,2018年河南夏粮总产量722.74亿斤,居全国第一。
水利是支撑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的扎实根基,也是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的重要保障。随着黄河小浪底水库的蓄水运用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兴建,我省境内“一纵三横”(南水北调中线与黄河、沙颍河、淮河干流三大流域水系)、“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中原水网”初具规模,我省在整个华北地区水资源配置方面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河南水利在我国水利发展方面具有代表性,其成效、经验、前景对于全国水利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A
兴修水利农业丰收
我省是全国唯一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也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不足400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全年降水70%集中在汛期,且南多北少,水资源自然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格局不均衡;区域之间、流域之间缺乏骨干水系连通工程,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不强,水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薄弱;水资源过度开发、地下水超采、湿地萎缩、河湖断流等水环境水生态问题突出,成为制约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人民治水热情高涨,水利成就前所未有。2011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省委、省政府和省水利厅先后召开了30个综合性和专业性会议,部署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整合农田水利项目资金、建立农村供水维修基金、水利融资能力建设、水库移民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形成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
按照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的新精神、新要求,我省着眼大局,对已拟定的水利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进行了修订完善。完成了《河南省水利发展规划(2011—2020年)》《河南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修编工作,编制了《河南省“十二五”大、中型水库建设规划》等一系列规划。针对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省水利厅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田水利项目资金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水利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省以全国1.42%的水资源量,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养活着全国7.7%的人口。现已建成水库2361座,整修加固河道堤防1.6万多公里(不包括黄河堤防),修建蓄滞洪区13处;发展万亩以上灌区255处,机电井保有量129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621万亩,其中旱涝保收田6077万亩,占全国的1/5;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4万平方公里;建成并初步发挥效益的引黄灌区27处,年平均引水量约21亿立方米;小型塘堰不计其数,田间工程则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农田灌溉面积。小水电装机达到36.84万千瓦;年供水能力达到264亿立方米。水利事业的大发展,为农业丰收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也是河南能打破过去粮食生产总是在增产两三年后就要减产这一历史怪圈,实现持续稳产增产的根本所在。充满生机的河南,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B
节水农业大有可为
按照国家要求,到2020年,我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从1000亿斤增加到1300亿斤。研究表明,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要素中,水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一亩水浇地的收益是一亩旱地的2~4倍,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40%。要打造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粮仓中的粮仓”,水利是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是第一用水“大户”,节约用水任务艰巨。为建立落实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我省重新修订并发布了《河南省用水定额》,指导行业开展节水工作。开展“十二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编制,拟定《河南省建设项目节水设施管理规定》,用水效率明显提高。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水资源管理逐步从简单粗放向高效精细转变,广袤的农田里也掀起了一场用水方式的革命,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不断提升,全省节水灌溉面积已达2700万亩。在中鹤集团浚县3万亩农田示范方,大型自走式喷灌设施让亩均用水量从50立方米降到20立方米,土地利用率提高了10%。从大水漫灌到精滴细灌,类似的场景在中原大地上随处可见。
我省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十一五”以来,我省先后对45座大中型灌区实施了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目前灌区内粮食单产是非灌溉区粮食单产的1.56倍,以占全省耕地18%的面积,生产出占全省30%的粮食。按照规划,到2020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将提高到0.616,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达30%以上,节水增产、节水增效作用将更加显著。2016年和2017年,全省发展253.4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额完成国家确定的250万亩目标任务,为下一步在高效节水灌溉区域推广水肥一体化、水肥精准灌溉、灌区有关信息监控等打下良好基础,为建立绿色生态节水灌溉环境创造了条件,为推广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节水灌溉技术起到引导作用。
据我省水利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省耕地面积1.2亿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7864万亩,已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71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968万亩(喷灌面积249万亩、微灌面积51万亩、低压灌溉面积1668万亩)。新形势下,我省将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为抓手,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集中连片大规模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2018年3月,省政府召开发改、财政、国土、农业等部门处室负责人参加的联席高效节水灌溉省级联席会议,把新发展13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分解到部门,落实到项目。按照省政府领导指示精神,进一步总结许昌经验,推广许昌模式,计划郑州、开封、商丘、周口、南阳、驻马店、平顶山等市,每个市利用3~5年时间集中联片各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0万亩。
C
水利扶贫任重道远
我省着眼解决水利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抓重点,补短板,2017年全省向贫困地区投入水利资金52亿元。实施了防洪减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重点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7类项目,一些困扰贫困地区发展的水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南阳市西峡县田关乡孙沟村半山坡上,一棵棵果树枝繁叶茂,诱人的杏、李挂满枝头。2001年,孙沟村人均收入只有350元,被省里确定为贫困村,依靠西峡县水利局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孙沟村村民开荒拉土种果树,现人均收入达1.5万元,果园还带动了周边10个村的发展。多年来,我省持续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水土保持与发展当地支柱产业、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水保产业,推动了地方绿色产业和区域经济大发展。2017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平方公里,完成坡耕地改造2万亩,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水利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各地将贫困地区水利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认真谋划水利脱贫攻坚顶层设计。省政府批准《河南省水利脱贫专项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完善政策措施,切实加大贫困地区水利投入倾斜力度,加快贫困地区水利建设。全省共向贫困地区下达水利资金154.5亿元,占水利总投资66%,支持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以来,省级以上资金全部用于贫困地区投入近15亿元,为兰考、滑县等贫困县退出贫困、摘帽脱贫提供有力支撑。
省政府2016年以豫政办〔2016〕120号印发了《河南省水利脱贫专项方案》,围绕“十三五”期间的水利扶贫工作,重点实施防洪减灾、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水资源调配、水土保持、水库移民脱贫攻坚等工程。2018年,省水利厅制定了水利扶贫工作要点。着重抓好重点水利工程和防洪抗旱薄弱环节建设,实施21个贫困县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44个贫困县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完成5个贫困县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项目;切实抓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农田水利项目建设资金继续向贫困县倾斜,2018年切块下达53个贫困县农田水利项目建设资金97124万元、维修养护资金5440万元,实现贫困县全覆盖。切实抓好水土保持修复和小水电建设,推进贫困地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促进贫困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确保用于贫困县水保建设资金达50%以上。制定印发了2018年水利扶贫工作要点,分解细化目标任务,抓好53个贫困县的水利扶贫工作。截至2018年6月底,累计下达水利扶贫项目资金49.9亿元。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曾在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考察时说:“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按照河南省总体规划,2018至2025年建设5类30个重点水利项目。我省水利将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谱写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