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进步发展的活力之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1978年开始,河南省新时期的科学技术事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经过40年的发展,不断挺进经济建设主战场,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6年4月获批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牌”的重要抓手,举全省之力,统筹谋划,强力推进,有效引领支撑区域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提速,自创区建设成效日益凸显
连日来,自创区企业捷报频传,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成果不断涌现: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春风号”下线,将用于深圳春风隧道工程;洛阳LYC轴承牵头研制的高速铁路轴箱轴承产品完成80万公里台架试验,被列为时速2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轴箱轴承新增供应商……
这些成果有一个相同的身份,都属于郑洛新自创区首批创新引领型产业集群专项课题的范畴。10月15日,自创区面向轨道交通装备、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物联网及信息安全等领域,组织实施了8个创新引领型产业集群专项,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118亿元,可带动上下游产业年产值突破1050亿元。
自创区获批两年多以来,“郑洛新自创区·中关村创新创业基地”揭牌、洛阳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加速推进、全省4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半数以上落地自创区……一份份扎实推进的成绩单充分表明,自创区建设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在推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8月份,河南省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经济发展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自创区核心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0%、10.5%,增速分别高于全省2.2个、2.9个百分点;自创区内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机构持续发展,各类创新资源均超过全省一半;自创区先后承担新能源汽车、智能农机装备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6项,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47项;在盾构、网络信息安全、高比能锂离子电池、杂交小麦等领域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60多项。
先行先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推进
“去年9月推行了以‘全员聘任制、绩效考核制、薪酬激励制’三制合一改革后,人人头上有指标,人人肩上有责任,通过制度创新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新乡高新区人力资源部部长张贺星说。
一方面,新乡高新区通过改革打破了熬资历的“传统”,如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等副职,由一批高学历年轻人担任;另一方面,设立企业“首席服务官”,提供主动、全程服务。新作风、新效率,产生了令人欣喜的新成果。2018年1-9月,新乡高新区招商签约项目数量和金额分别是2017年1-9月的6.1倍和5.3倍,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115.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8%。
今年7月郑州高新区全面启动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大部制、扁平化、高效能的机构设立原则,内设机构由36个精简到10个,直接服务企业的园区人员和专门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员大幅增加。
5月30日,洛阳高新区为奖励企业和人才发出了7亿元的政策红利“大礼包”。“这么高额度的奖励在高新区的历史上是空前的。”洛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胡加彬说。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获得了创新型企业补贴奖励1601万元,有7位博士被评创新型人才。
自创区建设已进入全面推进、提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下一步,按照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要求,郑洛新自创区将对标中关村、东湖、苏南等先进自创区,学习借鉴长株潭、合芜蚌等自创区好的做法,以更高的标准推动自创区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郑洛区新自创区将着力推动一系列重点工作: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深入总结自创区改革成效,形成可推广的经验,逐步推动全省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通过落实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和直通车制度,进一步提升自创区行政效能。
持续实施自创区产业集群专项。省市联动,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放大政策辐射效应。着力优化自创区空间布局,积极做好自创区先行先试政策的复制推广。进一步科学有序规划自创区空间布局,放大政策辐射效应,让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能力强、引领带动作用突出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享受自创区先行先试优惠政策。
务实推进开放合作。重点加强与中关村管委会深度合作,高标准建设“郑洛新自创区·中关村创新创业基地”,探索建立“成果中关村·转化郑洛新”的常态化合作共赢机制。(文/河南日报记者 尹江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