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科学技术局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180245号提案的答复

  • 索引号:416049270/2019-00027
  •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建议提案/政协提案
  • 发布机构:郑州市科学技术局
  • 关键词:提案
  • 文号
  • 成文日期:2019-01-09
  • 发布日期:2019-01-09
  • 体裁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郑州市科学技术局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180245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申培红委员:

    您提出的“树立科技创新民族品牌 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与支持,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郑州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统揽,以加快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加快建设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树立科技创新民族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

    一、我市科技创新情况

    (一)科技创新资源不断集聚。把培育引进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人才和机构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好四张牌”,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牌的重要举措,创新资源不断集聚。一是创新引领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今年预计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71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331家,比上年增长55.5%,新培育科技型企业1041家,科技型企业达到4283家。二是创新引领型平台建设步伐加快,新建各级各类研发中心325个,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5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52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6个,全市累计建设各级各类研发中心2717个。三是创新引领型人才汇聚效应逐步显现,2018年第三批“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新入选人才236人,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771人,其中两院院士23人,高层次专家74人,长江学者7人。四是创新引领型机构建设初见成效,积极与国内知名院所和高校对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郑州分所(大数据研究院)落户郑东新区,与浙江大学就共建研究院达成共识。积极推动我市与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院校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全市已引进培育研发机构17家,获省科技厅备案13家,河南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4家。

    (二)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国家级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国家专利审协河南中心已开展社会服务项目30余项,培训知识产权人才3千余人次;河南省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二是积极吸引“高端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集聚。密切与国家大院大所和央企合作,目前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已在我市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培育认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省级10家、市级13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51家。三是引导各类创新平台向社会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实施“开放共享服务绩效评价制度”,提升大型科研仪器使用效能,加大大型科学仪器共享使用力度,仪器共享使用数量达到5536台(套)。

    (三)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一是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今年已举办5期“郑创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共有800个项目报名参赛,线上传播量近120万人次。双创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一步用车”、“UU跑腿”等项目,业务已拓展到全国近百个城市。二是创新创业综合体形成较大规模。全市创新创业载体数量达209家,孵化载体总面积突破850万平方米,各类孵化载体在孵企业(团队)数量近万家。UFO众创空间等新型创新创业综合体发展良好,其中,政府主导的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基本建成,总面积58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3737家,培育新三板上市企业28家,拟上市企业32家。三是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基本构建。全市形成了以创新创业综合体为带动,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为支撑的三级孵化体系。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在美国硅谷成立办事处。中美国际创业港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硅谷建立异地孵化器,实现双边同步孵化。

    (四)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功创建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示范城市,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国家知识产权运营试点市,设立了河南首家知识产权巡回法庭,获批成立中国郑州(创意产业)快速维权中心并投入运行。创新型城市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第一方阵。201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有望突破7.5万件,增长51%;专利授权量3万件,增长28%;预计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件,增长2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创新对提升品牌影响力还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市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不足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很多产业还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仍然困扰着创新驱动发展。虽然在汽车制造、轨道交通、医药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方面的创新能力有一定领先,但是,产业技术能力不强,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不优虚拟经济与全部实体经济发展关系不协调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科技创新对梳理民族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还远远不足。

    (二)科技创新管理体制还不顺畅。现行管理体制带来了科技资源的分散管理,全市科技创新活动的事权、财权存在多头管理现象,缺乏有效整合,市本级科技资金分配权分散在科技局、工信委、农林口等多个部门,这种多头管理、职责交叉的状况容易导致一些项目单位重复申报、套取财政性科技资金,如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方面,科技局的研发中心专项资金和工信委的企业技术中心都可以扶持,完全杜绝重复申报还难以做到。

    (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还不突出。自主创新活动尚未成为全市企业的普遍行为,从调研情况看,市属三大企业在科技创新意识上还不强,在科研平台建设、专利申报上还很弱,有的企业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甚至连一项专利都没有,自身建立的研发平台也只是简单的化验或检测产品质量,离科研开发还有很大的距离,部分企业仅满足于维持现状,因循守旧,重生产经营、轻科技创新的现象较为普遍,积极进行自主创新活动以实现技术储备的危机感不强,导致企业缺乏长远竞争力。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树立科技创新民族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建议,我局对此深表赞同,这对我市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抢占未来先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此,下一步拟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完善全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正在研究出台《郑州市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等“1 N”科技创新政策,加强对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人才和机构支持,重点在人才引进培养、科研院所转制、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主体培育、军民融合、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金融结合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二)聚集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按照三年倍增目标,实施“四个一批”培育专项行动计划,发挥区位优势和枢纽优势,主动服务,齐心合力,加大培育引进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人才和机构力度,加快集聚创新资源,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三)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先导产业,加大企业创新激励政策,分类培育科技雏鹰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瞪羚企业和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建立“独角兽”企业培育绿色通道。加快形成创新龙头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企业跟进、科技型企业支撑的创新引领型企业集群培育发展体系。

    (四)加快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财政科技金融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分担机制,构建多层次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加快推动“郑科贷”、入股郑州担保公司、组建双创基金等工作。

    (五)实施重大创新专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优势领域和新兴产业领域,明确重点培育引领的产业和企业,组织实施50个重大科技创新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引导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六)强化政府引领、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强化政府引导、规划,建立常态化的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机制,推进申报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行科技创新创业券,加快推动技术市场、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业发展,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2019年1月9日 

    联系单位:郑州市科技局自创办      邮   编:450006

    联系人: 殷志超                 联系电话:67177039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