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耕地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土地产出率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耕地质量监测项目的开展能有效地掌握我市耕地质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分析出变化原因,有利于更好地开展肥料试验,探索测土配方施肥参数,为制定科学的土壤改良技术方案,选择土壤改良与培肥技术的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提高政府农业宏观决策的科学性,引导、促进广大农民科学施肥,提高土、肥、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壤肥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监测点基本概况
(一)监测点设置原则
监测点设立时,应综合考虑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地力水平、耕地环境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同时,应参考有关规划,将监测点设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有代表性的地块上,以保持监测点的稳定性、监测数据的连续性。
(二)监测小区的设置
监测点设不施肥处理和常规处理两个小区。不施肥处理旱地小区面积66.7㎡以上,水田小区面积33.3㎡-66.7㎡;小区用水泥板或其他材料隔离,防止肥水横向渗透,隔板高0.6m-0.8m,厚0.15m,埋深0.3m-0.5m,露出地面0.3m。菜地、果园可不设不施肥处理。常规施肥处理面积不小于333.3㎡。
监测点的种植制度小麦—玉米等。各监测点每年最后一季作物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及秋熟作物的植株样本,统一进行化验分析,以确保化验结果准确性、规范性。试验严格按照NY/T1119-2006《土壤监测规程》实施。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土壤化验、植株分析、大田田间作业记载等方法来了解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肥力的变化规律、土壤障碍因子的发生发展状况、作物的施肥效应等。
(三)监测内容
监测点的立地条件和农业生产概况。包括监测点的常年降水量、有效积温、无霜期等气象条件和排灌条件、种植制度、作物产量、施肥量等基本情况等。
监测田间作业情况、作物产量、施肥量,并在每年最后一季作物收获后、下一季施肥前采集各处理区耕层土壤样品,送土壤肥料检测机构,对其养分及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记录。
(四)监测点的设置
目前,郑州市共建成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14个,荥阳6个、中牟5个、登封2个、新郑1个。新郑1个监测点为2014年建设省级监测点;2017建成耕地质量监测点8个,登封2个,荥阳1个,中牟5个;2018年荥阳新建耕地质量监测点5个。
二、全市耕地土壤养分现状
根据近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耕层土壤农化样品的化验数据统计,得到郑州市六个县市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其中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7g/kg,土壤全氮平均含量0.92 g/kg,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15.5mg/kg,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118.2mg/kg,土壤有效铁平均含量9.38mg/kg,土壤有效锰平均含量12.34 mg/kg,土壤有效铜平均含量1.34 mg/kg,土壤有效锌平均含量1.36 mg/kg,土壤有效硼平均含量0.57mg/kg,土壤有效硫平均含量14.35%。
总体来看,当前我市耕地土壤养分状况是:有机质含量较低、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适中,有效铜、铁、硼等微量元素不足。各项养分在我市变异系数较大,说明我市不同土壤类型、区域间养分含量差异较大。
三、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趋势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全市耕层土壤养分变化状况是:有机质变化量为6.4g/Kg,变化率为60.38%;全氮变化量为0.27 g/Kg,变化率为41.54%;有效磷变化量为10.1 mg/Kg,变化率为187.04%;速效钾变化量为20.7mg/Kg,变化率为21.23%;有效铁变化量为-3.42mg/Kg,变化率为-26.68%;有效锰变化量为2.39mg/Kg,变化率为24.12%;有效铜变化量为0.17 mg/Kg,变化率为14.53%;有效锌变化量为0.95 mg/Kg,变化率为231.71%;有效硼变化量为0.33mg/Kg,变化率为137.50%。
四、我市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质量建设的措施
(一)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近年来,我们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作为保障粮食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随着工作力度和财政投入的逐年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在不断扩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控制了盲目施肥、过度施肥,减轻了由于施用化肥所产生的面源污染,遏制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
(二)调优施肥结构
针对我市施肥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在施肥上注意“控氮、调磷、增钾”,尤其是对于磷肥的施用,针对不同作物可以减少磷肥的施用频率及施用比例。
(三)增施有机肥
我们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加速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自身调节能力和抗逆机制,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
(四)普及秸杆还田技术
经过多年的宣传推广,加之翻地、整地及灭茬机械的改良,我市主要农作物秸杆还田技术普及很快,目前已达到90%以上。
五、耕地质量监测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是监测经费缺乏。目前的经费不足以支撑下乡采样监测和设备设施维护等,将严重影响今后该项工作的开展。公车改革、租车受限也使基层技术人员进村到田开展工作受到制约,无法保证监测数据采集工作及时有效。
二是监测技术人员水平良莠不齐。部分基层技术人员采集和处理监测数据的经验不足,出现该记录的没有记录,该剔除的异常值没有剔除等问题,影响了结果统计。
三是监测质量管理有待加强。定位监测工作涉及调查、取样、制样、检测多个环节,每个环节操作不当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需要对定位监测工作全流程规范提升,进一步提高监测质量。
(二)改进建议
一是加强业务培训。进一步加强对监测技术人员进行耕地质量监测数据采集、汇总及结果检测等技术培训,提高基层人员的监测技术水平,并建立相应监督和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的积极性。
二是增加投资力度。耕地质量监测点需要定点、长期稳定监测,但受基本建设、土地流转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大,建议国家增加投资力度,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站场,保障监测点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2019年1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