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季度产业集聚区运行质量分析

  • 索引号:005253074/2019-00070
  • 主题分类: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督/统计/业务信息/监测评价统计
  • 发布机构:郑州市统计局
  • 关键词:统计
  • 文号
  • 成文日期:2019-06-06
  • 发布日期:2019-06-06
  • 体裁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2019年一季度产业集聚区运行质量分析2019年一季度产业集聚区运行质量分析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个产业集聚区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持续调结构、稳增长、防风险,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各项经济指标在合理区间浮动,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一季度,全市11个产业集聚区(不含巩义)规划面积888.79平方公里;已建成投产面积297.47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占集聚区规划面积的33.5%。11个产业集聚区内已入驻企业为21423家,“四上”企业178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72家,同比减少86家。

    2019年新开工项目34个,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8个,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43个。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航空港产业集聚区、白沙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居前三名,这三个集聚区均位于郑州市东部,集聚区内主要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新材料等为主,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加快推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产业集群初步显现

    一季度,产业集聚区四上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973.5亿元,同比增长2.8%,利润总额124.5亿元,同比增长12.9%。产业集聚区内亩均利润达到2.8万元,亩均收入达到44.23万元。

    分集聚区看,航空港产业集聚区达到596.1亿元,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达到535.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达到217.4亿元。主导产业集聚不断加快。

    三、研发投入继续加快

    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科技活动更加活跃,撑起全市企业科技活动的半壁江山。2017年,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70.6亿元,占全市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51.2%,同比增长11.9%;集聚区内企业科技活动人员达到3.5万人,占全市科技活动人数的42.8%。

    分集聚区看,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航空港产业集聚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投入居前三名。

    四、转型升级持续进行

    战略新兴制造业和服务业较快增长,转型升级持续进行中,新兴产业引领着集聚区的发展,2018年,全市产业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669家,占集聚区四上企业的37.4%,实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占集聚区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1.6%。

    分集聚区看,航空港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居前三名。

    从战新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看,前三名分别为航空港产业集聚区78.5%、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54.5%、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40.5%。

    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集聚区内商务服务、咨询、物流等服务业稳步发展,一季度,产业集聚区内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52.1亿元,同比增长9.6%,占集聚区内全部企业的7.7%;利润总额11.8亿元,占集聚区内全部企业的9.5%。

    五、能源消耗继续下降

    一季度,我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84.6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1%,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较上年年底收窄了12个百分点。

    分集聚区看,能源消耗最多的集聚区分别是,新密市产业集聚区、白沙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能源消耗下降最快的是荥阳市产业集聚区、白沙产业集聚区、上街产业集聚区。

    六、产城融合效果初现

    各个产业集聚区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发展思路,一方面推动稳定就业,产业集聚区内吸纳了大量的从业人员,一季度从业人员52.5万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31.5万人,同比减少9.9万人。

    一方面推动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持续完善,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一季度公共绿地面积累计39.43平方公里,同比增长9.1%;道路长度1506.9公里,同比增长7.6%;自来水管道长度1680公里,同比增长12.7%。统筹规划学校、医院和商贸等配套生活设施,促进集聚区内人员生活便利化,提升发展水平,产业集聚区发展迈入产城互动的良性发展轨道。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