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005303449/2019-00091 |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应急管理 | |
发布机构:登封市人民政府 | 关 键 词:应急管理,201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 |
文 号:登政办〔2019〕28号 | 成文日期:2019-07-02 | 发布日期:2019-07-05 |
体 裁:通知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登封市201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19年7月2日
登封市201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我市2019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及《登封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全面提高我市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是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坚持各级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地位,做到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二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推进建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防治体系、应急处置体系,科学运用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有效规避地质灾害风险。三是群测群防、群专结合。按照“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有效避险”的要求,科学运用监测预警等多种手段,充分发挥专业监测机构作用,建立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谁引发、谁治理。对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各级政府要承担治理责任和经费来源;对因生产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坚持谁引发、谁治理,要明确责任单位,落实防范治理责任。四是全面部署、突出重点。将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城镇、学校、人口集中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和交通干线、重点工程等基础设施作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做到全面部署,突出重点,协调推进。五是技术创新、科技支撑。坚持技术创新,有针对性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法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经济、实用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实现地质灾害防治规范化、科学化,逐步提高全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与水平。
(三)工作目标
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年度巡查、排查、核查制度,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基本信息及变动情况。完善群测群防制度,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全覆盖。畅通市乡村三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体系,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水平。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管理,严格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减轻人为地质灾害危害。抓好中型及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管,巩固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加强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切实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水平。加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力度,选择威胁人口多、危害大、不宜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治理。加快推进送表矿区和沟村搬迁避让项目和中岳办东张庄村刘家沟滑坡隐患点治理。
(四)提升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1. 加强应急处置体系建设。以重大突发地质灾害管理需求为导向,以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为核心,尽快建成和完善适应我市管理需求的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决策指挥和技术支撑机构、信息网络系统平台、技术装备体系和应用技术系统,及时科学修订和完善本级应急预案,为高效、有序做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2. 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强应急值守,坚持应急值守工作制度,提高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准确性。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应急专业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加强培训和应急演练。地质灾害防治区内的乡镇(区、办)对防治人员每年要进行1至2次防灾培训,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每年要开展1至2次演练。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二、地质灾害隐患点类型和分布特性
我市地质灾害以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因地形地貌、地质环境条件、人类活动强度不同,分布区域差异较大。
为了进一步掌握我市地质灾害隐患动态,经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汛前排查核查汇总,最终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274个,其中滑坡65个、泥石流9个、崩塌162个、地面塌陷38个。地面塌陷隐患点主要分布在大冶镇、徐庄镇、告成镇、白坪乡、送表矿区;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南、北部中低山区;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中部黄土丘陵区;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北部中低山区沟谷和风景名胜区。
根据历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我市地质灾害易发地点主要包括: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村庄、集市等人员集中地;人工开挖的高陡边坡的坡脚和自然土质斜坡附近的居民居住区;矿山开采区;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其它在汛期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各乡镇(区、办)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认真调查、综合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列出本地重要地质灾害易发地点,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对危害严重、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挂牌督办,限期整治到位。
三、重点防范期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水密切相关,我市主汛期是5月至10月,这段时间暴雨、持续降雨极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我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5月1日至10月31日。
四、地质灾害隐患监测
(一)各乡镇(区、办)地质灾害隐患点,由乡镇(区、办)负责组织监测、采取防范措施并落实防灾责任人,在主汛期增加监测巡查频次,以便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危险体的变形发展超势,做出准确的预报。
(二)危及铁路、公路、水利水电、河堤及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设施的主管部门负责监测、采取防范措施并落实防灾责任人。
(三)危及学校、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等受灾主体单一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其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监测、采取防范措施并落实防灾责任。
(四)其他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由建设责任单位负责监测。
五、防控措施
一直以来,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并采取以下防治管理措施,力争把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和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一)强化认识,落实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不懈地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地本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将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具体负责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同时,全面建立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指挥长由主管副市长担任,成员单位为自然资源、应急管理、住建、交通、水利、教体、文化和旅游、气象、各乡镇(区、办)等。
(二)明确职责,协调联通,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自然资源、应急管理、建设、交通、水利、教育、旅游、气象等部门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要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责,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巡查、监测、预报、预警和防治工作,要督促配合建设、交通、铁路、水利、教育、旅游等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指导。
2. 市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在有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危险的斜坡上进行修路、建房、取土等工程活动,必须事先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工程勘察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进行勘察、施工,防止人为活动透发地质灾害。
3. 市交通部门要组织开展对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发现险情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做好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并在隐患路段设立醒目的警示牌,提醒过往车辆和行人注意。建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做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4. 市旅游部门要组织开展各旅游区(点)地质灾害排查,建立旅游区(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防灾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游客防灾知识的宣传。
5. 市教育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各中小学校区(舍)的地质灾害调查,编制中小学校区(舍)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在每年汛前、汛中,对中小学校区(舍)及其周边的地质灾害或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对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校区(舍)要加强巡查与监测,落实防灾责任、防范措施和应急措施。
6. 市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所管辖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和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特别是加强病险水库(坝塘)的巡查、监测、预报,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
7. 市气象部门要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信息的发布,要及时将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资料通报各有关部门及责任人。
8. 应急管理、公安、民政、卫健、通讯部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三)排查隐患,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各乡镇(区、办)和相关单位要及时修订完善本辖区、本部门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强应急演练,寻思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体系,每年定期组织1-2次防治演练,全面提升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处置能力。各有关部门在汛前、汛中、汛后要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地质灾害巡回检查,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定防灾预案,落实监测责任人、预警信号、撤离路线等,连同放在避险明白卡,一并发放到每户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同时,各乡镇(区、办)和相关单位要按要求上报单位、主管领导、隐患点责任人、监测人、应急队伍成员以及应急车辆和物资等信息(包括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具体到姓名、职务、电话),各类信息必须形成台账,7月10日下午下班前报送登封市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登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纸质版加盖公章报送至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东2楼213房间,电子版发送至954073573@qq.com,联系人:谢健康,联系电话:15824891222。
(四)加强宣传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各有关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其宣传计划,扎实细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培训工作,充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和“5.12”防灾减灾日、6月全国安全生产宣传月等,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公众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保障制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齐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年度计划和预算中安排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确保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得到及时监测、预报、调查、勘验和治理,保障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的有效运行。
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监测、预警、防治有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应急救援由应急管理主管部门负责。
登封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表
易发等级 | 编号 | 名称 | 位置 | 面积(km2) | 地质灾害隐患特征 |
高易发区 | A1 | 登封南部崩塌、滑坡高易发亚区 | 颍阳王家堂-君召石坡窑-石道三仙庙-送表马窑-和沟-大金店上牡丹凹-白坪南窑-石门-徐庄屈家-告成岗坡-大冶朝阳沟一带 | 399.8 | 区内发育51处崩塌隐患,18处滑坡隐患, |
A2 | 登封西北部崩塌、滑坡高易发亚区 | 君召晋爻-李庄-宋沟-石道后河-大金店庄头一带 | 51.4 | 区内发育13处崩塌隐患,3处滑坡隐患 | |
A3 | 登封北部崩塌、滑坡、泥石流高易发亚区 | 三皇寨-少林寺-卢崖瀑布-羊旦山-中岳办东张庄村-唐庄郭庄-范家门-石门-花峪一带) | 157 | 区内发育18处崩塌隐患,16处滑坡隐患,8处泥石流隐患 | |
中易发区 | B1 | 登封西部崩塌中易发亚区 | 颍阳李庄-安寨一带 | 8.2 | 区内发育崩塌隐患2处 |
B2 | 登封中西部黄土崩塌中易发亚区1 | 石道老庄沟一带 | 4.7 | 区内发育崩塌隐患2处 | |
B3 | 登封中西部黄土崩塌中易发亚区2 | 大金店崔坪村石崖河一带 | 2.4 | 区内发育崩塌隐患1处 | |
B4 | 登封中南部崩塌、滑坡中易发亚区 | 颍阳鸽子窑-石道西窑-邵窑-大金店王堂-东华张楼-安窑-券门-告成袁窑一带 | 64.6 | 区内发育16处崩塌隐患,7处滑坡隐患 | |
B5 | 登封中北部崩塌、滑坡中易发亚区 | 东华大王村-赵构-嵩阳办黑山-中岳办周家沟-告成森子沟-于旦岭-大冶大路北-沁水-栏岗一带 | 72.2 | 区内发育14处崩塌隐患,4处滑坡隐患 | |
B6 | 登封东部崩塌、滑坡中易发亚区 | 大冶五里庙-宣化三岔口-申家沟-荟萃山-佛垌-老栗树一带 | 22.4 | 区内发育5处崩塌隐患,5处滑坡隐患 | |
低易发区 | C | 登封市中部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 颍阳西-君召大部-颍河河谷-大金店东北部-登封市区-唐庄东南部-卢店大部 | 433.8 | 区内发育2处崩塌隐患,1处滑坡隐患 |
登封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表
分区代号 | 亚区代号 | 防治区位置 | 面积(km2) | 灾害类型 | 隐患点 | 威胁人口 | 威胁财产 |
数量(处) | (人) | (万元) | |||||
重点防治区(Ⅲ) | Ⅲ1 | 北部中低山唐庄-少林一带 | 189.3 | 崩塌、滑坡、泥石流 | 32 | 2070 | 12876.3 |
Ⅲ2 | 南部低山送表乡-宣化一带 | 435.6 | 崩塌、滑坡 | 100 | 1710 | 1120 | |
Ⅲ3 | 焦桐、郑少洛和林桐高速高速公路沿线 | 105.5 | 崩塌、滑坡 | 11 | 300 | 4442 | |
次重点防治区 (Ⅱ) | Ⅱ1 | 卢店-东华-君召乡 | 266.4 | 崩塌、滑坡 | 32 | 490 | 360 |
Ⅱ2 | 大冶五里庙-宣化三岔口-申家沟-荟萃山-佛垌-老栗树一带 | 22.4 | 崩塌、滑坡 | 9 | 830 | 52 | |
一般防治区 (Ⅰ) | Ⅰ2 | 中部平原-西部颍阳低山丘陵区域(Ⅰ2)、 | 125.1 | 崩塌 | 6 | 30 | 40 |
Ⅰ2 | 卢店-嵩阳办部分区域 | 212 | 崩塌 | 2 | 106 | 21 | |
合计 | 1220 | 192 | 5536 | 189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