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20190684号提案的答复

  • 索引号:005252100/2019-00189
  •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建议提案/政协提案
  • 发布机构: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关键词:提案
  • 文号
  • 成文日期:2019-07-05
  • 发布日期:2019-07-05
  • 体裁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对市政协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20190684号提案的答复

    柳青委员:

    “关于加快郑州‘1 4’大都市区建设 让郑州龙头高高扬起的建议”已收悉。衷心感谢您对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提案转交我委主办后,我委党组高度重视,专题召开会议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我委认为该提案建议既符合郑州发展实际,聚焦郑州发展短板瓶颈,准确指出郑州发展困难问题所在,同时又顺应发展趋势,契合国家、省相关政策精神,提出建议详实具体、有的放矢,对指导郑州下步经济社会发展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现结合提案内容答复如下:

    一、关于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的现状分析

    2016年12月,国务院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郑州大都市区,推动郑州与周边毗邻城市融合发展,构建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的空间体系,形成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区域。2017年1月22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提升郑州综合实力,引领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去年12月,国家印发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强调,要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为贯彻国家有关政策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我市配合省发改委组织编制了《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并由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围绕“让郑州这个龙头高高扬起来”新要求,我市加快推进“三中心一枢纽一门户”建设,全面开启新时代郑州发展新征程,郑州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在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2018年以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常住人口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破10万“三大突破”为标志,出彩郑州站在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二、关于提升城市承载功能

    我市牢牢把握“以建为主、提升品质、扩大成效”的阶段任务,坚持中心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县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走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加快地下管网建设改造和综合管廊实施,大力实施海绵城市工程,抓好水电气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防灾减灾、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推动航空枢纽能级提升,大力推进米字形高铁网实施,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快速路网、公交场站等建设,不断提升交通承载力。深入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加快建设黄河中央湿地公园和牟山、雁鸣湖等郊野公园,完善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不断提升环境承载力。统筹推进四水同治各项工作,加快实施陆浑水库“西水东引”工程,推进小浪底水库南岸灌区向郑州引水工程,建设登封市水磨湾水库、新密市大潭嘴水库等水利工程,不断提升水资源承载力。

    三、关于统筹协调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建设

    近年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贯彻落实《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和《河南省建设中原城市群实施方案》,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强与开封、许昌等周边城市对接,推动郑州大都市区规划衔接、交通一体、产业协同、生态共建、资源共享和功能对接,不断提升郑州大都市区在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核心带动功能。为加快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省委省政府明确由省中原城市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省发改委发挥办公室作用,加强对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工作的统筹,及时协调解决日常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下一步,我市将按照省有关要求,着力发挥龙头作用,牵头建立郑州大都市区城市联盟,定期组织召开市长联席会议,共同商议跨区域合作事项,协同推进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四、关于加快大都市区智慧城市建设

    为推动大都市区重大功能网络融合对接,持续提高共建共享水平,我省将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重点以提升大都市区整体运行效率为核心,推进5市集城市运行监测、可视化展示、应急联动、资源调配、智能决策为一体的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建设,率先实现郑东新区龙子湖、航空港区、自贸区开封片区等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和规模化应用。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即将全面启动,我委也将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加强对您所提建议的跟踪研究。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帮助和支持,殷切的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您能继续关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努力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2019年7月5日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