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恢复重建郑州北部沿黄旅游带几座古城的提案的答复

  • 索引号:005252258/2019-00055
  •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建议提案/政协提案
  • 发布机构:郑州市文物局
  • 关键词:提案
  • 文号
  • 成文日期:2019-07-25
  • 发布日期:2019-07-25
  • 体裁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关于恢复重建郑州北部沿黄旅游带几座古城的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郭全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恢复重建郑州北部沿黄旅游带几座古城的提案”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对您的提案,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现答复如下:

           诚如您所言,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文明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您在提案体现出的对古县城历史文化资源的关爱重视和对古县城发展的战略思维,令人钦佩。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郑州是1994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经市政府同意,由规划部门牵头,文物、文化等多部门配合,委托中国名城委等单位,正式启动了郑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修编工作。目前《郑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7—2030)》的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即将通过专家评审。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不懈地实施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相结合的战略,从管理、规划、建设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为各县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郑州市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郑州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登封市、新郑市、巩义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座(古荥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4座(康店镇、君召乡、颍阳镇、汜水镇),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处(方顶村),传统村落26处,其中4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大金店老街、柏石崖村、吕楼村、石洞沟村)。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文化遗产利用的新方法,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建设、监督、管理等工作,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中华文化基因,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

          二、古荥大运河文化片区已开展工作

          郑州北部沿黄一带,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惠济区古荥镇,与您提案中的古县城“荥泽县城”范围大致相同。对于古荥镇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我们主要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郑州段、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古荥镇,建设以运河生态旅游与历史名镇相结合的古荥大运河文化片区,制定了建设古荥大运河文化片区的发展战略,旨在打造一个集文物保护、开发利用、生态提升为一体的区域,成为一处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的示范工程、一项文化遗产服务大众、惠及民生的惠民工程。目前古荥大运河文化片区已成为市政府重点推进的四个文化展示片区之一,其建设思路与您在提案中提到的“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提升沿黄旅游知名度、加强文物保护力度”等意愿是不谋而合的。我局以文物事业带动旅游、经济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编制实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管理规划》

           按照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保护管理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水务部门河道治理、景观提升工作及惠济区政府发展古荥大运河文化片区和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需求,我市编制了《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管理规划》,进一步细化了遗产建设控制地带管理规定和有关保护措施,使遗产价值得以更好发挥和体现的同时,为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助力。该规划于2015年9月由国家文物局批复(文物保函〔2015〕2530号)同意,于2016年2月经河南经省政府公布实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区域发展、建设规划之中。

          (二)大运河附属文化遗产的保护维修工作

           我局统筹规划,对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的附属文化遗产,如荥阳故城西城墙和南城墙、荥泽县城隍庙、惠济桥等,开展了文物保护维修工作,不仅改善了文物本体的保存状况,对周边环境也展开了修复和整治,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提升了周边群众的人居质量。  

          一是对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附属文物惠济桥进行本体修缮。2013年以来,由惠济区政府组织对惠济桥周边最影响整体环境风貌的多处民居和厂房进行了拆迁,我局稳步推进对惠济桥本体进行修缮、周边进行环境整治,包括污水管网、水网迁移、碑廊碑亭建设、绿化等,改变了惠济桥之前局部坍塌、桥面杂草丛生的面貌,使之成为运河遗产的典型展示场地和周边群众的文化活动场所。

          二是开展荥阳故城、古荥冶铁遗址、纪信墓及碑刻、荥泽县城隍庙等几处运河相关文化遗产维修和提升工程。先后完成了荥泽县城隍庙大殿落架大修、荥阳故城西城墙中段保护维修工程、西城墙北段和南段抢修保护工程,南城墙西段和东段抢修保护工程等。

           这些文物保护维修工作不仅使文物本体及其周边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也增加了古荥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我们充分发掘历史与文化资源,通过编制文化遗产地图、研究和出版论著、普查古树名木、记录民间手工艺等方式,为古荥大运河文化片区整体展示丰富文化内涵。

          (三)大运河郑州段沿岸展示系统工程

          按照国家文物局《大运河遗产展示与标识系统设计指导意见》和《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界桩指导意见》的要求,我市编制了《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展示系统设计方案》,并按照方案实施大运河郑州段沿岸展示系统工程,丰富大运河郑州段展示内容,便于游客深入解读运河。

          一是推进索须河段沿岸节点展示项目,在索须河沿岸节点处建设6座仿唐式保护展示亭,展示碑亭周围的小环境及配套设施等,加强索须河段文化遗产展示和利用。目前,6座展示亭的建设已完工。

          二是推进展示系统工程,建设2个展示区,6个展示节点,28个主题展示园,80余处形象展示标识,目前项目已经完工。项目的建成进一步加强了大运河郑州段的展示效果,同时丰富了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是建设郑州运河遗产博物馆,在纪信庙原址上进行建设,总征地面积约96.18亩,项目建设内容主要为纪信庙现状向南延伸展示区域建设六大展示区:运河文化展示区、民俗活动展示区、祭祀文化展示区、城隍文化展示区、秦汉文化展示区、石刻文化展示区,总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1亿元。该项目初步设计经郑州市发改委批复(郑发改设〔2018〕463号),同意实施。目前已经完成施工图设计的编制,征地流程进入尾声,即将开始进行供地手续办理工作。

          此外,目前开展的“生态保遗”工作,是郑州市将国家生态建设战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群众文化休闲空间拓展相结合的一项重要举措。大运河郑州段生态保遗工作将融入古荥大运河文化片区和惠济区新区建设,生态遗址文化公园设计方案编制、建设、日常管理均与大运河文化片区建设、文物考古、文化展示等工作统筹协调,形成合力,让文物“活”起来,发挥社会效益,形成生态保护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优化和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共赢局面。

          三、古县城恢复重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学界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但是,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43条规定:“不提倡原址重建的展示方式。考古遗址不应重建。鼓励根据考古和文献资料通过图片、模型和虚拟展示等科技手段和方法对遗址进行展示。”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对文物建筑的复建和重建,有以下论述:“目前由于经济、技术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等等原因,我们不提倡复原和重建工程但从理论上说是应当允许的。”依照国家法律、行业规范和学界认识,恢复重建历史上曾经出现但现已消失的知名建筑等,需要经过我们慎重的思考及周详的规划。您提案中的第一条建议,充分考虑到了古县城隶属关系的不同,但又有共同之处,进而有必要成立统一的领导指挥部门;您提案中的第二条建议,由古县城当地政府组织考古、历史、史志等专家实地考察古县城保存现状,结合当地地方志对古县城进行深入研究,这两条建议是非常中肯的,我们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协调指导工作,为古县城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研究基础。您提案中的第三、四、五条建议,如涉及文保单位需经过当地文物部门的批准等,也是我们保护、利用、开发文物资源的工作要求和工作目的,与我们的工作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将依法加强古县城文化遗产资源的研究、保护和管理工作,指导相关文物管理部门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维修的原则和已批准方案,积极开展古县城文化遗产保护方案的编制以及文物本体的维修工作,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古县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方法,进一步对接相关部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沿黄旅游高地的保护和规划建设等工作,持续做好协调、指导、宣传、支持工作,助推郑州整体文化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总之,古县城的保护开发和恢复重建工作任重道远,我们非常感谢您提出的宝贵建议。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把古县城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环境提升、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的共赢局面。

          再次感谢您对我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2019年7月25日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