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普惠民生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 索引号:005253074/2019-00119
  • 主题分类: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督/统计/业务信息/社会和科技统计
  • 发布机构:郑州市统计局
  • 关键词:统计
  • 文号
  • 成文日期:2019-09-03
  • 发布日期:2019-09-03
  • 体裁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文化事业普惠民生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事业普惠民生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郑州市文化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郑州,这座有着3600多年辉煌历史的古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天地之中”等里程碑式的印迹,“少林文化”、“黄河文化”、“商都文化”等文化品牌,使郑州彰显出城市文化的魅力,使中原文化绚丽绽放,文化事业普惠民生,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地丰富,文化市场繁荣发展,文化建设稳步推进,文化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发展,公共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1949年4月,在市人民教育馆设立了广播室,1958年,郑州市广播电台正式成立,1963年,市内有了有线广播网,经过“一五”、“二五”建设和三年调整,全市文化事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1965年,艺术表演团体达到7个,各种影剧院增加到18所,座席数22677个,开放俱乐部6所,座席数6879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郑州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先后新建、改建了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电视中心、美术馆、杂技馆等一大批的公共文化设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2013年,郑州市成功创建了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标志着文化惠民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免费开放; 郑州大剧院、市民活动中心、美术馆、文化馆、杂技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基本建成;全市乡镇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公益电影放映”、“情韵郑州”、“绿城读书节”等文化惠民活动精彩纷呈。2013年投资6个多亿元的市图书馆新馆开放,2017年新开放夜间“读吧”。郑州市公共文化事业项目“四个中心”(奥体中心、市民活动中心、文博艺术中心、现代传媒中心)竣工在即。

    截止2018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7个,博物馆39个,公有制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馆26个,文化馆14个。实现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

    (二)文艺创作精品频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后,广大文艺工作者突破了思想禁锢,创作热情高涨,创作了一大批时代特色浓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剧目《老子·儿子·弦子》、中国政府最高奖“华表奖”获奖戏曲电影《我爱我爹》以及第六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金狮奖”、巴黎未来杂技大赛银奖、第五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节“黄鹤金奖”获奖节目《花是牡丹艳—少女集体车技》为代表,实现了我市文艺创作成果的一次次突破。近年来又陆续创作了大型豫剧《美兮洛神》、《白蛇传》、《王宝钏》、《枣乡传奇》等,曲剧《榆树孤宅》、《啼笑皆非》、《清江秋水》,戏曲电视剧《霞映长天》和电视连续剧《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优秀作品。舞剧《风中少林》荣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金奖,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创造了中国艺术团赴澳演出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商演次数最多的记录。舞剧《水月洛神》先后荣获中国舞协“荷花奖”金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艺术节“文华奖”等荣誉称号,2013被文化部评为“十大精品剧目”。豫剧《斗笠县令》先后荣获河南省“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优秀剧目奖”等,极大的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全面加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长足发展。我市文物部门先后配合基本建设项目1000多个,发掘古文化遗址10余万平方米,发掘古墓葬5000多座,清理各类遗迹1万余处,出土各类文物50000余件(包),珍贵文物数千件。圆满完成了《嵩山历史建筑群保护管理规定》的立法工作、申遗文本编制和外部环境整治工作。2010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郑州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性突破。2014年,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郑州市第2处世界文化遗产。少林功夫、新郑黄帝拜祖祭奠等6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4人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已建立国家、省和市三级非遗名录体系。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2014年投入使用,展览面积1500平方米,是目前中部地区最新、最大的非遗展示馆。2018年,制定出台《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组织发掘评审了市级非遗项目69项。

    (四)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近年来,郑州市成功举办了一批国内外重大文化活动,彰显了城市文化特色,提高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已成功举办十二届,少林武术已成为郑州重要的城市文化品牌,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从2006年开始,每年承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展示了黄帝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华人世界极具影响力和标志性的文化名片。经过十年的积累沉淀和品牌塑造,郑州图书交易会从区域性的地方书展成长为全国性的出版发行业交流盛会,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图书交易会之一。仅2017年就吸引22个省市362家出版物发行单位参展,成交量超过6亿元,参观人流突破3万人次。“书香中国万里行”暨“红沙发”高端访谈活动落脚郑州,“书香郑州”的城市形象更加鲜明。山地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自2007年4月27日首演以来好评如潮,作为郑州文化旅游的一张耀眼名片,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的目光。郑州国际马戏嘉年华的举办,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文化交流,增加了全市老百姓文化活动的新内容、新品种,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应运而生,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也成为各地区的发展目标。从2004年到2017年,郑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规模不断扩大,从59.5亿元,增长到313.4亿元,年均增长13.6%。郑州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稳居全省第一位,占全省总量的1/4以上。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的扩大,对推动郑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文化新业态发展强劲带动结构进一步优化

    “文化产品的生产”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2017年,在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中,“文化产品的生产”实现增加值90.8亿元,占比59.7%,比2012年提高11.4个百分点。特别是随着“互联网 ”及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相关政策的出台,以互联网为主的文化新业态得到迅速发展。2017年,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为主的文化新业态实现增加值34.3亿元,是2012年1.9倍,年均增速13.9%,占规模以上文化产业的22.6%,比2012年提高2.9个百分点。

    (三)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家庭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不断增长。2017年,郑州市全面开展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安排2500万元政府资金,对购书、看电影、观看演出等进行补贴,引导鼓励市民进行文化消费。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26256元,其中文化娱乐支出1206元,占比4.6%,比2000年(2.23%)提高了2.37个百分点;文化娱乐的支出比2000年(112.40元)增长了9.7倍,年均增长14.1%。

    (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郑州市的影院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知明院线“奥斯卡”、“万达影城”、“耀莱影城”等相继入驻。2018年,电影放映经营单位达到119家,比2011年的17家,增加了102家,年平均增加15家,票房收入8.17亿元,是2011年(1.77亿元)的4.6倍,极大促进了电影市场的繁荣。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是郑州文化蓬勃发展的70年,也是文化产业不断壮大的70年。展望新时代新征程,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郑州市的文化建设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