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许颖杰委员: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中对郑州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您提出的“关于郑州生态承载力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收悉,现将您反映的情况回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统揽,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严格按照“大生态、大环保、大格局、大统筹”的原则,把生态建设工作纳入全市“四重点一稳定一保证”工作总格局,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目标,不断压实领导责任、监管责任、主体责任,深入开展科学治理、依法治理、全民治理,强化政策措施,坚持标本兼治,不断深化环境污染防治攻坚,着力强化统筹、完善机制、广泛动员、凝聚合力,努力形成了统筹推进、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再到结构调整的深入转变,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工作成效。
一是关于郑州市生态承载的分析。生态承载的分析,我们依托郑州市环境容量测算来实现,主要是基于空气质量模型WRF-CMAQ和郑州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采取以环境质量为约束的大气环境容量迭代算法,以郑州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35.0μg/m3为目标,分别模拟计算郑州市SO2、NOX、NH3、PM2.5和VOCs相应的最大允许排放量,为制定郑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关于郑州市生态承载力分析的具体工作。1.完成了城市清单与区域清单的耦合对接。完成郑州市2016年、2017年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数据与区域清单的耦合和模式对接。将郑州市本地清单中SO2、NOx、PM10、PM2.5、BC、OC、NH3、VOCs(含主要组分)等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进行L4S标准化,利用MEGAN天然源排放清单模型计算生物源VOCs排放清单,并将标准化的人为源清单和天然源清单与2017年MEIC排放清单中周边城市排放数据进行耦合对接。2.完成空气质量模型设置。利用WRF气象学模型模拟三维逐时气象场资料,搭建郑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模拟WRF-CMAQ模型。3.完成空气质量模型验证。利用耦合和模式对接后的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基于WRF-CMAQ模型模拟2017年1、4、7、10月份郑州市PM2.5及关键组分年均浓度,并利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与基准年环境质量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WRF-CMAQ模型模拟可靠性。并在验证测试后加入了三层同化模块,显著提升模拟效果,通过多轮模拟结果显示,模拟结果相关性较好。4.完成环境容量测算。主要采用迭代法对郑州市环境容量进行模拟测算。以郑州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35.0μg/m3为目标,根据2017年1、4、7、10月模拟的郑州市硫酸盐、硝酸盐、铵盐、一次PM2.5占PM2.5平均比例,迭代计算得到SO2、NOX、NH3、PM2.5和VOCs的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指数。5.完成环境容量测算报告编制。根据环境容量测算结果编制完成环境容量测算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郑州市大气污染问题现状及成因分析,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技术路线的确定,气象资源承载力分析,社会经济相关因素承载力分析及环境容量、环境承载指数分析。
三是其它有关生态承载力的相关工作。我们还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郝吉明教授等9位国内知名专家成立专家咨询组,对重大事项提供咨询帮助。积极配合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一市一策”专家团队开展跟踪研究,分析破解污染治理难题。与国内高水平的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开展源解析、大气污染源清单编制、大气环境容量研究、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编制、臭氧与挥发性有机物来源量化研究、机动车限行环境评估等,增强治理措施的科学性。聘请中组部“千人计划”PM2.5专家组,综合利用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灰霾观测站、雷达站、国控、省控、市控、乡镇、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点位,8套天眼瞭望系统,130家工业企业在线监控、10套固定机动车遥感监测、1712家重点工地在线监测、5274辆渣土车在线监控,建立大气污染管控平台,围绕“日保周、周保月、月保年”,定期召开“挂图作战”调度会,增强治理的精准性。
我们坚信在您和各位委员的大力支持和监督下,在全体环保人员共同努力下,我们将根据你的建议继续对标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问题,找准差距,重点突破,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水平,确保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郑州,进一步增加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
2019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