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十年发展成就

  • 索引号:005253074/2019-00175
  • 主题分类: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督/统计/业务信息/监测评价统计
  • 发布机构:郑州市统计局
  • 关键词:统计
  • 文号
  • 成文日期:2019-12-12
  • 发布日期:2019-12-12
  • 体裁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十年发展成就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十年发展成就

    产业集聚区发展是我市经济发展辉煌历程的一个缩影。成立十年来,郑州市的产业集聚区围绕产业发展这条主线,充分发挥经济发展主战场和招商引资主平台的作用,特别是十二五期间,产业集聚区不断转型发展,各项经济指标领先全市,为推动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程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产业集聚区发展历程

    (一)起步探索阶段。2008年12月,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努力使之成为“全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和战略支撑”,“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由此确立。

    2009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将产业集聚区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郑州市规划成立了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26个市级工业园区。正式启动了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科学发展理念清晰而坚定:三规合一,产业集聚区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严密套合,解决了发展合法合规建设的问题。四集一转: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集聚区为载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产城互动:。

    (二)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郑州市政府以建设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为统揽,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全面实施国家战略规划的有效抓手,突出产业集聚区在推进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载体作用。

    规范和优化了产业集聚区布局设置。在产业发展上,确立一区一主业。围绕我市确定的工业七大主导产业和服务业七大主导产业及其功能分区,每个集聚区市政府重点扶持一个主导产业,引导各产业集聚区围绕一个主导产业推进集群发展。着力打造汽车与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生物制药、新材料、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品牌服装制造产业基地。形成了第一个以电子信息为主的千亿产业集群。

    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对外开放的主平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机遇,2011年-2015年,全市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规模6664.8亿元,201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01亿元,比2010年增长3.03倍,年均增长32.2%,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0.8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2010年的22.4%提高到2015年的35%,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47.4%,拉动全市投资增长9.3个百分点。带动作用明显。成为十二五时期稳定全市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阵地、营造良好态势的重要平台。

    (三)融合提升阶段。

    2015年8月,河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2016年,郑州市提出了未来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方向,推动产业集聚区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郑州市产业集聚区经济发展出现一波三折。全市产业集聚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5年10月的15%最高点逐步回落,到2016年7月2.5%触底后逐步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从2015年的28%回落到2016年2月份的6.3%,4月到9月负增长,10月开始大幅回升。

    全市产业集聚区呈现出工业企业“去库存”、“降成本”成效初显,生产性服务业投资“补短板”加快,创新力度加大的积极变化,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全市产业集聚区提升集群竞争优势,促进服务功能升级,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产业集聚区发展由规模扩张向量质并重转变、要素高强度投入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粗放消耗型向绿色集约型转变、主要靠优惠政策招商向依靠优质综合服务招商转变、简单地“等靠要”向勇于改革创新转变。引导各类要素资源有效集聚,打造特色明显、主业突出的产业发展格局,全面提升竞争力。 

    二、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成就

    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郑州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

    1.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省级集聚区规划面积889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215平方公里,已开发建设面积占集聚区规划面积的24.2%。省级产业集聚区内已入驻企业21179家,其中四上企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72家。集聚区新引进项目以电子信息、汽车、智能装备产业为主,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有助于集聚区内产业链的构建与完善,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 

    2.产业集群优势显现。2018年,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至53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升至40%以上。多个集聚区主导产业占本集聚区增加值比重超50%;个别集聚区制造业产值超千亿元,多数集聚区服务业营业收入超100亿元,主导产业集聚不断加快。  

    3.创新投入较快提升。2018年,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至70.6亿元,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增至3.5万人,占全市企业科技活动人数的42.9%。2018年,产业集聚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企业669家,占集聚区四上企业的37.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4%。至2018年末,共建成创业投资服务中心(孵化器)面积1035万平方米,孵化项目由2014年的6862增至12455个。全年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158.5和1.2万项,分别比上年增长8.4%和9.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3710和666项,分别比上年增长57.3%和38.7%。 

    4.产城融合效果显著。各产业集聚区坚持“依城促产、以产兴城”的发展思路。一方面,推进产业集聚区稳定就业。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明显增加,2018年末从业人数45.8万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35万人。另一方面,完善产业集聚区生产性和生活性设施。各产业集聚区统筹规划建设相配套的学校、医院、商贸等生活设施,促进集聚区从业人员生活便利化,产业集聚区发展逐步迈入产城互动的良性发展轨道。

     下阶段,我市产业集聚区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加快产业集群化、增强科技创新力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区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不断构筑产业层次高、投资效益优、产城融合好的高质量发展平台。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