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358372706/2020-00006 |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其他 | |
发布机构:郑东新区水务局 | 关 键 词:水利要闻 | |
文 号 | 成文日期:2020-01-30 | 发布日期:2020-01-30 |
体 裁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2020年01月15日 来源:黄河报·黄河网
本站讯 (李乐乐)日前,河南粮食产量数据发布,2019年总产量1339.08亿斤,粮食总产和单产均创新高,连续14年超千亿斤,“粮仓”更满更高。粮食生产,命脉在水利,引黄灌溉为河南省粮食总产创新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种上小麦我们就得浇水,现在浇水很方便,河水都引到地头了,如果河水紧张,我们还可以刷卡用井水,实现了井水、河水双配套。”张市镇沈家村村民石长锁告诉笔者。该村每40亩地一眼机井,农民插卡就能浇地,浇一亩地不到10元钱。目前,像沈家村这样,尉氏县有50多万亩农田基本上实现了井渠双配套,能达到沟相通、水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效果。
这样的便利,得益于河南省最大的引黄灌区——赵口灌区的修建。赵口灌区设计灌溉面积约580万亩,涉及郑州、开封、许昌、周口等产粮地。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灌溉历史源远流长,在商代耕地上已有较规整的沟、洫等引黄灌溉工程。从人民胜利渠兴建至1978年年底,河南省共修建了引沁、陆浑等21处万亩以上大中型引黄灌区。
截至目前,河南省建成设计灌溉面积5万亩以上的大中型引黄灌区52处,其中干流引黄灌区32处,分布在黄河南北两岸,灌区范围涉及郑州、三门峡、洛阳等13个省辖市68个县,有效灌溉面积1338万亩。
引黄灌区内利用黄河水灌溉不仅高产、高效、品质好,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遏制地下漏斗的产生,而且有利于集约化生产,全省涌现出原阳大米、延津强筋小麦、范县大米等高品质规模化粮食生产基地,成为保障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而像作物水环境信息监测、水质及流量监测、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及视频会商系统等灌区管理信息数据库、办公自动化系统,也在人民胜利渠灌区开工建设,水利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正在带动灌区水资源优化调度配置,“数字灌区”“智慧灌区”正成为河南省引黄灌区建设的新方向。
中原大地的引黄灌区如同生命体的组织血脉,渠道纵横交错,引黄闸星罗棋布,汩汩黄河水沿着渠道淌进田间地头,淌进干渴之城的供水厂,更淌进了老百姓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