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2021年04月26日 第03版)
□本报记者高长岭
南水北调,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宏伟构想,到如今一渠清水滋润北方,映照着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
4月20日,记者来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寻访这一世纪工程的源头和历史脉络,感受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气魄和历史担当。
宏伟构想的前期实践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时提出了这一宏伟构想。1953年2月,他在长江调研时再次提到南水北调问题。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工程举行开工典礼,豫鄂10万劳动大军参加会战。1967年11月,丹江口水库大坝下闸蓄水。
“在水库水位抬升之前,必须抓紧修建渠首闸和引水渠。”在邓州市杏山旅游管理区杏山街道韩营村的南水北调引丹会战纪念馆内,解说员郝秀悦说,“现在渠首闸的上游七八十米处,就是当年引丹工程的渠首闸。”
1968年12月,国务院批准建设南水北调渠首和引丹工程的建设任务。历经10年,邓州先后动员10万人,开挖4.4公里长的引渠,建成了渠首闸、引丹总干渠和刁河灌区配套工程,完成土石方量6470万立方米,如果筑成高一米宽一米的墙体,可以绕赤道一周半。
据不完全统计,工程建设中有141人牺牲、2287人致残。纪念馆内,部分牺牲者的名字被铭刻在标牌上。
世纪工程的中原担当
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当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开工。
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受水区,是中线工程建设的主战场,是沿线各省市中渠道最长、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施工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省份。
河南省丹江口库区移民加上沿线征迁群众共计22万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征迁群众数量最多的省份。库区移民“舍小家、顾大家”,离开故土。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四年任务、两年完成”,16.54万人不伤、不亡、不漏一人,创造了中国移民史上的奇迹。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城乡一体的供水探索
“我们村春节前都用上了丹江水,这水一点水垢都没有,好喝。”邓州市十林镇贾寨村村民孙兰芳说,管道是从附近的赵集水厂引来的。
“赵集水厂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3号口门调水,年供水能力1000万立方米,覆盖四个乡镇的28万名居民。”河南水投丹江源水生态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涛介绍,邓州市正在努力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让全市群众都能饮用上甘甜可口的丹江水。
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受水范围覆盖11个省辖市市区、40个县(市)城区和64个乡镇,受水水厂85个,受益人口2300多万人。我省累计引南水119.7亿立方米,其中去年引水29.96亿立方米,为历年来最高。
一渠清流润泽北方。6年多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北方供水350多亿立方米,其中,向河北供水超过100亿立方米,向京、津供水均超过60亿立方米。南水成为沿线城市的主力水源,沿线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受水区地下水位显著恢复。
名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调水,在丹江口水库东岸河南省淅川县境内的工程渠首开挖干渠,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华北平原中西部边缘开挖渠道,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市颐和园团城湖。输水干渠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直辖市。工程供水总面积15.5万平方公里,输水干渠总长1277公里,天津输水支线长155公里。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