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加快郑州中央文化区(CCD)建设、打造文化产业发展高地提案的答复 关于对省政协第十三届一次会议 第1311069号提案的答复

  • 索引号:747445745/2023-00124
  • 发布机构: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建议提案处
  • 关键词:政协提案
  • 成文日期:2023-07-20
  • 发布日期:2023-07-20
  • 关于对加快郑州中央文化区(CCD)建设、打造文化产业发展高地提案的答复 关于对省政协第十三届一次会议 第1311069号提案的答复

    对省政协第十三届一次会议

    第1311069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柳青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郑州中央文化区(CCD)建设、打造文化产业发展高地”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中央文化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郑州市中央文化片区是郑州市“一体两翼”发展的重要功能组团,是郑州市建设四中心、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的重要载体。谋划和提升中央文化区片区城市的规划建设,是郑州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国际消费中心”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

        二、中央文化区规划建设情况

    随着郑州市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为积极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优化中心城区功能,疏解老城区交通压力,提升市民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带动郑州西部区域振兴,2012年郑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托南水北调干渠、西流湖、植物园等生态资源,规划建设“独具中原文化特色、生态型、智能化”的中央文化区(CCD)“四个中心”。

    2012年2月5日,郑州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在审议通过的《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一心两翼”城市发展建设思路,将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东西两个方向均衡发展。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6月组织邀请了三家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编制了郑州市中央文化区的总体城市设计方案,经过专家评选,法国SCAU(斯构莫尼)设计公司的方案被评为中选方案。随后,为了将该城市设计落实到工程层面,市政府又委托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郑州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在2013年至2015年分别编制了一系列专题规划。设计宗旨是以中原文化为灵魂,以大型公益性文化设施为支撑,集体育赛事、艺术欣赏、科普教育、休闲娱乐、培训会务、新闻媒体、旅游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文化综合体。”

        “四个中心”区域占地约1.53平方公里,东西2800米,南北570米,自西向东由奥体中心(含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文博艺术中心(含美术馆、档案史志馆、博物馆、大剧院)、市民活动中心(含科技馆、群艺馆、杂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儿活动中心、健康中心)、现代传媒中心(含报业大厦、广播电台、电视台)共16个场馆10组建筑组成,建筑总面积约158万㎡。市政交通采取立体化布局,地面由14条市、区级道路组网;地下二层建有2条过境隧道和7.6公里交通环廊,与各场馆地下停车场11000个停车位互连互通。区域景观配建了一个6.8万㎡的市民广场和一条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60米的景观绿轴,广场和绿轴的地下一层建设了15.64万㎡商业功能区。轨道交通6号线和14号线在区域内换乘。截止目前,“四个中心”除现代传媒中心的广播电视项目和周边道路未完成外,区域内其他场馆和各项配套均已建成,部分已投入使用。

    三、中央文化区场馆管理运营情况

    (一)“四个中心”管理运营机制。中央文化区项目于2014年立项,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四个中心”建设指挥部,2015年项目陆续开工建设,2016年“四个中心”建设指挥部调整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协调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负责统筹协调中原区、市直部门和7家单位规划建设“四个中心”。7家单位分别是4家平台公司:郑州市地产集团、市城建集团、市建投集团、市郑发集团;3家媒体单位:郑州报业集团、人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奥体中心、文博艺术中心、市民活动中心分别由市地产集团、城建集团和建投集团按照“立融建管还”五位一体的模式投资建设。根据市政府关于“四个中心”建设的会议纪要(〔2016〕25号),“四个中心”区域运营管理的模式为:“区域内有关项目建成后,其投资纳入各自的资产管理并进行商业运营,主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和开展商业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各单体项目(场馆)的运营管理,由投资方、使用方和市财政方三方签定协议,市财政向投资方购买服务,取得场馆使用权,委托使用方管理使用,使场馆形成经营性资产。各场馆配建的商业用房和场馆空闲时间的运营由投资方负责管理”。郑州市公共文化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协调“四个中心”的管理运营事宜。

    (二)“四个中心”场馆入驻运营情况。“四个中心”规划之初考虑全市部分公益事业单位搬迁入驻,大力开展文化等公益事业为主要目的,各场馆建设后的运营包含投资主体利用场馆设施搞好文化产业、带动区域商业发展的职能,涉及六大类14家事业单位入驻(2个处级、11个副县级、1个科级)。2019年,奥体中心建成并最先投入使用,其他中心场馆于2020年陆续建成逐步投入使用。

    奥体中心在2019年9月承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闭幕式后,相继承办了两届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全国羽毛球单项冠军赛和演唱会、音乐节等30余场文体演艺活动,观众累计7万余人。

    郑州美术馆于2020年10月25日正式开馆,陆续推出了“西泠印社社藏精品展”、“李刚田书法展”、《山河同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系列作品展》、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等39个主题展览,截止2021年底,接待观众逾70万,团队700个,日均观展流量2000余人,最高日观展人流量近8000人。

    郑州博物馆2019年11月局部开始运营,2021年5月1日正式开馆,先后举办“故宫珍品展”、“沿黄九省珍宝展”等展览20个,国际文物展2个,接待观众约75万人。郑州大剧院自2020年11月8日正式启用以来,先后承接了“2020金鸡百花电影节”和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等大型文艺活动,累计推出各类演出300余场,观众人数已超20万人。

    报业大厦2021年10月投入使用,字节跳动河南今日头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约入驻。

    已经投入使用的场馆,在疫情期间克服不利影响,持续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了文化增韵的新高地,中央文化区正成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新名片、新地标。

    郑州市豫剧院、郑州市曲剧团分别于2023年5月初和5月份完成搬迁入驻。目前,市政府正在积极协调解决郑州市杂技团、档案馆、史志馆、青少年发展中心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入驻问题。

    四、当前规划工作开展情况

    中央文化区整体设计理念为“九曲黄河、九州之中”。设计方案梳理了郑州南北五千年和东西三千年的历史文化,交汇在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方案采用中轴对称的形式,体现“中”的概念,本着大气、庄重的原则突出南北向轴线,北起黄河,南至绕城高速,沿轴线有郑州黄河游览区、祖师庙、西山遗址、郑庄遗址、荥阳故城、后庄王遗址、小双桥遗址、常庙遗址和娄河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贯穿黄河、枯河、索须河、南水北调总干渠、常庄水库、尖岗水库等生态水系,形成纵贯南北的文化、生态轴,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之轴。

    中央文化区的功能定位是郑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以中原文化为灵魂,以大型公益性文化设施为支撑,依托南北轴线历史文化要素和南水北调总干渠的生态资源,突出绿色低碳、海绵城市、智能化的设计理念,打造集体育赛事、艺术欣赏、科普教育、休闲娱乐、培训会务、新闻媒体、旅游服务、对外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市级文化创新示范区,形成辐射服务中原城市群、独具中原文化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中心,为郑州市的西区建设谱写新的辉煌。

    中央文化区的设计目标是以疏解老城区人口,完善城市功能,体现郑州独特的历史文化为目标,提出“区域统领、东西平衡、文化引领、生态低碳、产城融合、便捷高效”六大战略,依托南水北调干渠、西流湖、植物园等生态资源,打造独具中原文化特色、生态型、智能化的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

    围绕现今城市建设和中央文化区的功能定位,中央文化区前期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建设工作,每一次方向的明确均有邀请国内外名家大师和国际一流团队参与规划设计。针对提案上提到的相关规划问题,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按照“优结构、强产业、塑核心、补功能、增活力、显特色”的总体思路,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了《郑州中央文化区规划提升研究》;市领导多次专题听取中央文化区规划提升项目,并提出按照景区和城区融合的先进理念,结合当前城市更新政策,形成了《郑州中央文化区片区城市更新行动计划》,此次行动与您提案提出的高标准规划,加快道路设施建设、做足“文化 ”文章、加快产业聚集、加强宣传力度等建议形成一致的发展共识,也是中央文化区的提升重点。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规划方面

    《郑州中央文化区片区城市更新行动计划》提出以生态立城、产业新城、景城融合、服务优城、交通畅城、活力靓城等六大行动,全面盘活存量场馆,激活大型绿地,培育城市景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品质城市示范区。

    1、生态立城行动。依托片区内绿地、林地、河湖等生态资源,通过绿道建设和水系连通,构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网络体系,构建水绿连城、城绿共生的生态魅力骨架,实现由绿色作为城市配色转变为绿色成为城市底色,打造郑州西部的生态中心。

    2、产业兴城行动。聚焦以产兴城,以城带产的产城融合理念,优先盘活现有场馆,创新场馆运营模式,提出针对性的最佳资产功能重置方案和专业策划方案;利用既有场馆、公园绿地打造集体育赛事、体育活动、体育服务于一体的城市体育综合体;提升优化文化引擎,针对文化体验产业,搭建文化活动、文化体验、文化交流、文化分享的文化发展平台,创新文化场馆网红打卡地,发展文化场馆衍生产业,增加文创功能,增加相关的商业配套服务设施,满足承接赛事与大型活动演出等大事件条件;植入会议会展、加强商务办公,实现片区空间能级的跃迁,强化对城市的引领作用。

    3、交通畅城行动。道路体系以南北贯通,片区连通为目标,完善道路网系统,支撑产业发展。加快推进长椿路北延、雪松路北延等南北向主干路建设,连通断头路,加快在建路,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坚持轨道引领、慢行优先,打造“轨道 低运量 公交 慢行”四网一体公交慢行示范区。

    4、景区融城行动。通过“公园 文创”、“公园 科普”、“公园 园艺”等,将打造成富有特色和人群吸引力的打卡地,辐射带动片区活力。培育旅游景点,实现文旅融合发展。

    5、服务优城行动。提升服务水平,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提高吸引力。完善区域医疗服务,引入知名小学、幼儿园等配套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片区教育需求。

    6、活力靓城行动。开展活力靓城行动,打造多层次、高品味、时尚化的城市活动,形成郑州中央文化区全年365天活力场景。以地域文化为主线,创建郑州网红IP,符合广大市民的集体认知,改善郑州城市知名度与影响力。

        下一步将借鉴雄安新区规划工作营的模式,协调知名设计团队和本地规划团队,并聘请相关各领域专家作为咨询,成立工作营。同时,创新土地供应政策体系,支撑保障好中央文化片区的城市更新工作科学有序推进。

        (二)文化旅游方面

    中央文化区“四个中心”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始终受到市民和一些社会人士的重点关注,下一步,我市将充分做好中央文化区“四个中心”文化场馆规范管理和运营使用,使中央文化区成为宣传郑州城市文化的窗口。

    1、加快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建设。市民活动中心内的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建设受到省文旅厅的高度关注,建议该项目建成后用于公益展示活动的纳入政府购买服务,非遗产品商业化运作由平台公司和非遗传承人共同经营。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级非遗馆。

    2、推进院团搬迁入驻运营。推进符合搬迁条件的文化单位入驻“四个中心”,研究解决郑州市豫剧院、郑州曲剧团、郑州市杂技团等单位的入驻及后期运营管理机制问题。

    3、联合打造文旅融合新街区。由中央文化区主管单位牵头组织,利用各文化场馆、市民广场、地下商场及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围绕中央文化区场馆功能,引入新兴文化产业入驻,积极承办有影响力的节会和赛事,用沉浸互动式文旅融合消费体验吸引人流,把中央文化区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动感、时尚的街区。

    感谢您对我市中央文化区建设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