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意见

发文机关 成文日期 2009-09-23
发文字号 周政 〔2009〕 52号 发布日期 2009-10-27

周口市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意见

周政 2009〕 5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泛区农场,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决定》(豫政〔2009〕61号,以下简称《决定》)精神,市政府决定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重大意义

质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省一系列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周口实际,坚持以加快追赶跨越为奋斗目标,以抢抓机遇为工作基调,以项目建设为有力抓手,千方百计加快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局面、好态势。但仍存在着全社会质量意识不强、质量基础工作薄弱、质量监管机制不健全、知名品牌较少、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等突出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制约着我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发展后劲。在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仍然严峻的背景下,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关键时期,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增强全市综合实力、有效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是提高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根本要求。全市上下一定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决定》精神,切实提高对质量兴市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质量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着力提升全市经济社会的内在质量和整体素质,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1、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追赶跨越的奋斗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质取胜方针,加强质量法制和技术基础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质量工作体系,实施全过程治理,全面提高总体质量水平,切实发挥质量工作在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经济强市、实现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周口崛起中的重要保障作用。

2、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宏观经济运行质量与微观产品质量相结合的原则;二是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三是要坚持质量管理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四是要坚持事前源头治理与事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五是要坚持目前有针对性地解决区域性质量问题与长期实施质量兴市相结合的原则;六是要坚持全球化先进管理与本地实际相融合的原则。

3、主要目标。到2012年,主导产业和主要产品总体质量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相关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达到85%以上;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合格率达到100%,新开工房建工程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杜绝重大工程质量责任事故;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旅游、商贸、交通、通信等主要服务行业顾客满意率显著提高,服务业结构显著优化;生态与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承载能力有较大提高。

2020年,我市产业、企业质量竞争力明显增强,质量基础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重点领域的质量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全社会的质量诚信环境基本形成,质量总体水平有大幅度提高。

三、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行业指导

1、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按照《决定》精神,制定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对重点产业实行政策倾斜,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传统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整体素质和行业管理水平快速提高。

2、加大自主品牌培育力度。进一步完善全市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规划,鼓励优势企业积极争创名牌产品。围绕培育壮大我市战略支撑产业,以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和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着力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大力培育莲花集团、益海粮油、辅仁、财鑫、金丹乳酸、金丝猴、志元、四方、宋河、祥龙四五等一批对全市经济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每个县市区要扶持1—2家在当地有一定名气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培育发展壮大逍遥胡辣汤等一批具有周口特色的食品企业,提高周口传统名品竞争力;鼓励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促进产业集聚,做大做强我市战略支撑产业。加强对自主品牌的保护和宣传,增强企业和全社会保护自主知名品牌的意识和责任。到2012年,力争培育2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中国名牌产品、25个河南名牌产品。

3、努力提高工程质量总体水平。以重大基础设备工程、重点工业建设工程、大型公共建筑工程,民用住宅工程、村镇建设工程等为重点,推进以“优质、高效、守法、安全、利民、环保”为内涵的和谐工程建设,实施全过程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各项制度,严格工程规划和工程设计,严格施工图审查,严格施工质量管理和施工安全管理,认真做好竣工验收,推进建筑企业技术进步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切实把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

4、努力提高农业质量总体水平。逐步建立农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把农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重点抓好农业龙头企业的质量管理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逐步实现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全控制。重视对农民进行质量法律和标准的教育,加大对农民改进提高产品质量的科学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单位的优势,加速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普及,提高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质量技术水平。大力推广和培育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走新型农业发展之路。

5、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总体水平。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围绕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城乡就业和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目标,以面向生产、面向民生、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为重点,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培育壮大我市服务业。进一步改造提升商贸、餐饮、宾馆等传统服务业,引进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高老字号企业及重点商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品牌知名度。加快发展房地产、物业管理、设计装饰、社区服务、商务服务、中介和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旅游和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服务技术和标准,鼓励和引导服务行业自主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逐步实现服务行业质量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6、努力提高环境质量总体水平。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标准,逐步形成覆盖各领域的节能环保标准体系,推行节能环保产品认证认可。加快建立涉及节能减排的计量保障体系,推进能源计量和民生计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和产品的行政许可,加大能源类、节能类、替代能源类产品的监督抽查工作力度,建立锅炉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相结合的制度。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价,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废弃物污染治理,发展清洁生产。强化节能减排工作,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强力推进工程减排、结构调整减排和监督管理减排,确保污染物总量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加强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7、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以消除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隐患,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对食品药品的全过程监管,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监管链条,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形成覆盖全社会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严格食品加工企业在原料基地、管理规范、生产操作规程、产品执行标准、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的必备条件,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的清理和管理,发布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被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规范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品经营企业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严肃查处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发布虚假食品药品广告的违法行为。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优秀城市创建活动,各县市区都要达到食品安全示范县的基本标准。

(二)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1、增强企业自律意识。企业是质量安全的主体和第一责任人,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把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使创新提升质量、名牌促进发展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行为,将以质取胜的经营方略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对所生产经营的产品质量安全负责。所有企业都要依法从事经营活动,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把确保出厂产品批批合格,保证质量安全、提高质量水平作为首要任务,自觉抵制质量违法行为。

2、加强全过程管理。全面加强质量管理,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出厂检验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积极推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认证,大力开展质量兴企、节能降耗等活动。积极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努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要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核心,进一步完善科技开发机制,加大科研开发经费投入,集聚科技人才,加快技术进步,优化产品结构,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紧密跟踪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建立集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技术中心,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的速度和效率,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提高质量水平和竞争能力。

(三)切实加大监管力度

1、认真落实质量监管制度。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确保工程建设、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质量安全。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依法依规提高生产许可条件和市场准入门槛。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制定重点监管产品目录,扩大监督抽查覆盖面,加大抽样检验频次。建立和完善质量问题追溯制度、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市场退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惩质量违法违规企业。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对各自确定的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产品和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专项整治措施,集中力量,重点治理。特别是西华、太康、鹿邑、淮阳四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对西华的葡萄酒、太康的农药、和鹿邑、淮阳的小白酒等区域的重点整治力度,杜绝发生区域性质量问题。对农资、建材、食品、药品等涉及国计民生、人身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重点产品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查处无证生产经营和违法生产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快速处置制度,切实防范和有效处置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质量事故、环境污染突发事故,保障经济安全运行,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建立和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加快推进全市各行业、各部门的质量诚信评价体系建设,构建质量信用信息交流平台,推动质量信用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加强质量诚信道德教育,培育“诚实守信”质量文化,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全社会质量信用意识。建立和完善质量信用评价制度,把产品质量状况作为衡量诚信水平的重要指标,建立统一的企业质量诚信档案、质量信用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产品质量信用记录发布制度和质量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定期发布质量诚信信息,加大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力度。完善社会监督约束机制,强化新闻媒体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和行业自律,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经济环境,推动信用周口建设。

(四)强化技术基础建设

1、着力提高检验检测水平。各级政府要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需要,结合我市区域经济特点,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的原则,加大市县两级质检中心的建设力度,要从政策和资金上对在建省级质检中心、进入工业聚集区的质检站、民生计量检定、食品检验和快速检测等项目给予扶持。积极争取能保障公共安全、支撑我市重点产业发展、促进节能减排的省级、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计量测试中心项目。进一步加强市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大力支持我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国家重点所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其它相关机构参与公共检测技术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组建技术联盟,推进检验检测机构的社会化、市场化和集团化。加强检验检测市场监管,提高技术机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为全社会提供科学、准确、高效的检测服务。

2、全面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以促进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农产品、食品安全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我市技术标准体系。所有生产企业,必须按标准组织生产,坚决禁止无标准或不按标准生产。有关部门和行业要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内外先进标准情况,健全技术标准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制定具有竞争力的、高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凡是生产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产品的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大力推进以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为核心的农业标准化,建立和完善我市主导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和以农业示范区为载体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力争2012年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达到80%以上。

3、加强信息化建设。建设全市质量安全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政府部门电子政务、质量状况权威发布、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快推进行政许可网上审批系统建设,实现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促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健全以企业电子质量档案为核心的质量监管动态数据库,有效开展产品质量风险监测、预警分析评估,构建全方位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加快建设全市基础性质量信息资源数据库,重点完善全市标准文献信息库、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库、法人数据库,定期进行质量状况分析,为推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方式转变,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全方位质量信息服务。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原则,加强质量人才梯队建设,重点培养高层次、高技能、满足不同需求的质量专业人才。积极开展职工劳动技能培训,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质量领域的对外合作与人才交流,着力培养一批质量管理、标准化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专家。加快推进质量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职(执)业资格制度,工业企业的关键岗位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质量工程师和具有质量职(执)业资格的技术人员,对直接从事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检验人员,实行产品质量安全检验师职业准入制度,为加强质量工作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

5、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将质量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教育规划,开展全民质量法制教育,着力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法制意识。完善质量执法监督机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责任追究,保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和廉洁执法。

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领导,把质量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质量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加大对质量工作的考核力度,把质量指标纳入经济指标的考核体系,探索实行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制度,逐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市政府成立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一部署有关重大行动。建立质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由市政府召集各成员单位,通报质量工作情况、交流质量监管信息、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各成员单位每半年要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一次本部门推进质量兴市战略情况。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抓紧制定贯彻落实本意见的具体措施。

(二)建立质量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质量工作的投入力度。市县两级财政要对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质量监督抽查、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等给予必要的经费投入。对争取到的省级、国家级质检中心,所在地政府要在资金、用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各级财政要足额保障对食品等重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的相关费用。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名优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企业要加大对质量改进、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的资金投入。

(三)完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 继续对获得中国名牌、河南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河南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并对在推进名牌战略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部门予以通报表彰和奖励。

(四)广泛开展质量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开辟专刊、专栏、专题,集中对质量兴市战略进行宣传,大力宣传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加强对制假售假和质量不合格企业的舆论监督,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把质量安全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深入开展“质量月”、“3·15保护消费者权益日” 、“关心质量就是关心自己” 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增强全民质量意识,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投身质量振兴事业,动员全社会力量为质量工作做贡献。

○○九年九月二十三日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