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机关 | 周口市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12-04-12 |
发文字号 | 周政 〔2012〕 22号 | 发布日期 | 2012-04-25 |
周口市人民政府
关于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的
指 导 意 见
周政 〔 2012〕 22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打造我市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夯实“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基础, 依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指导意见》(豫政〔2012〕26号),现就我市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大意义
农业现代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粮食生产稳定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结合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整合资金,聚拢政策,集中布局,强化管理, 服务配套,在全市加快建设一批高标准粮田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实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重大决策,是稳定农业生产、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举措,对打造我市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推动中原经济区周口主体区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是稳定提高粮食产量,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市是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市,常年产量占全省的1/7左右。2004年以来,我市粮食连续八年丰收,粮食总产继2006年首次突破120亿斤大关之后,又相继突破130亿斤、140亿斤大关,2011年达到149.4亿斤。尽管我市粮食生产已连年取得丰产丰收,并且夏粮生产已整体跨入高产阶段,但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制约因素还比较突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资源约束更加趋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较薄弱,防灾抗灾能力不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下降;监测预警体系还很不健全,科技创新与推广手段还比较落后,农机农艺融合还不紧密,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等。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强化要素投入,创新发展机制,化解制约因素, 不仅可以有效保护日益稀缺的耕地资源,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还可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不断提高单产水平,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是提高农业效益,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可有效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便于农业机械化耕作,利于先进技术的统一推广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在建设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实现稳粮保供给,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可以腾出大批耕地空间,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 实施高标准粮田 “百千万”建设工程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更加重视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更加有利于协调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步提高,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之路,将有力推动粮食生产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维护好粮食安全,进一步巩固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以土地流转为基点,实现土地规模和集约化经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原料和劳动力,拓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二、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三化”协调发展的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工程建设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与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与农村社区建设相衔接,与管理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服务、农业产业集群相配套,实现内涵式、集约化增长。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集成技术措施,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装备水平,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目标任务。按照 “科学规划、综合配套、稳定面积、规模经营、集中投入、主攻单产”的要求,到2020年,全市集中打造900万亩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 实现高产稳产和生产全程机械化,良种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达到100%,土壤有机质明显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覆盖。
(三) 基本原则。高标准粮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任务重,涉及面广,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尽快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以此为基础,以县(市)为主体,市、县两级都要做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做到规划先行。对划定的高标准粮田“百千万”田块要统一编号建档立卡,标出地块,落实到农户。制定相应保护措施,不准改变用途,不能减少面积,不得降低质量。
2、合理布局。我市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主要在太康、商水、鹿邑、淮阳、郸城、沈丘、项城、西华、扶沟九县(市)实施,每县(市)规划面积按统计部门小麦种植面积的90%计算,全市900万亩。要合理确定高标准粮田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的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耕地连片面积最少100亩,少于1000亩的方划为百亩方;1000亩以上,少于10000亩的方划为千亩方;多于10000亩的方划为万亩方。高标准粮田区域内要有完善的农业生产设施,要避开村庄、重要交通干线和重要设施,利于大型农机作业。
3、统筹协调。要把高标准粮田建设规划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建设规划、水利建设规划相衔接,要避开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用地,避开铁路、公路、电网等重大工程线路,避开农村建设用地。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积极稳妥推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的农民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转移。
4、稳步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 建设工程从2012年开始实施,2020年全部建成。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总体要求,加强协调配合,尽快完成高标准粮田“百千万” 建设工程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要围绕目标任务,分解年度建设任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高标准粮田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划定后,按照年亩产1250公斤粮食生产能力的要求,配套农田基础设施等物质技术装备,提高支撑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重点抓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到2017年,完成900万亩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任务,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基本实现旱涝保收。跟进做好完善配套工作,重点抓好科技创新与推广支撑条件建设,加强耕地地力培育,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完成管理技术服务机构的设置等工作,建成条件具备的高标准粮田。
三、重点工作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强化田间工程和抗灾能力建设。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不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能力。坚持统一规划,统筹推进水、电、路、井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积极推广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加快建设旱涝保收田。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土地整治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真正把高标准粮田建设成为“田成方,林成网,地势平,地力肥,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旱涝保收吨粮田。
2、提高耕地地力。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实施耕地质量定向培育,不断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在农田基本设施配套齐全,能充分保障灌溉用水的地区重点推广秸秆快速粉碎还田腐熟技术;在没有条件直接秸秆还田的区域重点推广秸秆薄膜覆盖堆肥、生物快速腐熟堆肥技术;在砂姜黑土区重点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技术。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扩大增施配方肥面积,大力推广耕地深耕深松技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肥力。
3、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突出抗旱防涝和病虫害防治,切实加强服务体系建设,防在未发之时,避在灾害之前,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点上,做到科学应对。加快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条件建设,建设农情远程可视会商系统,完善抗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加强农业气象灾害自动化监测网和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网建设,建立农业与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和评估系统,增强全市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坚持“着眼长远发展、面向产业需求”的基本原则,坚持“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主要目标,坚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技术路径,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作用,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着力解决影响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
1、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进一步完善充实我市种业发展规划,着力提升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实施育繁推一体化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鼓励市外大型优势种子企业在我市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研发营销中心。做大做强小麦种子产业, 发挥我市区位、品种优势,进一步建设好60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在确保我市农业用种需求基础上,拓展周边省市市场,叫响周口种业品牌,打造黄淮麦区小麦种子生产核心区。加强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与种质资源创新,建设全省乃至全国小麦育种创新基地。2020年之前,着力培育3-4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实现2~3次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100%。
3、加快技术集成推广。按照高产优质、节本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围绕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开展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建立单产千斤以上产量水平的技术集成模式,制定分区域主推技术规程和关键时期田间管理意见。大力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种子工程”、“耕地有机质提升”等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推广普及深耕深松、夏玉米免耕机播、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措施,对条锈病、全蚀病、吸浆虫等对农业生产危害大的病虫害实行统防统治。开展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及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保障等技术推广应用,提升高标准粮田科技支撑能力。
4、强化技术指导服务。深入开展科技增粮活动,组建市县乡三级高标准粮田技术专家服务团队,深入基层,包点驻村,责任到人,确保每个万亩方有一名技术专家,每一个千亩方有一名技术骨干,每一个百亩方有一名技术标兵。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一系列培训工程,着力培养农村种植业能手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全面提升农民科学种田能力。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力量,稳定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加速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按照“服务跟着种子走”的要求,发挥种子企业在良种推广、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农技服务专线等,解决好农业技术推广和综合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道坎”的问题。
(三)推进农机农艺结合
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促进农业技术集成、高效、规范应用,积极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节本增效农机化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巩固小麦生产机械化成果,着力加大玉米机收、根茎类作物机收等薄弱环节推进力度,加快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鼓励和引导农民购置大功率、多功能、低能耗机械,推动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农机深松深耕整地作业补贴政策,逐步扩大深松深耕整地面积,力争每3年深松深耕一遍。创新完善农机服务模式,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实现高标准粮田与机械化生产的有效对接。到2020年,900万亩高标准粮田全程实现机械化。
(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大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支持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生产经营集约化。在政策、资金上,大力扶持种粮大户,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加大对农机和植保专业合作社建设扶持力度,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扩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到2020年,高标准粮田区域内,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统一服务覆盖率到80%以上。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种养大户把先进的经营理念、生产技术、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等生产要素融入农业,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开展“订单生产”,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实现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农民增收。
(五)抓好示范带动
近几年,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在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区域内,开展更高层次的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每个县重点培育3~4个高标准粮田万亩方和3~5个整建制高标准粮田乡镇,集成技术,集中要素投入,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服务,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指导农民科学管理创高产,最大限度地挖掘增产潜力,努力实现单产新突破,为稳步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政府将成立高标准粮田建设领导小组, 建立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对涉及高标准粮田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综合协调研究。各地也要建立相应机构,明确任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目标,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每人联系一个县,县(市)四大班子领导成员,每人包一个万亩方,乡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包一个千亩方,村组干部每人分包一个百亩方,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创,定期组织观摩交流,开展督导检查,保证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反映工作进展情况。农业、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国土、科技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合力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
(二) 整合项目,加大投入。按照 “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创新投入机制,有效整合各类农田建设项目资金,合力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务求实效。对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高产稳产田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发展节水灌溉和现代农业、农村土地整治、农业气象自动化监测、田间电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涉农项目,要加强衔接,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整体推进。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积极推动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粮田建设,要加大财政对科技服务的投入,围绕高标准粮田建设,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与推广专项,加快构建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研究集成一批规范化栽培技术,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耕地地力定向培育,强化农机农艺结合。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先建后补、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向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区域集中。加强金融服务,支持引导信贷资金和其他投资主体向高标准粮田区域投资;明确信贷支持重点,保持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断提高,继续实施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落实国家政策,加强组织协调,稳步开展小麦、玉米两大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保险服务。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等,扶持发展农资连锁配送,有效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三)健全机制,搞好服务。建立健全考评体系,对组织领导、规划编制、工程进度、管理服务机构设置、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进行综合考评。开展“百千万”标准粮田建设工程竞赛活动,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等进行专项表彰。市财政安排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保证重农抓粮种粮“有荣誉、有实惠、有后劲”。“红旗渠杯”等现有针对农业生产的奖优评先活动,要与高标准粮田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搞好综合配套管理服务,因地制宜设立高标准粮田行政管理机构, 负责实施规划,行政执法监督,集中开展综合行政执法,统一管理高标准粮田,对高标准粮田区域内的土地、环保、道路、电网、水网、林网等公共设施搞好管理和服务。配套设置农业技术区域服务站,主要负责制定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和实施工作,粮食作物病虫害和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通过努力,确保900万亩高标准粮田建设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四)强化宣传,正确引导。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建设高标准粮田的重大意义,宣传各地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的做法、经验,宣传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高标准粮田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一二年四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