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周口林业生态市建设提升工程规划 (2013—2017年)的通知

发文机关 成文日期 2013-11-26
发文字号 周政〔2013〕59号 发布日期 2013-12-26

周口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周口林业生态市建设提升工程规划
2013—2017年)的通知 周政〔2013〕5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周口林业生态市建设提升工程规划( 2013—2017 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3 11 26

周口林业生态市建设提升工程规划

2013—2017 年)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既是公益事业,又是基础产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认真实施周口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城乡人居环境日益改善,所辖县(市、区)全部达到了河南省林业生态县标准。但仍存在着森林覆盖率低、城区绿量少、绿化质量不高、生态防护功能不强等问题,与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周口和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升我市林业生态建设水平,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依据《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 2013—2017 年)》,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发挥林业在 两不三新 三化 协调科学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兴林富民,实现 双增 (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增长),推进现代林业发展,提升林业生态市建设水平,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周口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巩固林业生态市建设成果,强化重点区域生态建设,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围绕生态改善、粮食稳产、环境宜居,重点完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围绕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增加供给,重点完善绿色富民产业体系;整体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和支撑体系建设。

二、因地制宜,注重质量

结合周口实际,在实施生态廊道,完善农田林网的同时,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特色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及工业原料林。转变发展方式,从数量扩张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更加注重效益。积极保护现有林业资源,通过示范带动,打造精品工程,提高造林质量;强化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林业产业发展质量。

三、依靠科技,改革创新

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以突破核心技术、强化推广应用、优化创新环境为重点,不断增强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用体制机制创新为林业发展提供动力,用改革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四、改善民生,统筹兼顾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着力发展民生林业。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现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秀美宜人。坚持生态优先,寓产业发展于生态建设之中,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注重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兼顾。

第三节建设目标

2017 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森林面积、蓄积量稳步增加,林种树种结构趋于优化,森林、湿地等系统功能大大增强,木材等林产品有效供给稳步增加,林业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形成,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

一、总体目标

—— 造林 ( 含新造林和更新造林 )29.66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9.9% ,林木绿化率达到 25% 以上。

—— 森林抚育和改造 18.85 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 1900 万立方米以上,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力争达到 1108 万吨以上,年林业生态效益价值达 450.18 亿元以上。

—— 林业产业年总产值达到 143 亿元以上,形成销售收入 5 亿元以上的林业产业化集群 3 个。

—— 农民来自林业的纯收入每人年均达到 1000 元。

—— 省级以上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3 个。

二、具体目标

—— 沟、河、路、渠、湖周边宜绿化地段绿化率达到 95% 以上,农田防护林网、农林间作控制率稳定在 95% ,城镇、社区建成区绿地率达到 31% 以上。

—— 林地年生产力达到 1.5 立方米 / 亩。

—— 主要经济林产品总产量达到 32 万吨。

—— 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 8.33 万亩。

—— 林下种植养殖经营面积达到 51.41 万亩,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 100 个。

—— 商品材年产量达到 45 万立方米左右,人工林商品材供应率达到 90% 左右,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 95% 以上。

—— 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 1‰ 以下。

—— 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达到 85% 以上,成灾率控制在 3.8‰ 以下。

—— 湿地面积达到 2.1 万亩,建成国家湿地公园 2 处,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 44% 以上, 90% 以上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

——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2% ,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 13%

—— 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达到 1 个。

第二章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升工程

重点实施生态廊道网络、 百千万 农田防护林、城镇社区绿化美化三大省级重点生态工程。工程建设总规模 41.16 万亩,其中造林 18.60 万亩 ( 含新造林和更新造林 ) ,低质低效林改造 3.81 万亩,中幼林抚育 15.05 万亩,城镇社区绿化美化 3.70 万亩。

一、生态廊道网络工程

(一)建设范围及现状

建设范围:包括县道、河流二级支流、支渠及以上现有廊道及规划期内新增廊道。

现状:现有廊道里程 6654.8 公里,规划期内新增廊道里程 234.5 公里。在现有廊道里程中,适宜绿化里程 6489.4 公里,已达标绿化里程 5031.56 公里,已绿化但未达标里程 1306.64 公里,未绿化里程 151.2 公里。

(二)建设内容及要求

根据省定标准,结合我市实际,按照以下标准建设生态廊道。

级: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四大水系一级支流及干渠。两侧各栽植 30 米以上、 10 行以上树木。

级:省道、县道、景区道路、二级支流及支渠。两侧各绿化 15 米以上,栽植 5 行以上树木。

通过新建、抚育和改造, 级廊道两侧要栽植 2 行以上常绿树, 级廊道要栽植 1 行以上常绿树,积极发展优良乡土树种 , 实行常绿树种与落叶、彩叶树种搭配、乔灌花结合,在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廊道的重要地段,适当增加宽度,实现廊道绿化向美化、彩化升级,丰富绿化层次,打造 一年四季景不同 的景观走廊,廊道绿化率达到 95% 以上。把生态廊道建设和城乡绿道建设相结合,在生态廊道中建设满足低碳出行、休闲健身、旅游观光的城市绿道,打造城乡一体的生态绿道网络,使城乡生态廊道和绿道成为生态健身旅游的最佳路线,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做好防洪工程的绿化工作,丰富绿化层次。

(三)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 16 万亩,其中新造和更新面积 7.37 万亩,改造面积 1.64 万亩,抚育面积 6.99 万亩。

二、 百千万 农田防护林工程

(一)建设范围及现状

建设范围:涉及各县(市、区),市经济开发区、东新区、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

现状:现有农田总面积 1184.2 万亩,适宜农田林网间作面积 1142.8 万亩,其中已林网间作面积 1063.6 万亩,未林网间作面积 79.2 万亩。林网间作控制率为 93%

(二)建设内容及要求

将农田防护林建设与省高标准粮田 百千万 ”( 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 ) 工程建设相结合,统筹考虑村镇、道路、河流、沟渠、农田,综合治理风、沙、旱、涝、水土流失,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坚持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优化树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良乡土树种,突出特色打造精品;以乡道、村道和三级支流作为骨干林带,两侧各栽植 2 行以上乔木;增加乔灌结合比例和绿化树种配置比例,使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 95% 以上,提高综合防护能力。

(三)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 21.45 万亩,其中新建和更新林网间作 221 万亩,折合片林 11.23 万亩;改造林网间作 42 万亩,折合片林 2.17 万亩;抚育林网间作 161 万亩,折合片林 8.05 万亩。

三、中心城区及城镇社区绿化、美化工程

(一)建设范围

涉及中心城区和 9 个县(市) 352 个产业聚集区和新型农村社区。

(二)建设内容及要求

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在推动整个社会向低碳转型过程中处于引领和先导地位。周口中心城区要在高标准搞好建成区绿化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宽度 100 米以上的环城防护林带。各县(市、区)在搞好建成区绿化的基础上,要营造宽度 50 米以上的环城防护林带。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0% 以上,绿地率达到 35% 以上,人均公共绿地 10 平方米以上,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 6 平方米以上,主干道绿化率 25% 以上,次干道绿化率 15% 以上。机关、学校、医院绿化率 35% 以上,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等绿化率 20% 以上。

围绕城镇社区建设,以社区周围、公共场所、内部道路和宅旁为重点进行组团式、立体化绿化、美化,以乔灌为主,乔灌草藤相结合,大力发展优良乡土树种,提高常绿树和花卉配置比例,切实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按照以下标准搞好绿化、美化:外侧生态防护林带要在 20 米以上,内部道路两侧至少各栽植 2 行乔木,乔灌比例达到 75% 以上。按照城镇和居住区园林景观指标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营造适宜居民居住和休闲的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园林景观。

(三)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 3.7 万亩。

第三章绿色富民产业体系提升工程

发挥林业基础产业作用,促进永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实现兴林富民的目标。规划实施花卉苗木、特色经济林、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工业四大林业产业工程。主要建设任务包括:新发展花卉苗木 6.38 万亩;新造特色经济林 4.48 万亩;林下种植养殖 42.47 万亩;新增林产工业原料林基地面积 2.88 万亩;建成销售收入 5 亿元以上的林产工业产业化集群 2 个,其他产业化集群 3 个。

一、花卉苗木

(一)建设范围及现状

建设范围:涉及各县(市、区),市经济开发区、东新区、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

现状:现有花卉苗木面积 2.55 万亩,其中盆栽植物类 0.0025 万亩、观赏苗木 0.1786 万亩、其他绿化苗木 2.0924 万亩、食用与药用花卉 0.2765 万亩。

(二)建设内容及要求

实施《河南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培育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快花卉苗木集群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强玫瑰、月季、菊花、蜡梅、桂花以及鲜切花、盆花、药用食用工业用花卉、盆栽植物、绿化苗木等特色花卉品种推广及基地建设。建设重点花卉、种质保存和技术培训基地,提高花卉品质和效益,营造周口商品苗木基地,打造周口花卉苗木品牌。

(三)建设任务

规划新增面积 6.38 万亩,其中鲜切花 0.12 万亩、盆栽植物类 0.4 万亩、观赏苗木 1.7 万亩、其他绿化苗木 3.6 万亩、食用与药用花卉 0.52 万亩、其他花卉 0.04 万亩。建成产业化集群 1 个。

二、特色经济林

(一)建设范围及现状

建设范围:涉及各县(市、区),市经济开发区、东新区、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

现状:现有特色经济林面积 16.95 万亩,其中木本粮食林 1.56 万亩、果树林 10.57 万亩、药用林 4.8 万亩、其他经济林 0.02 万亩。

(二)建设内容及要求

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建立木本粮油、优质果品、名贵中药材等特色经济林基地。加强优良品种配套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 鼓励和支持采用 公司 基地 农户 公司 专业合作组织 农户 等经营形式。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加强质量监督检验,保障果品安全,推动经济林产品上水平上档次。

(三)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 4.48 万亩,其中木本油料林 0.02 万亩、木本粮食林 0.62 万亩、生物质能源林 0.01 万亩、果树林 2.82 万亩、药用林 1 万亩,其他经济林 0.01 万亩。建成产业化集群 1 个。

三、林下种植养殖

(一)建设范围及现状

建设范围:涉及各县(市、区),市经济开发区、东新区、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

现状:全市林下种植养殖经营面积为 11.34 万亩,年产值 4.53 亿元,涉及林业专业合作组织 30 个、农户 5.6 万户。其中林下种植经营面积 5.28 万亩,年产值 1.76 亿元;林下养殖经营面积 6.06 万亩,养殖规模为 138 万头 ( ) ,年产值 2.77 亿元。

(二)建设内容及要求

按照 生态优先、因地制宜 的要求,整合优势资源,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围绕 绿色、有机 特色,加大林下经济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林药、林菌等林下种植和林禽、林畜等林下养殖,促进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实现以短养长、长短协调的良性循环。

(三)建设任务

规划林下种植养殖面积 42.47 万亩,涉及林业专业合作组织 70 个、农户 9.6 万户。其中林下种植面积 35.8 万亩 ( 林药 10.1 万亩,林菌 5.4 万亩,林粮 8.4 万亩,林菜 10.1 万亩,其他 1.8 万亩 ) ,林下养殖面积 6.67 万亩,规模达到 207.12 万只 ( 头、箱 )( 林禽 174.72 万只,林畜 31.4 万头,林蜂 1 万箱 ) 。野生动物繁育利用 0.6 万头 ( 只、条 ) 。建设林下种植养殖农民合作组织 70 个。建成产业化集群 1 个。

四、林产工业

(一)经济林产品加工业

1 .建设范围及现状

建设范围:涉及各县(市、区),市经济开发区、东新区、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

现状:全市经济林产品年加工产量 2.25 万吨,其中果品加工 1.8 万吨,果品储藏能力 51 万吨。

2 .建设内容及要求

以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为依托,重点扶持经济林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枣、葡萄、桃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使之成为龙头企业。加强果品贮藏库建设。提高经济林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品链条,增加产品品种,提升储藏能力。

3 .建设任务

全市经济林产品新增年加工能力 2.5 万吨,其中果品加工 1 万吨,森林药材加工 1.5 万吨。新增果品储藏能力 12.52 万吨。

(二)木材加工业

1 .建设范围及现状

建设范围:涉及各县(市、区),市经济开发区、东新区、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

现状:全市现有原料林基地 12.5 万亩;年产人造板 76 万立方米、家具 86 万套。年产值 32 亿元。

2 .建设内容及要求

大力扶持和发展一批林板、家具等市级以上重点木材加工龙头企业,并以龙头企业为依托规划建设一批木材加工业产业化集群。以科技为支撑,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优化产业结构,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生产能力和品牌知名度。

3 .建设任务

新建原料林基地 2.88 万亩,新增人造板生产能力 40.3 万立方米,家具加工能力 111.42 万套。建成产业化集群 2 个。

第四章生态文化体系提升工程

完善生态文化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加快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强生态文化宣传,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引导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消费观等生态文明观念。

一、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文化工程。着力提升文昌生态园、周口公园、周口人民公园、滨河公园、南区中心广场旅游与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地打造一批如龙湖湿地公园、汾泉河湿地公园、中华槐园、涡河公园、白鹭森林公园等适合长远发展的生态旅游景点。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林业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升生态旅游的文化品位,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大力开展生态观光、生态休闲活动,积极推进花文化、果文化、湿地文化等生态文化产业化。以 一县一品 为特色,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加强森林公园、生态园、湿地公园和森林生态旅游区等生态文化基地建设。加强鸟类观测站建设。

2017 年,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达到 1 个,省级以上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达到 3 个,国家级绿化模范城市达到 1 个,国家级绿化模范县(市)达到 6 个,国家级绿化模范单位达到 4 个。创建国家湿地公园 2 处,森林公园 1 处。打造一条 森林生态一日游 精品路线,创建森林人家 3 个。

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广泛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做好林业生态市建设提升工程宣传工作,利用植树节、国际湿地日、生物多样性日、国际森林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爱鸟周等重要时段,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开展生态科普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法制教育,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第五章支撑体系提升工程

第一节林业资源管理

一、林地林权管理

严格林地定额管理,强化林地用途管制,严格限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确保到 2017 年全市林地保有量达到 167 万亩以上。加快建立全市林权登记信息管理系统和登记档案资料查询平台,实现对林权变动情况的有效监管。进一步加强林权登记管理,规范林权证发放工作,强化林权流转管理。

二、林政资源管理与资源监测

严格规范木材运输和经营加工管理,加大林政执法力度,强化林政稽查,建立完善森林资源林政案件举报查处和责任追究制度。继续深化森林采伐管理改革,扎实推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示范工作。加强木材检查站和林政稽查设施设备建设,建立完善全市林木采伐、运输登记发证管理系统。加强林业资源管理机构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实施森林资源年度动态监测,开展专项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加强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标准化建设。积极筹建周口市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中心、周口市生态监测评估中心。

第二节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

健全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完善市、县级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建设 1 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初步建立全市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体系。完善提升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水平,新建汾泉河国家湿地公园,积极筹建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

第三节林业防灾减灾

一、森林防火

全面加强森林防火的预防、扑救和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全面提升我市森林防火装备水平和防控能力。力争火灾当日扑灭率达到 100% ,森林火灾年均受害率控制在 1‰ 以内。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坚持 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 的方针,构建与林业建设相适应的监测预报、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和服务保障体系。将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 3.8‰ 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 85% 以上,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测报准确率达到 87% 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 95% 以上。

三、森林公安

强化队伍管理、队伍教育培训、装备设备管理,适时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加强护林警务室、治安卡点、派出所建设以及讯问室、标准化信息采集室、刑事技术室和司法鉴定机构建设,加强以交通车辆、通讯工具、办公设备、单警装备为主要内容的装备配备,提升森林公安装备水平。力争基层森林公安机构设施装备达标率达到 98%

四、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

健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积极筹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及时发现并掌握疫源疫病发生及流行动态,及时防控疫情,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第四节林木良种化建设

一、林木种质资源保护

开展林木(花卉)种质资源调查保护和利用,建立全市林木(花卉)种质资源信息库。建设林木(花卉)种质资源保存库 2 处,规模 100 亩。建设良种采穗圃 6 处,规模 450 亩。

二、良种苗木培育

大力开展良种苗木培育,完善林木良种补贴制度,促进林木良种生产和使用。对省和市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给予补贴;对培育的特色经济林、乡土树种、彩化树种和珍贵树种的良种壮苗给予补贴。

建设林木良种基地 2 处,总规模 500 亩,建设保障性苗圃 3 处,总规模 800 亩以上。

三、林木种苗执法和质量监督检验

加强林木种苗执法和质量监督检验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行政执法、质量检验等仪器设备,全面提高林木种苗行政执法管理和质量监督管理水平。构建市、县种苗行政执法、质量监督检验体系。

第五节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

贯彻落实《河南省 2020 年林业科技创新规划》,紧紧围绕提高全市林业科技创新推广能力,重点推广应用林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 30 项,实施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 8 项,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中试项目 3 个,建设科技支撑项目基地 10 万亩和 11 个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制订周口市林业标准 3 项,建设无公害果品基地 11 个,使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 58% 以上,工程建设林业良种使用率达到 95% 以上,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2% 以上。

贯彻实施人才强市、人才强林战略,大力营造育才、聚才的良好环境,积极实施林业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林业行业培训总规模达到 8 万人次,使林业从业人员队伍的素质得到明显提升,科技领军人物、首席专家、科技将才不断涌现,为现代林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第六节林业信息化建设

以全面实现林业信息化为目标,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以林业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为突破口,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深化信息技术在林业资源评价、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各环节的应用,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为林业建设提供信息支撑。

第七节基层林业服务能力建设

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加强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因地制宜设置县(市、区)、乡镇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完成重点县林业工作站建设 3 个,建立和恢复乡镇林业工作站 80 个,建成标准化乡镇林业工作站 10 个,使县(市、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的基础设施、工作条件和服务手段得到明显改善。

第六章投资与效益分析

第一节投资

根据相关标准,结合林业生态市提升工程建设任务,经估算,规划总投资 41.68 亿元,其中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3.07 亿元,绿色富民产业体系 33.49 亿元,生态文化体系 2.13 亿元,支撑保障体系 2.99 亿元。

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以财政投入为主;绿色富民产业体系以社会投入为主,财政投入少量政策性引导资金,重点扶持产业化集群和专业合作组织;生态文化体系实行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并重。

资金来源主要是四部分: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积极争取省级重点工程、造林补贴、森林抚育补贴、公益林补偿等省级工程项目投资。二是市、县、区财政投资。市、县、区要根据林业生态市提升工程任务,把林业生态市提升工程建设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三是社会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规划工程项目建设。四是统筹安排可用于林业建设的资金。结合规划任务,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土地整治、结构调整、水土保持等可用于林业建设的资金,支持林业生态市提升工程建设。

第二节效益分析

规划任务完成后,将大幅度改善我市的生态环境,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每年新增生态和经济效益价值达 56.63 亿元。

一、生态效益

每年新增生态效益价值 12.67 亿元。

—— 新增森林年生态效益价值 12.12 亿元。其中,涵养水源价值 2.81 亿元,保育土壤价值 0.41 亿元;吸收二氧化碳 24.8 万吨,释氧量 15.48 万吨,固碳释氧价值 2.26 亿元;积累营养物质价值 0.08 亿元,净化大气价值 0.38 亿元;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 2.58 亿元;防护农田效益价值 0.9 亿元;森林游憩价值 0.8 亿元;节能减排价值 1.9 亿元。

—— 新增湿地年生态效益价值 0.55 亿元。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0.01 亿元,景观游憩价值 0.06 亿元,环境净化价值 0.13 亿元,蓄水调洪价值 0.32 亿元,固碳释氧价值 0.03 亿元。

二、经济效益

每年新增直接经济效益 43.96 亿元。其中,木材价值 5.82 亿元,花卉苗木产值 10.65 亿元,特色经济林产值 1.54 亿元,林下种植养殖产值 7.24 亿元(林下种植 3.5 亿元、林下养殖 3.44 亿元、野生动物繁育利用 0.3 亿元),林产工业产值 18.71 亿元(人造板 6.05 亿元、家具及其他木制品 8.91 亿元、经济林产品加工业 1.25 亿元、果品贮藏库 2.5 亿元)。

三、社会效益

本规划全面实施后,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年均增长 10% 以上,将新增就业岗位 10.6 万个。由于森林覆盖率提高、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木材和经济林产品增加,不仅能推进林业全面发展,而且能提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承载能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了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公众传播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使人们从弘扬生态文化中体验和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在取得经济收益的同时充分享受生态建设成果。

第七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领导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实施周口林业生态市建设提升工程是惠及周口人民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任务艰巨、意义深远,对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和全社会各方面的造林绿化积极性,建设生态美丽周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将此项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统一部署,狠抓落实。要充分发挥各级绿化委员会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各界支持、群众参与的共建机制,把周口生态市建设提升工程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造福周口人民。

第二节广泛宣传

各级、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提升周口林业生态市的重要意义,调动市民参与积极性。要在城市窗口地带和显要位置建立大型公益广告宣传牌,在街道社区和相关网站开辟宣传专栏。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专题,加强报道,宣传典型,总结经验。通过宣传,形成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全面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周口林业生态市建设提升工程顺利进行。

第三节深化改革

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依法自愿的前提下,允许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将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抵押等形式进行流转。加强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林木采伐管理改革,建立森林采伐管理新机制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新体系。

第四节明确责任

进一步明确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林业生态建设提升工程工作中的责任,明确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每年逐级签订责任书,建立台账,实行目标管理,明确任务量、质量标准、完成时间节点和奖惩措施。

第五节加大投入

各县(市、区)政府严格按照《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 2013—2017 年)》要求,将林业生态市提升工程建设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市、县级财政预算对林业的投入每年不低于本级财政支出的 1 %。要建立完善营造林、资源保护、公益林管理的投入补贴制度,逐步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补助标准。充分发挥金融、土地、保险等部门优势,加大政策扶持、支持力度。

第六节严格督查

将林业生态市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四制工作综合考评,对各责任单位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和效能督查;市县成立督查组,每年定期开展绿化督导活动,对植树任务完成率、成活率、保存率进行认真督查,及时通报督查结果,促进工作顺利开展。

第七节落实奖惩

制定奖惩办法,明确考评标准,严格兑现奖惩。每年对造林达到一定规模、完成植树任务且保存率达到 95% 以上的县(市、区)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保存率低于 85% 的县(市、区),给予通报批评。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