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失效时间 | ||
发文机关 | 成文日期 | ||
标 题 |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工业结构升级“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 ||
发文字号 | 豫政〔2006〕68号 | 发布时间 | 2006年10月27日 |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工业结构升级
“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豫政〔2006〕68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南省工业结构升级“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九月十五日
河南省工业结构升级“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豫政〔2006〕11号),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为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增强工业整体竞争力,推进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迈进,特编制本规划。
一、工业结构现状与发展环境
“十五”时期,我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加快重点企业发展,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增长的内生机制不断强化,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质量,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已经成为新兴工业大省,进入了一个全面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转型、加快向工业强省迈进的新阶段。
(一)“十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
1.工业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明显提高。“十五”以来,我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8.1%,高出全国3.6个百分点,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2005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228亿元,实现利税1202亿元,利润668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1.8倍、2.5倍和3.8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81.8%,首次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2.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5年,以电子、生物和医药工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860亿元,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18.7%,比2000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食品、有色、化学、机械装备和轻纺等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达1560亿元,年均增长23.5%。公路客车、电力保护装备、大型水泥设备、面制品、肉制品、氧化铝、电解铝等主要工业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首位,我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加工、畜禽加工、铝工业和火电基地。
3.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全省“双5亿”企业达到201家,比2000年增加147户,增长2.7倍;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734家,平均资产和营业收入分别是0.84亿元和0.94亿元,是2000年的1.6倍和2.8倍。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达到19家,比2000年增加了15家,其中洛阳石化集团、安钢集团和双汇集团营业收入突破了200亿元,永煤集团、平煤集团、中原油田突破了100亿元。
4.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2002年以来,全省先后改革改制了1252家国有工业企业,92%的企业实现了股权多元化,80%的大型企业实施了主辅分离。2005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39.9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4.6%,比2002年增加了24.6%,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9%,已成为推动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5.优势区域和产业集群迅速发展。200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200亿元的省辖市尚无一个,而2005年已经达到7个,其中郑州市超过500亿元,洛阳市超过300亿元。中原城市群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比2000年增加了6.4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增加值超过50亿元的县(市)达到20个,比2000年增加了19个,其中巩义市、偃师市、新密市超过1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达到143个,长垣起重机、偃师钢木家具、许昌档发、巩义铝加工等在全国已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6.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达到1450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86个,比2000年增加25个。“十五”期间,全省企业专利申请量6521件、授权量3646件,分别比“九五”增长了110%和141%。超薄电子玻璃、大型干法水泥设备、500千伏直流输电保护设备、350千安铝电解槽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国内率先实现了产业化,培育了一批新的增长点。
(二)“十一五”期间工业结构升级面临的有利条件
从宏观环境、政策环境和基础条件看,“十一五”期间我省工业结构升级面临着新的机遇和不少有利条件。
一是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加快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步伐,有利于我省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有利于我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有利于我省发挥后发优势,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提升产业层次,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是消费结构升级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将推动住宅、汽车、电信等高附加值产品需求持续增长,有利于发展中高端和终端产品,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三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利于我省发挥独特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畜产品生产和食品加工基地、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在经济转型中率先发展。同时,国家在推动创新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利于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高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增强发展后劲。
四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我省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元,进入了工业结构快速升级的重要时期。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能源、交通等工业发展瓶颈制约的缓解,为我省工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全省上下牢固树立了工业强省的理念,推动工业发展的合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良好氛围。(三)工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产业层次不高。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只有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规模仅居中西部第四位。能源、原材料工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60%左右,初级加工和中间产品比重大,产业链条短,中高端产品较少。万元工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5.2%,资源主导型、粗放型增长的工业经济特征还比较明显。
2.产业集中度较低。区域工业发展仍然存在“小散乱”现象,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2005年,我省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仅有6家,还没有一家超300亿元的企业。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园区发展不足,产业规模小,产业竞争优势和聚集效应不突出。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48%,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燉3。每万人从事科研活动人员为15人,大大低于全国43人的平均水平,2005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第17位。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相当一部分重点企业还没有建立研发中心,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较弱。
二、工业结构升级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省工业结构升级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优势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工业产品结构由初级为主向中高端和高附加值为主转变,产业结构由原材料为主向高加工度为主转变,工业发展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向工业强省迈进。
(二)发展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2010年达到8000亿元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年均增长14%左右,营业收入超过2万亿元,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质量。
——产业结构升级目标: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25%,六大优势产业比重达到54%,形成一批在国内国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技术进步目标:“十一五”末,研发投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1.5%以上,建立40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5个;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工业投资目标:“十一五”期间,力争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万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企业集团发展目标:到2010年,力争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数达到40家以上,其中300亿元以上的10家、500亿元以上的2家。
——可持续发展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5%以上,取水量下降到66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7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
三、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一)提升电子元器件和新型电源两大优势产业
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汽车电子和新型网络通讯器件,形成以微型、低耗、多功能电子元器件为主的产品新格局。扩大材料规模,加快发展锂离子、镍氢和燃料电池。完善新乡(国家)电池产业园功能,引导产业集聚,实现区域配套。
(二)做强硅半导体材料及太阳能电池、新型显示材料及精深加工、超硬材料及制品三大产业链
扩大多晶硅生产规模,夯实精深加工基础。加强原料招商,吸引下游产业来豫,实现产业上下游配套。高起点发展液晶、等离子电视、手机用玻璃基板等上游产品。扩大导电玻璃等深加工产品规模,形成国际竞争力,加快实现液晶显示屏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重点发展高品级金刚石及制品、立方氮化硼等高端产品,形成品种齐全的加工体系。
(三)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能源、新型功能材料三个高成长性行业
重点提高发酵技术水平,巩固螺旋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原料药优势。积极仿制市场空间巨大的国外专利到期药物,开发新型制剂,扩大预防重大疾病诊断试剂和疫苗生产规模。利用优势药材资源,集中发展抗肿瘤、抗感染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现代中药。加快生物质能源用植物新品种选育,完成燃料乙醇原料替代,实现生物柴油优质原料规模化种植。大力发展信息、航空、冶金、国防工业急需的钛、镁、钼功能材料、高档耐火材料及精深加工产品。
(四)培育数字视听、网络及通讯、计算机、软件四类优势产品
积极培育以液晶、背投为主的数字电视产业,力争抢占数字电视市场先机。重点发展与下一代互联网和第三代移动通信配套的大功率、远距离通讯产品,加快安全服务器、高性能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产业化。迅速做大税控机、网络计算机、涉密计算机等产品规模。积极承接计算机装配产业转移,发展笔记本电脑及配套产品。扩大在电力、铁路、物流等领域的应用软件优势,积极发展信息安全、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软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壮大郑州、洛阳、新乡、许昌、安阳、鹤壁等六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以现有优势产业和园区为基础,重点支持郑州、洛阳、新乡、许昌、安阳、鹤壁等市形成各具特色、规模效益显著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逐步发展为郑州-洛阳和安阳—许昌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带。支持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区扩大规模,开展二次创业,完善孵化和配套服务功能,提升在全国的位次。
“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洛阳尚德太阳能电池、洛阳中硅万吨多晶硅、华兰疫苗工程等174个项目,总投资805亿元。到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400亿元。
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一)建设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
按照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四化”发展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强力推进扩大开放,抓好优质安全、精深加工、市场营销、集约发展四个关键环节,形成以名牌产品为主导、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业配套、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实现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的跨越。
1.做大做强面制品、肉制品、淀粉和奶制品四个精深加工产品链
一是小麦—专用面粉—面制品精深加工产品链。突出专用面粉、工业化主食、速冻方便食品、饼干烘焙食品等四个发展重点,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培育强势产品群,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最大最强的面制品生产基地。二是玉米(小麦或薯类)—淀粉精深加工产品链。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以玉米、小麦、薯类淀粉规模化生产为龙头,以变性淀粉、生物化工为重点,集中发展变性淀粉、淀粉糖、糖醇、氨基酸、有机酸等深加工产品,形成规模优势。三是畜禽—屠宰加工—肉制品精深加工产品链。提高工业化屠宰集中度,巩固猪肉加工优势,重点增加牛、羊、鸡、鸭等畜禽加工产品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三大类主导产品,形成规模大、加工精、名牌多的肉制品生产基地。四是牛奶—奶制品精深加工产品链。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产业整合,加快发展纯奶、酸奶、配方奶及奶饮料等主导产品,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培育壮大果蔬、油脂、调味品和添加剂、休闲食品四个高成长性行业
提高果蔬产品精深加工能力,重点发展果蔬饮料、速冻蔬菜、脱水蔬菜、果蔬罐头和特色果蔬制品等主导产品。重点发展精制油、专用油、大豆蛋白和大豆异黄酮、皂甙等精深加工产品,提高综合加工水平,推进行业整合。重点发展复合香辛料、方便汤料、骨素、木糖醇等产品,扩大优势产品规模。突出营养功能和风味特色,发展膨化食品、糕点、糖果、果冻、肉松等产品,形成休闲食品产业集群。
完成新郑、许昌、郑州三家卷烟企业的整合重组,培育百万箱级品牌,提高河南卷烟的省外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支持金星集团加快发展,推动白酒行业重组整合。
3.做大做强食品龙头企业
依托骨干重点企业,坚持项目带动,加强企业购并重组,打造强势企业,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食品企业集团。到“十一五”末,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50家左右,其中:双汇集团超500亿元;河南中烟工业公司超200亿元;金星集团、白象集团、华英集团、大用公司、众品公司5家企业争取超100亿元。50家骨干企业省内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60%。
4.推动产业聚集区的发展
依托龙头企业和优质原料基地,引导食品工业向大中城市和农产品主产区聚集,形成优势产业突出、配套体系完善、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密集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加快食品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土地集约、产业关联的要求,形成一批特色食品工业园区。加快漯河、郑州、许昌、周口、鹤壁和安阳五大产业密集区建设,促进新乡、开封、驻马店、信阳等农业主产区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沿京广食品产业带。到“十一五”末,漯河、郑州、许昌、周口、鹤壁和安阳五大产业密集区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500亿、400亿、200亿、200亿和2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的60%。
“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双汇集团100万吨高低温肉制品、思念公司50万吨速冻食品等214个项目,总投资474亿元。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500亿元以上。粮食加工、油料加工、肉类加工、奶加工和果蔬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500万吨、500万吨、500万吨、200万吨和600万吨。
(二)建设全国重要的有色工业基地
1.加快世界级铝工业基地建设以做大做强煤、电、铝、加工产业链条为主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推动产业整合,集约化发展氧化铝,进一步提高电解铝生产集中度,大力发展铝的精深加工,基本实现产品结构由初级原料为主向精深产品为主的转型,形成以铝精深加工为龙头,氧化铝、电解铝集约化生产为基础,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为支撑,上中下游配套和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使我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铝工业基地。
(1)围绕优质化、差异化、规模化,夯实铝精深加工原料基础。依托骨干企业,全面提高优质铝合金在电解铝中的比重,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热轧及连续铸轧等技术,形成6条20万吨以上热轧及连续铸轧生产线,满足发展精深加工对原料品质的需要。
(2)以汽车用铝、包装用铝和新型建筑用铝为重点,建设三大铝加工链,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深加工产品。一是板带坯料-中厚板-薄板-铝箔加工链。重点发展PS板基、汽车板材、集装箱板材、冷藏箱板材、箔材等产品。二是铝合金-压铸件深加工链。以专用合金铝为基础,重点发展汽车轮毂、车用铝发动机、缸体等压铸零部件。三是铝合金-型材加工链。重点发展汽车、轨道客车、船舶、集装箱等专用高精度工业型材和建筑装饰型材产品。
(3)培育七大铝加工企业集团。支持中铝河南铝业分公司、神火集团、焦作万方集团、中孚实业公司、天元铝业集团、河南辉龙公司、河南明泰公司等企业集团发展铝的精深加工,扩大加工产能,发展高附加值产品。
(4)加快铝加工产业集群和园区发展。壮大巩义铝加工产业集群,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产品链条,加快发展PS板、铝塑复合板、幕墙板和空调箔、电缆箔、食品包装箔、医用箔等产品。发挥长葛市已初步形成的铝加工技术和市场优势,重点发展建筑型材和工业型材。加快上街铝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氧化铝和铝深加工。完善和规范废铝回收市场,促进再生铝发展。
(5)进一步优化氧化铝资源配置,加快三大基地建设。推动中铝公司与新安电力集团、东方希望集团、开曼公司进行合资合作,加快布局内项目建设,形成豫西氧化铝生产基地。继续推进中铝河南分公司、中州分公司两大氧化铝基地建设。
(6)加大电解铝行业整合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推进电解铝企业的强强联合和与上下游企业的战略重组,争取“十一五”期间形成2-3家资源保障程度高、产业链条完整、规模优势明显、经济效益突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骨干企业在兼并重组,提高综合利用与技术装备水平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电解铝,扩大规模优势。
2.积极发展铜钼铅锌等有色金属的深加工
重点发展精密铜管、电子铜板带等精深加工产品,巩固市场竞争优势。扩大骨干铅锌冶炼企业的生产规模,提高环保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发展铅锌精深加工。优化钨钼资源配置,大力发展钨钼化工和深加工产品,使我省成为全国最大的钨钼加工基地。大力开发镁合金型材、镁合金汽车零件、镁合金电子产品。加快黄金矿山深部探采,积极利用省外资源,推广低品位矿石利用技术,保持黄金工业大省的地位。
重点支持伊川电力集团20万吨高精度铝板带热冷轧、豫光金铅集团10万吨再生铅综合利用、洛铜集团10万吨高精度电子铜板带等项目。到2010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以上,其中铝工业1200亿元。到2010年,10种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到450万吨(其中铝300万吨、铅锌120万吨);形成铜及铜加工材70万吨、金属镁及深加工20万吨、氧化铝700万吨、钼精矿4万吨、钨精矿1万吨、氧化钼4万吨、铝加工材及铝合金280万吨、钨钼深加工1500吨的生产能力。
(三)建设全国重要的化工基地
1.建设石油化工基地
加快洛阳石化发展,重点实施洛阳石化800万吨燉年炼油扩能改造及油品质量升级工程和45万吨PX项目,将其培育成具有千万吨炼油、百万吨聚酯及原料生产能力的大型石化联合企业。加快中原乙烯扩建改造步伐,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延长芳烃、乙烯深加工链条,加快60万吨PTA、乙二醇等项目建设。2010年,力争炼油产能达到1000万吨以上,化纤原料产能达到60万吨以上,乙烯产能达到30万吨以上。
2.规模化发展煤化工按照大型化、基地化、规模化的要求,依托骨干企业,建设永城、义马、济源、豫北、豫南五大煤化工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甲醇、烯烃、醋酸、甲醛、二甲醚、尿素、三聚氰胺、二甲基甲酰胺、芳烃等九大主导产品,形成市场潜力大、有竞争力的甲醇-烯烃、甲醇-碳-化工、煤焦化-焦油深加工、煤制合成氨-精细化工四大产业链。
“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永煤集团100万吨甲醇和52万吨甲醇制丙烯、豫港焦化6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等72个项目,总投资495亿元。到2010年,我省煤化工煤炭转化能力力争达到20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形成550万吨甲醇、140万吨丙烯及下游产品、170万吨醋酸和醋酐、175万吨甲醛及聚甲醛、130万吨二甲醚、80万吨焦油加工和57万吨三聚氰胺、二甲基甲酰胺、聚碳酸酯等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成为国内重要的煤化工基地。
3.建设中部地区盐化工基地
依托平顶山、漯河、濮阳岩盐和南阳天然碱资源优势,推行盐碱联合,规模化发展离子膜烧碱、优质重质纯碱、聚氯乙烯等主导产品,积极延伸产品链条,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培育上下游一体化的百万吨盐化工企业,形成中部地区盐化工基地。支持神马集团、平煤集团、金山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形成规模生产优势。到2010年,全省烧碱、PVC树脂产能达到180万吨,纯碱产能达到300万吨,成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盐化工产业大省。4.加快化肥工业结构升级提高优质化肥、高浓度化肥比重,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原料路线本地化、动力结构调整改造,提高肥料复合化比例,降低能耗水平。推进企业整合重组,加快基础肥料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的产业格局,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氮肥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复混肥料、掺混肥料,推动科学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到2010年,全省尿素(实物量)产量达到600万吨。
5.壮大农药工业规模
加强新品种的开发,重点发展替代高毒有机磷杀虫剂新品种和地下害虫防治剂;水果蔬菜用的新型杀菌剂、病毒抑制剂以及杀线虫剂;水用轻型耕作的除草剂和新型旱田除草剂,开发环境相容性好、使用方便的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和微胶囊剂等新型制剂,淘汰五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积极发展生物农药。到2010年,省内化学农药原药产能达到7万吨。
“十一五”期间,化学工业重点项目投资800亿元,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化学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
(四)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按照规模化、系列化、集群化、外向化的原则,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产业整合,坚持整车发展与零部件升级并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产业新格局,实现我省汽车工业的跨越式发展。1.加快三大汽车基地建设(1)加快以宇通公司为主的客车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客车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加大对国内同行业的兼并重组力度,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使之成为以高中档公路客车、高档旅游客车、低地板城市客车及高档客车底盘等为主导产品的生产基地。少林汽车公司巩固提高中型客车竞争优势,增加品种,扩大规模,加快发展。
(2)加快以郑州日产公司为主的乘用车生产基地建设。郑州日产逐步增加乘用车新车型,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建立和完善产品自主开发和评价体系,成为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多功能乘用车、皮卡车生产基地。积极创造条件,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小排量、环保型轿车。
(3)加快以一拖集团为主的重型载货车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与国内外重卡企业的合资合作,完善技术开发体系和市场销售体系,实现重型载货车的规模化生产。深化与奔马、彪马公司的合作,提高轻中型载货车的生产规模和水平。
2.建设专用车、低速汽车和摩托车等三个专业车辆制造体系
(1)加快专用车制造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半挂车、自卸车、冷藏车、厢式运输车、工程用车、市政用车、医疗用车等专用车产品,壮大一批优势企业。
(2)加快低速汽车制造体系建设。继续发挥低速汽车“四中一高”(中小吨位、中小功率、中低速度、中低技术含量、高通过性)的技术特色,改善整车功能和造型,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扩大低速汽车企业规模。
(3)加快摩托车制造体系建设。鼓励发展排量在200毫升以上的中高档摩托车,积极发展适应山区和农村环境、载重量大、价位低、实用性强的摩托车产品,形成高中低档相结合的产品结构,推进洛阳、新乡等摩托车产业集群发展。
3.培育五大汽车零部件品系和八大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比较优势突出的产品,支持发动机、车桥、变速箱、车轮、汽车电子等五大汽车零部件品系快速壮大。从产业布局上,积极引导零部件企业和社会资本向优势区域集聚,加快重组整合,壮大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郑州、洛阳、焦作、新乡、南阳、安阳、许昌、鹤壁等八个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重点支持郑州日产公司5万辆高档皮卡、新飞集团3万辆专用车、风神轮胎公司300万套轿车胎等166个项目,总投资410亿元。到2010年,全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力争实现销售收入2200亿元,其中整车1000亿元、零部件1200亿元,汽车整车生产能力达到70万辆(其中乘用车26万辆、载货车23万辆、客车6万辆、专用车15万辆),生产低速汽车40万辆、摩托车350万辆。
(五)壮大装备制造业
充分发挥已形成的产业比较优势,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装备制造业向信息化、成套化、集聚化的产业格局转变。以提高重大装备集成能力为主线,发展高效可靠、节能环保、替代进口的产品,扩大中高端市场份额,培育行业领军企业,提高本地配套水平,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全面提升装备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力,努力把我省建设成自主研发水平较高、制造技术先进、系统成套能力强的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1.做大做强电力装备、专用装备、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四大优势行业
(1)以输变电设备为主的电力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高压及超高压开关、二次继电保护、绿色环保电缆等产品,尽快在国家重点发展的750千伏、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和500千伏以上直流输变电设备领域实现国产化,继续保持国内竞争优势。
(2)以大型矿山机械为主的专用装备制造业。着力提升骨干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提高本地配套水平,在煤炭综采、石化和煤化工成套空分设备、大型化纤成套设备、特大型水泥主机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3)以大中型农机为主的农业机械制造业。重点发展120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扩大大型多功能联合收割机械和旋耕作业等新型配套机具的生产规模,积极开发智能化土壤整理、节水型灌溉和农产品深加工成套设备。加快大功率、节油、环保型柴油机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4)以工程和起重机械为主的通用装备制造业。工程机械方面,加快推进市场空间较大的挖掘机、旋挖钻机、高端装载机、大吨位叉车等产品的产业化步伐,高起点发展盾构机和大断面岩石掘进机等设备。起重机械方面,继续扩大中小吨位产品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港口、集装箱、造船起重机等设备,引导产业集聚,形成低成本、宽系列、高品质的竞争优势。
2.培育壮大数控机床、环保及综合利用装备、轴承及基础件、仪器仪表等四类成长性产品
重点发展大型、精密、高速数控加工设备和数控系统。加快发展大型燃煤电站脱硫、高效除尘等大气环保设备,提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成套化生产水平。加大低温余热发电、风能发电设备的研发力度,尽快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轿车轴承、高速铁路轴承和大型、特种、精密轴承,提高高附加值和高端轴承的市场占有率。突出发展智能化仪表和专用自动化仪表,巩固气体、液体和电量计量产品优势,高起点发展电力运行安全监测系统、淀粉质量浓度检测仪、家用心脏监护仪等产品。
3.着力培育四大产业集聚区和八个产业集群
支持洛阳、郑州、许昌和新乡市依托龙头企业和良好产业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装备水平,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优势产品突出、配套体系完善、规模效益明显的产业集聚区,带动全省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鼓励其他地区按照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和高起点发展的要求,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壮大规模,为全省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支持上街-荥阳阀门、长垣起重机、新乡县振动机械、荥阳建筑机械、沁阳造纸机械、许昌县农机、淮滨造船和禹州压滤机八个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重点支持许继集团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电控制保护设备、中信重机集团大型矿用磨机、开封空分集团6万立方米空分设备等360个项目,总投资502亿元。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2600亿元以上,在全国同行业的位次提升2-3位。
(六)振兴纺织服装工业
按照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的要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以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把我省建设成为以棉纺织和终端纺织品生产为主导、完整产业链条和配套产业为基础、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为支撑,集约化程度高,产业集群配套完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全国重要新型纺织工业基地。
1.建设全国优质棉纺生产基地
推动棉纺生产能力由中心城市向棉花主产区集中,分散布局向纺织园区集中。鼓励采用清梳联合机、精梳机、自动络筒机等先进适用装备,大力发展高支精梳纱、无结纱、高支气流纺纱和棉与多种纤维混纺产品。加快淘汰落后棉纺生产能力,限制新建1万锭以下的棉纺企业。经过“十一五”的努力,我省具有90年代国际水平的棉纺装备比重从50%提高到75%,纱线质量7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着力发展服装和产业用纺织品以培育名牌产品为核心,加快总量扩张,增强产品辐射力,以裤业、休闲服装、针织服装、童装、成套家用纺织品、锦纶66帘子布和医用纺织品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服装、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培育中西部终端纺织品制造中心。
3.集约化发展化纤、织造、纺机行业
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化纤、织造、纺机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差别化和高性能化学纤维、大豆蛋白纤维、高档服装和特宽幅装饰面料、化纤成套设备、清梳联合机、浆纱机等产品。采用节水、节能及环保先进技术,加强印染薄弱环节建设,形成与棉纺、服装紧密衔接,产业链条完整的纺织工业新格局。
4.大力培育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
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区域集中,尽快培育壮大一批实力强大、不断创新、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把特色产业集群作为我省承接转移和集聚发展的主要平台,成为振兴纺织工业的重要支撑,推动全省传统纺织工业向现代新型纺织工业转型。到“十一五”末,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达到20家左右。其中神马集团、白鹭集团、新纺集团、南纺集团、昌泰集团、银龙集团等6家企业销售收入超30亿元。新野、新密等20个特色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均超30亿元,占全省纺织工业的50%以上。
“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裕丰公司20万锭紧密纺、新亚公司1800万件休闲装、新野纺织公司879万米高档服装面料等307个项目、总投资441亿元。到2010年,全省纺织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纱、布、化纤、服装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20万吨、42亿米、100万吨和22亿件,综合竞争力从全国第9位上升到第7位。
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一)优化发展钢铁工业
支持骨干钢铁企业提高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实施精品钢工程,加快发展宽厚板、薄板和特种钢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板材比,形成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优质钢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规模化高水平发展钒的精深加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优质合金钢、精品钢发展。积极推动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
重点建设安钢集团300万吨薄板、舞钢集团100万吨宽厚板、拓普公司200万吨高精度冷轧带钢等项目,使安钢集团成为千万吨级钢铁企业,舞钢公司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宽厚板基地。2010年全省钢铁产能达到3000万吨。
(二)集约发展建材工业
1.水泥工业
坚持总量控制、上大关小的原则,重点支持日产5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日产8000吨以上生产线,全面淘汰普通机立窑。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动企业改革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由大变强和可持续发展。
到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产能达到9000万吨以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500万吨,水泥企业前3位的产能超过全省总量的50%,天瑞公司、同力集团成为千万吨级大型新型干法水泥企业,争取进入全国重点支持的10户、30户大型水泥企业。
2.玻璃工业
提高玻璃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发展玻璃精深加工,扩大高档产品生产规模。积极开发镀膜玻璃、智能调光浮法玻璃、光致燉电致变色玻璃、自洁净浮法玻璃及太阳能玻璃等产品。淘汰六机及以下垂直引上平板玻璃生产线、平板玻璃普通平拉工艺生产线及日熔化量100吨以下的“格法”平拉生产线。到2010年,平板玻璃产能达到6000万重量箱。
3.耐火材料工业
全面提高耐火材料行业的技术装备和质量水平,形成以烧结、还原氮化、电熔等优质合成原料为基础,以高纯氧化物耐火材料、氧化物—非氧化物复合耐火材料、高性能不定形耐火材料、长寿命高炉用耐火材料等耐火制品为主体的产品结构体系;压缩低档耐火原材料规模,淘汰直接燃煤倒烟窑;使我省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高效耐火材料生产基地。
到2010年,全省耐火材料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优质合成耐火原料产量达100万吨以上,普通耐火材料下降至30%以下,不定形耐火材料比例增至40%以上,特种功能及优质高效耐火材料占35%以上。
4.新型建材工业
适应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和建筑市场发展的需要,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墙体建筑材料、保温材料和绿色装饰材料。重点发展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混凝土多孔(空心)砖、烧结煤矸石多孔(空心)砖、蒸压粉煤灰多孔(空心)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全部淘汰粘土实心砖。
到2010年,全省新型墙体材料产量达到270亿块,占墙体材料总量的比例达到65%。
(三)加快发展轻工业
1.造纸工业
加快行业整合,培育龙头企业,优化原料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减少污染排放,实现造纸工业清洁化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1)优化原料结构。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林纸一体化项目,充分利用国外、省外木浆资源,提高木浆在造纸原料中的比重。积极发展废纸造纸,合理利用草类资源,实现规模化清洁化生产。到2010年,木浆、废纸浆、草浆的比重从12∶40∶48调整到30∶45∶25。
(2)提升产品档次。大力发展胶印新闻纸、无碳复写纸、轻量涂布纸、特种用纸和中高档办公用纸、生活用纸、包装用纸等产品,实现产品结构向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升级。到2010年,我省中高档纸与低档纸的比重由目前的30∶70调整为60∶40。
(3)提高技术结构。鼓励制浆向高得率、低污染以至无污染方向发展,重点支持深度脱木素连续蒸煮、无元素氯和全无氯漂白、高得率制浆等新技术应用。鼓励造纸朝高速、宽幅、连续化、自动化方向发展,重点支持低定量、高质量、低消耗、高效率的新技术应用。鼓励节水、节能的工艺和设备应用,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
(4)加快淘汰落后能力。全面淘汰单线制浆能力3.4万吨燉年以下的草浆生产装置,淘汰全部石灰法草浆制浆工艺,淘汰2万吨燉年以下废纸造纸企业。不支持单线造纸能力文化纸3万吨燉年以下、纸板5万吨燉年以下生产装置发展,压缩低档板和纸板的产能,到2010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00万吨。
“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龙丰公司25万吨轻定量涂布纸、新亚纸业15万吨白卡纸和20万吨高强瓦楞纸项目。到2010年,机制纸和纸板产量达到1000万吨。
2.其他轻工业
适应消费结构从满足生活需要向重视生活质量转变的发展趋势,把握农村和城市不同消费阶层的需求特点,细分产品市场,着力培育和发展家电、塑料制品、皮革、包装装潢印刷、电池、家具等市场潜力较大、产品附加值较高的行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家电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环保、低噪音和设计时尚的家电产品,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化、人性化、网络化的高档家电,巩固和扩大冰箱、空调和彩电的市场占有率。积极发展“新、奇、特、实、高”的小家电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2)塑料制品业。重点发展农用塑料、包装塑料、建筑塑料和工业及工程塑料制品。扩大农用棚地膜和灌溉器材、建筑用管材型材、食品药品用高阻隔保鲜包装材料的生产规模,积极开发汽车、办公设备、文体健身器材等应用的各种通用塑料及工程塑料配件产品,引导管材、型材、压延制品、薄膜产品等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3)皮革业。以皮鞋及革制品为龙头,加强产品设计,强化品牌意识,不断提高行业综合素质和产品整体质量水平。积极发展服装革、包袋革、家具革和汽车座垫革等,提高头层革的高档革比例,充分开发利用二层革,不断开发利用新的原料皮资源。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生产过程污染控制,实施清洁生产。
(4)包装装潢印刷业。巩固和发展胶印,推广柔性版印刷技术,鼓励防伪印刷技术的开发,实现印刷分色高速自动化、模切成型联动化、后工序加工产品多样化、产品加工精度化。重点发展低克重、高强度的高档纸制品,扩大彩面印刷E型细瓦楞纸容器及彩色印刷纸箱规模,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禁止使用对环境及人体有害的粘合剂。
(5)家具业。按照环保和健康要求,提高产品质量和设计水平,扩大中高档家具生产规模,引导产品向功能性、适用性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提高品牌知名度。
六、工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措施
(一)培育壮大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百户重点企业为主体,利用资金、技术、品牌和市场网络优势,进行横向重组和上下游整合,实行低成本扩张,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扶持一批有优势、有基础、有市场的中型企业上规模,促其快速发展壮大,成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的强势企业。努力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超50亿元,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为我省工业经济发展起到更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
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机遇,加快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争取将洛阳、郑州、开封、安阳、焦作、平顶山、新乡和南阳等城市列入国家支持范围。切实做好增值税转型、厂办大集体改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妥善解决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向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加工基地转变,使其成为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加快焦作、平顶山、鹤壁、濮阳、三门峡等资源型城市及煤炭、石油等资源型企业转型。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整合资源开发资金,优先支持资源型城市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深加工、高新技术等接续产业。对重点资源枯竭型企业关闭破产、分离办社会职能、职工安置、沉陷区居民搬迁给予扶持。
(三)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工业经济增长极
加强规划引导,吸引优势产业和企业向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园区集聚发展。产业带发展重点推进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建设,以郑州、洛阳两个城市作为产业、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高势能的辐射源,以开封、荥阳、巩义、偃师、新安等沿线城市(区)为节点,依托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规划建设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汽车、电力、铝工业、煤化工、石油化工等七大产业基地。以轻纺、高新技术、食品产业为主,重点发展电子电器、生物医药、新材料、化纤纺织、电力装备、超硬材料、食品、造纸、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大力发展新乡—郑州—漯河产业带和新乡—焦作—济源产业带,培育洛阳—平顶山—漯河产业带,形成全省产业发展的核心集聚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按照土地集约经营、产业链式发展、企业集群组合、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土地、环保、用电等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和标准化厂房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园区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使园区成为优势产业的集聚地、招商引资的载体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
(四)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综合运用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价格政策和资源配置、行业整合、信息引导等手段,加大对“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和落后工艺技术的淘汰力度,加强对钢铁、电解铝、水泥、造纸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调控,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加快淘汰200立方米以下高炉、普通立窑水泥、3.4万吨以下化学草浆、5万千瓦以下小火电等落后生产能力。扩大高档玻璃生产规模,鼓励发展优质高效合成耐火材料、节能环保型墙体建筑材料、保温材料和绿色装饰材料。加快传统家电产品升级换代步伐。
(五)实施名牌战略,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
充分认识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形成政府牵头、企业为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的有效工作机制。加强自有品牌的培育、宣传和保护,充分利用品牌的无形资产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选择一部分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重点帮扶培育,做好企业各项基础性工作,为实施名牌战略创造有利条件。建立名牌激励政策,组织、引导社会有效资源流向支柱产业、行业龙头、重点产品的名优品牌企业,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鼓励国外知名品牌、省外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到我省投资建厂。严厉打击假冒名牌产品的侵权行为,切实保护名牌产品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六)拓宽融资渠道,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建立高效的协调服务机制,着力解决好资金筹措、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等关键问题,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满足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加强银企沟通和合作,创新信贷方式,积极开发金融新产品,不断扩大信贷规模。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资合作、上市融资等方式,增强企业投资能力。引导民间创业投资发展,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积极争取国债资金,集中运用省工业结构调整等政策性资金,推进重大规划项目建设。
(七)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快发展资源消耗少的高新技术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发展,加快淘汰资源消耗高的落后生产能力。突出抓好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鼓励钢铁、水泥、造纸等行业利用余热发电,实现热电联产。支持开发和大力推广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对各类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实现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
(八)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增强发展活力
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继续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社会资本,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体制创新和经营机制转换。继续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转制,吸引战略投资者,推进产业整合和企业重组。依托重点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和重大项目,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到我省优势区域和各类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兴业发展。支持企业加强管理。适应竞争资源从传统的人、财、物到知识、信息和无形资产的转变,在加强人才管理、资本经营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同时,重视企业战略管理、知识管理和品牌管理。(九)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工业经济结构升级综合运用省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围绕壮大优势产业、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研发机构,积极支持骨干重点企业建设国家级技术中心,成为全省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技术会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十)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
优化人才结构,继续落实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为主体,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提高研发人员比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建立开放型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企业通过股权和期权等多种薪酬管理模式,对在技术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予以奖励,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用人机制。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快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化配置,提高企业家素质。加快建立企业内部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提高员工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