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政〔2006〕76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 成文日期
标  题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豫政〔2006〕76号 发布时间 2006年11月07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
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豫政〔2006〕76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月二十三日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为进一步加快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信息化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绩

  “十五”以来,我省紧紧围绕河南省信息化“十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1.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稳步上升。2005年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16亿元、79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5%、26.7%。电信业务总量、业务收入分别达到530亿元、232.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4.8%、12.5%。全省已有软件企业400多家,通过国家认证的软件企业和产品分别达到202家和566个,销售收入达到50.3亿元,是“九五”末的24倍。软件产业正在成为我省的新兴产业。

  2.信息网络快速发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末全省公用电信网光缆长度达到21.1万公里,比2000年末增加11.9万公里;长途交换机容量达到69.8万路端,比2000年末增加47万路端;局用交换机(含接入网设备)容量、移动交换机容量分别达到1910.5万门、2089.2万户,分别比2000年末增加940.6万门和1473.2万户。数据通信网总端口达到198.56万个,比2000年增加17倍,99.8%以上的行政村通电话,所有的乡镇通网络。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678.5万户,比2000年末增加2454.2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275万户,比2000年末翻了两番多。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76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2%。

  3.信息化稳步推进,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显著。工业信息化不断深入。“十五”期间,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企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制造业设计、装备、生产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

  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在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信息化试点市、县(市、区)带动下,建立了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农业专家系统,建成了省辖市和县(市、区)农业信息网站,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业产业化。

  全省电子政务工程稳步推进。编制了全省电子政务建设规划,陆续启动了网络平台、宏观经济数据库、金盾工程等项目。18个省辖市均建立了政务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程度和服务公众能力明显提高。

  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信息化取得了明显成绩。教育信息化实施了高校校园数字化示范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已设立124个校外学习中心和631个接收点;卫生领域实施了数字化医院工程。文学、艺术、交通、旅游、新闻出版等领域都加快了信息技术的应用。

  传统服务业信息化步伐加快。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了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催生了一批新型服务业。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推动了各类产业的融合,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

  城市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事业领域和基层社区广泛应用,提升了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和集聚、辐射能力。

  4.信息安全建设步伐加快,信息安全水平逐步提高。出台了《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河南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豫办〔2004〕12号),落实了各相关部门的安全责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进展,建立了河南省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及独立的密钥管理中心,到2005年底已发放数字证书35万余张。信息内容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网络环境逐步改善。

  (二)存在问题

  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信息化意识仍比较淡薄,对信息资源重视不够,信息资源尚没有同物质资源、能量资源一样受重视;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开发利用程度低,信息共享差;三是信息化投入不足,特别是社会资金投入少;四是信息化环境建设不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信用体系建设难以满足信息化发展形势需要;五是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六是信息安全存在隐患,系统抗侵害能力较差;七是信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对信息化的支撑作用不强。

  二、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是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相互带动、相互推进,正在进一步深化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的新格局。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力度加大,并且由梯次转移向直接投资转变,由整机转移向元器件转移转变,都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和机遇。二是我国已明确将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信息化经过“十五”时期的初步发展,已经进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江苏、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先进经验为我省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三是我省工业经济总量和增幅在中部地区均居前茅,已拥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优势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拥有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的网络计算机、高端路由器、警务通等多种优势产品,初步具备加快信息化的条件。

  但在另一方面,还应看到我省信息化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挑战。一是信息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以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等为手段,力保先进信息技术的全球垄断地位;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力求通过发挥日益显现的资源、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信息产业转移中占据有利位置,承接产业转移的争夺更加激烈。二是信息技术正面临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转型,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技术的不确定性和更新速度的加快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新的挑战。三是信息化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沿海地区凭借其人才、资金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技术转化快,市场占有率高,信息化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对我省信息化发展形成压力。

  总之,“十一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建设既面临国内外的严峻挑战,又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必须充分认识国内外信息化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坚持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坚定信心,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武装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进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三、“十一五”规划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信息化工作全局,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加快实现中原崛起。

  (二)基本原则

  讲求实效与适度超前相结合。信息化建设要根据需求,突出应用,发挥效益,防止重硬轻软,重建轻用。要立足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既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又要经济适用,杜绝重复建设。

  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既要发挥政府在发展规划、政策环境、市场秩序和行业标准等方面的导向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相结合。既要加快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与融合,提升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又要促进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社会化应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系统集成、管理咨询等信息服务业。

  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信息化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要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十一五”末,我省全民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发展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成为推动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信息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普及应用水平明显提高。法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市场服务体系趋于完善,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国民信息化素质普遍提高,信息化人才明显增加。

  经济领域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更加合理。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进一步推广,工业信息化总体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本世纪初平均水平,服务业信息化迈上新台阶。

  社会领域信息化蓬勃发展,公共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等方面普遍应用,数字信息资源比重明显增加,信息化在扶持农村和社会弱势群体方面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电子信息制造业和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发展,信息化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成为我省的新兴先导产业,走在中部前列。电信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电信业务收入“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左右;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电话用户总数达到6500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1300万户。

  四、发展重点

  (一)紧紧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十一五”期间,要深入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行业信息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以信息化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1.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经营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乡镇四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电话等多种方式的有机组合,扩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面,提高农业信息“落地入户”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发展数字农业,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逐步建立市、县级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发布系统,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测预警信息体系和农业区划、种子质量监测认证、植物保护监测、土壤肥料监测、动物防疫监测、气象灾害监测、农业科技教育、专家咨询和农业法律法规执行检查等信息体系,基本实现农业信息传播的数字化,农业信息的采集、分析、决策和发布网络化,推动农产品的网上交易。建立重点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数码防伪追溯系统,推进条形码技术应用,保障食品安全。基本建成农村卫生知识服务网,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网通万村百万户农民上网工程、农业市场信息综合服务工程、金牧阳光工程、联通信息富农工程、移动电话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

  2.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工业化向纵深方向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融合,推进工业设计智能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自控化、经营管理网络化,推动软件技术、集成技术、网络技术及信息产品与传统工业的衔接,形成信息技术、工业产品、系统装备等相结合的应用环境,重点改造和提升装备制造、工艺流程、商贸流通和资源开采等领域信息化水平,提升传统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用信息技术提升高物耗、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的监测监控水平,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形成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安全生产信息化工程、制造业信息化拓展工程、循环经济信息化示范工程、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等。

  3.以信息化改造、提升服务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交通信息化,以构建“智能交通”为目标,重点建设覆盖全省的各级交通信息传输平台和多媒体网络平台。建设高速公路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和道路客运信息服务、货运信息服务、维修服务、运政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实施全省公路收费“一卡通”工程等。

  继续推进金融信息化,重点建立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交流和发布各类经济金融信息,提高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建设完善支付体系和用户系统,实现金融部门之间互联互通。实施中原城市群金融票据直接交换和同城结算工程等。

  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及产业化,培育信息服务业。挖掘、开发、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建设农业、林业、水利、工业、交通、能源、通信、环境等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政府决策、法律法规、人力资源、财税贸易、金融证券、外资外汇、科技教育、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等宏观信息资源库,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城市设施、交通信息、卫生医疗、劳动就业、气象服务等公共资源信息数据库。实施信息资源数据库工程。

  积极培育信息市场,促进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建设以公益数据库为基础,以提供普及服务、取得普及效应为目标的社会公用信息服务系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中介组织紧密结合业务应用,投资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窗口,研发市场运营商业性信息产品;推进投资咨询、法律顾问、财会服务、金融服务、市场调查、会议展览、交通运输、技术咨询和各类中介等服务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商品化进程。加快建设网络信用体系、认证体系、标准体系,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和能力。

  重点发展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开展电子商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中原地区商贸集散地的区位优势,依托现有网络基础,搭建和完善粮食、特色农副产品、农资、建材、电器等商品领域的专业性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中原、辐射周边、网络全国,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提高相关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促进省内物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施电子商务工程、物流信息化工程等。(二)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信息化“十一五”期间,要加快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服务、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领域的信息化步伐,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1.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建设涵盖医疗、社保、公积金等业务的便捷有效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人口、户籍、交通、治安等各个专业系统互通共享的公共安全保障信息系统,包括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城市环境动态检测系统等在内的城市管理应用系统,煤、水、气、电等城市生活基础条件的信息系统等,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选择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社区,完善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就业指导和生活救助服务体系,开展数字社区的试点,通过信息网络有效、便捷、低成本地提供社区公益性服务和便民服务,并逐步推广。充分利用移动信息技术加强城市的现代化管理,发挥城市信息化的带动作用,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实施数字城市工程。

  2.推进教育信息化,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建设覆盖全省高校、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推进中小学“校校通”试点单位加快接入省教育科研网;整理、分类、加工、充实各种数字化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形成交流便捷、优质、高效的教育资源共享体系,为教师、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实用、可靠的教学信息及咨询服务;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自主网络学习平台,开展网上科普和远程教育,为建立学习型社会提供信息化手段。实施校校通信息化工程等。

  3.加快公共卫生信息化,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重点建设和完善覆盖广泛、反应灵敏、高效通畅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加强传染病和疫情的监测、分析、防控和救治;建立包括基础卫生资源综合数据库等在内的公共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大中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医学影像系统,实现医院数字化;开展社区医疗和农村远程医疗试点,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实施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及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公共卫生管理数据库、数字医院工程以及社区、农村卫生院医疗信息化工程等。

  4.加快文化领域信息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加快广电传媒、出版、演艺、旅游等文化产业和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事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加快动漫、数字音频与视频、移动通信内容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发展先进网络文化,弘扬河南文化价值观,重视互联网对文化创作传播的重大作用,加快我省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旅游信息资源的开发,打造精品,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实施“金版”工程、“数字图书馆”工程、“数字博物馆”工程、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工程等。

  (三)紧紧围绕提高执政能力,积极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以政府的核心业务流程为主线,以政府业务流程改造和优化为重点,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目标,加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综合监管和宏观调控信息化建设,提高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

  1.建设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传输网络。重点建设全省统一的省、市、县三级传输网络平台,构建省电子政务内网、外网系统;建设内、外网网络管理中心及相应的安全保障体系。

  2.建设全省电子政务内外网应用系统。建设信息交换、综合业务管理应用支撑系统;建设政府综合门户网站、机关业务管理系统、公众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政府应急指挥系统、信用系统、审批服务系统等外网应用系统,实现政务公开、信息发布、业务管理等职能;建设包括各级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公文交换系统、涉密机关业务管理系统、内部审核办理系统等内网应用系统。

  3.建设全省基础性重点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全省基础性重点信息资源数据库,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重点编制全省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信息目录和信息交换体系,建设综合文档库、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一批基础性重点数据库,集聚和丰富政务信息资源,为政务内、外网的正常运行提供支撑和服务。

  4.建设国家统一规划的重要业务系统。建设金盾、金保、金宏、金土、金质等国家统一规划的“金字”业务系统和其他重要业务系统。(四)紧紧围绕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需求,推进基础网络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继续优化完善基础网络设施,扩大网络规模和容量,建成广泛覆盖城乡并向社区、居民住宅和乡镇延伸的宽带化、数字化、综合化的中部区域性现代通信网络,实现各省辖市之间及与中部其他省中心城市间的高速互联,提高农村、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率和城市居民宽带网络接入率,缩小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数字鸿沟”。

  1.建设中原城市群高速传输环网。在完善郑州市通信枢纽的同时,逐步把洛阳市建设成为我省第二个通信枢纽,保障中原城市群与区域外、省外信息渠道的通畅;借助国家省际传输干线和省内已有骨干传输环网,搭建中原城市群9市传输环网、区域内重点县(市、区)传输环网,保障区域内各市间信息的高速传递;进一步完善区域内县-乡接入网和城域网,提高网络覆盖能力。

  2.不断优化完善通信网络,提高网络安全和通信能力。充分利用现有通信网络资源,优化完善通信网络,推动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无缝连接和互为备份,增强通信网络的安全和通信能力;以突破“带宽”瓶颈制约为重点,加快宽带接入网建设,逐步建成覆盖城乡、能够满足数据和多媒体通信需要的宽带化、数字化和综合化接入网络,大力发展无线接入宽带,为移动化、综合化、个性化、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奠定基础。

  3.建设数字化、多功能的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改造连通各省辖市和市到县(市、区)、县(市、区)到乡镇的有线电视覆盖网,开展数字电视和交互式数字电视的应用以及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多媒体传输业务、视频点播等网络业务。重点实施数字电视工程。

  4.加强技术进步,推动网络向下一代发展。加快“三网”(电信网、广播网、计算机网)融合,发展具有开放的分布式架构,支持语音、数据、多媒体等综合业务的下一代网络。重点推进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交换网、以3G为代表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网、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的多元化宽带接入网的发展。

  (五)紧紧围绕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

  “十一五”期间,要立足比较优势,加强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产业化步伐;分类指导现有开发区和信息产业园区,提高产业聚集能力;大力引进外来企业,着力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集中目标、形成合力、整合资源、重点突破,不断提升“两个优势产业”,做强“两大产业链”,培育“四类优势产品”,建成玻壳、锂离子电池、硅半导体材料、新型平板显示材料等四个全国竞争力最强的生产基地。

  1.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提升电子元器件和新型电源两大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扁、平、轻型玻壳,微型、低耗、多功能汽车电子和新型网络通讯器件,迅速实现电子元器件产品转型;加快发展锂离子、镍氢和燃料电池及材料,提高新型电源产业技术水平,培育自主品牌。2.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做强硅半导体材料及太阳能电池、新型显示材料及精深加工两大产业链。扩大多晶硅生产规模,夯实精深加工基础,加强原料招商,发展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半导体照明器件、移动存储器、集成电路芯片等,实现硅半导体材料及太阳能电池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按照国际标准,高起点发展液晶、等离子电视、手机用玻璃基板等上游产品,扩大导电玻璃等深加工产品规模,吸引沿海地区整机生产企业向我省转移,加快实现液晶显示屏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3.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数字视听、网络及通讯、计算机、软件四类优势产品。抢占数字电视市场先机,发展以液晶、精显高清数字背投为主的数字电视、机顶盒、数码摄录设备等数字视听产品;加强设备制造企业与网络主营商、文化传媒的合作,形成良性互动,充分发挥骨干企业优势,引进战略投资,发展与下一代互联网和第三代移动通信配套的无线宽带通信设备、网络视频点播系统、安全服务器、高性能路由器等网络及通讯产品;利用省内市场,强力扶持本地计算机企业,发展以税控收款机、网络计算机、涉密计算机、笔记本电脑为主的计算机产品,做大自主品牌;加快软件代工基地建设,承接软件分包,发展以信息安全、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等为主的软件产品,扩大产业规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依据我省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和地方法规,形成有利于我省信息化发展的法规政策环境和信用体系。

  加强信息化法制工作。在信息化重点发展领域、信息市场规范、信息安全保密、安全产品检测、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化技术标准、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和完善相关条例、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统计指标体系等。大力宣传国家和我省信息化法律、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违法行为;依法打击危害社会安全的信息犯罪活动;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规范网络行为,严格网吧管理。

  制定适度倾斜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制定促进我省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发展政策环境。对从事信息技术研发、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的企业,可通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坚持同等优先的政府采购政策,积极采购我省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和软件,促进我省信息产业发展。

  健全完善信息化标准化体系。宣传贯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密切关注国际信息化标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根据我省信息化发展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我省地方性标准规范和标准体系,作为对使用标准不足的补充。加强信息化标准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

  (二)鼓励创新,激励创新,激发信息化建设活力

  要从文化、制度、理念等各方面创造一个好的氛围,鼓励、激励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提高我省信息化水平,让创新成为我省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实现我省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大力支持我省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思路、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等创新活动,并对在信息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予以表彰和奖励。

  (三)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

  着眼于当前和未来我省信息化建设需要,制定信息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政策措施。加大信息化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国内、国外合作交流,重点引进和培养造就一批走在技术发展前沿、在各自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信息化建设人才。加快建设我省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依托在豫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建立信息化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机构。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形成不同层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建立在职培训机制,强化领导干部的信息化培训,普及政府公务人员和社会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质。

  (四)拓宽资金渠道,增加信息化投入加强引导,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信息化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建立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增加信息化投入。要明确政府投资范围,区分和界定必须由政府投资和市场化运作的信息化领域,按照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和参与社会信息化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利用资本市场筹集信息化资金;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完善资本市场,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信息化建设领域。

  (五)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扩大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推进我省信息化建设。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并举,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吸引跨国公司和境外投资机构投资我省信息化建设。发挥我省劳动力、市场、资源、区位等优势,引导东部地区信息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租赁、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我省企业改革与重组。引导和促进省内大型企业加强对核心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与国际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集团、大专院校等进行合作,加强交流,吸引国内外信息企业来我省建立信息产品生产和研发基地。

  (六)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保障信息安全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制定信息安全政策法规和标准,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培养信息安全人才,研究制定信息安全目标与策略等。抓好重点领域和部门的安全示范工程。开展信息安全法制教育,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防范、打击计算机与网络犯罪。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