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政办〔2011〕100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失效)

索 引 号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 成文日期
标  题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失效)
发文字号 豫政办〔2011〕100号 发布时间 2011年09月14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
实 施 意 见

豫政办〔2011〕10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我省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茶叶主产区之一。“十一五”期间,全省茶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省的特色优势产业,茶园面积由2005年的49.64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97.7万亩,增长了近1倍;茶叶产量由2005年的1.69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4.2万吨,增长了近1.5倍;茶叶总产值由2005年的6.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81亿元,增长了11倍多。但是,我省茶产业仍存在发展基础不牢固、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不高、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省政府同意,特制定本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基础建设,推广关键技术,优化生产结构,推进精深加工,扩大国际交流,努力实现我省茶产业跨越式发展。

  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末,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20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80万亩,无性系良种普及率力争达到40%以上,茶叶采摘面积160万亩,茶叶总产量9.6万吨,茶叶亩产值6500元,茶叶总产值104亿元。以信阳、南阳、驻马店市为重点,积极推进“三带三区二网一线”建设。“三带”即:以信阳市浉河区、信阳市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桐柏县、西峡县10个县(区)为主的茶叶生产加工核心带,以卢氏县、内乡县、唐河县、淅川县、镇平县、邓州市、南阳市卧龙区、南阳市宛城区、新野县、南召县、方城县、社旗县、确山县、泌阳县、遂平县、西平县、息县、淮滨县等18个县(市、区)为主的茶叶生产加工开发带,以济源市和巩义市、登封市、嵩县、叶县、鲁山县、正阳县、新蔡县等7个县(市)为主的茶叶生产加工辐射带。“三区”即以信阳、南阳、驻马店市为主的传统消费区,以大中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县(市)、乡镇为主的城镇消费区,以豫西、豫东和豫北农村为主的农村消费区。“二网”即茶叶产地交易网络和茶叶销地交易网络。“一线”即建设一批茶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龙头企业3—5个,销售额超0.5亿元的龙头企业10—15个,上市公司1—2个;新创建国内知名品牌2—3个、省内知名品牌5—8个,实现向全国茶叶强省的跨越。

  二、主要措施

  (一)强化产业发展基础

  加强新茶园规划建设。支持茶叶生产基地扩规模、创品牌。充分利用豫南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按照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调整茶叶种植区域结构,优化区域生产布局,坚持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和特色,以信阳、南阳市为主体,加大对年产茶叶1000吨以上县(市、区)及发展潜力大的高产优质茶叶产区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茶叶种植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各主产县(市、区)要把茶产业发展纳入“十二五”规划统筹考虑。

  大力改善中低产茶园基础条件。积极新建、扩建、改建茶区水利工程,大力推进茶叶节水喷滴灌增效示范项目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茶园水利化程度。大力推广机械化修剪技术,积极推进耕作、采摘机械化,提高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

  推进茶叶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全面推广名优茶机械加工新工艺,引进示范茶叶汽热杀青机、微波杀青机等高新技术设备。在保持优秀传统生产工艺的同时,鼓励利用现代技术改造名优绿茶加工工艺,提高生产效率,稳定茶叶品质。支持建设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茶大户为组织形式的小型名优茶标准化加工厂,积极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初制场采用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现代加工方式,生产加工“信阳毛尖”茶、优质地方名茶。

  支持茶叶企业改制重组。以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按照扶优扶强原则和规模型、带动型、现代型、科技型的要求,集中力量扶持一批有规模、有潜力、上档次、市场竞争力强的茶叶生产龙头企业,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增强产业带动作用。加快推进行业整合,促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骨干企业集中,形成集约化生产经营,提高产业发展水平。鼓励支持优势企业以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茶叶企业改制重组。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茶叶企业到我省投资建厂,统一品牌、生产、加工和销售,实现利益共享、互惠双赢。

  进一步扶持茶叶精深加工。在充分发挥“信阳毛尖”品牌优势的同时,加强农科工贸联合,强化茶叶新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支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茶食品、茶饮品、茶日用品、茶药品、茶保健品、茶化工产品的开发研究,延伸茶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

  积极发展以信阳红茶为主的多种茶类生产。充分利用夏秋茶资源,开发生产信阳红茶等多种茶类,调整产品结构,增加茶叶花色品种,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坚持春夏秋茶并重,高中低档搭配,绿茶与红茶、青茶、黑茶并举,初、精、深加工兼顾,充分利用茶叶资源和人才技术资源,统筹国内、国外两大市场,重点瞄准国内市场,在取得信阳红茶开发生产、制作加工和经营销售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加大青茶(乌龙茶)、黑茶(砖茶)的试验、示范和开发力度。

  扎实开展标准茶园创建。农业部已把标准茶园创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种植业的重中之重,并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我省信阳市浉河区、罗山县、光山县、商城县、新县5个县(区)被列为首批全国标准茶园创建县。目前创建工作已经启动,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标准茶园建成展示园、精品园、辐射园、科技园。各级农业部门要做好标准茶园创建工作,把这项辐射带动能力强、惠及百姓范围广的民心科技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全面推进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以生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为目标,尽快建立和完善我省各类茶叶特别是“信阳毛尖”茶的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形成科学的技术指标和生产工艺。以推进食品生产许可为抓手,对茶叶生产企业从原料进厂把关、生产过程控制、成品出厂检验、包装、储运、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实现茶叶质量全程可监控、质量安全全程可溯源,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和完善茶产业标准化推广、检测、评价、信息服务体系,以示范区、示范项目建设带动其他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依托现有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充实检测力量,在郑州、信阳、南阳等市建立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抓好茶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对企业和农民的示范、培训,逐步推广、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动茶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二)强化宣传营销

  加强对我省茶叶品牌的宣传。研究制定打造我省茶叶品牌方案。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重点塑造“信阳毛尖”、“信阳红”、“桐柏玉叶”等我省著名茶叶品牌,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制定我省茶叶品牌管理办法,加强对茶叶知名品牌的保护。整合品牌资源,鼓励一般品牌向名优品牌集中,改变我省茶叶品牌多、乱、杂的现状。支持和鼓励企业对其商标进行国际注册,按国际化标准进行茶叶生产和交易,扩大我省茶叶影响力。规范我省茶叶市场管理,打击不正当竞争,杜绝假冒伪劣产品,保护我省茶叶的品牌形象。

  建设市场营销体系。在郑州、信阳市和条件适宜的城市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辐射广、带动力强的集商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茶叶专业市场或展销中心,构建布局合理、统一开放的茶叶市场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商和国内大企业来豫投资建设茶叶市场。积极探索现代营销方式,提高茶叶超市销售率,加快发展专卖店、专柜、连锁营销等,鼓励知名企业到省外、国外建立“河南茶”专销网络,支持茶叶进口国的企业来豫投资,进行茶叶生产、研发、加工和贸易,拓宽我省茶叶走向国际市场的渠道。弘扬开发茶文化。把弘扬中原茶文化纳入中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及社会组织建设茶艺馆、观光茶园和各种茶文化、茶旅游设施,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深入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唐、宋、明、清等历史茶文化资源,研究探讨“信阳毛尖”茶文化内涵和科学价值。兴办茶文化和茶产业网站,拍摄与茶叶相关的影视作品,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茶叶的养生保健功能和茶文化的内涵,并通过茶艺表演和培训,传播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支持信阳市继续把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办好、办大、办出特色、办出成效。鼓励茶叶主产区开展具有民俗风情和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节、茶旅游节等各类茶文化活动,丰富旅游内涵。建设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品茶购物”为一体的旅游项目,不断提高我省茶叶知名度,促进茶叶消费和茶叶贸易。

  (三)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茶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农业(茶叶)科技服务体系,抓好科技培训、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工作。加强对茶农的培训,培养一批茶叶种植加工能手,提高茶叶种植水平。各茶叶生产县(市、区)农业(茶叶)技术推广部门和茶叶主产乡镇要配备茶叶技术推广人员,充分发挥农业(茶叶)技术推广部门、茶叶行业协会、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等茶叶生产主体和组织的作用,建立省、市、县、乡、村相互配套,服务形式多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鼓励扶持各类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和种茶大户成立专业服务队,开展茶园机械耕作、茶园施肥、机械修剪、机械采摘、病虫害统一防治等有偿技术服务,拓宽技术服务领域,提高技术推广和服务水平。积极探索与茶叶产业化发展相配套,区域性专业技术推广部门、行业协会与科技示范场、专业合作社相结合的技术推广模式,着力提高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率和到位率。

  加强茶产业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要紧密结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强我省茶叶科研体系建设。农业、科技部门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联合组织力量,强化应用技术研究,重点抓好专用茶新品种和无性系良种的引进和选育、绿色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生产技术、茶叶精深加工技术、贮藏保质技术、安全性评价技术、茶叶新产品开发以及加工工艺革新和新机械研发等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鼓励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强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茶叶试验站、省级茶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提高茶叶科技水平。实施茶叶从业人员培训工程,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的实施,大力培养不同层次的农民技术员、炒茶制茶能手、重点种茶科技户。积极开展茶艺师、茶叶加工技师、评茶员(师)的培训认证工作,大力引进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及茶文化旅游等涉茶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同时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大力培养涉茶人才,为茶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三、保障措施

  建立领导协调机制。茶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认识发展茶产业的重要性,把茶产业发展纳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整体战略进行规划部署,切实加强对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省茶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全省茶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协调、管理等工作,研究解决我省茶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协调各部门支持茶产业发展。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积极支持茶产业发展。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通过财政贴息、贷款担保和补助等方式,引导和支持茶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支持知名优势企业的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生产基地建设。加强茶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新技术推广的整体水平,增加茶产业科技含量。要在涉农专项项目资金安排时,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引导鼓励各商业银行对重点产茶区、茶叶龙头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创新投融资方式,采取设立茶产业发展基金、发行债券等多样化融资方式,拓宽茶产业发展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收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茶产业。鼓励保险公司开展茶叶保险业务,降低茶叶企业和茶农特别是种茶大户的生产经营风险。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九月一日

  注: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豫政〔2017〕42号),该文件已失效。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