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政〔2012〕14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的通知

索 引 号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 成文日期
标  题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的通知
发文字号 豫政〔2012〕14号 发布时间 2012年02月01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
示范市总体方案的通知

豫政〔2012〕14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焦作市政府要加强对方案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方案,认真落实方案提出的各项任务,大胆创新、务实重干、高效运作,尽快取得成效,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省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研究制定支持焦作市经济转型的政策措施,在专项规划编制、政策实施、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指导。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指导、督促检查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和焦作市政府定期组织开展实施情况评估,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

  总 体 方 案

  焦作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前列,工业、农业、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好,城镇化发展较快,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成效明显,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在经济转型发展上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加快经济转型是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迫切要求。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开展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以来,焦作市在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点上。但是,同时也存在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要素制约加剧、城乡统筹发展任务繁重等困难和问题,加快经济转型、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

  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对明晰发展定位、发挥比较优势、示范带动全省经济转型、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发挥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密集紧凑优势,在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组团发展和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上率先突破,为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示范;有利于发挥工业、农业、文化旅游业基础较好优势,在产业转型升级上率先突破,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示范;有利于利用资源枯竭型城市改革试点经验,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在破解瓶颈制约、优化要素配置上大胆探索,为创新体制机制、增强要素保障能力探索路子;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深化区域合作,在产业、交通、生态、要素等融合发展上开拓创新,推动中原经济区形成区域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站位全局,服务大局,着力在现代城镇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示范带动,把焦作建设成为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更具辐射力、更具竞争力的新型城市,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做出重要贡献。

  (三)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努力破解要素约束和体制障碍,率先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坚持统筹协调。统筹“三化”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结构调整与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建设,在发展中协调,在协调中发展。

  ———坚持突出特色。巩固提升城镇化和工业、农业、文化旅游业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形成竞争新优势。

  ———坚持开放合作。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区域融合发展,建设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坚持富民惠民。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人为本,加快经济转型,在经济转型中更加关注民生,在谋求物质财富增长过程中更加关注精神追求和素质提升,提高人民群众幸福程度。

  (四)主要目标。到2015年,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要素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化”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互动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新增粮食产量2亿公斤,二、三产业比重达到95%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文化旅游业综合收入相当于生产总值的25%,形成基本完善的铁路网、公路网、能源网、水利网、生态网、信息网,城镇化率达到60%,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二、三产业就业比重达到70%以上,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的比重达到14%以上,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7%,实现省定减排目标,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实现由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以创新引进并重、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三化”协调发展新格局全面形成,经济更加繁荣、人民更加富裕、生态更加优良、社会更加文明,成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进市。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城市发展转型,在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上率先突破。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突出紧凑型、复合型城市理念,以建设组团式城市为突破口,加快传统工矿城市向绿色生态宜居、文化品位高尚、现代元素丰富、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现代城市转变,全面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基础设施水平、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人文素质,提升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形成“核心城市─城市组团─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城乡架构,建设“大焦作”。

  1.建设复合型核心城市。统筹焦作新区建设与老城区改造,推进修武组团、博爱组团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围绕做大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文化旅游主导产业集群,着力提升产业集聚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管理,培育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构建宜居、教育、医疗、文化、商贸、旅游、休闲、物流等综合功能复合区,建成复合型核心城市。

  2.构建城市组团发展格局。围绕核心城市,依托产业集聚区和交通网络,加快县(市)、中心镇与核心城市产业链接、交通一体、服务共享、向心发展。按照“建好一个产业集聚区、培育一个超百亿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一个人口规模超30万城市”要求,构建沁阳、孟州、武陟、温县组团;围绕提升产业集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区域合作等服务功能,构建七贤、柏(山)月(山)、沁北、焦作东站、西虢、招(贤)祥(云)、三阳、大(封)西(陶)北(郭)功能区,培育整体竞争优势,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组团发展格局。

  3.推动中心镇建设。根据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发展潜力,重点建设谷旦、赵堡、西万、谢旗营等20个中心镇。围绕提升服务新农村建设、产业集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对外合作等功能,加强中心镇与专业园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衔接,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城镇规模,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和农民就近就业,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周边农村延伸,率先成为农村区域经济社会中心和现代化特色城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

  4.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按照河南省“353611”(不少于3个村,社区人口不少于5000人,至少节约300亩土地,新建住宅6层以上,建设1个综合服务区,建立1个社区管理体系)建设标准,依托县城、中心镇、产业集聚区、旅游服务区或规模较大、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力争到2015年完成50个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力争到2020年建成100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率先实现城乡户籍、就业、住房、就学、医疗、社会保障一体化,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基点。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融合高端、集聚发展上率先突破。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突出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制造业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新兴产业融合、文化与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以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技术进步为突破口,加快产业链条由单一线条向闭合循环转变,产业布局由分散向集聚集群转变,产品由初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终端消费产品转变,着力提高高成长性产业、先导产业、文化旅游业比重,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坚持龙头带动、基地支撑、高端突破、专精特新,突出整机制造,主动承接关联和配套产业转移,打造国家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突出壮大装备制造等高成长性产业。依托国家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优势,按照“零件─部件─总成─系统─整车”的思路,坚持以零促整,向系统模块化方向发展,实施发动机、车桥、自动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项目,积极引进整车制造企业,做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挥工程机械、造纸机械产业基础较好优势,按照大型、集成的思路,突出龙头企业带动,推动工程机械向大马力、成套化、系列化方向发展,造纸机械向宽幅、高速方向发展,完善配套体系,增加品种系列,做强工程机械和造纸机械板块,打造全国主要的工程机械、造纸机械产业集聚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发挥煤矿液压综采支架、长距离皮带传输设备、大型风机偏航制动器等产品技术优势,按照专精特新思路,推动传统优势装备制造业向高端、高质方向发展,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产业布局,做优矿山机械、制动机械、粮油机械等特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改造提升铝、化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按照延长产业链条、资源循环利用的思路,以精深加工为方向,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初级产品就地转化率。依托豫北铝工业基地,着力构建板带坯料—铝板带箔、铝合金—压铸件、铝合金—高档型材三大铝精深加工链,形成煤电铝及加工链式一体化发展格局。依托骨干企业,推进园区化发展,多元化发展下游加工业,加快推进煤化工、盐化工和氟化工由原材料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变,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优势品牌带动,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粮食、怀药、肉制品、乳制品、造纸及纸制品等精深加工产业链,打造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功能食品和造纸及纸制品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先导产业。按照创新引领、消化吸收、重点突破的思路,以终端应用为方向,大力培育先导产业。依托生物制造优势,积极发展头孢类抗生素中间体、核黄素、乙二醇等原料及衍生物制品;依托怀药优势,加快培育发展中成药、中药萃取物和中药饮片,打造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依托核心技术优势,积极发展烫印、立方氮化硼、纳米氧化锆、半导体照明等新材料及终端产品,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积极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光伏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风力发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及终端产品,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

  2.拓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坚持多元复合、联动共进,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业为重点,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突出“太极故里”、“山水焦作”两大品牌,依托功夫文化、怀商文化、煤矿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快云台山、太极拳、黄河(嘉应观)、妙乐寺、圆融寺等文化旅游园区建设,打造南太行国家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积极推进《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立法进程,推动云台山文化旅游服务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加快云台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步伐。加快太极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步伐,开展太极拳段位授予工作,组建太极文化学院。打造云台山、太极拳文化两大文化旅游集团,加快云台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步伐。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医疗保健、科技、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煤矿文化游、怀药采掘游、太极修学游、房车游、航空游等新业态,开发实景演艺节目、精品剧目、数字动漫、七贤茶酒、绞胎瓷等文化旅游商品,丰富表现力,提升传播力,积极创建省级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加快观光游向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保健养生游转变,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推动文化旅游与城乡建设、生态建设融合发展。加快中心城区文化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城市组团文化旅游服务节点建设,构建文化旅游交通大环线,打造城市组团文化旅游圈,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特色乡镇、专业村。促进生态系统与文化旅游良性互动,构建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联通的城市水网系统和点、线、面相互渗透的城市绿地系统,打造青山相拥、绿水环绕、城景交融的山水园林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多元化一体化国际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围绕产业集聚区和大型制造业企业,建设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物流枢纽。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加快汽车零部件物流基地和煤炭仓储基地建设,构建现代物流业网络体系,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加快发展金融、信息、工业设计、商务、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3.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四集一转、产城互动”要求,突出主导产业培育,着力增强规划引导、产业支撑、集聚发展、要素保障、自我发展、综合承载等能力,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引领经济转型、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明晰功能定位,焦作工业产业集聚区和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沁北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现代化工和铝精深加工产业,孟州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生物和装备制造产业,博爱产业集聚区、焦作循环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装备制造产业,武陟、修武、温县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进一步壮大产业集聚区规模,到2020年,焦作工业产业集聚区、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和沁北、孟州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超1000亿元,武陟、博爱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超800亿元,修武、温县产业集聚区和焦作循环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超500亿元。大力创建创新型、新型工业化、对外开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产城联动发展、环境友好型、数字化、质量管理标准化等示范产业集聚区,把焦作工业产业集聚区、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沁北产业集聚区、孟州产业集聚区分别建成新型工业化、对外开放、环境友好型、质量管理标准化示范产业集聚区,力争全部产业集聚区同步达到专业示范产业集聚区创建标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社会资本向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优化配置,优先提供土地指标和环境容量,强化人力资源保障,强化考核激励,对进入省“十强十快”和示范名录的产业集聚区给予政治和经济激励。

  4.大力推进创新驱动。以企业为主体,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组织实施兆瓦级风电机组偏航制动器、千吨级高性能晶体六氟磷酸锂、热升华成像技术和配套打印设备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建成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特色突出的产业创新中心。实施标准化引领工程,培育一批标准化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和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开展质量兴市、质量兴企活动,建立高生产集中度、高经营外向度、高加工度的产业体系。实施品牌带动工程,提升知名品牌影响力。

  (三)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在优质、高效、绿色发展上率先突破。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突出绿色生态安全理念,以新型农业现代化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精深加工转变,提高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巩固提升粮食高产优势。以粮食优质高效为首要任务,强化基础设施、机械设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等支撑,以整建制县、整建制乡高产创建工作为重点,高标准建设万亩示范片、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建成国家粮食优质高产区。发挥育种研发优势,组建现代大型种业集团,发展现代种业,建成全国小麦育种创新基地和重要小麦良种集散基地。

  2.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现代畜牧业。大力开发以怀山药为主的怀药产品,发展精深加工和连锁配送,建设中国中草药种植基地和药材保健品基地。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建成一批高标准食用菌栽培小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设黄河滩区工业原料林基地、沿太行山经济林带。整合各类农业项目,推动生产要素流向现代农业园区、种养大户和专业能手,实现集约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建成一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打造全国优质安全畜产品基地。

  3.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依托全国优质小麦加工示范基地和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优势,培育一批标准化水平高、竞争实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合作化组织,提高农业效益。到2015年,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覆盖率达到50%,新增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10个、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50个。

  4.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首家市级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优势,加快农机装备升级,拓展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机械化领域,发展旱作农业机械和山区、园林小型机械,突出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农技推广服务、农资流通、农机服务、农产品交易、动物防疫、良种繁育、农业保险、信息服务、气象服务和灾害防御等体系,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三、支撑保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转型基础能力支撑。着眼提升服务功能、增强发展后劲,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形成功能完善、协调配套、安全高效、支撑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构建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加快交通建设,构建核心城市连接组团、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文化旅游区的大交通网络。加快郑焦城际铁路建设和焦作东站、焦作火车站升级改造,推进郑焦城际铁路云台山支线及新月铁路增建第二双线等项目,积极推进焦作至济源、洛阳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和月山车站更名焦作西站工作,开通焦作至北京始发车次,配合推进郑州至太原快速铁路通道建设。加快郑云高速、焦桐高速温县至巩义段建设。推动陵川至偃师、林州至新密、原阳至济源三条省道焦作段升级为国道。推进桃花峪黄河大桥、焦作黄河大桥、孟州黄河大桥、焦桐高速黄河大桥建设。建设轨道交通、文化旅游交通大环线、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焦作异地候机楼、焦作直升机场等项目,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立体化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2.构建能源网络。发挥“晋煤焦水”优势,建设大型路口电源项目。加快城市电网建设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积极发展智能电网。推进骨干管网、配套支线管网建设,高效利用西气东输天然气、山西煤层气、焦作煤层气等气源。优化用能结构,积极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

  3.构建水利网络。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引黄调蓄、西霞院灌区、小浪底北岸灌区、引黄入焦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防洪减灾、生态保护和城市景观功能,推进沁河、大沙河、新河等河道治理,高标准建设城市水网体系。完善水权制度,加强水资源监测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创建节水型城市。

  4.构建信息网络。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全员人口统筹管理、社会保障一卡通、市政公用服务一卡通等信息系统,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应急管理网络平台、新型防空防灾预警报知系统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打造“数字焦作”、“智慧焦作”、“无线城市”。

  (二)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撑。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网络框架,推动经济由资源能源依赖型向循环绿色低碳型转变,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强污染防控。加大区域内黄河、海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率先探索跨流域、跨区域污染联防联控、跨界防治机制,推动建立海河上游、沁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重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工程,推进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次级河流污染防治、土壤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大气污染防治。率先实现生活垃圾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中心镇全部建有污水处理厂。优化配置环境容量资源,创建国家环境容量研究及应用试点城市。

  2.发展壮大循环经济。实施节能重点工程,淘汰耗能高、污染重的落后产能和设备,提高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能源利用水平。以煤炭深加工和绿色化利用为核心,构建“煤—电—建材”、“煤—电—铝”、“煤—盐化工”等循环产业链,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以孟州、博爱、武陟等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培育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企业,打造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创建“再制造”示范基地和“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开展低碳发展试验试点,优化用能结构,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构建低碳型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

  3.构建良好生态网络。推动林业生态向纵深发展,构建“一区”(南太行山地生态区)、“两带”(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景观带)、“三网”(道路林网、河渠林网、农田林网)生态构架。推进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矿区生态治理、农村土壤修复,打造城市水系生态走廊,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三)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增强经济转型智力支撑。强力实施人才战略,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培育、引进人才,创新人才制度,建设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

  1.着力培育经济转型人才。围绕经济转型,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形成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的企业家群体,形成一批以知名学者和专家为核心、以优秀中青年学科和业务带头人为骨干的创新群体。加快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基地、劳动力技能培训基地、全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示范基地。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建设太极文化学院,推进高校专升本工作,支持河南理工大学进入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吸引国内外知名大学和教育机构在焦作合作办学或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鼓励企业参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2.积极引进经济转型人才。加快实施引进海外优秀人才计划、首席专家工程、首席技师工程,对引进人才在工作场所、生活条件、住宅公寓、创业启动资金、风险投资和商业担保方面给予专项支持,广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在焦作创业发展。

  3.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完善人才评价使用、激励保障、配置流动等政策体系,加强人才培训、交流、咨询等配套服务,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维护人才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四)创新体制机制,增强经济转型动力支撑。围绕人力资源、土地、投融资、社会管理关键环节,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大先行先试力度,破解体制机制难题。

  1.推进土地管理体制创新。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步伐,在此基础上探索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有序流转,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和适时修改工作制度。开展资源枯竭城市矿业用地改革试点,整合开发利用闭坑矿山工业广场、排矸场、煤矿塌陷区、棚户区等工矿废弃地和未利用地,开展废弃矿山土地整理、复垦。实施节约集约高效用地工程,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节地技术,合理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用地投入产出率,综合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建设集生态、水利用、文化旅游为一体的黄河滩区土地开发复合功能带。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

  2.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充分发挥投资集团等投融资平台作用,构建文化旅游业投融资平台。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加快商业银行战略重组。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点,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培育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和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工程,大力引入私募基金,扩大市场融资规模,推动企业转型发展。促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发展。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创新,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银企保协同合作机制。建立社会与个人征信体系、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整合金融、工商、税务、环保等信息资源,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

  3.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制度,探索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创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示范市。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推动公共财政改革先行先试,促进预算科学化、民主化,创建全国地方公共财政改革示范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吸引国内外资本投资兴建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民营医院发展,创建全国县域医药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市、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加快文化旅游体制改革,培育一批骨干文化旅游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市。

  (五)构建大开放格局,增强经济转型活力支撑。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开放领域和空间,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1.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优势,积极推动焦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与港、澳、台和海西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沿海地区的合作力度,全方位、多层次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发展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各具特色、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扩大农业开放力度,抓好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深化与央企、省企、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建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深化与天津港、日照港、连云港等港口的合作。抓好国家级皮草出口基地、省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建设省级国际服务外包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发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

  2.深化区域合作。发挥支撑核心区、联动豫西北、对接晋东南的区位优势,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推动郑州、焦作融合发展。加快郑焦城际快速通道(迎宾路延伸)建设,形成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快速通道为骨架的快捷交通网,促进交通融合。推动城市向南延伸,沿城际骨干交通通道进行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对接。建立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合作机制,共同营造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全方位扩大合作,实现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豫西北板块协作联动发展。加强与洛阳等城市联动发展,联合建立区域协作机制,推动产业优势互补,形成产业群体优势,共同打造南太行山水旅游带、黄河文化旅游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积极推进黄河、海河、沁河等流域环境同治、生态共建。推动与晋东南地区深度合作发展。打通物流大通道,充分利用晋东南地区煤炭、煤层气等资源,建立能源长期稳定合作机制;合作开发云台山、净影、皇城相府、王莽岭等文化旅游资源,共同培育南太行精品文化旅游品牌;加强多领域深度合作,形成中原经济区与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携手共进、合作双赢的大格局。

  (六)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经济转型合力支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进一步保障、改善和发展民生,保护、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支持经济转型的强大合力。

  1.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创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建设城市数字化医院和医疗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实施县级医院倍增计划,建设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城乡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和公共体育设施,推进全国体育先进社区创建工作。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到2013年,平原地区全部用上自来水,彻底解决山区丘陵区吃水难问题。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城乡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率先建立重病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医保基金市级统筹。统筹城乡就业,以创业带就业。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社会福利和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加快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困难群体、残疾人和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社会保障机制。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城镇困难群众住房问题。

  3.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创新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打造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建立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建立科学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严格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市。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建设“平安焦作”。

  四、组织实施

  按照“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和“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要求,有效运作,务实重干,推动经济转型尽快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经济转型示范市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分工,建立高规格的实施机构,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合作协商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区域融合联动协调发展。

  (二)突出项目带动。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经济转型的抓手,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目标化,实施一批带动辐射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重大转型升级项目。

  (三)严格督导考核。建立经济转型考核评价、激励约束和导向机制,将经济转型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目标管理体系,加大督查力度。

  (四)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进一步优化法治环境。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经济转型的良好氛围。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