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政办〔2014〕80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明确豫政〔2013〕69号文件确定的重点工作责任单位的通知

索 引 号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 成文日期
标  题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明确豫政〔2013〕69号文件确定的重点工作责任单位的通知
发文字号 豫政办〔2014〕80号 发布时间 2014年06月16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明确豫政〔2013〕69号文件确定的重点
工作责任单位的通知

豫政办〔2014〕8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豫政〔2013〕69号)精神,明确责任,推进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将豫政〔2013〕69号文件确定的重点工作责任单位通知如下:

  一、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加快编制各级水资源综合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计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农业节水发展规划、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等专业规划。(省水利厅、发展改革委、环保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厅等部门负责)

  二、严格取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加快推进省内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主要河流水量优化配置,逐步实行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科学管理。按照国家确定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施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省水利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负责)

  分配到各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要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行业发展规划以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的重要依据。(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工业和信息化厅、水利厅等部门负责)

  县级以上政府要根据分配的阶段性水量控制指标编制年度取用水计划,依法对本行政区域的年度用水实行总量管理。年度用水计划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加快开展黄河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权交易研究,探索建立水权制度,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流域和区域水资源。鼓励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超用部分不计入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省水利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负责)

  三、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严格流域和区域取水许可总量管理,取用水单位和个人要依法申领取水许可,非法取水行为由有关主管部门配合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取缔。严格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经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方,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目标的地方,限制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类的,产品用水不符合《河南省用水定额》标准的,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能够满足用水需要却通过自备取水设施取用地下水的,以及地下水已严重超采的地方取用地下水的建设项目取水申请,审批机关不予批准。加快建立全省取水许可管理登记信息台账,力争在2014年年底前将各地依法应办理取水许可证的取水户全部登记入库。(省水利厅、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负责)

  四、严格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全面加强相关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要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与当地相关水资源规划相衔接。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重大建设项目、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城市(城镇)新区布局规划应开展水资源专题研究。未依法开展和完成水资源论证工作或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通过的,投资主管部门不予审批和核准建设项目,规划审批部门不予批准规划;对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建设项目一律责令停止。(省水利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负责)

  五、严格执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推进水资源费改革,综合考虑水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以及不同产业和行业取用水特点,结合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城市供水价格、污水处理费改革进展情况,合理调整水资源费标准,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水资源配置和节约用水方面的作用。开征矿坑排水、建筑疏干排水等水资源费,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水利厅等部门负责)

  完善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制度。(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水利厅等部门负责)

  严格按照规定的征收范围、对象、标准和程序征收,确保应收尽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缓征或停征水资源费。(省水利厅、财政厅等部门负责)

  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严格依法查处挤占挪用水资源费的行为。(省财政厅、水利厅等部门负责)

  六、加大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力度。尽快组织开展地下水超采区复核工作,划定地下水禁采和限采范围,报经省政府批准公布。(省水利厅负责,省国土资源厅配合)

  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监测网络。(省水利厅、国土资源厅负责)

  在限采区严格控制新凿井和地下水开采量;在禁采区禁止新凿井,并由当地政府组织实施综合治理,逐步恢复地下水位。尽快编制并实施全省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地面沉降区地下水压采方案,逐步削减开采量。(省水利厅负责,省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南水北调办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后,受水区公共供水应优先取用南水北调水,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应全部关闭,根据各地地下水源状况封停地下集中取水水源,将其作为备用水源。(省水利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南水北调办等部门负责)

  加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凿井和取用水管理。建设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要依法办理取水许可证。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水井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回灌水不得影响地下水水质,回扬水得到充分利用,不得直接排放。取水单位和个人要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灌采比不低于95%。(省水利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负责)

  七、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县级以上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依法制订和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区域水资源调度要服从全省和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力发电、供水、航运等调度要服从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一经批准,各地政府和部门等必须服从。(省水利厅、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电力公司等部门负责)

  八、加快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城市供水配套工程、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及其他集中供水设施建设,确保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同步达效。(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展改革委、南水北调办、水利厅等部门负责)加快小浪底南岸、北岸和赵口二期等大型引黄灌区以及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工程、引黄调蓄工程建设,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加快沁河河口村、淮河出山店等水库工程和矿井水回用工程以及城市、产业集聚区污水回用工程建设;加快河渠湖库与供水管网联通工程建设,逐步形成保障有力、布局合理、引排顺畅、蓄泄得当、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城乡生活生产生态供水水网体系。(省水利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环保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负责)

  九、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继续开展节水型城市、节水型企业(单位)、节水型社区、节水型灌区、节水型校园创建活动,建成一批规模化、高水平的节水载体。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地方要严格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和高耗水服务业发展,遏制农业粗放用水。(省水利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业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负责)

  十、对新建、扩建和改建建设项目,要制订节水措施方案,保证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项目设计未包括节水设施的内容、节水设施未建设或没有达到相关节水技术标准要求的,不得擅自投入使用。对违反“三同时”制度的,由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责令停止取用水并限期整改。(省水利厅、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负责)

  十一、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各地各行业要定期开展现状用水水平分析和重点行业水平衡测试,根据用水情况及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确定的目标,及时修订用水定额。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范围的单位和用水大户,严格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对超过用水计划和用水定额标准的取用水单位实行累进加价制度。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使用公共自来水的,办理用水计划指标时要提交建设项目用水节水评估报告。对未取得用水计划指标的非居民生活用水户,供水企业不得供水。(省水利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质监局等部门负责)

  十二、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加大农业节水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快大、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积极推广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喷灌、滴灌、渗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省水利厅、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农业厅、财政厅等部门负责)

  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建设工业节水示范工程。推动火电、造纸、化工、纺织、冶金建材、食品加工等重点用水大户加大节水技改力度,强化新上项目节水措施和废水的循环利用,实现水资源梯级、集约、节约利用和废水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加大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力度,逐步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及产品,大力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水利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负责)

  加大供水企业管网维护改造力度,着力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部门负责)鼓励并积极开展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和微咸水开发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对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购置节水产品的投资额,要按规定实行税额抵免。对农业节水项目,有关部门要优先立项,并给予财政支持。(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水利厅、农业厅、环保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负责)

  十三、加强取用水户监督管理。建立重点取用水户监控制度,对公共供水企业、自备取水大户和限额以上的使用公共供水的非居民用水户实行强制性取用水实时在线监控。到2015年年底,年取用地表水20万立方米以上、地下水5万立方米以上及限额以下的重点取用水户,均需安装取水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与全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联网运行。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必须按照国家规范安装在线计量设施,接入全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否则不予批准取水许可。(省水利厅、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质监局等部门负责)

  十四、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加强水功能区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划定跨区域水功能区控制边界,加强边界及水功能区水质水量监测。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尽快提出省、市、县级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意见。(省水利厅、环保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农业厅等部门负责)

  各级政府要将本地水域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物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控。加强工业污染源控制,开展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省环保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农业厅、畜牧局等部门负责)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标改造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展改革委、环保厅等部门负责)

  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强化排污口设置审批论证。加强对入河湖排污口和排污单位外排废水的水质监测,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方,停止或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新建、扩建入河湖排污口。(省水利厅、环保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负责)

  十五、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划,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抓紧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工作,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县级以上政府要建立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实时公布和更新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防治面源污染,禁止破坏水源涵养林。建立饮用水源保护政府负责和部门协作机制,建立完善水源地水量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发布水源地水文情报预报。按照“一地一策”要求,制定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因地制宜建立备用水源。(省环保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国土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负责)

  十六、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快郑州、洛阳、许昌国家级和安阳、焦作、南阳、鹤壁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积极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全面开展。加快引黄补源等地表水替代工程建设,逐步缩减平原地下水漏斗区面积。(省水利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林业厅等部门负责)

  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等重点区域水土保持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县级以上政府要组织编制和实施重点流域区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加强对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工作。(省环保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水利厅、林业厅等部门负责)

  定期组织开展全省重要河湖健康评估并发布健康状况报告,建立健全水生态补偿机制。(省环保厅、水利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林业厅等部门负责)

  十七、加快落实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各级政府要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并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落实责任,明确分工,分级负责。县级以上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省政府对各省辖市的主要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省水利厅会同有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各地政府负责人和相关企业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具体考核办法由省水利厅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省委组织部、省水利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监察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厅、审计厅、统计局等部门负责)

  十八、加快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加强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加快取水、排水、入河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水资源监控、预警、管理和应急调度能力。按照2014年年底基本建成、2016年年底基本完善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省、市两级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建全覆盖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水资源监测管理网络。加大水功能区动态监测投入,力争2014年实现对全省482个水功能区全覆盖监测。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环保、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职能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全省水资源水环境统一监测系统。加强水资源公报、地下水通报等水资源信息发布,强化公共监督。(省水利厅、环保厅、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国土资源厅等部门负责)

  十九、加大水资源管理资金投入。各地要拓宽投资渠道,建立长效、稳定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保障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经费;重点加强对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水文水资源监测、节水改造和技术推广与应用、水源地保护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的支持。(省财政厅、水利厅、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环保厅、农业厅等部门负责)

  二十、抓紧制定出台有关水利法规规章,进一步健全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省水利厅、省政府法制办等部门负责)

  二十一、广泛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省情水情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水利厅、教育厅、文化厅、新闻出版广电局等部门负责)

  二十二、对在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省水利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负责)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6月16日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