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政办〔2015〕70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重点产业发展2015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索 引 号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 成文日期
标  题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重点产业发展2015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文字号 豫政办〔2015〕70号 发布时间 2015年05月14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重点产业
发展2015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2015〕70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重点产业发展2015年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5月14日

  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重点产业发展

  2015年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豫政〔2014〕87号),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要求和主要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把稳增长放在全年工作首要位置,坚持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促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为中心,以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为手段,以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技术改造,更加注重“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通过做大做强高成长性制造业扩大增长点,通过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制高点,通过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转化拖累点,通过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抓好关键点,积极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努力构建链条完整、协作配套、集聚集约、绿色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5年力争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37万亿元,增长10.4%左右。其中,高成长性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33030亿元,同比增长12.9%;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5600亿元,同比增长18%;传统优势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5780亿元,同比增长8.2%。2015年突出抓好1501个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12283亿元,2015年计划投资3260亿元。力争培育县域百亿级产业集群80个左右,省辖市千亿级产业集群15个左右,全省装备制造、食品万亿级产业集群2个。

  二、工作重点

  (一)做大做强高成长性制造业。高成长性制造业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是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的重要支撑。围绕龙头带动、集群引进、完善配套,建设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产业基地,推动装备产品和装备制造智能化,扩大乘用车产业规模,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提升冷链食品、休闲食品、饮料等中高端食品竞争优势,扩大家居、服装、制鞋、家用及产业用纺织品规模,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2015年全省装备、食品产业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1万亿元,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家居、服装服饰产业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2000亿元。

  1.电子信息。落实《河南省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4—2016年)》,以集群引进为抓手,坚持整机与零部件发展并重,积极发展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和可穿戴智能终端产品,全力打造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基地。推进实施148个重点项目,2015年力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450亿元,同比增长20%;培育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郑州航空港区)2000亿级产业集群,西华县、濮阳县等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扩大智能手机生产规模。依托郑州航空港区,全力支持富士康集团扩大规模,积极代工生产华为、小米、索尼等品牌智能手机,推动北京天宇朗通通信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上海中兴通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创维无线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致远协创软件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签约项目尽快建成达产,引进伟创力集团、比亚迪公司、华宝通讯公司等大型代工企业。引进三星、微软(诺基亚)、中兴、华为、酷派、联想、魅族、小米等知名品牌,建设整机制造基地。推动信大捷安公司、神阳科技公司等企业研发制造特色定制智能手机,加快推进河南省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智能终端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2015年力争全省智能手机产量达到2亿部,把郑州航空港区建设成为全国智能手机生产核心基地。

  加快发展智能手机配套产业。鼓励手机零部件生产向有条件的地方集聚,发展一批手机零部件集群,支持整机企业引入产业链配套企业,重点在芯片、主板、屏组件、摄像模组、电池和机壳等领域实现突破。积极争取高通公司、展讯公司、联芯公司等芯片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加强与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洋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沟通与合作,积极承接屏组件企业入驻。立足光电产业优势,引进舜宇光电公司、信利光电公司等知名企业,支持中光学集团有限公司、南阳华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向摄像模组拓展。依托新能源产业基础,力争品胜、比克、力神、飞毛腿、飞利浦等品牌电池企业入驻,积极开发生产超薄高能新型电池。不断增强麦克风、喇叭、耳机、电源转换器、移动电源、数据线、连接器等结构件、功能件及包装盒、周转箱、专用胶贴等原辅料生产供应能力。引导我省装备制造企业向智能终端生产设备拓展,积极培育智能终端产业链关键设备制造企业,形成郑州高新区、洛阳高新区、信阳、漯河、鹤壁等一批智能终端卫星集群。

  积极发展其他智能终端产品。积极引进平板电脑、云电视、便携式数码播放器、游戏机、多屏互动智能产品等生产企业在我省设立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支持企业进入以智能眼镜、智能手表为代表的穿戴式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制造领域,推动智能车载、智能教育、移动医疗、智能快递、智能家居等智能终端设备和产品研发及生产。积极推进北斗导航在消费电子行业的应用,加快郑州“北斗云谷”建设,支持上下游企业联合研究支持北斗功能的智能终端产品。组织申报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区域示范项目,选取农业、安全、旅游文物、水利、交通运输、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推动北斗导航应用示范。

  2.装备制造。坚持全面提升重大装备集成创新能力和智能化制造水平,大力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生产线和数字化车间示范应用,积极突破“三基”(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瓶颈制约,建设全国重要的智能装备研发和生产基地。推进实施308个重点项目,2015年力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培育建设省级万亿装备产业集群,洛阳、郑州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林州、长垣等2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加快推进装备制造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显著提升输配电装备、汽车、冶金建材等制造领域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重点推进河南森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柔性智能数字化车间、中原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汽车发动机汽缸套加工数字化车间示范项目和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端电液智能控制装备制造项目建设,带动一批智能化生产线和数字化车间(工厂)建设。

  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出台加快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意见,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工业机器人项目建设,打造以工业机器人为主的智能装备生产基地。针对我省机械、食品、建材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开展工业机器人研发、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智能部件生产企业和工业机器人专业化制造企业。重点推动实施河南欧帕工业机器人有限公司年产6000套车载装卸机器人系列装备项目,河南西普电气有限公司年产10000(台)套智能巡检机器人、工业喷涂机器人、护老护残机器人等智能装备项目,河南省小优智能机器人制造有限公司年产50万台爱乐优智能物联机器人项目、河南森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机器人多机协作控制系统产业化项目等。

  提升大型成套装备整体水平。以增强自主创新、服务增值和产业配套能力为着力点,延链补链,全面提升我省重大技术装备制造水平。重点建设冶金矿山大型成套装备、工程机械及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农业装备、输变电及智能电网装备、石油化工装备、纺织食品专用装备、新型能源装备和新型环保装备等。加快推进我省WR103卷筒纸印刷机、精密数控轴承复合磨床、大运量智能环保型气垫式输送机、废旧铅酸电池智能化综合处理成套装备、大型海湾路桥建设成套施工装备等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

  持续抓好“三基”工程。围绕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发展急需,加强工业性试验,破解制约我省装备发展的“三基”问题。重点开发盾构主轴承和减速机、液压件等标志性机械基础件,重点发展超硬刀具材料、高性能轴承钢等标志性基础材料。大力推动安阳精密铸造产业园项目建设,开发推广绿色精密铸造技术、冷压精密成形技术等基础制造工艺。继续推进郑州机械研究所齿轮强度与可靠性试验检测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提升我省“三基”产业研发配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汽车及零部件。坚持优化产品结构,形成规模优势。提高中高档乘用车和中重卡产销占比,巩固专用汽车大省地位;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化,扩大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范围;不断丰富零部件品种,扩大关键零部件集群优势和特色优势。推进实施160个重点项目,2015年汽车整车及改装车产量力争达到70万辆,产能超过1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突破10万辆,示范运营车辆突破1万辆;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630亿元,同比增长18%,培育建设郑汴整车及零部件千亿级产业集群,郑州、新乡等4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推动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化。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打造集电池生产、整车制造、商业运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支持郑州宇通集团新能源客车、豫西中高档纯电动轿车、豫北纯电动轿车等3个基地建设。打造新乡动力电池、豫北“小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及汽车电子、豫西驱动电机与控制及材料、豫南充放电成套设备及电机电控系统等4个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

  打造中西部重要的汽车制造中心。推动与东风汽车集团战略合作,发展中高级轿车、SUV(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MPV(多功能乘用车)、皮卡等优势车型。推动海马公司、郑州日产公司加快新车型投放,推动奇瑞公司加快车型升级换代。以郑州宇通集团和河南少林客车公司为依托,打造世界级客车生产基地。加快东风日产第三大乘用车生产基地新工厂建设和宇通集团第三工厂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海马公司第三工厂以及年产10万套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生产线项目建设。重点推动郑州汽车制造基地形成规模优势,积极承接骨干汽车企业乘用车产能转移。

  打造专用汽车产业区域竞争优势。依托龙头企业,打造专用半挂车和自卸车、冷藏保温车、罐式车、油田专用车、道路养护车、起重类专用车、市政环卫专用车等生产基地,培养一批特种专用车企业,建设国内重要的专用汽车生产基地。加快专用汽车专用底盘技术开发,完善专用汽车产业链,提升产业配套水平。在新增专用汽车资质过程中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完善产品类别。

  加快形成关键零部件产业优势。重点推动焦作高新技术特色汽车零部件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凸轮轴、气缸套、活塞、轮胎、发动机等产品。鼓励支持新乡转向器、制动器、空调、滤清器,南阳汽车水泵、发动机进排气歧管、减振器,许昌汽车传动轴,鹤壁汽车电子电器,安阳汽车铸造件等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发动机及底盘主要总成、汽车电子等高技术含量产品,不断完善产品结构。重点建设东风日产60万台发动机等重点项目。

  4.食品。坚持中高端产品规模化和产业配套化发展,扩大冷链食品、休闲食品和饮料制造产业优势,重点开发即食性、休闲化、时尚个性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完善原料基地、冷链物流、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持续加快食品工业强省建设步伐。推进实施189个重点项目,2015年力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培育建设省级万亿食品产业集群,漯河、郑州、周口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汤阴、遂平等14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现代食品制造业。扩大中高端产品规模,做大冷链食品、休闲食品、饮料三大产业,做强面制品和肉制品产业,提高食品制造业及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在食品工业中的比重。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完善原料基地、辅料配料、包装物流等配套环节,大力培育全产业链集团。开发与国际市场契合度高的产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打造全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漯河肉类精深加工、郑州都市食品产业集群。

  强化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弥补物流、机械包装、彩印等配套产业发展短板,提升产业协作配套能力。运用现代食品物流理念和信息技术,建设一批全国综合性和专业化食品物流中心。以冷链物流为重点,推动食品工业与现代物流业相融合,拓展双汇集团、众品集团的省外冷链物流网络。积极支持我省企业加快食品机械、包装机械等配套产品研发与生产,引进一批制约我省食品工业发展的关键装备、包装印刷等重大项目。

  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动食品检测服务、监测预警、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第三方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发挥国家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作用,推动河南省食品工业研究所推进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提高我省食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加快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健全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5.现代家居。坚持实施集群引进、龙头带动战略,大力培育优势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承接产业集群转移,注重新型商业模式、新兴业态引入,重点发展家电、家具、厨卫及家装建材三大产业,发展壮大郑州、商丘、新乡、濮阳、信阳等区域性产业基地。推进实施74个重点项目,2015年力争规模以上现代家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680亿元,同比增长12.4%;培育建设清丰县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家具产业。支持郑州金马凯旋家居CBD(商务中心区)重点引进香港、广东等地世界及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带动登封家居制造基地发展,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家居制造及商贸物流基地。推动清丰、原阳、信阳等地配套物流园建设,构建快速物流配送体系,带动周边生产制造基地建设。推动洛阳等地特色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发展钢木办公家具,重点加快规模扩张及产品研发、设计,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大力承接江浙等地优势企业转移,推动电子化、智能化办公家具发展。以广东、深圳、四川、重庆、浙江等地为主要目标区域,重点引进板式和实木家具优势企业和市场营销龙头企业,推动板材、五金、包装等配套产业集聚,建设承接集群转移的特色家具制造产业园。

  家电产业。大力引进优势品牌企业,扩大中高端冰箱、冰柜、空调和洗衣机规模。积极引进小家电、烟机灶具和健康电器企业,重点打造新乡、民权2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聚区和郑州格力、海尔及宝丰海宝3个优势产业园。重点发展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冰箱和冷柜等新型节能家电产品,加快发展市场成长性好、高技术、智能化家电产品,积极承接烟机灶具、小家电和健康电器等家居电器产业转移,形成多品种、全链条发展的家电产业新优势。

  厨卫及家装建材。依托鹤壁等重点园区、产业集聚区和商贸市场,扩大整体橱柜和卫浴产品规模,建设一批品牌企业生产加工基地。重点扩大家居装饰材料、新型整体厨具、卫生洁具规模,延伸现代厨卫产业链,提升地板、瓷砖、门窗等家居建材装饰产品发展水平,推进智能家居产业化。推动建筑陶瓷产业结构升级,重点支持鹤壁石林建筑陶瓷和长葛卫生陶瓷等重点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保温隔音材料、防水密封材料、陶瓷薄砖(板)、干挂陶瓷板、透水陶瓷、保温隔热与装饰复合型集成式多功能建筑陶瓷产品和具有节水、节能、装饰、抗菌自洁等功能的新型卫生洁具,提高产品附加值。

  6.服装服饰。坚持突出品牌引进、集群和规模发展,重点围绕鞋业、箱包、皮具、发制品、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重点领域,突出终端产品拉动、知名品牌引进、产业链完善、新增长点培育,夯实建设全国新兴终端纺织品产业基地的基础。推进实施49个重点项目,2015年力争规模以上服装服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470亿元,同比增长16.5%;培育建设周口千亿级产业集群,太康县、扶沟县等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制鞋产业链。发挥周口出口鞋加工基地和偃师布制鞋、温县塑胶制鞋产业引导、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支持驻马店、商丘、新乡等地鞋业园区发展,推动拥有自主品牌、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逐步建成制鞋、鞋材、鞋机等基本完整的鞋业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品牌服装服饰发展。重点扩大中高档西服、衬衫、休闲服装、运动服装、童装和针织内衣、床品、布艺产品生产规模,带动面辅料、研发设计、品牌培育、市场营销等产业配套发展。完善箱包、皮具、发制品产业配套条件,推动生产基地与专业市场一体化发展。

  推进家纺及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积极引进品牌家纺企业,推动骨干棉纺企业延伸链条,重点扩大中高端床品、布艺产品规模,积极发展绣品、毛巾、窗帘和毯类用品。支持发展医疗、汽车、建筑、包装等领域产业用纺织品,加快提升产品设计水平和新材料开发能力,打造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

  (二)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阔,是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围绕创新引领、壮大规模,加快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成果产业化,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化学新药物、现代中药、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功能材料、超硬材料和环保技术装备,推动新能源示范应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全省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900亿元、1870亿元、1850亿元。

  1.生物医药。坚持引进和创新并重,重点支持骨干企业研制生产拥有专利权的核心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品牌价值和市场占有率;扩大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及团队,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基地。推进实施80个重点项目,2015年力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900亿元,同比增长24%;培育建设新乡、商丘梁园等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制药。重点发展疫苗、血液制品、抗体药物、诊断试剂等产品。依托华兰生物公司、中泰药业公司等企业,联合国内相关科研单位开展乙肝、丙肝、流感、手足口病等新型疫苗以及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高附加值血液制品关键技术研发;依托安图生物公司、博赛生物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研发酶联免疫技术、化学发光技术和微生物检测技术,重点开发传染病、肿瘤、内分泌、甲状腺功能、糖尿病等检测试剂。

  着力发展化学新药物。依托辅仁药业集团、天方药业公司、济世药业公司、开封制药集团、双鹭药业公司等企业加强与中国药科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单位的合作,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以技术形式入股,与企业建立产业技术联盟,推动高校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一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多形式、多层次建立研发平台,重点研发抗感染、抗病毒、抗肿瘤(冬凌草预防治疗咽喉癌)等新型药物。

  积极促进中药现代化建设。以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河南)基地为依托,重点支持河南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绿色无公害技术和中药材质量标准系统评价研究。发挥河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企业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带动中药生产企业采取“公司 基地”、“公司 基地 农户”、“公司 合作社 农户”等多种形式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中药材加工基地,重点推进焦作四大怀药、南阳山茱萸、新乡金银花及卫红花、济源冬凌草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技术优化升级及规模化推广。开展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的认定工作,加强绿色道地药材品牌建设和标准制定。加强中成药生产关键技术创新,重点开展中成药生产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中药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支持南阳依托宛西药业公司、福森药业集团等企业建成国内现代中药基地,周口、鹿邑依托辅仁药业集团、四方药业集团、龙都药业公司、乐普药业公司等企业建成国内重要制剂基地。

  提升医疗器械发展水平。依托圣光医药集团、立科达医疗用品公司、华南医电公司、博赛生物公司等重点企业,围绕医疗器械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开展光电一体化和精密制造技术研究,研发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提高加工制造水平和行业竞争力。

  2.节能环保。坚持以发展壮大节能环保设备制造和推进节能环保技术应用为重点,大力推广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着力提高节能环保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装备水平。推进实施18个重点项目,2015年力争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70亿元,同比增长17%;培育建设洛阳百亿级产业集群。

  着力提升节能环保装备技术水平。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加快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产业化示范,重点推动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铝电解、低热值褐煤提质、新型节能换热器、节能电机等节能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示范;加快膜分离、新型过滤、污泥处理处置、高温高滤速袋式除尘器、专用泵和风机、电袋复合除尘等环保技术和装备的自主研发与示范;鼓励支持研发环境在线监测仪器仪表、应急监测设备和自动化监控系统、监测数据处理技术及装备。

  推广重大环保技术装备。根据《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14年版)》要求,在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污染防治专用材料与药剂、环境应急处理等8个方面,推广应用107项重大环保技术装备。

  推广应用节能产品。按照《河南省工业节能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开展工业节能产品认定推广应用工作。认定一批节能产品,公布工业节能产品推广目录。推广灵宝普华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摩托车高效节能环保供油系统、河南勃达微波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工业微波医药真空干燥设备、河南奥玛特电气有限公司电器待机自动断电转换插座等先进适用的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促进工业节能减排。

  3.新材料。坚持以超硬材料、新型轻型合金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围绕高性能化、轻量化、绿色化发展方向,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衔接,提升材料品级,增加材料品种,扩大产业规模,打造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推进实施28个重点项目,2015年力争规模以上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50亿元,同比增长16%;培育建设濮阳、洛阳洛新等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超硬材料及其制品产业链。以郑州为中心,以商丘、许昌、南阳、焦作为支点,巩固高品级金刚石单晶产量,逐步扩大和提高附加值高的复合材料及超硬材料制品规模和技术水平,形成竞争新优势。支持龙头企业不断提升装备水平,提高超硬材料品级,增加品种,形成完整的材料品系,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围绕集成电路、汽车、家电等行业,积极开发精密高效的功能性超硬材料制品。

  提升轻型合金材料规模和档次。支持富士康AZ91、Z1300、FLE系列铝镁新型合金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以及金属制品模具的设计、制造,加快富士康(鹤壁)科技园镁合金新材料制造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低成本、短流程镁铸轧板生产及其后续加工技术装备研发,并与国际国内汽车配件供应商联合,推动镁合金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以镁板带、镁压铸件、镁轮彀等汽车配件企业为重点,充分发挥省内科研、生产、应用等资源优势,组建汽车用镁合金应用联盟。

  积极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着力提升高性能纤维规模化制备水平,推动特种纤维开发及产业化。初步建立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体系,使碳纤维的工业应用市场初具规模。聚丙烯腈原丝、高强型碳纤维产品质量接近国际水平。重点推进河南煤化集团永煤碳纤维有限公司千吨级GQ4522级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产业化及复合材料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支持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升尼龙66盐及工程塑料、高性能工业丝规模和技术水平,打造世界一流的尼龙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4.新能源。坚持创新引领、市场导向、示范带动,着力推进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国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实现产业规模和技术工艺水平同步提升。推进实施8个重点项目,积极培育建设洛阳、安阳等光伏产业集群,许昌风电装备产业集群,南阳、濮阳、新乡等生物质能产业集群。

  推动光伏产品研发及示范应用。支持多晶硅、硅锭/硅棒、硅片、电池及组件、薄膜电池关键生产设备研发与产业化,加强本地化设备应用,支持低成本、高转换率和长寿命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研发及产业化,推动硅基薄膜、铜铟镓硒薄膜等电池技术进步及产业化进程,提高薄膜电池的转换效率。推动郑州、开封、濮阳、南阳、安阳等5市创建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市,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小区、城市路灯照明、城市景观以及通讯基站、交通信号灯等领域推广分布式光伏电源。以郑州航空港区为平台,建设光伏研发和应用示范区,带动我省光伏产业升级和市场应用。推进洛阳国家级光伏制造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河南中能光伏建设有限公司光伏发电项目和洛阳中硅高科2000吨电子级多晶硅项目稳定连续生产。

  加快发展风电装备。以风电整机装备制造为重点,着重发展风电叶片、轴承及主轴、风电制动器、风塔、大功率风电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和总装,研发电气变桨、整机控制、安全链保护控制及变流器系统等具有冗余结构及方便的在线更换技术。推动集群发展,加快许昌整机装备、南阳发电机、洛阳轴承、郑州齿轮箱、焦作叶片等五大风电产业基地建设。

  推进生物质能源示范应用。以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财鑫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重点推进秸秆和非主粮生产纤维乙醇及化工醇产业化生产,建设生物质能源示范工程,加快秸秆、沼气、垃圾等生物质发电产业化发展,推动生物柴油、生物质压块及生物质气化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南阳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周口生物质能产业化示范基地。

  (三)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传统支柱产业体量大、占比高、困难多,是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的难点。坚持运用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手段,积极化解电解铝、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矛盾,重点发展终高端铝、特种钢、高端石化、精细化工等精深加工产品,推进轻纺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集群化发展。2015年全省冶金、建材、化工、轻纺产业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9200亿元、8300亿元、5750亿元、6750亿元。

  1.冶金。有色工业坚持推进煤电铝一体化建设,稳定氧化铝生产,推动电解铝企业脱困,高端化和终端化发展铝精深加工;积极发展重金属产业,有序发展钨钼产业,加速发展镁及镁合金产业,继续保持全国有色金属大省地位。钢铁工业坚持以降本增效、优化产品结构、整合重组为重点,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实施97个重点项目,2015年力争规模以上冶金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200亿元,同比增长9.4%;培育建设洛阳、三门峡铝精深加工和安阳、济源服务型钢铁以及三门峡黄金深加工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安、巩义等9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加快提升铝精深加工水平。研究落实我省支持骨干电解铝企业的电力、金融等政策措施,加大对铝精深加工、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等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电解铝、铝加工一体化发展。加大优势铝加工企业引进力度,扩大轨道交通、汽车、包装等领域中高端铝制品规模,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推动铝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重点推进中孚实业公司、万基控股公司、明泰铝业公司等重点企业的高端铝加工项目建设,不断提高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推广完善新型结构电解槽、低温低电压等新技术,持续强化节能减排,保持国内技术指标领先地位。通过低品位选矿、外部资源开发以及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降低氧化铝生产成本,保障现有1200万吨产能正常运行。

  持续推进钢铁企业优化升级。提高深加工产品质量和比例,提升产品附加值,重点支持安阳钢铁集团公司一期年产120万吨冷轧工程建设项目,支持以长葛鑫金汇不锈钢产业有限公司为核心的不锈钢产业集群发展,支持安钢集团闽源特钢有限公司金属镍及镍基合金系列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围绕钢铁工业供应链、资源链、技术链,着力打造多元产业优势,重点支持安阳钢铁集团郑东新区科技服务综合体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服务型钢铁企业,通过建立钢材服务中心、建立涵盖上下游的战略同盟、发展电子商务等手段,推动钢铁企业由钢铁生产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变。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提高我省钢铁产业集中度,形成具有较强区域市场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集团。

  有序发展其他有色金属产业。积极开发短流程铅合金生产技术工艺,加快铅锌产品深加工及产业化,加强多种金属综合回收,提高有价金属的覆盖率和回收率。坚持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再生铅的生产应用,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快建设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市场前景好的钨钼产业项目,打造国内钨钼新材料产业基地。扩大镁合金型材和铸件产品的精密化和系列化生产规模,培育发展河南镁业集团、鹤壁地恩地公司、洛阳铜麒镁业公司、河南明镁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镁制品企业。加快推进洛铜集团建设年产1万吨镁加工材和3万吨铜加工材生产线建设。

  2.建材。坚持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新兴建材,扩大中高端和深加工产品规模;严格控制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整合重组,实现建材全行业绿色发展。推进实施95个重点项目,2015年力争规模以上建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300亿元,同比增长13.3%。

  加快提升水泥产业。利用能耗、环保新标准和差别电价等措施,倒逼过剩产能退出市场,淘汰达不到环保标准的粉磨站和日产3000吨及以下水泥熟料生产线。严禁水泥等行业新增产能,确有必要建设的水泥熟料项目,必须等量或减量置换现有产能。推进水泥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强强联合、区域整合,推动天瑞集团等省内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产能集中区域熟料生产企业。支持上下游关联企业联合重组,延伸水泥产业链,有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规范有序的发展格局。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和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新兴建材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轻质、安全、可循环利用的新型绿色建材和高附加值的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大幅提高新兴产业在建材工业中的比重。以推广建筑产业现代化为契机,引导省内规模较大、技术能力较强的构件、商品混凝土和传统建材等企业向以建筑产业现代化为特点的部品生产企业转型。制定河南省建筑产业化通用部品标准,规范部品的设计与生产,在模数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实现建筑部品的通用化。加快河南省德嘉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SW(喷射混凝土夹芯墙)建筑体系建设项目、河南联伟科技有限公司年产轻质环保节能墙板及系列产品项目建设。

  改造提升建材传统产业。进一步提升高性能水泥基材料及制品、平板玻璃深加工制品和先进耐火材料的比重,巩固传统建材行业的竞争优势。加快焦作市强耐建材有限公司年产30万平方米自保温混凝土加气块项目、洛阳兰迪玻璃机器有限公司新型中空玻璃产品及设备产业化项目、中钢集团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节能环保新材料项目、河南晋成陶瓷有限公司年产6000万平方米高档干压陶瓷砖生产线二期工程项目建设。

  3.化工。坚持以转型升级为核心,着力打造芳烃烯烃深加工、甲醇下游深加工、盐化工深加工、氨加工四大产业链,扩大高端石化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规模,优化化工园区布局,形成产业集聚、绿色发展新格局。推进实施125个重点项目,2015年力争规模以上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750亿元,同比增长7.8%,培育建设洛阳、濮阳石油煤盐联合化工千亿级产业集群,洛阳石化、鹤壁宝山、驻马店等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按照“甲醇—烯烃—烯烃下游产品”发展路线,大力实施大型甲醇、煤制乙二醇、1.4—丁二醇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保障稳定、长周期、有效益运行,加快发展延伸产业链的PX(对二甲苯)、PTA(精对苯二甲酸)子产业和聚酯深加工产品,推动甲醇下游产品多元化发展。重点开拓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拉长乙二醇、1.4—丁二醇、甲醛等产业链,向聚酯类化工新材料方向扩展延伸,满足市场对新材料产品的需求。

  提高盐化工产业竞争力。扩大特种专用型PVC(聚氯乙烯)、氯化聚合物、含氯精细化学品、加氢产品和耗碱产品规模,推动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烧碱装置。加大干法乙炔和低汞催化剂推广应用力度,推进电石乙炔法聚氯乙烯清洁化生产。重点推动氯化聚乙烯、聚氯乙烯糊树脂、绿色制冷剂等高端氯产品引进、开发和产业化生产。

  加快石油化工产业发展。依托洛阳、濮阳、南阳石化产业优势,依托原油炼制—清洁油品、有机原料—合成材料、特种石蜡等三大产业链,加强烯烃、烷烃、芳烃等下游产品深度开发,积极发展国内缺口较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基础有机化工原料和高端有机化工产品,提高石化产业竞争力。推进洛阳炼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20万吨碳四深加工质量升级项目、濮阳惠成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顺酐酸酐衍生物项目建设。

  提高农用化工发展水平。推进氮肥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健全氮肥—复合、混配肥料等产业链。推进省内外煤炭企业整合化肥企业,实现原料煤的本地化、多元化供应,建设百万吨级化肥基地。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通过采用“气化岛”模式,实施天然气原料替代工程,加快原料路线改造进程。加快复混肥行业的产业整合,推进河南晋开化工投资控股集团百万吨液体肥料及60万吨复合肥、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年产120万吨硝基复合肥等项目建设,打造全国知名的化肥品牌和化肥企业。

  扩大精细化工产品规模。加快发展水性涂料、光固化涂料,高档汽车涂料、节能建筑涂料,重视与军工、船舶、航空航天、汽车、机械装备、高铁、城市地铁等产业配套的高档新产品开发。鼓励发展无内胎、宽断面全钢子午胎及高性能、绿色环保半钢子午胎、飞机轮胎、农业子午线轮胎等品种,提升轮胎产品档次。推进开封市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示范项目、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000吨含氟精细化学品项目建设。

  4.轻纺。坚持以技改升级、壮大规模为重点,着力推进皮革、棉纺织、造纸等传统产业清洁化改造,加快包装印刷、电动自行车等行业集群化发展。推进实施122个重点项目,2015年力争规模以上轻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750亿元,同比增长11.6%;培育建设新野、偃师、平舆等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推进棉纺织行业改造升级。以提纺扩织为重点,加快棉纺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非棉纤维使用率,提高精梳纱和色织纱比重;积极引进先进机织和针织企业,推动棉纺企业延伸链条,扩大面料生产规模。重点建设周口、许昌、南阳等百亿级纺织产业集群。重点支持江苏鸿闽年产60万锭精纺纱项目、河南东利染整有限公司年产印染9000万米功能性面料项目、新野鹏升纺织有限公司迁扩建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形成高品质、差别化的发展格局。破解印染行业瓶颈,出台产业布局优化意见,实施环保“等量替代”或“减量替代”政策,合理布局一批高水平印染项目,加快安阳河南凤竹纺织公司10万吨针织面料染整项目、周口河南东利染整有限公司1.2亿米高档印染项目等建设进度,加快棉纺产业链综合能力提升。

  提高造纸行业综合利用水平。以江河纸业公司等为重点,积极开展造纸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开发推广先进造纸设备,推动造纸工业基础能力提升。鼓励发展高效绿色秸秆造纸新技术,积极发展高档文化纸、生活用纸、特种纸等高附加值产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推动箱板纸企业与下游用户合作,扩大纸包装等终端产品规模,加快由原纸生产向纸制品生产转型。重点建设灏宇纸品、海天高档包装纸等一批亿元以上重大项目。

  提升包装印刷产业发展水平。重点发展环保、绿色、轻便化和系列化包装印刷产品,重点支持新乡中原印刷包装产业园、新郑中国包装产业基地、武陟创意印刷包装产业园、中牟创意印刷文化产业园、信阳云龙茶包装产业园等建设。

  推进电动自行车发展。发展舒适、轻便、安全的中高端产品,优先发展新型动力电池、新型电机、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配套部件,促进复合材料、轻合金、低合金钢等新材料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生产中的应用。支持爱玛公司、泰丰公司、力之星公司、金彭车业公司等电动车知名企业做大做强,将洛阳、安阳、新乡、商丘打造成国家重点电动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电动车研发、生产和物流中心。

  (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度高、融合性强,和制造业发展息息相关,是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的催化剂和倍增器。围绕产业融合、创新商业模式,重点发展软件服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和服务外包。

  1.软件服务。推广应用工业软件特别是嵌入式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推出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10款工业软件和10个典型行业解决方案。鼓励大型制造业企业软件开发和信息化部门剥离,成立专业化公司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年内完成3—4家企业剥离工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支持联合创建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建设4—5家省级软件工程中心。支持郑州创建国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示范基地,引导其他省辖市开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特色园区建设。

  2.信息服务。加快省级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建设,面向产业集聚区和工业企业提供技术标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工作流程等方面的工业软件服务和行业资源库,力争国家试点平台企业用户超过5000家、省级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10个,第三方云服务平台和供应链云服务平台上线应用。促进我省云计算创新发展,积极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增强云计算服务能力,提升云计算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大数据开发和利用,加快统筹建设云计算园区和数据中心等。在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行业,依托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开展“数字化车间”建设活动,制定“数字化车间”建设内容和标准,重点推动机械加工、钣金、焊接、锻压等生产装备信息化改造,推广数控技术、传感器技术、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开展“智能工厂”试点。继续开展企业信息化水平评测,完善河南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测服务平台。依托电信运营商,继续开展中小企业“数字企业(智慧企业)”建设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网络基础设施和经营、管理环节信息化应用服务。

  3.电子商务。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鼓励工业企业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发展行业、区域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传统企业和电商企业系列对接活动。按照“线上线下融合、全方位支撑配套、境内外市场同步拓展”模式,在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举办现场对接会、网商培训会、网络交易会,突出涉农电商、跨境电商应用,推动骨干电商平台、网商网店、传统企业参与,力争2015年活动覆盖全部省辖市。以郑东新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河南省电子商务产业园、河南省网商园、国家安阳工业电子商务区域为重点,引导省内外知名电商企业入驻,初步形成涵盖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代运营服务和专业服务的电子商务集聚发展态势,力争到2015年年底,郑东新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河南省电子商务产业园入驻电商企业达到100家,河南省网商园入驻电商企业达到50家。推动电子商务与物流业有机结合,提高现代物流服务制造业水平。

  4.工业设计。引导大型工业企业建设内部工业设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剥离设计服务业务,成立独立工业设计企业,鼓励建设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一批工业设计示范企业,推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工业设计产品。举办工业设计大赛,构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提升工业设计创新水平,推动制定设计行业标准,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大力推动工业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设计成果与企业对接。推动郑州市金水区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和创新设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5.服务外包。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抓好服务外包示范工程,积极支持郑州、洛阳建设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力争取得突破。培育认定一批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示范园区、基地。争取通过3年努力,以郑州、洛阳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依托,培育5—10家创新能力强、集成服务水平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服务外包中小型企业。促进服务外包企业集中布局、集群发展,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加快研究制定我省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三、主要措施

  (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发展方向,加快科技创新,强化核心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推动重点领域创新。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行动计划,重点在智能装备、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型功能材料等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编制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启动实施40项重大科技专项,新建10—15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10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构建10条创新链条,突破一批支撑全产业链条发展的关键技术,实现补链、延链、强链,提升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培育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大力发展企业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新建100家左右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新培育50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和200家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研究制定促进其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以上,创建苗圃、专业创新服务平台10个以上、创业孵化示范园区1—2家,新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4000家。

  (二)大力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发挥技术改造“短平快”的特点,持续精准发力,调整优化存量,激发企业活力,不断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明确基本思路。依托现有企业,从市场需求出发,坚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实行全方位的技术改造,促进企业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通过聚焦产品抓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聚焦基础抓强基工程和平台建设,聚焦装备抓信息化改造和智能化改造,聚焦能效抓节能降耗和提质增效,逐步实现由单纯设备更新为主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集成创新改造转变,由单一生产制造环节改造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生产全流程改造转变,由单个企业改造向产业链协同改造、集聚集群发展转变。

  加强政策引导。发布技术改造导向目录,研究编制技术改造重点产业、重要领域和重大项目导向计划,科学引导技术改造投资方向。下放技术改造项目备案权限,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基础上,改造升级项目备案系统,将技术改造项目备案权限进一步下放至县(市、区),市级进行监督管理。落实减负和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关于减轻企业负担的各项政策规定,编制出台我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实施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进一步落实现行进项税抵扣、关税减免、增值税免征等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三)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瞄准主导产业集群,强化针对性、选择性承接,突出专业化、产业链集群式引进,推动终端产业产品向上游延伸、基础工业向下游延伸,提升产业集群链式发展水平。

  实施精准对接。着眼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终端强化选择性承接,制定制造业承接产业指导目录,着力招大引强,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引导各地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搭建省内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充分发挥我省驻境内外经贸机构优势,积极“走出去”,主动“请进来”,促进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良性互动、精准对接。

  开展国内外对接活动。重点围绕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京津地区、珠三角地区和闽东南地区等4个发达区域,谋划举办承接产业转移专题对接活动,推动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依托第九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国际性经贸活动,利用我省赴境内外组织的招商引资项目洽谈对接活动平台,结合组团参加境外国际化知名展会,有选择、有重点地谋划组织境外专题对接活动,加快推动国际合作交流。谋划举办民营企业河南行活动,积极“请进来”开展洽谈对接。

  提高项目履约率。加强顶层设计,注重过程管理,强化组织协调,提高项目谋划、对接、签约、落地、投产、达产达效等全程跟踪服务水平。建立签约项目进展情况台账,动态管理,跟踪问效,积极推进在谈项目加快签约落地,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在建项目尽快竣工投产。认定一批产业转移示范项目,组织观摩交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四)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快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集成应用,推动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装备制造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及全流程集成。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在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行业,推广数控技术、传感器技术、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加快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培育30个左右“数字化车间”。选择钢铁、石化、纺织、轻工等领域开展智能工厂应用示范,培育3—5个“智能工厂”。继续开展中小企业“数字企业”(智慧企业)建设活动。力争2015年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50%以上。

  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加快国家和省级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建设,鼓励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为工业云提供存储和分析服务,加快工业大数据开发利用。支持企业积极发展在线监控诊断、融资租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务。深化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推动开展工业电子商务行业和区域试点,建设20个电子商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做好“两化”融合示范推广工作。做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完成14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贯标工作,总结贯标示范企业经验做法,强化宣传培训,开展应用推广。培育一批工业企业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继续开展企业信息化水平评测,力争完成100家工业企业评测和定级工作。

  (五)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推广低碳技术,推行清洁生产,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实现工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推进节能降耗。组织推广列入《先进节能技术装备产品目录》和《河南省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推广目录》的先进适用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成果。开展工业节能产品认定和组织推广工作。严格执行《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第二、三批)》,加快淘汰低效电机,大力开发和推广高效电机产品,扩大高效电机市场份额,提升电机能效水平,促进电机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清洁生产。组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制定《河南省重污染天气重点排污企业限产减排实施方案》,加快提升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水平。开展焦化、煤化工、工业窑炉、锅炉等高效清洁用煤重点技术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减少煤炭使用量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在重点行业,组织实施天能集团(濮阳)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无害化年处理10万吨废旧铅蓄电池再生铅与铅合金应用、河南巨龙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000吨苏氨酸生物工程等一批工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在有色、石化、化工、建材、医药、造纸等行业,认定一批省级工业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和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通过建设工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和培育示范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工业清洁发展。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机电产品再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旧电机、内燃机、轴承、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以洛阳轴承、郑州煤矿机械、南阳发动机再制造为示范,力争培育新的机电再制造企业,推动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装备,加快淘汰钢铁、造纸等高耗水行业落后水工艺装备。按照重点行业用水效率标杆企业和标杆指标,深入推进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按照“消化一批、整合一批、转移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继续做好国家规定行业的按规模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完成“十二五”计划内的淘汰任务。研究我省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的长效机制,做好重点行业的产能置换工作,提高落后产能企业和项目使用能源、资源、环境、土地的成本,倒逼过剩产能退出市场。

  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等重点用能行业建设一批能源管理中心示范工程,带动工业企业加强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2015年计划建成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昊华宇航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骏化发展有限公司等15个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

  实施高风险污染物削减替代工程。组织实施河南省高风险污染物削减实施计划,调查掌握全省涉汞、涉铅和高毒农药生产企业的生产和排放现状。组织指导河南科强电器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神马氯碱发展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实施汞削减清洁生产工程,天能集团(河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河南金利金铅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实施铅削减清洁生产工程,周口市红旗农药有限公司、河南中天恒信生物化学科技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实施高毒农药替代清洁生产工程。

  (六)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发展壮大特色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发挥国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

  培育“百千万”亿级产业集群。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坚持龙头带动、集群引进、价值链提升和品牌创建,推动省辖市培育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县(市、区)集中发展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形态新、带动作用大的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上下链接、横向联合、特色发展、错位竞争、绿色安全的区域工业经济新形态,培育新的增长极。

  加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提升示范基地创建标准,结合产业政策要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细化有关产业升级、“两化”融合、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军民结合、环保设施、节能减排、效率效益、安全生产、区域品牌发展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标准。严格标准,量化考核,提高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申报门槛、发展质量和建设水平,切实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启动第三批国家级、第三批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复核工作。2015年力争再新创建1家国家级、3—5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比达到基地全部销售收入的65%以上。

  (七)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加强发展指导,优化发展环境,突出创新引领,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全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继续组织实施中小企业“百千万”成长工程,调整充实企业名单,制定出台支持中小企业“百千万”成长工程的政策措施。继续开展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工作,争取到2015年年底,培育和创建4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组织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行动,加快培育一批年营销额超亿元的“科技小巨人”。启动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产品认定工作,鼓励引导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鼓励科技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活动。强化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战略合作。联合北京大学等教育、科研机构,开展创业训练营活动,以高校为平台,调动科研、教育、校友等多方资源,形成创业教育、创业研究、创业孵化、创业基金四位一体创新扶持计划,提高我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能力。支持开展“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暨河南省科技创业雏鹰大赛”系列活动。

  推进企业家素质提升。继续做好北京理工大学领军人才二期培训工作,做好2014—2015年度第三期企业家选拔培训工作,力争再培训80人。开展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培训、河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业务培训、河南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培训等系列培训活动。组织开展2015年全国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指导河南省中小企业在线公司做好网络远程培训工作,丰富网络课堂学习课件,力争全年培训1万人次以上。指导联合社会组织和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领军人才、经营管理骨干人才、中层管理人才培训工作,力争全年培训3万人次以上。

  进一步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我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项目,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融资服务、管理咨询、法律服务、创业辅导、技术创新等多元化服务。推动成立河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联合会,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引领更多的社会机构为我省中小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启动中小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以省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为依托,探索建立我省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档案,规范信用管理制度,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提高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水平。

  进一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继续推动我省中小企业积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进一步完善政银企贷款对接机制。开展第三届全省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接活动。指导河南省中小企业网络融资服务平台完善运作机制,实现常态化服务和一站式服务,创新服务方式,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和成功率。继续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继续组织省内优秀中小企业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鼓励指导各省辖市开展各种形式的展销、展会活动,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各种全国或国际性博览会。

  四、保障机制

  (一)健全工作机制。省企业服务活动办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协调服务工作机制,强化组织协调,加强服务指导,切实做好工作方案实施和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要把重点产业发展、重点项目推进纳入年度工作重点,细化工作方案,抓好贯彻落实。各有关行业协会、学会、产业联盟等中介组织要切实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服务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

  (二)加强政策支持。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落实豫政〔2014〕87号文件。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要结合本地产业的不同特点,认真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在重点企业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关键技术研发、要素资源配置、企业战略重组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引导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重点产业发展项目的信贷投入,鼓励各地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支持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

  (三)突出项目带动。省企业服务活动办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完善重点项目库,动态调整,滚动实施,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达效一批的良性循环。省、市、县三级联动,各负其责,合力推动。建立项目监测季报制度,加强项目监测,及时、全面、准确掌握项目进展情况。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根据项目来源分工负责、共同推动,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地重点项目推进开展协调服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按时建成、如期达产。

  (四)强化企业服务。继续完善企业服务直通车、首席服务员等制度,实现企业服务抓常、抓细、抓长。围绕促进企业市场开拓、缓解融资难题、提升创新能力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举办产销对接、银企对接、用工对接、产学研对接等专题对接活动,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发挥高校、科研机构资源优势,加强科技攻关,加快人才培养,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撑。

  附件:2015年重点产业重点项目表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