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发文字号 焦政〔2021〕8号 发布时间 2021年07月09日 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07-09 17:05 来源:焦作市人民政府

焦政〔 2021 〕 8 号

焦作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〇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 要》已经焦作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1 年 6 月 2 日

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〇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焦作市委关于制定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〇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 “ 十四五 ” 时期 全市战略意图 和政府工作重点, 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统筹重大战略和重大举措时空安排,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站上新时代新起点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城市、打造“精致城市、品质焦作”、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的关键时期。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开创现代化焦作建设新局面。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焦作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五年,是新发展理念全面践行、高质量发展实现突破的五年,同时也是转型发展最快、改革创新力度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管党治党最严、务实重干氛围最浓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决落 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 项决策部署,围绕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城市、打造 “精致城市、品质焦作”、努力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出重彩更精彩的发展定位,在抓大事谋长远中积势蓄势,在解难题攻难关中砥砺奋进,“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特别是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郑州大都市区门户城市、中原城市群和豫晋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郑洛“双圈”联动优先发展区、“两山两拳”区域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带的确立,焦作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综合实力持续攀升。 地区生产总值迈上 2000 亿元台阶,人均 GDP 接近 1 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 150 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2812 7 元。郑云高速、焦郑黄河大桥、太焦高铁、中原路、火车站南广场(南站房)、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带、大沙河带状水生态公园等重大工程建成投用,焦作直达上海、深圳高铁开通运行,孟州至偃师黄河大桥、国道 207 焦温快速通道、东海大道、南水北调第一楼等项目扎实推进,六县(市)县城扩容提质顺利实施,城市首位度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焦作综合经济竞争力全省排名第三、可持续竞争力排名第四。 2018 年度、 2019 年度连续两年获评全省经济社会高质 量发展 考核先进市,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两次受到国务院大督查激励表彰。

结构转型步伐加快。坚定不移调结构、促转型,以大企业集团培育牵引工业转型,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促进服务业转型,以 “两牛”产业发展带动农业转型,产业结构由 7 ∶ 58.9 ∶ 34.1 优化为 7.4 ∶ 42 ∶ 50.6 ,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工业转型深入推进,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等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三大改造”、“四绿”创建、产业集聚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佰利联并购四川龙蟒,中内配牵手德国莱茵金属集团,多氟多与云天化合作,全市超 100 亿元、超 50 亿元企业集团分别达 4 家、 7 家,获批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焦作文化大典》出版发行,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两山两拳”上升为省级重大布局,新增 2 个 AAAA 级景区,全市旅游综合收入突破 400 亿元,获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农业高产高效,粮食总产量连续六年稳定在 200 万吨以上,夏粮单产保持全省第一、全国领先,麦种繁育稳定在 100 万亩以上,小麦高产创建全国领先,被命名为中国优质小麦之都、认定为怀药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集群数量均居全省前列,成功创建温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创新实力大幅提升。 “三新一高”经济蓬勃发展,“引才聚焦”、院(校)地科技合作洽谈会带动创新创业蔚然成风,与华为等实现战略合作,浪潮、蛮蛮云中心、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中原工业设计城、地理信息产业园等“竖起来”的科技产业园建成投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焦作数字经济产业园等获批建设,“ 5G ”应用场景加速渗透,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88 家,万人专利拥有量达 6.38 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 54.5% ,成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建设试点城市、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城市、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

改革开放活力迸发。连续五年对标先进地区大学习,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思路创新、标准提升、发展突破。党政机构改革顺利完成,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奖催生智慧金服平台、企业纾困 360 平台、 “两定制兜底线”健康扶贫、“ 334 ”楼院协商治理、“党群 360 工作法 ”、“双联暖民”基层治理等叫响全国的焦作模式,成功创建国家级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入选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城市,荣膺中部崛起最佳营商环境城市称号。豫商大会、“一赛一节”全方位展示对外形象,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河南德众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平台积蓄开放势能,焦作西部产业集聚区入选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全市进出口总额和对外开放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郑洛“双圈”联动优先发展区建设进程加快,与佛山、扬州、楚雄等缔结友好城市,与全球 170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区域交流合作不断拓展深化。

城乡品质显著提升。 中心城区、县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 “四级联动”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加快构建, 2020 年城镇化率 达 6 3 % 。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国字号荣誉花落焦作 。县域高质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9 年六县(市 ) 经济社会 高质量 发展 考核全部进入全省 30 强,孟州被评为全省践行县域治理 “三起来”示范县(市),修武、 博爱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累计创建 “四好农村路” 6782 公里,创成 1 个全国示范县、 3 个省级示范县。全市卫生厕所累计达 46.26 万户 、 普及率达 88.9% ,孟州改厕治污 典型做法 在全国 推介 。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亮点频现,城乡环卫、污水处理、供水、供气一体化加快推进。

生态文明持续向好。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全面加强,百里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廊道、 北部生态新城加快建设 ,北山生态环境立法保护,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117.8 平方公里,入选全国 “城市双修”试点市、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全国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国土绿化提质加速,高速和干线公路实现绿色廊道全覆盖,沁泉湖公园、苏蔺体育公园以及 60 余个街心公园、口袋公园建成开放,大沙河、南水北调绿化带成为焦作城区的靓丽新名片,全市累计培育森林资源 96.66 万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 15.05 平方米, 公园城市的目标变为现实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全市清洁取暖率达 93% , PM 2.5 、 PM 10 平均浓度连续五年 “双下降”。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190 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 , 现行标准下 10.73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 民生幸福工程深入实施 , 累计民生支出达 1047 亿元 。 城镇累计新增就业 40.2 万人,提前超额完成目标。全域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 市 ) 区 , 清华北大录取人数逐年增多 , 职业教育园区实现规模化发展 。 市域综合医改试点市建设大力推进 , 县域二甲医院实现全覆盖 , 中心城区建成 “ 15 分钟医疗服务圈 ”。 建成医养中心 47 家 , 实现城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全覆盖 、 农村幸福院千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 , 被评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综合考评验收优秀地区 。 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主体建成 , 大运河遗址保护利用扎实推进 , 成功举办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暨云台山旅游节 , 成功创建全省首批全民健身示范城市 。 改造提升老旧小区 859 个, 中心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 90.3% , 162 万居民吃上丹江水。金融、地方政府债务等风险有效化解,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扫黑除恶专项斗 争 战果突出,法治焦作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成效显著,公众安全感和政法机关执法工作满意度均居全省前列 , 连续四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优秀省辖市。 “ 焦作有爱 ” 服务等活动持续开展 , 民族团结 “ 邘 新社亲 ” 经验深入推广 。 军民融合鱼水情深 ,第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 , 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高 ,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 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 》 显示 , 2018 年 、 2019 年 我市城市宜居和获得感指数分别居全省第一位 、 第二位 。

管党治党坚决有力 。 坚持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 , 党内学习教育深入扎实 , “ 五种学习方式 ” 深化运用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焦作全面贯彻 、 深入人心 、 落地生根 。 大抓基层基础 , “ 五比五不比 ” 导向鲜明 , 焦裕禄同志 “ 三股劲 ”、 南水北调焦作精神等持续弘扬 , 党建综合体建设 、 “ 三评 ” 活动等扎实推进 , 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体提升 , 基层组织全面进步 、 全面过硬 。 坚持一体推进 “ 三不 ”, 反腐败斗争保持高压态势 , 形式主义 、 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持续整治 , “ 以案促改 ” 与 “ 廉洁从家出发 ” 贯通发力 , 标本兼治综合效益更加显著 , 风清气正政治生态日益巩固。

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我们坚持党员干部带头、依靠群众、全面排查 、 堵塞漏洞 、 集中救治 , 把外防输入与内防反弹 、 常态化疫情防控与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有机结合 , 筑牢疫情防控 “ 怀川防线 ” ,扎实推进 “ 六稳 ”“ 六保 ”, 全面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 “ 双胜利 ”。 实践再次证明 , 党的领导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是我们最可靠的主心骨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具优越性 , 始终是抵御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 ; 怀川儿女秉承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 始终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 、 一往无前的硬核力量 。

五年砥砺奋进拼搏实干,五年夯实根基蓄势谋势,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奋斗目标聚焦到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城市、打造 “精致城市、品质焦作”上,把工作导向引领到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上,凝聚起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出重彩更精彩的强大合力。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干成了很多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干成了一些多年想干却干不了的要事,干成了一些常人认为做不到的难事,开创了焦作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崭新局面。 关键在于坚持政治统领、思想引领,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心走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关键在于坚持精致品质, 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一切围绕高质量发展,以制造业改造升级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夯实 “三农”根基,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带动生态文明建设,以改革开放创新联动蓄积发展势能。 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真心为老百姓着想,以实打实的工作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关键在于坚持大抓基层基础, 注重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强化基层组织,夯实基础工作,提升基本能力,打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关键在于坚持 “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的战天斗地精神, 科学对标对表,咬定发展不放松,敢啃最硬的骨头,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步一个脚印奋力攻坚。这五个关键是过去实践的有益探索,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 十三五 ” 规划 主要 目 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 年

基数

“ 十三五 ”

预期目标

“ 十三五 ”

执行情况

指标

属性

2020 年

年均

增长 (%)

2020 年

年均

增 长(%)

一、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960.4

9 左右

[ 6.7 ]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元 / 人 · 年

81895

122802.7

预计 90277

预期性

3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1880

14

[ 5.9 ]

预期性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599.8

1052.7

11

813.4

[ 11.4 ]

预期性

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115.1

169.1

8 左右

158.5

2.1

预期性

6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20.6

6

[ 3.3 ]

预期性

其中:出口

亿美元

14.8

19.8

6

[ 17.73 ]

7

使用外来资金

亿元

1357

1994

8

不再统计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境外)

亿美元

7.9

10

9.1

预期性

二、转型创新

8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

%

54.9

60 以上

6 3

预期性

9

中心城区 GDP 占全市 GDP 比重

%

22.2

25

[ 26.9 ]

预期性

10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

34.1

36

50.6

预期性

11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43.9

保持

增长

保持

增长

预期性

12

旅游综合收入相当于生产总值比重

%

15.14

17

预计 17

预期性

13

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

[ 1.66 ]

预期性

14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 万人

2.68

4

6.38

预期性

三、社会民生

1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

8.4

预期性

1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

6.4

预期性

17

城镇就业

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45

30 以上

40.2

预期性

登记失业率

%

3.97

4.5 以内

[ 2.87 ]

18

贫困发生率

%

< 0.5

0

约束性

19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85

95

95

预期性

20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4.1

95

95

预期性

21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2.04

94

94

预期性

22

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

0.5

5

5

约束性

23

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

5.8

保持

增长

保持

增长

约束性

24

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

6.13

保持

增长

保持

增长

约束性

25

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

30

40

40

约束性

26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9.6

100

100

约束性

27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8

99

99

约束性

2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

%

98.7

99

约束性

29

中心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

%

40

70

90.3

约束性

30

中心城区燃气普及率

%

94.2

97

98

约束性

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31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19.27

19.27

19.6

约束性

32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按省下达目标确定

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33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约束性

34

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约束性

35

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

立方米

约束性

36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648

0.66

0.66

约束性

37

森林

发展

森林覆盖率

%

30.92

35

35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503

600

600

38

主要污染物减少

化学需氧量

%

按省下达目标确定

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二氧化硫

%

氮氧化合物

%

氨氮

%

39

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47.4

65 以上

57.4

预期性

40

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

%

90.1

100

100

约束性

41

中心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3

98

100

约束性

42

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

%

40.01

42

42

约束性

注:因部分 2020 年统计基数尚未确定, [] 中数据为截至 2019 年数据

第二节 “ 十四五 ” 发展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 ,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 。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 继续发展具有很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 我省面临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 、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战略机遇 , 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 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 焦作和全国 、 全省一样 , 到了高质量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重要关口 , 到了可以大有作为 、 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出重彩更精彩的重要时期。必须科学研判我市发展的 “ 时 ” 与 “ 势 ” ,辩证把握前进路上的 “ 危 ” 与 “ 机 ” 。

从机遇和条件看, 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利于我市发挥豫西北、晋东南通道节点城市和物流门户的独特优势 , 打造中原城市群和豫晋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 国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有利于我市发挥生态功能突出、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宜居宜业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有利于我市发挥自身资源丰富 、 要素成本低 、 产业基础强的优势 ,抢抓 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次转移和新兴产业布局转移的机遇 ,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中原城市群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导区 。 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优化科教创新资源 布局, 有利于我市加快建设新兴科创名城 , 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 省委 、 省政府持续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我市作为全省唯一的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 “ 双圈 ” 叠合城市,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打造郑洛 “ 双圈 ” 联动优先发展区。

从困难和挑战看, 外部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创新驱动发展依然不足,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新旧动能转换任务依然艰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需要深化,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短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还不够充分,治理效能还有不少弱项。

综合研判, “ 十四五 ” 时期,我市处于重大战略叠加期、区域格局重塑期、动能转换加速期、产业转型优化期、城镇发展提质期、治理能力提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内在向上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内生动力、市场潜力和要素支撑能力依然强劲。面向未来,危中有机、变中有势,形势逼人、使命催人。只要我们胸怀 “ 两个大局 ” ,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一定能育先机、开新局,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开创现代化焦作建设新局面。

第二章 现代化强市新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河南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对河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这不仅体现了对河南发展的殷切期望,更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现代化焦作的科学指引,我们必须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坚定不移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 要 讲话和 指示批示精神 及党 中央 、国务院和 省委 、省政府 决策部 署在焦作落地见效。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城市为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全力打造“四城四区”,加快建设“精致城市、品质焦作”,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焦作开好局、起好步,争当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的主力军,谱写新时代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出重彩更精彩的绚丽篇章。

第二节 发展原则

——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牢政治方向。把党的领导作为推进新时代新发展的根本政治保障,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以党建高质量为发展高质量提供根本保证。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普惠共享。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

—— 坚持新发展理念,确保精致品质。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敢于向改革要活力、坚决破除一切体制机制障碍,善于向开放要空间、坚决破除一切隐形壁垒,勇于向创新要动力、坚决破除一切发展制约。

——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安全。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 坚持务实重干,强化担当作为。坚持整体工作上台阶、重点工作争一流、特色工作树形象,以 “ 功成不必在我 ” 的精神境界和 “ 功成必定有我 ” 的历史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第三节 发展定位

今后五年,我市要在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全面提升战略位势,在现代化进程中全面增强城市能级,立足打造 “ 四城四区 ” 发展定位,探索走好具有焦作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四城:

—— 中原城市群和豫晋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着眼对接国家战略、拓展区域和国际市场,打造高效流通链,构建连接南北、贯通豫晋的郑焦晋智慧物流走廊,建设具有高效要素资源配置力和竞争力的中原城市群和豫晋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在 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 中发挥更大作用。

—— 郑州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 加快郑焦一体化步伐,全面推进郑洛 “ 双圈 ” 联动优先发展区建设,融入 “ 四路协同 ”“ 五区联动 ” ,推进接轨世界、服务全国、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 内陆开放高地重要支撑区 建设,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力支撑,打造郑州 都市圈 的重要枢纽和门户。

—— 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依托太极、山水两大世界级文旅品牌,讲好黄河故事、传承黄河文化,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探索文旅新模式、拓展文旅新业态,促进文化旅游全产业链优化、全生态保护、全景式提升、全域式发展,打造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 宜居宜业生态文明城市。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全面营造优美生态环境、优良营商环境,健全创新平台、优化创业服务,加快布局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吸引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壮大特色创意产业,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协调互促的发展生态和现代城市品牌。

四区: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践行 “ 两山 ” 理念、沿黄生态保护和生态廊道建设上率先突破,在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 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区 上率先示范,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中率先探索,在发挥比较优势、走出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子上率先实践,在建设 “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中当好核心、作好示范。

—— 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深化推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一体化,高效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 建立健全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焦作经验。

—— 中原城市群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导区。以 “ 中原智造 ”“ 中原智能 ” 为引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以郑焦产业走廊建设为抓手,强化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区域联动、合作拉动,打造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的重要支点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引领。

—— 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顺应消费升级新导向,激活内需潜力 , 叫响 “ 世界太极城 · 中原养生地 ” 品牌 , 夯实康养基础产业 , 壮大智慧康养产业 , 全面建设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和中国中医药基地 , 打造高品质现代康养产业发展高地和典型样板 。

第四节 发展目标

2035 年远景目标。展望 2035 年,我市将围绕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出重彩更精彩,坚持 “ 两个高质量 ” ,基本建成 “ 六个焦作 ” 。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 。 思想政治统领更加有力 , 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全面形成 , 学的氛围 、 严的氛围、干的氛围更加浓厚。富裕焦作。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台阶,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焦作。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建成人才强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绿色焦作。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放焦作。融入共建 “ 一带一路 ” 水平大幅提升,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营商环境保持全省先进,黄河文化特别是太极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加广泛深远,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健康焦作。现代化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人人享有更高质量健康环境和更高水平健康保障,康养产业加快发展,全面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行为全面普及,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平安焦作。地方性法规更加完善,执法司法公信力显著增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更加浓厚,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法治焦作基本建成,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网络安靖全面实现。

“ 十四五 ”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 2035 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外部形势和发展条件,聚焦高质量、聚力现代化,今后五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 综合实力实现更大跨越。经济发展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迈上 3000 亿元新台阶,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 创新能力实现更大跃升。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投入强度逐年加大,高水平创新载体平台数量明显增多,院(校)地合作力度加大,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持续激发,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科研成果转化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

—— 改革开放实现更大进步。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更加健全,营商环境达到全省一流水平。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深度融入 “ 一带一路 ” ,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 乡村振兴实现更大突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 200 万吨以上,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种业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粮食高产创建保持全国领先,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面融合发展,农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

—— 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更大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更大进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突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流域水生态廊道、山地生态屏障、农田和城市生态系统加快形成,森林覆盖率达 35% 以上。

—— 民生福祉实现更大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新增就业 30 万人以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更加充分,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高。

—— 社会治理效能实现更大提升。法治焦作、平安焦作建设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行政效率、公信力和执法司法能力水平显著提升,防范应对处置灾害事故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基本形成,建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 十四五 ” 焦作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 指标

指 标

2025年目标

五年年均

增长或累计( % )

属性

一、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 )

6.5 左右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

> 6

预期性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 )

8 左右

预期性

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66

预期性

二、创新驱动

5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12

预期性

6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3

预期性

7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2.5 ]

预期性

三、民生福祉

8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

与经济增长

基本同步

预期性

9

城镇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30 以上]

预期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 % )

< 5.5

10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3

约束性

11

每千人口

卫生技术

人员数

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6

预期性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 4.3

12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

> 95

预期性

13

每千人口拥有 3 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4

预期性

14

人均预期寿命(岁)

[ 1 ]

预期性

四、绿色生态

1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 低 ( % )

按省下达

目标

约束性

1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按省下达

目标

约束性

17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 )

按省下达

目标

约束性

18

地表水 达到或好于 Ⅲ 类水体比例( % )

按省下达

目标

约束性

19

森林覆盖率( % )

35

约束性

五、安全保障

20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

≥ 200

约束 性

21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按省下达

目标

约束性

注:[]中数据为五年规划期累计数

第五节 空间发展 格局

坚持山水呼应、产城相生,功能协同、能级提升,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厚植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 “ 一核两圈三廊四带 ” 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核:焦作中心城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引领区,集中展现焦作城市风貌和核心功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城区,带动全域高质量发展。

两圈:焦修博武一体化拓展圈、温孟沁紧密辐射圈。坚持核心引领、层级拓展,以 提升焦作中心城区首位度为目标 ,打造深化中心城区与县域之间通勤圈便捷、产业圈链接、生活圈融合的焦修博武一体化拓展圈。围绕联动呼应、有机融合,以增强焦作中心城区辐射带动效应为重点,打造优势互补、互促共进、均衡协调的温孟沁紧密辐射圈。

三廊: 郑焦洛沿黄高质量发展走廊 、郑焦晋经济合作走廊、新焦济洛产业走廊。围绕建设郑洛 “ 双圈 ” 联动优先发展区,以全面融入国家战略全局和区域发展新格局为导向,深度对接融入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聚焦全球科技变革最前沿和产业发展新趋势,大力推进产业、企业和创新要素集聚融合,着力打造郑焦洛沿黄高质量发展走廊。坚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布局一体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资源配置一体化,协同创新攻关高质量发展一体化,科创要素按市场配置要求自由流动一体化,深化国家自创区、高新区、自贸区三区联动发展,积极打造郑焦晋经济合作走廊。聚焦能级提升,立足洛阳、焦作制造业发展特色优势,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培育新型先进制造产业体系,聚力打造新焦济洛产业走廊。

四带:南太行生态旅游带、黄河生态文化带、 南水北调生态休闲带 大沙河生态活力带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为重点,联接修武、沁阳、博爱,打造南太行生态旅游带。以武陟、温县、孟州为桥头堡和主阵地,加快绿色经济先行先试,打造黄河生态文化带。突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穿越中心城区的特色,打造以绿为基、以水为魂、以文为脉的南水北调生态休闲带。围绕提升焦作城区生态品质和滨水品位, 打造 林水相映、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大沙河生态活力带。

第三章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打造中部地区科创名城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市,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科技与产业融合、科技与美好生活需要融合,着力建设 在 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高地,打造中部地区新兴科创名城。

第一节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强化要素集聚、资源共享、载体联动,引进培育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融入 郑洛新 国家 自主创新示范区 ,壮大多层次科技创新载体,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引育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为导向,大力引进全球研发资源,依托中韩、中德等国际合作园区,鼓励和支持高校、研究院所、本地企业与海外创新主体深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组织企业申报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支持企业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围绕重点发展产业,实施一批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研发成果。实施新材料、车联网、智慧农业、生物医药、运动健康五大创新中心建设行动。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我市布局,推动具备条件的创新平台和实验室晋升为国家级、省级。推动氟基功能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上升为国家级中心。推进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建设国内一流开放性公共研发平台,支持河南理工大学等本地高校院所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实验室,支持建设健康元生物医药研究院。大力发展 “ 三室经济 ” ,打造 “ 竖起来 ” 的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一批起点高、范围广、辐射强的国内一流开放性公共研发平台。到 2025 年,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 1 — 2 个,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0 个以上,建成科技产业综合体 20 个以上,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机构 20 家以上。

积极融入郑洛新 国家 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动 我市 在科技人才、科技投入、科技管理等方面与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无缝接轨,力争由辐射区上升为示范区。依托焦作国家高新区、孟州省级高新区,积极对接 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打造郑焦科创走廊、洛焦科创走廊。依托 我市 优势产业,与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主体共建集技术研发中试、技术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孵化、科技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 “ 产业 — 技术 ” 创新网络,推动形成分工合理、错位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拓展建设多层次科技创新载体。推动焦作国家高新区创新提质发展,健全高新技术成果产出、转化和产业化机制,打造若干创新型特色园区。围绕建设开放创新技术转移集聚区、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区和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打造以 “ 三新一高 ” 产业为主导 , 创新引领、人才集聚、生态优良的创新型科技园区,到 2025 年,高新区综合实力跻身全国 100 强。支持孟州省级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支持武陟等产业集聚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实施 我市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分区优化工程,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深入开展院(校)地科技合作。启动实施 “ 名校名院名所 焦作 ” 建设工程,推动国内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在 我市 设立或共建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组织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申报和实施国家、省、市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承担或参与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推进企业与中科院相关科研所、北京高校联盟成员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常态化开展院(校)地科技合作及洽谈对接活动。

第二节 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围绕企业自主创新水平提升、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等核心任务,着力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完善落实企业研发财政补助、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技术转让税收优惠、创新产品政府优先采购等普惠性政策,深化落实科技创新券制度,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投入成本。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 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 、以 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围绕工业 “ 四基 ” 开展技术攻关。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健全企业家培训体系,实施民营经济 “ 两个健康 ” 行动,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壮大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委托开发和购买知识产权等方式提升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力度,打造一批科技 “ 小巨人 ” 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强企行动,加强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为科技企业上市开辟绿色通道,做大做强焦作科技上市板块。深入开展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扶持体系,加快形成以创新龙头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到 2025 年,培育技术品牌全国领先、拥有行业 “ 单打冠军 ” 实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50 家、拥有 10 件以上专利的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20 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450 家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500 家。

第三节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坚持市场导向、精准对接,协同部署产业链和创新链,畅通价值链跃升的关键环节,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实施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工程。开展重大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安排资金链,在钛锆材料、原料药、膜材料、大数据等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实施产业技术创新重大专项,重点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创新产品。到 2025 年,突破 100 项重大关键技术瓶颈,研制 50 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创新产品,转化 50 项高新技术成果,培育 180 个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人才团队。

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焦作区域中心,打造辐射豫西北 、 晋东南的区域技术转移中心。落实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 “ 三权改革 ” 政策,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探索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科技保险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到 2025 年,实现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技术转移转化部门建设全覆盖,全市国家级和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 15 家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 35 亿元。

第四节 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抓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建设人才强市。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落实 “ 1 6 ” 和 “ 引才聚焦 ” 政策, 加 大 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和 扶持 力度,加快集聚、培育和使用一批 “ 高精尖缺 ” 人才。加强基础研究人才、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和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开展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加大青年人才集聚、培养力度,切实解决青年人才实际困难,统筹推进党政人才 队伍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队伍 、专业技术人才 队伍 、高技能人才 队伍 、农村实用人才 队伍 、社会工作 人才队伍等 建设。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和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推动形成 “ 人才 团队 项目 基金 ” 引育模式。建设焦作籍科技人才库,健全常态化沟通机制,促进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招才引智,吸引焦作籍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办好 “ 海创会 ” 、河南理工大学校友会。启动实施青年企业家发展领航计划,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本土企业家人才。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促进科研人员在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合理双向流动。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形成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健全优秀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优秀创新型企业家宣传和激励机制。支持建设人力资源产业园区,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第五节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

围绕创新创业全链条,强化要素保障,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构建科学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优化 “ 双创 ” 生态体系。依托科技总部新城、理工大科技园、人力资源双创大厦等载体,建立健全新型创新创业服务模式,建立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创业服务平台,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孵化培育一批有活力、有潜力的 科技 型 小微企业 ,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鼓励企业、创投机构、现有孵化器、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创业平台建设,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完善知识产权机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能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快速反应机制。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依法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类刑事犯罪,妥善审理各类涉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及时执结涉知识产权案件。建立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强化对侵犯知识产权等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建立健全专利支撑产业发展机制,实施专利导航工程,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制度。推进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实行专利申请补助、授权奖励以及专利质押贷款贴息资助等政策,引导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标准制定。鼓励企业以专利质押贷款方式融资,给予企业贴息资助资金和补贴资金。加快知识产权强企、强县、强市建设,鼓励创建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园区。

健全创新治理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科学家、企业家、社会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政府与企业、社会力量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的创新治理模式。建立科技宏观决策机制,在科技决策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各类智库和社会各界的积极作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政府科技管理职能从直接管理具体项目转为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督。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应急攻关项目,实行 “ 揭榜挂帅 ” 制度,实现创新价值最大化。

加强创新政策协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加大科技贷款规模,对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创新载体、重点研发平台、知名企业或高校院所研创中心、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给予重点支持,确保科技创新经费足额到位。设立焦作市新兴科创名城建设专项资金,大力引进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基金。加强创新发展政策集成,促进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开放政策、金融政策、教育政策有机融合。

专栏1: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工程

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产品智能化及虚拟仿真设计技术、关键基础零部件工程化应用技术、工程机械协同设计与关键部件制造技术、大型和超大型工程机械智能型产品研发技术、全数字高档数控系统技术、钛合金高端装备技术等。

新能源及网联车领域: 动力及传动系统节能技术、高速减速器及变速器技术、隔膜及电解液等关键材料技术、电池管理系统集成及制造技术、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库与测试技术、车辆协同控制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基础云控技术等。

新材料领域: 硫氯耦合法钛合金制造技术、车用轻量化高性能铝合金制备技术、3D打印金属粉末制备及应用技术、高纯多晶硅生产技术、新型隔热耐火材料产业化技术、高精密人造金刚石生产技术、先进陶瓷高效合成与标准化制备技术等。

光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 高速光通信关键器件技术、 OLED 柔性 显示技术、 云端融合的感知认知与人机交互关键技术、大数据分析应用与类人智能技术等。

生物及生命健康领域: 中药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中药配方颗粒研发制造技术、重大疾病疫苗和基因工程药物制备技术、针对特定靶点的药物设计技术、合成药物中间体创新制备工艺技术等。

节能环保领域: 废旧电池综合利用技术、冶金与煤电工业固废全产业链协同利用关键技术、建筑垃圾资源化成套技术、工业窑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装备、耐火材料再生利用技术等。

第四章 重塑制造业优势,打造中部地区产业名城

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推动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转变。

第一节 构建高能级产业体系

坚持链式集群化发展,坚持锻长板和补短板并重,强化制造业支柱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实施 “ 266 ” 产业链现代化提升行动,加快构建创新引领、要素协同、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高能级产业体系。

做优支柱产业。坚持高端引领、龙头带动、强链补链,壮大高端装备、绿色食品两大战略支柱产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 高端装备。持续强化工程装备、矿山装备、造纸装备、农业装备四大板块优势地位,实现节能环保装备、机器人、智慧教育装备、新材料装备、新能源装备等 五 大领域赶超突破。深化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支持龙头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工程设计、设备在线检测、远程运维等服务环节拓展,提升成套化、智能化、服务化水平。支持企业开发一批高端智能装备产品,突破一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培育一批具有设计开发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工程总承包能力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 绿色食品。顺应食品消费个性化、多元化、营养化升级趋势,聚焦乳、肉、面、怀药、果蔬五大行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和新品牌培育。突出龙头带动、数据驱动、平台支撑、基地协同,发挥 “ 蒙牛 ” “ 伊赛 ” “ 蜜雪冰城 ”“ 博农 ”“ 燕京 ” 等品牌优势和带动力,打造中国乳都、 中国牛肉基地、 中国新式饮品供应链基地。引导食品企业与消费互联网平台合作,利用在线消费数据开发新品,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绿色食品产业链服务平台。推动优质原料基地和加工制造协同发展,引导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

做强优势产业。推动细分领域产业链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和融合发展,加大中高端供给,努力打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现代化工、铝工业、轻工纺织、能源工业 6 个具有地域特色的 500 亿级产业集群。

—— 汽车及零部件。放大焦作特色零部件优势,坚持以零促整,实现零部件升级与整车发展协同,持续推进国家级高端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升级增效。重点支持中内配、风神轮胎、瑞庆发动机、中轴控股、河南超威等企业做精做优气缸套、绿色轮胎、发动机、凸轮轴、汽车启停电池等产品,提升模块化供货能力,引导企业向零部件总成转型。积极承接国内外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配套项目,引导企业协同攻关零部件系统集成、动力总成、轻量化、先进汽车电子、自动驾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引导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发多元化国际市场,进入品牌汽车企业核心供应商 , 做大做强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 。构建专用车制造体系,大力发展环卫、工程、特种、商务、运输等专用车产品。 稳步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培育汽车后市场。

—— 新材料。聚焦超硬材料、钛锆铝镁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建筑材料 、 纳米陶瓷材料等五大领域 , 引导企业向下游成品环节和相关衍生产品延伸 , 依托优势企业加快开发电子级氢氟酸 、 钛合金 、 石墨烯 、 膜材料等新型材料 。 引导企业先期介入下游用户产品研发( EVI ),深化产业链创新链合作。深化原材料和新材料融合发展,加快发展 3D 打印材料、半导体用电子化学品、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

—— 现代化工。聚焦氟化工、煤盐联合化工、生物化工、电子级化工等四大板块,走系列化、多品种、精细化、高端化、绿色化道路。拓展优势产品线,依托龙蟒佰利联、多氟多、晋煤天庆、昊华宇航等企业加快发展氯化法钛白粉、电子级化学品、 PVC 树脂、氯乙酸、环氧树脂、工程塑料等精细化工产品。坚持延链补链,引导化工产业向精深加工、循环利用、资源增值方向转型,支持骨干企业规模化、一体化、循环化发展。实施 “ 智慧化工 ” 提升工程,建设化工产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化工园区数据采集、整合、智能分析,提升安全智能预警与风险防控能力。

—— 铝工业。拉长产业链,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实现从原材料基地到终端产品基地的转化,打造黄河流域高档铝型材产业基地。提高铝加工层次和产品附加值,支持万方铝业、广东兴发、奋安铝业、天鹅铝业等企业扩大轨道交通、汽车、电子、包装等领域中高端产品规模,完善型材、压延件、熔铸件三大精深加工产业链。支持中铝中州加强精细氧化铝、化学品氧化铝等新品种研制,支持焦作万方强化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实现电解铝本地转化。

—— 轻工纺织。巩固皮毛鞣制、纺织产品、办公及包装用纸、家居板材等产品优势,培育壮大设计环节,提高产品档次,支持隆丰皮草、汇百川、泛家居产业园、江河纸业等企业加快高档皮草、品牌制鞋、纺织服装、智能家居、汽车内饰、高档纸品等新产品开发。

—— 能源工业。推进国电投沁阳分公司、华润电力、焦作电厂等煤电机组持续实施节能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发电效能。加快现有煤矿智能化改造,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保障煤炭稳定供应。科学布局县(市)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加快浅层、中深层地热供暖,谋划实施晋煤天庆煤制氢、煤制气项目,推进氢能综合利用和储能设施建设。

做大新兴产业。聚焦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爆发性增长的领域,开展建链引链育链行动,力争培育新型显示及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智能装备、 5G 六 个高成长性百亿级产业集群。

—— 新型显示及智能终端。紧跟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趋势,坚持龙头带动、集群配套、创新协同、链式发展,聚焦 “ 光膜屏器网 ” 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光隔离器、柔性 ITO 导电膜、触摸屏、微型照相装置驱动元件等关键电子元器件,积极培育高端投影、智能教育装备等终端产品,加快实现产业链由以终端生产为主向屏端并重链式发展为主转变,形成下游智能终端整机、软件应用与上游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配套的产业集群。

—— 生物医药。聚焦创新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 、 生物农业五大领域,鼓励国药容生、健康元、新开源、辅仁怀庆堂、保和堂、同仁堂等知名药企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现代中药、医用耗材、生物育种、智慧医疗等产品,加快疗效确切、临床价值高的中药新药、经典名方产品开发。

—— 节能环保。突出龙头带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依托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聚焦制冷设备、污水处理系统、废旧金属回收利用体系及脱硝、脱硫、除尘装备等重点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构建 “ 装备 平台 服务 ” 节能环保全产业链。

—— 新能源及网联汽车。聚焦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巩固锂离子电池产业优势,鼓励多氟多新能源、河南领途等企业加大驱动电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工艺的研发力度。积极引进新能源整车企业、氢燃料汽车企业、中高端新车型。加快国家智能清洁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构建国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网联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和推广应用先行区。

—— 智能装备。聚焦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数控机床、机器人、新兴智能装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等重点领域,强化基础配套能力 ,积极发展以集成化、信息化、绿色化、成套化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强化骨干企业培育、示范应用、创新引领、合作交流、人才培养、财税金融支持,完善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生态体系。

—— 5G 。 紧跟 5G 网络建设 、 终端设备 、 应用场景发展趋势 , 推动射频芯片和模组、微波器件和天线、测试技术和装备、安全芯片等 5G 关键技术研发。推进 5G 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传感、 机器通信 等技术融合,做强 5G 数据产业规模。通过基于 5G 网络的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慧医疗、智慧物流等垂直行业应用,突破一批 “ 5G ” 集成应用。

布局未来产业。跟踪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趋势,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抢抓新基建机遇,前瞻布局北斗应用、生物基因、氢能汽车、量子信息、区块链等未来产业,力争在前沿领域实现突破,形成若干未来产业引爆点。

第二节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聚焦产业链基础能力、协同能力、竞争能力、治理能力 “ 四个提升 ” 工程,提高制造业 供给 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产业链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围绕优势产业梳理 “ 四基 ” 突破清单,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创新产品。支持 龙蟒佰利联 、中 内配 等企业承担国家工业强基项目,支持风神轮胎、 河南超威 等企业实施工业 “ 四基 ” 一条龙应用计划,力争承担 5 个以上国家工业强基项目。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持续对接省 “ 十百千万 ” 企业技改提升工程,争取国家重大技术改造专项,推动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全覆盖。

产业链协同能力提升工程。加强生产要素协同,提高产业链与技术链、资金链、人才链嵌入的紧密度。加强各链节协同,促进产业链体系数字化、网络化 、 智能化,实现产品研发、制造、销售、用户反馈等全过程高效协同。鼓励产业链专业化剥离,形成若干中小企业集群。优化政产学研用协同,构建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核心,政府相关部门、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为外围的一体化创新机制。推进产业链区域协同布局,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链转移,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的产业链协作,加强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领域的合作交流。

产业链竞争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标志性产业链提升工程,做强长板 、 补齐短板 、 打通堵点,加快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引导组建优势产业链企业共同体,探索产业链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推进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提升优势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产业链治理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实施产业链 “ 链长制 ” ,梳理完善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重大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精准招商图、空间布局图,畅通产业循环,推动大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各环节协同发展,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按照 “ 一链一策 ” 思路,强化延链补链固链,统筹推进技术创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重大事项。

第三节 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

顺应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实施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载体升级、 “ 百企引航 ” 、品质提升 六 大专项行动,加快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智能制造行动。抢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机遇,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骨干企业研发、设计、管理、仓储和服务等全流程智能化升级。分行业探索轻量化、低成本、易部署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培育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打造 “ 5G 工业互联网 ” 典型应用场景,支持龙头企业创建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龙头企业引领的链式智能化改造模式。

服务型制造行动。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培育,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拓展设计外包、柔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信息增值服务、总集成总承包等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开展 “ 产品 — 服务包 ” 项目示范工程,培育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引导制造业企业依托信息技术提供智能服务,鼓励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等服务型企业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搭建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平台型企业主导的制造服务生态圈。发挥孟州产业集聚区、温县 “ 两业 ” 融合示范效应,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建设。

绿色制造行动。持续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创建工作,建设一批绿色制造体系集成项目,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开展能效水效对标达标活动。引导企业开展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企业、园区、行业、区域间链接共生和协同利用,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打造低碳工业园区。开展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和在役再制造示范。

载体升级行动。深入推进产业集聚区 “ 二次创业 ” ,坚持 “ 以亩产论英雄、以特色论英雄、以生态论英雄 ” 的发展理念,以 “ 四提三改两融合 ” 为主要途径,推进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推行 “ 产业园区 科技企业孵化器 产业基金 产业联盟 ” 一体化区中园建设模式,完善高水平技术服务、高标准公共服务和高品质生活服务设施。实施十大百亿园区建设工程,提升载体发展能级。创新产业集聚区治理体系,推行 “ 管委会 公司 ” 等模式,探索市场化开发运营。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提升园区企业生产运营、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深入实施 “ 百园增效 ” 行动,打赢产业集聚区存量低效用地盘活和 “ 标准地 ” 出让攻坚战。

“ 百企引航 ” 行动。强化企业梯队培育,持续抓好 “ 1020 ” 工程和 “ 双 50 ” 企业,促进 “ 头雁 ” 企业引领发展,引进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的 “ 链主 ” 企业及核心零部件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实施中小微企业培育计划,加快推进 “ 个转企 ”“ 小升规 ” 主体培育,完善重点培育企业清单,加大精准服务力度,引导中小微企业 “ 专精特新 ” 发展,打造一批 “ 单项冠军 ”“ 隐形冠军 ” 。实施优秀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每年选拔一批企业家、中高层管理人才到国内外著名院校深造。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行动,培育更多实用性、专业性 产业工人 。

品质提升行动。以打造中原钛谷、中原智慧教育装备产业新城为引领,支持现代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区域(行业、产品)品牌。打造 十 大地标性产品 ,扶持品牌企业和重点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提高产品竞争优势。实施卓越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企业争创国际(国家)知名品牌、中国驰名商标,支持企业争创全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和质量标杆。深入实施 “ 标准化 ” 战略,引导优势领域龙头企业增强标准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和专业质量管理团队, 示范推广 质量管理小组、现场改进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

专栏2: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大工程

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工程: 新增 10 个以上 “四基” 项目,新培育 20 个省级、市级智能工厂(车间),打造 5 个左右智能化园区,创建 10 个国家级绿色园区(工厂),建设 3 个左右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 5 个左右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 2 个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 4 家左右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新增 1 个 “ 两业 ” 融合示范产业集聚区。

标志性产业链提升工程: 打造钛锆新材料、锂离子电池、新式饮品 3 条全国有影响的标志性产业链,汽车零部件、矿山装备 2 条中部地区有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链,超硬材料、膜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 5 条全省领先的标志性产业链。

品质制造专项提升工程: 重点打造钛白粉、工程子午胎、气缸套、凸轮轴、 伊赛牛肉、 名仁苏打水、怀药系列、维生素系列、羊剪绒、手机用微型马达等 10 大地标性产品,培育省级以上质量标杆企业 20 家以上 。

大企业集团培育工程: 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过 200 亿元的工业企业 1 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 100 亿元的工业企业 10 家、 主营业务收入 50 — 100 亿元 的工业 企业 20 家左右,创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2 家、国家 “ 专精特新 ” 小巨人企业 10 家。

十大百亿园区建设工程: 焦作绿色智慧建材产业园、西部钛锆产业园、万方生物医药产业园、万方铝精深加工产业园、示范区蒙牛乳制品产业园、孟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孟州皮革产业园、沁北新型钢铁材料产业园、温县大咖国际食品产业园、修武智能矿山机械产业园等。

第五章 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 打造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名城

加快服务业转型发展,坚持生产性服务业扩量和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并重,加强服务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建设,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第一节 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

以服务产业升级为导向,以 “ 两业 ” 融合为路径,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打造区域物流枢纽中心。完善基础设施、物流服务平台系统、联运配送服务网络,构建郑焦晋智慧物流走廊和城乡高效配送物流走廊,建设 三 大物流发展集中区、 六 个区域节点性物流园区,争创 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鼓励企业推进运输、仓储、配送等智能化、标准化改造,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快递物流等特色物流,深化 “ 电商产业园 物流园 ” 融合发展模式。

专栏3:现代物流业布局及重点项目

三 大物流发展集中区: 焦西物流发展集中区、焦东物流发展集中区、郑焦物流融合发展集中区。

六 个区域节点性物流园区: 中国宝武焦作现代综合物流园、万邦(焦作)农产品冷链物流园、河南德众保税物流园、武陟公铁联运物流港、博爱豫北现代物流园、温县西部现代物流园。

现代物流业重点项目: 焦作东部多式联运物流园、演马矿物流园、蒙牛百亿产业集群蒙恒新物流园、沁阳豫晋公铁联运中心、豫北公铁海联运综合物流枢纽、民生药业四大怀药仓储物流基地、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综合智能储备基地、泽耀中商(修武)农博城。

打造区域性金融创新城市。支持本地金融机构法人科学良性发展,持续提升焦作中旅银行综合金融服务实力,全面完成农商银行改制提升。实施 “ 引金入焦 ” 工程,推进绿色金融、消费金融、离岸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动以大数据、互联网为核心的金融科技发展和金融创新应用,将大数据等共享信息应用到银企对接、征信评级、助贷服务、贷后监控、风险处置 信用建设 “ 5 1 ” 智慧金融平台体系。 鼓励企业开展直接融资 、 丰富融资方式 、 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挂牌上市 、 在公开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 规范发展证券、基金、保险、信托、期货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公司等新金融业态,形成多元化金融服务格局。

打造电子商务融合服务高地。加快焦作跨境电商生态圈建设,构建跨境电子商务完整产业链和生态链。大力发展专业化网络购物电商平台,鼓励传统商贸企业积极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业务互动发展。鼓励发展移动电商、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新模式,完善电子商务配套金融、物流等支撑体系,引导电子商务企业拓展服务领域,打造电子商务融合服务高地。

打造全省信息服务高地。提升信息服务业应用水平,强化信息服务与传统制造、交通运输、商贸、旅游、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软件企业建设集生产设计协同、生产管理优化、生产过程实时监测、质量控制及节能减排等功能为一体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打造中原城市群商务服务高地。优化商务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南部产业新城区域性会展中心建设,筹划一批全国性会展、论坛,做大做强展览业,打造特色会展品牌。引导会计、法律、管理咨询、环境服务、品牌策划、广告、知识产权服务、评估认证、经纪代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向商务中心区集聚,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公信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务服务品牌。

第二节 提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完善服务规范,丰富服务供给,释放消费潜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打造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 。 聚焦 “ 世界太极城 · 中原养生地 ” 核心品牌,大力实施品牌标准打造、郑焦康养融合、示范项目建设、领军企业培育、产业园区推进、健康社区示范、名科名院创建、基础设施保障 “ 八大工程 ” ,培育壮大康养产业集群,构建 “ 一核引领、两区示范、两带驱动、多点支撑 ” 的康养产业整体格局 。 推动基础产业提质发展 , 深入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创建 , 建立健全康复医疗机构,大力推广中医养生、健身养生和饮食养生,培养壮大养老、康复、养生和康养管理产业集群,推动实现医养平台融合化、养老机构多元化、康养基地品质化。促进特色产业提速发展,完善太极拳培训、演艺、文创等全产业链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推进道地药材、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和下游产业延伸,引进战略投资建设一批山水康养综合体,努力形成太极拳康养、怀药康养、山水康养三大 200 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关联产业,深化业态融合、模式创新,鼓励发展旅游、休闲、医药、健康食品、康养地产、康养保险、康养培训等关联产业,与特色产业、基础产业同频共振。

专栏4:康养产业重点项目

基础康养项目: 焦煤中央医院慈美康养院、焦北康养中心、龙佰高端康养中心、河南理工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养中心、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康复中心、恒大养生谷、荣盛 · 一品原乡、沁阳怡心苑养老度假庄园、博爱优康颐养苑。

特色康养项目: 中华武术文化博览园、陈家沟国际太极拳养生基地、中医药健康养生园、丹河药王谷康养中心、怀药产业体验式旅游观光综合园、中站和生国际康养城、温县 “桃李春风” 康养综合体、博爱华北竹文化博览园。

关联产业项目: 白鹭湖生态康养片区、台湾农业创意产业园、神农养生苑、孟州西岭健康养老、丹河峡谷旅居文化产业集聚区、石佛滩休闲颐养旅游开发项目。

全面提升商贸服务业。加快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推进商贸流通方式线下与线上相结合,打造新零售智慧商圈(街区)。依托大杨树商业街、山阳潮街、中站 “ 大井小巷 ” 风情一条街等重点街区资源,培育高质量高品位商业街区。依托万达广场、丹尼斯百货、百货大楼、东方红国际广场等商圈资源,打造一批时尚高端消费商圈。优化商业网点和业态配置,推进服装店、药店、超市、便利店等生活性服务业网点在社区合理布局,发展无人超市(便利店)等新型商贸服务设施。统筹推进服务业专业市场外迁和升级改造,支持大型专业市场发展壮大。

专栏5:现代商贸重点项目

现代商贸项目: 焦作铜锣湾商业广场、山阳和平街商业综合体、山阳金融商业街区地块开发、焦作世合万达广场、东部新城金融大厦、博爱五洲国际商贸城、武陟红星国际广场商务综合体、修武高铁片区产业新城。

专业市场项目: 山阳跨境电商产业园、焦南汽车后市场、鸿运国际商城二期、西部工业原料城三期、博爱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温县智慧农贸批零市场项目。

优化发展住宿餐饮业。加快引进国际标准五星级酒店,促进住宿餐饮业特色化、绿色化、品牌化、连锁化经营,提升住宿餐饮服务质量和水平。支持住宿餐饮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信息技术和新型业态模式进行改造提升。挖潜 我市 特色餐饮优势,打造名菜、名师、名店、名街。保护老字号企业发展壮大,鼓励老字号餐饮企业发展连锁经营。

健康发展房地产业。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有效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构建租购并举住房新格局。建立房地产市场运行监测体系,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不断满足居民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需求。合理发展康养、文旅、教育等功能性地产。扩大规划设计、建筑节能、营销策划、评估代理、装修装潢、资产保值增值管理等服务规模,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

丰富提升基础性服务业。发展育幼、家政、体育等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居民互助服务、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向社区覆盖,满足人民群众品质生活需要。支持一批家政龙头企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

第三节 优化提升服务业发展载体

按照专业化、高端化、特色化要求,推动商务中心区和服务业专业园区功能优化、服务升级,强化与产业集聚区联动发展。

培育高能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商务中心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加快打造一批定位明晰、功能完备的专业商务楼宇,加快发展金融服务、创智研发、企业总部、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配套发展相关产业,力争形成一批区域高端商务服务平台。推动服务业专业园区特色化发展,鼓励现代物流、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科技研发等专业服务向服务业专业园区集聚,打造一批支撑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融合创新载体。

打造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高品质发展特色商业区,探索优化特色商业区管理机制,推动区内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创新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增加短缺服务,开发新型服务 ,增加服务有效供给。 以功能再造、形态重塑、场景融合、产业重构为导向,突出商圈引领、数字赋能、品牌提升、项目带动,加强传统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数字化改造。建设全市统一的生活性服务业信息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引导批发零售、餐饮娱乐、文化演艺、时尚展示等集群发展,建设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街区。

第六章 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打造中部地区数字枢纽中心

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积极对接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 、 新模式 , 到 2025 年 , 基本形成具有区域带动力的数字经济体系,打造中部地区数字枢纽中心。

第一节 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

按照万物互联、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提升全市通信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优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5G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乡镇以上区域连续覆盖。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六版( IPv6 )的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谋划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推动千兆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家庭千兆光纤宽带普及。加大 NB - IoT 网络部署力度,实现室内、交通路网、地下管网、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应用场景深度覆盖,打造互联互通的全域感知体系和物联终端数字化标识体系。

高水平推动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华为、浪潮、蛮蛮云等企业加快建设新基建运营中心、腾云数字经济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等综合性智慧园区。鼓励建设信息产业园,建成一批电信、互联网、金融、证券、保险、物流等区域性后台云服务中心。完善公共服务数据库,建设行业数据库,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提升大数据挖掘分析和可视化水平。

构建数字经济安全体系。保障数据安全,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漏洞管理,提升金融、能源、通信、交通等重点行业和政务、民生服务等重要领域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完善容灾备份体系、密码保障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提升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

第二节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发挥数字技术牵引、赋能、撬动作用,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企业 “ 上云用数赋智 ” ,支持企业依托数字技术上下拓展、左右跨界、融合创新,培育平台经济、在线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依托龙头企业,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企业加快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生产加工、物流售后等核心业务环节数字化转型,支持具有产业链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搭建网络化协同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探索以区域、行业、园区为整体的数字化转型模式,构建产业数字化转型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实施 “ 千企上云 ” 专项行动,引导中小企业轻量化数字化改造,发展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培育一批上云标杆企业。鼓励建设数字化服务企业,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低成本、低门槛、快部署服务,促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打造协同制造平台。

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旅游 “ 云、网、端 ” 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引导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文博场馆等主动上线、对接数据 , 开展在线业务。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发展基于大数据的商贸新模式,打造一批智慧商圈,推动生活必需品、生鲜农产品、药品、餐饮等拓宽线上销售渠道,发展 “ 线上下单、无接触配送 ” 模式。鼓励金融机构联合产业链龙头企业建设产融合作平台,创新面向上下游企业的信用贷款、融资租赁、质押担保、 “ 上云 ” 保险等金融服务。实施物流模式创新发展工程,促进传统物流企业向数字物流平台转变,培育一批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数字化供应链服务平台、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深入实施 “ 互联网 中华文明 ” 行动计划和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 , 推动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建设一批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体。

推进现代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深度融合,依托小麦、怀药等优势领域建设一批数字农业试点项目,推广应用大数据、物联网、遥感等技术,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提升农业数字化生产力。建设农业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实现大田 “ 四情 ” 智能监测、设施农业智能控制、水肥药一体化智能灌溉。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依托全省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优先将 “ 三品一标 ” 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资经营店等纳入追溯范围,构建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体系。

第三节 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

坚持数字产业化发展方向,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做强数字经济基础产业、布局数字经济前沿产业,打造 “ 产业 配套、平台 生态、技术 赋能 ” 数字产业生态,持续壮大数字产业规模,提升数字生产力。

培育数 字经济核心 产业。围绕 5G 、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积极引进科研机构、数字技术企业、平台企业,推进智慧旅游、智慧物流、智慧康养、智能制造以及智慧城市等场景建设。布局建设市级大数据产业园区,重点打造大数据流通交易、技术服务、科研 “ 双创 ” 等公共平台,加强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挖掘分析、安全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一批自主创新、技术先进、满足重大应用需求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应用。引进培育一批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人工智能重点产品和龙头企业。

做强数 字经济 基础产业。积极发展智能手机摄像头驱动马达、显示模组、光通信隔离器等智能终端配件。围绕集群配套、链式发展,加强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与制造,加快智慧教育装备产业发展,积极发展行业应用电子终端产品,打造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制造基地。抢抓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机遇,围绕新型电子信息制造、信息软件、智能终端、物联网等领域,主动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积极引进电子制造和信息软件企业落地焦作。大力吸引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外包服务等企业,引导本地企业融入数字基础产业链。

布局数字 经济前 沿产业。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 VR / AR 等领域,积极引进人工智能领域优势企业和高端研发机构,培育一批创新型人工智能中小微企业。支持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人机交互、智能决策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人工智能在传统制造业、医疗健康、教育、交通、文旅、农业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重点在数字农业、智能制造、智能物流、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等领域,实施一批 “ 区块链 ” 示范应用。支持 VR / AR 等新型显示技术在文化旅游、智慧商贸、智慧交通、博物馆等领域应用。

第七章 着力促消费扩内需,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挖掘内需潜力,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推动有效投资稳步增长,畅通供给与需求互促共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的高效循环,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开展新型消费提速、传统消费提质行动,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持续激发消费活力。

新型消费提速。实施新型消费提速行动,拓展消费新场景,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 数字消费。完善 “ 互联网 ” 消费生态体系,加快布局数字化消费网络,推动互联网消费和实体店消费相结合。鼓励基础电信企业推动 5G 终端消费,推动电信用户向 5G 迁移。织密城乡在线消费网络,拓展信息消费服务新场景,创建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发展智能消费,引导零售企业智慧化转型,培育智慧超市、智慧商场、智慧医疗中心、智慧消费体验中心等新业态新模式,引导 “ 宅经济 ” 合理有序发展。

—— 夜间消费。充分挖掘和利用古城、古镇、古街、古村等特色优势资源,重点围绕城市商业圈、购物中心、休闲娱乐广场、步行街、特色餐饮街等区域,培育一批夜食、夜购、夜游、夜健、夜展、夜秀等夜间消费聚集示范区。大力开展 “ 夜游焦作 ”“ 夜购焦作 ”“ 夜娱焦作 ” 等夜间消费活动,加快解放高塔光影秀等项目建设,支持旅游景区、网红打卡地开放夜间游览或延长观光时间,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服务。

—— 时尚消费。提升消费档次,鼓励知名时尚品牌开设首店、旗舰店,开展新品首发活动,推进名品名店名街联动发展。增加焦作产品时尚元素,推动时尚设计与农副产品、非遗产品、文旅产品等对接,鼓励时装、家具、美食等特色产品与时尚潮流融合发展。探索推进免税购物中心、区域性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引导境外高端消费回流。

—— 绿色消费。开展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绿色景区创建行动,支持市场、商场、超市、旅游商品专卖店等企业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鼓励优先采购绿色节能节水产品,继续推广高效节能电机、高效照明产品等节能产品。持续开展反对过度包装、反对食品浪费、反对过度消费等专项行动。

—— 定制消费。大力发展时尚精品定制、餐饮定制、旅游定制、医疗健康定制、养老定制、家庭服务定制等服务。积极推进本地农副产品、非遗产品等创新定制模式,激发新消费潜力。

传统消费提质。深化信息技术与传统消费领域融合,实施传统消费提质行动,推动传统消费扩容升级。

—— 汽车消费。落实新能源 汽 车购置相关财税支持政策,推行新能源 汽 车停车费减免政策,加快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共交通等领域推广应用。加速淘汰排放标准较低的老旧车辆,加大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老旧汽车报废更新。积极开展汽车下乡活动,完善乡镇以下加油站、加气站、充电桩等配套设施。落实二手车经销企业税收减免政策。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合理引导居民汽车消费。

—— 家居消费。围绕构建智能家居消费生态链,打造一站式家居消费市场。鼓励发展智能家居,促进家电、家具、家纺、家装等产品更新换代,支持购买智能化、高品质、环保型产品,健全废旧家电、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

—— 县乡消费。积极改善县乡消费环境,引导消费下沉。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实施 “ 邮政在乡 ” ,升级 “ 快递下乡 ” ,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引导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在乡村布局连锁网点。开展县乡餐饮质量安全示范店创建,引导县乡餐饮业提升诚信、安全、卫生水平。

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健全消费纠纷解决服务体系,营造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自律、消费者参与、社会监督的放心消费环境。

—— 强化市场秩序监管。清理取消限制消费政策措施,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全面落实 “ 双随机、一公开 ” 制度,强化市场持续监管,完善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推动跨部门联合检查制度化常态化。严格市场执法,严厉打击各类制售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活动。

—— 畅通消费维权渠道。加强消费者维权信息化建设,构建网络维权、电话维权、走访维权相结合的消费者维权服务体系。完善线上线下一体融合的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和服务责任追溯体系,加强服务质量监测,广泛开展消费后评价。充分发挥媒体监督功能,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加大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

第二节 推动投资扩量增效

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优化投资结构和方向。加大重点领域有效投资,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国家战略,突出 “ 两新一重 ” ,围绕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补短板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推动制造业投资稳定增长,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产业链、高能级创新平台投资,加快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研究制定投资鼓励政策,引导资金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倾斜,用足用好国家和省级政策资金支持。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全面改善投资环境,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门槛,在行业准入、资质标准、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对各类性质企业一视同仁。完善涉企政策信息公开和推送制度,及时向社会发布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等信息,健全向社会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多种形式参与 “ 两新一重 ” 、公共事业等重点领域项目建设,支持社会资本规范参与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PPP ) 项目。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方式,平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优化资金投向。优化整合政府融资平台,加快推进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创新投融资方式,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完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资金保障制度,健全与项目资金需求和期限匹配的长期资金筹措渠道。完善和优化政银企社合作机制,搭建融资对接平台,支持企业利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项目收益债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债券品种筹措资金, 鼓励发展企业债转股与投贷联动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我市项目的支持力度。

第三节 着力畅通经济循环

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挥焦作区位交通、物流通道、外贸出口等综合优势,积极对接郑州、洛阳都市圈,深化区域合作,促进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

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围绕食品、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完善供应链体系,构建跨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和采购分销网络,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效率。支持食品、医药、装备、汽车零部件等本地企业围绕内需升级开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提升区域产业分工地位和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 与 软件、渠道与平台建设,提升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和通道枢纽。推进商贸流通体系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 发挥 优势打造一批全国性、区域性专业市场。支持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推动流通企业向全渠道平台商、集成服务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服务商转型,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对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拓展开放通道,引导出口企业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快外贸集群转型升级,创新对外贸易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搭建出口产品内销平台,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培育发展转口贸易、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型贸易和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等贸易新业态,争取国家内外贸结合市场试点。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紧缺资源性产品等进口,积极构建覆盖全国的进口商品采购分拨体系。提高国际化双向投资水平,积极引进汽车、高端制造等外商投资项目,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引导本地企业国际化发展,支持优势企业在全球设立研发机构、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等,鼓励龙头企业整合全球资源, 提升 在 全球价值链分工 中的地位 ,强化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能力。

第八章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

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全市国土空间布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构建区域联动、城乡贯通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打造郑洛 “ 双圈 ” 联动优先发展区

顺应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趋势,以系统思维推动郑洛焦协调联动发展,在更大范围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延链补链、内部循环,打造现代化都市圈协调发展新典范。

推动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大力实施 “ 一河两山两拳 ” 战略,加快推进郑焦规划共绘、交通共网、生态共治、产业共链、设施共建、合作共享 “ 一体系五工程 ” ,完善郑焦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拓展跨区域 “ 飞地经济 ” 发展新模式,推进 “ 两带三区 ” 建设,加快产业转移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供应链优化提升等示范创建,推动郑焦空间布局整体优化、核心功能错位联动、发展能级整体提升。

专栏6:两带三区

两带: 郑焦产业带 ,重点建设郑焦科创走廊、郑焦智造走廊和郑焦晋智慧物流走廊。郑焦科创走廊,以国道 234 为主线,努力打造创新资源密集、创新实力突出、引领郑焦一体发展的科创走廊。郑焦智造走廊,以 “ 中原智造 ”“ 中原智能 ” 为方向,努力打造引领示范郑州都市圈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智造走廊。郑焦晋智慧物流走廊,主动对接郑州 “ 中欧班列 ” 、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面融入 “ 四路协同 ” ,努力构建连接南北、贯通豫晋的智慧物流走廊。 “ 两山两拳 ” 区域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带 ,发挥郑焦特色资源优势,推动 “ 云台山、嵩山 ” 联动、 “ 太极拳、少林拳 ” 联手,努力打造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融合裂变、创新创业活跃的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带。

三区: 加快建设郑焦武陟特别合作区,探索设立郑焦温县、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特别合作区。 武陟 重点承接技术外溢,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专用设备和基础部件制造等,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激光装备生产基地。 温县 重点承接郑州产业转移和开展项目合作,提升食品药品、文化旅游、健康养生、装备制造、智能家居等产业发展能级,打造郑州都市圈健康养生产业集群。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重点衔接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智造环节和现代物流等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配套,打造郑州都市圈先进装备生产基地。

推动洛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依托呼南高铁豫西通道、焦柳铁路、二广高速等区域交通廊道,推动优势产业协同、文化旅游联动,加快建设洛济焦产业发展带,在高端石化、装备制造、保税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区域合作,建立健全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特色明显的融合发展格局。主动融入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探索建立园区共建和行业合作等体制机制,拓展发展空间。

专栏7:洛焦产业合作指引

高端石化: 支持孟州融入洛阳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开展洛阳大乙烯工程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发展高分子合成材料、新能源及化工材料。

装备制造: 支持孟州、沁阳等融入洛阳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承接电机、轴承、新能源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和装备技术创新等功能外溢,打造洛阳农机装备、成套装备、交通装备、特种机器人等优势产业的外围服务中心、装备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

保税经济: 支持河南德众保税物流中心升级和融入洛阳综合保税区,建设专业型物流服务中心,开展跨境业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延伸,打造辐射豫西北、晋东南的进出口商品物流枢纽。

文化旅游: 推进焦作太极山水品牌与洛阳千年古都文化深度融合,加强洛焦两地都市型山水休闲游、区域性研学游、古城文化游、区域性工业遗产活化游等旅游资源组合产品开发,共建区域旅游品牌。

第二节 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立足中心城区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规模更大、功能更优、环境更美、产业更强为导向,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增强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优化中心城区发展格局。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按照 “ 东扩、南进、西联、北优、中改 ”的 发展方针,持续优化人口、产业 、 生态布局,构建 “ 一轴四组团、四城十秀带 ” 城市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北部生态新城、焦西高铁新城,规划建设焦作南部产业新城、焦作东部生态康养新城,支持解放、山阳建设高铁片区 CBD 。

专栏8:中心城区发展格局

一轴: 做强迎宾路城市发展主轴。

四组团: 大沙河休闲旅游组团, 以大沙河湿地公园及沿河区域为载体,提升生态品质,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开放共享的休闲旅游空间。 新河商务中心组团, 布局高效办公、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现代金融、文化娱乐、高端服务等功能,打造焦作中央智慧活力区。 焦南行政商务组团, 优化完善行政办公、商业配套、居住生活、教育医疗、都市休闲等城市功能,打造市级行政商务功能核心区。 焦北有机更新组团, 统筹考虑功能疏解与品质提升,实施城市有机更新行动,有序退出一般制造,加快工业遗存遗址活化利用,完善职住配套基础设施,打造城市治理转型样板区。

四城: 南部产业新城, 以中原智能为导向,努力打造集科创孵化、文化创意、会展经济、国际交往、康养休闲于一体的基地型产业新城。 北部生态新城, 突出生态主题、产业核心,努力打造集旅游、度假、休闲、运动、娱乐、养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生态产业新城。 焦西高铁新城, 以高铁经济为核心,努力打造集交通集散、商务商贸、办公会展、仓储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豫晋协作新枢纽。 东部生态康养新城, 以国家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为契机,注重生态品质提升与商住功能完善,努力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适度宜居、开放活力的焦作东部门户。

十秀带: 打造横向沿南太行、南水北调、人民路、大沙河、黄河和纵向沿东海大道、中原路、迎宾路、普济路、焦温快速通道十条活力秀带。

建设宜居韧性城市。优化城市路网体系,闭合外围快速通道,畅通城区主干道,完善次级干路支路,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构建 “ 一环六纵六横 ” 城市交通体系。推进公交场站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完善市政公用设施,持续扩大南水北调供水面积,稳步提升供气、供热、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加强城市公用停车场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分类推进 “ 城中村 ” 改造,充分利用盘活空间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建设租赁住房。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排水防涝系统,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完善重要区位人防工程,强化重要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维护管理和人口密集场所安全监管。注重战略留白,有针对性划定发展备用型、功能优化型留白用地,预留应急避难场所、应急设施和物资储备空间,预留城市通风廊道建设空间,提高城市抗风险能力。

专栏9: “ 一环六纵六横 ” 城市交通体系

一环: 加快建设东海大道、西环路,适时启动 省道 230 贯通工程,形成以东海大道、国道 327 、西环路、省道 230 为框架的外围快速环线。

六纵: 适时启动牧野路、普济路、中原路南延工程,与 国 道 327 、省道 309 、沿黄快速通道连接贯通,与西环路、迎宾路、东海大道形成对接郑州的南北向主干线。

六横: 适时启动建设路、世纪路延伸工程,与影视路、人民路、丰收路、 国道 327 形成焦修博一体联动的东西向主干线。

建设绿化模范城市。全面落实《焦作市城市绿化条例》,拓展城市绿色空间,以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城外田园化为导向,因地制宜建设城市绿道、街心公园、口袋公园、郊野公园、生态湿地,构建城区绿色生活圈、环城生态防护圈、城外绿色屏障带和城市通风廊道,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完善城市生态水系,推进南水北调天河公园、大沙河公园提质升级,实现 “ 河湖与城市共呼吸 ” 。

建设人文魅力城市。系统梳理城市文化脉络与文化内涵,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加强文化传承弘扬与重点功能区建设的有机结合,以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建立完善城市设计管理体系,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融入城市特色元素,打造协调有序、品位高端、精致宜人的现代化城市风貌。更加注重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需求 ,构建 更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 , 打造更高品质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 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产业入驻 。 推动城市功能组织方式从 “ 生产型 ” 向 “ 生产消费复合型 ” 转型,以创新创意、商务商贸、文化旅游、夜间经济为重点,加快培育焦作恒大文旅城、 百年电厂综合文旅 园区 、铜锣湾商业广场、山阳故城、李河碗沟文旅园、 1898 泽福盛场、鸿运国际商贸中心等城市活力新地标。

建设智能智慧城市。加快省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市建设,建设城市大脑、大数据中心,构建新型智慧城市中枢平台,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城市通信网、城市物联网,开展智慧金融、智慧社区、智慧养老、智慧文旅、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气象等智慧城市场景应用,实现 “ 一网感知万物、一体运行联动、一屏掌控全城、一机智享生活 ” 。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 信息化 水平,推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城市环境质量、气象灾害监测等网络建设,强化城市全周期管理,推动城市治理向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

第三节 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

以县域治理 “ 三起来 ” 为根本遵循,深入开展百城建设提质,壮大实体经济,促进城乡繁荣,优化生态环境,激活内生活力。

夯实产业支撑。引导各县(市)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探索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武陟、博爱、修武突出 “ 向心 ” 发展,强化主导产业链式配套,形成与中心城区梯度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沁阳、孟州、温县突出转型提质,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城镇公共服务和综合承载能力。支持沁阳、博爱、修武对接晋东南,深化产业、生态、旅游等领域协作,建设跨省合作园区。建立统筹规划、联动推进的市域产业集群培育机制,发挥产业集聚区、服务业 “ 两区 ” 等载体作用,加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承接转移项目谋划实施。

增强县城承载能力。推动县城和产业集聚区融合发展,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现代化县城。按照 “ 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 ” 的要求,实施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程,统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县城设施供给质量和水平,大力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建设现代化中小城市。

提升县域内生发展动力。深化扩权强县改革,赋予县(市)更大发展自主权,强化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推动武陟 “ 撤县设市 ” 。建立县(市)土地信息综合平台,统筹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土地流转、低效用地盘活再利用。适度提高县(市)银行贷款规模 , 对支持县域经济和服务 “ 三农 ” 发展的金融机构给予倾斜 。 推动行政区划优化调整,稳妥推进撤乡设镇、乡镇合并和村居撤并。积极发展 “ 归雁经济 ” ,加快返乡创业示范县、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建设,引导外出优秀乡贤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规范健康发展特色小镇。实施特色小镇培育行动,以区别于行政建制镇和传统产业园区的微型产业集聚区为空间单元,在差异化定位和行业细分领域中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健全公共性、平台性产业配套设施,因地制宜培育创新创业生态,融入现代社区、文化、旅游功能,创新投资运营模式,打造高效创业圈、宜居生活圈、繁荣商业圈、美丽生态圈,形成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创新创业平台。

第四节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决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弊端,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着力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积极创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帮扶、公共服务、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配套政策,提升城市包容性,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全面融入城市。强化激励保障政策配套,探索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

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深化农村承包地 “ 三权分置 ” 改革,创新完善土地复垦券政策,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 50% 以上。强化 “ 三农 ” 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城乡区域人才对口服务和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机制,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和技术转移服务网络,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引导县级土地储备公司和融资平台公司参与农村产权流转及抵押,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涉农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建设。

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按照 “ 政府主导、市场参与,适度超前、梯度推进 ” 的原则,建立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机制,构建分级分类投入机制,实施城乡环卫设施、饮水供水、污水处理、供气设施一体化行动,有力有序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

专栏1 0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城乡环卫设施一体化: 统筹考虑不同地区生活垃圾产生量、运输距离、交通条件等综合因素,科学布局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一体化设施、无害化终端处理设施,推进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有机衔接,推动建设长效稳定的管护运行机制。

城乡饮水供水一体化: 以优化利用南水北调等优质地表水资源为重点,逐步形成 “ 同水源、同水网、同服务 ” 的城乡供水格局,探索建立全过程管护体系。

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 加快实施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城乡纳污管网配套建设,鼓励实行EPC承包市场化运作模式,因地制宜推进接入城市管网、中小型集中式污水处理工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等污水处理方式,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城乡供气设施一体化: 依托中裕等燃气公司,推动天然气管网向行政村延伸,健全完善城区、乡镇 、 行政村天然气管道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城乡燃气管网全覆盖。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健全城乡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逐步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乡村公共服务空间,强化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构建空间高效利用、功能复合齐全、服务便捷舒适的公共服务空间,建设全省乡村公共服务示范市。

第九章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培育提升粮食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乡村建设实践中走在前列。

第一节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发挥粮食生产优势,深入实施 “ 藏粮于地 ”“ 藏粮于技 ” 战略,大力推进粮食产业 “ 三链同构 ” ,积极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推动 “ 藏粮于地 ” 。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耕地 “ 非农化 ”, 防止耕地 “ 非粮化 ” ,坚决守牢耕地红线。探索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推广种地养地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生产技术模式。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后期管护,稳定提升粮食产能。完善建管并重和农业节水长效机制,全面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推动 “ 藏粮于技 ” 。推进小麦种业科技创新,开展新品种培育、 “ 卡脖子 ” 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建设焦作小麦种源基地。实施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升级工程,完善农田灌排设施、机耕道路、农田林网、输配电设施,嵌入物联传感、 5G 等信息化设施,建立农业大数据采集系统。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以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为依托,建立 “ 专家+农技人员+基地+科技示范户 ” 的技术推广模式,打造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主体。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加密农田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开展网格化预报预警服务,提升精细化农业气象保障能力。实施农业领域 “ 机器换人 ” 和 “ 设施增地 ” 行动,促进农机装备向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方向升级。开展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推广绿色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加强农机服务能力建设,推动焦作农业设施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 2025 年,全市农机总动力稳定在 260 万千瓦左右。

推动粮食产业 “ 三链同构 ” 。以 “ 粮头食尾 ”“ 农头工尾 ” 为抓手,延伸粮食产业链 、 提升价值链 、 打造供应链,促进粮食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支持粮油龙头企业开发高档专用精深加工产品,发展电商直播、中央厨房等上下游产业,壮大粮油制品产业集群,建设中国粮谷产业园。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进粮油加工产业提质发展。统筹利用粮食仓储设施资源,完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和储备体系,畅通粮油产品供应渠道。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到 2025 年,全市小麦、玉米年加工能力分别达 350 万吨、 200 万吨。

第二节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实施绿色高效种养产业发展行动,做大畜禽产业,做优蔬菜产业,做深怀药产业,做好花生产业,做强山区林果业,叫响富硒农产品品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空间布局 ,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打造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核、沿黄生态农业保育带。

专栏1 1 :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指引

粮食种业: 高标准办好焦作(温县)小麦种子博览会,鼓励重点种子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协作,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基地、国家农作物育种创新基地,推进 “ 育繁推一体化 ” 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发展,推动我市由良种生产大市向良种质量强市跨越。

怀药产业: 加强品种资源保护和创新,建立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库),鼓励培育开发怀药新品种,推广 “ 四大怀药 ” 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建设一批集中连片的标准化怀药种植基地和示范园区,打造 “ 全链条、高质量、高效益 ” 的怀药产业集群。到 2025 年,全市怀药种植面积稳定在 15 万亩以上,高标准建成 “ 中国怀药之都 ” 。

畜禽产业: 突出抓好 “ 两牛 ” ,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壮大畜禽产业集群。到 2025 年,全市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 80% 以上(除生猪、肉牛外)。

蔬菜产业: 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蔬菜、有机蔬菜。重点打造 “ 孝敬牌蔬菜 ”“ 博爱怀姜 ”“ 延陵大葱 ” 等特色蔬菜品牌。依托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增加反季节蔬菜供应,开发高端市场。

花生产业: 重点在孟州、武陟沿黄滩区,引进推广高油酸油用、食用等优质花生新品种,全面推广机械化、标准化栽培技术,建设 10 万亩优质高效花生生产基地。整合花生加工产业,培育或引进生产食用油等产品的花生精深加工企业。

山区林果业: 以北部山区、西部岭区为重点,稳定发展苹果种植,大力发展优质桃、梨、葡萄、樱桃、桑葚等小杂果,积极发展薄皮核桃等干杂果,打造博爱富硒樱桃等一批特色品牌。加大果品采摘后系列化加工生产,加快向下游深加工产业链条延伸,大力发展果汁、罐头、核桃油、核桃粉等林果深加工产品,提升林果产品附加值。

完善农业发展支撑体系。实施科技兴农行动,以良种繁育、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等为重点,开展农业全产业链科技攻关,构建农科教推、产学研用推广新机制。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托管式、订单式、平台式、站点式等综合性服务模式。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实施农业品牌培育工程,讲好焦作农业品牌故事,新增 “ 三品一标 ” 农产品 60 个以上,打造 “ 气候好产品 ” 等系列国家气候标志品牌。强化流通服务,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业发展。完善普惠性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 业 融合发展。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推进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种植、养殖与农副食品深加工业协同发展,推动加工副产物循环、全值、梯次利用。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乡土特色产业,丰富乡村经济业态。编制完成《焦作市乡村旅游提升规划》,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为焦作全域旅游的特色名片。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家庭农场,提升壮大农民合作社。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高标准推进温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建设,加快实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博爱肉牛蔬菜循环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积极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到 2025 年,培育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50 家左右、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20 个。

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着力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加强村庄规划管理。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优化村庄功能布局,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引导人口适当向乡镇所在地、产业集聚区集中,公共服务优先向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村庄配套。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建立健全违法用地和建设查处机制。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保护,延续乡村文脉。加强革命老区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健全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完善村庄保洁制度,实现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全覆盖。因地制宜采取接入城市管网、微动力处理、生态化处理等模式,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加强乡村厕所改造后续服务和管理,加快建立卫生厕所建、管、用并重的长效管理机制。实施村容村貌提升示范工程,加快完善农村交通、水利、能源、信息通讯、物流等基础设施,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加快推进 “ 四好农村路 ” 建设,提高农村公路建、管、养、运水平。持续推进农村民生水利建设,支持各县(市)积极申报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实施 “ 数字乡村 ” 行动,加快推进 “ 光纤进村、宽带入户 ” 工程,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鼓励开发适应 “ 三农 ” 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

建设文明乡村。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 “ 两委 ” 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健全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长效机制。深化拓展 “ 四议两公开 ” 工作法,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实施县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工程,广泛开展 “ 争做美丽焦作人 ” 活动,深入开展 “ 文明村镇 ” 创建,树立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深入开展 “ 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 ” 活动,塑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大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培育乡村建设行动载体。扎实推进修武全省乡村建设行动样板县建设,重点在乡村规划统筹、设施一体、服务均等、地域资源转化、民居风貌探索等方面开展探索创新,适时 在 全市复制推广。鼓励其他县(市)创建全省乡村建设行动试点,支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率先落地,打造一批全省、全国典型项目和样板乡村。

第四节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完善返贫阻断机制和相对贫困治理机制,增强脱贫村巩固脱贫成果和内生发展能力。严格落实 “ 四个不摘 ” 要求,分类做好脱贫攻坚政策统筹衔接,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 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确保已脱贫人口不返贫、边缘人口不入贫。强化产业支持、消费帮扶,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强扶志扶智,激励和引导群众靠自己努力逐步致富。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持续发挥效益。 加大以工代赈投入,扩大实施范围和受益对象,带动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完善 “ 两定制兜底线 ” 模式,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第十章 注重内外双向发力,开拓改革开放新局面

坚持激发内力与用好外力相结合,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开拓机制灵活、合作共赢的改革开放新局面,争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打造焦作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 有力有序深化改革

坚持 “ 两个毫不动摇 ” ,聚焦关键性基础性重大体制机制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要素市场体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释放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保障市场公平竞争。

强化市场主体地位。优化国有资本配置,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完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推动国有资本加快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分层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入开展分类授权放权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和监管制度,切实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完善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进一步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建立健全常态化要素配置调整机制、合理化要素流动机制和市场化要素价格机制,有效发挥市场 在 配置资源 中 的决定性作用。畅通要素流通渠道,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改革,优化 土地资产 配置。加快建立协调衔接的劳动力、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培育技术、数据要素市场,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完善科技创新资源、社会数据资源配置方式。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全面建成 “ 亩均效益 ” 大数据平台,形成科学公正的亩均评价体系和高效有序的资源配置体系。

促进市场公平有序竞争。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和服务体系,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落实统一代码体系,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定期评估、排查、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推动 “ 非禁即入 ” 普遍落实。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统筹做好政策实施增量审查及存量清理,建立健全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构建分级负责、依法规范、运转高效的市与县(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体系,深入推进财税利益分享、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财政金融互动、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PPP ) 模式、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绩效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增强财政服务保障能力。

第二节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提升开放通道优势,拓展开放平台功能,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全面融入 “ 一带一路 ” 。积极申建自贸试验区开放创新联动区、中国(焦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焦作保税物流中心( B 型),加强与郑州国际陆港、机场集团及沿海港口的联系合作与功能对接,推动组织开行多式联运专列(班列),拓展 “ 公 — 铁 — 海 — 空 ” 多式联运的通道和方式,实现内陆地区与沿海港口的 “ 无缝对接 ” ,构建公铁集疏、陆空衔接、高效便捷的开放新优势。

打造对外开放平台。加快培育一批产业平台、科创平台和外贸平台,提升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河南德众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平台承载能力,推动 “ 单一窗口 ” 功能全链条覆盖,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合理布局海外仓,优化仓储物流网络,丰富海外仓功能,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范围,鼓励符合条件的海外仓储物流企业建设外贸公共海外仓,推进与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对接融合。办好 “ 一赛一节 ” 、院(校)地科技合作洽谈会等重大活动,提升对外开放交流合作水平。

深化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加大境外投资统筹协调力度,完善境外投资协调监管,鼓励企业进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直接投资,打造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质量的国际企业。支持开展跨境并购,引导企业跨境购买先进技术、成熟品牌,稳步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对接重点 国别 合作机制,引导企业做好国外贷款和境外发债工作。

提升开放招商水平。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康养旅游等重点领域,面向日韩、欧美、东盟、国内发达地区,招引世界 500 强、中国 500 强和 “ 国字号 ” 、 “ 央字头 ” 、行业龙头企业,推动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迈向高端。动态完善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创新招商模式,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以商招商、回归招商、云招商、重大节会招商。建强专业招商团队,建立招商引资 “ 信息库 ”“ 智囊库 ” 和常态化沟通渠道,推动招商市场化、专业化。支持有条件的县(市)设立飞地经济园区,面向重点区域设立定向招商基地,建设一批集群式产业链合作园区。

培育外贸新增长点。支持具备一定规模和产品竞争力的潜力 型 出口企业,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非价格竞争力。培育和引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推动中小外贸企业扩大进出口规模,推动 “ 焦作商品 ” 向 “ 焦作品牌 ” 转变。拓展跨境电商和网上交易,推动焦作 “ 区域品牌 ” 向 “ 国际品牌 ” 跃升。大力开拓拉美、非洲、中亚、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广泛收集 和 发布境内外品牌商品展会信息,引导支持全市外贸企业深度参与,推动企业与境外经销商直接对接,不断提高我市产品 的 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和品牌认可度。

第三节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全面落实《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深刻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深入实施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攻坚行动,提升政务服务,优化市场环境,强化法治保障,建立完善营商环境工作推进、评价和奖惩机制,推动我市营商环境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打造一流的政务环境。持续深化 “ 放管服 ” 改革,不断巩固全国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建设成果。健全完善权责清单制度,深化容缺办理、多评合一、区域评估等模式,全面推行 “ 一件事一次办 ” ,推广 “ 一业一证 ”“ 一企一证 ” 。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 、 精简审批环节 、 压缩办理时限,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企业纾困 360 平台、智慧招商云平台、智慧金服平台、 “ 焦我办 ” 城市门户 APP 等建设。优化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规划建设市民中心,推进一窗集成、一网通办和异地可办。持续深化企业 “ 首席服务官 ” 制度,健全 “ 一联三帮 ” 机制。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建立全市营商环境监测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满意度。持续加大民营企业家参与营商环境评价的力度,妥善做好防范和处置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等工作。

打造一流的市场环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各类生产要素和依法平等享受支持政策,保护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跨领域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全面落实 “ 双随机、一公开 ”“ 互联网 监管 ” 制度,预防和制止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滥用行政权力排除和限制竞争的行为。建立市场主体维权服务平台,健全督查和奖惩机制,全面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打造一流的法治环境。建立主动征求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意见机制和采纳情况反馈机制,落实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突出财产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等重点内容,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执行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涉及市场主体案件的线索通报、案件移送、查处配合、快速办理工作协调机制,搭建一站式纠纷解决服务平台。完善商事主体违法违规惩戒制度,依法依规查处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

打造一流的信用环境。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开展政务诚信评价。推广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完善信用承诺制度,全面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开展市场主体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实行分级分类监管。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健全信用修复机制。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加强 “ 信用焦作 ” 平台建设,拓展信用信息社会化、市场化应用场景,创新 “ 信易 ” 惠民便企产品和服务。探索建立地方征信平台,推广 “ 信豫融 ”“ 普惠通 ”“ 智慧金服信易贷 ” 等服务,助力中小微企业信用融资。争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第十一章 强化基础能力支撑,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统筹推进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化焦作建设的基础能力支撑。

第一节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建设交通强市,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骨架,各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畅通便捷、绿色智能、安全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主动融入轨道上的都市圈,统筹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普速铁路建设,加快构建东部对接京九高铁、西部贯通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南部融入沪银通道、北部对接安林城际铁路的 “ 四纵三横 ” 高(快)速铁路客运网络和 “ 十字形 ” 普速铁路货运通道。统筹推进轨道交通 “ 四网融合 ” ,推动轨道交通网络、通道、枢纽融合。

推进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完善高速公路骨干路网,加强与郑州、洛阳、新乡、济源、晋城等周边城市的高速连接,推进高速公路出入口及沿线区域环境改造提升,加快构建 “ 六纵四横 ” 高速公路骨干网络,全面提升高速公路通达能力和运输效率。到 2025 年,高速公路新增里程 200 公里以上,通车总里程翻一番。

完善干线公路通道网络。强力实施 “ 优化网络、提升等级、打造节点、互联互通 ” 工程,持续提升普通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效益,努力构建 “ 七纵四横 ” 干线公路通道网络格局。加快打造中心城区 30 分钟通达县 ( 市 ) 出行圈,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科学加密跨黄河干线公路通道,促进黄河两岸交通一体化发展。

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场站。推进综合客货运枢纽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集铁路、公路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出租车等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打造豫晋交界地区综合客运枢纽。提升武陟承接郑州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功能溢出能力,加快焦作东站及周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月山编组站智能化建设、月山东货场集装箱改造升级,提升集装箱办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建成 具有区域领先水平 的高效智能枢纽场站和豫晋交界 地区现代化 专业集装箱场站。

积极 发展 通用航空。谋划 研究 孟州、修武(云台山)、山阳、解放、沁阳等通用机场,开发以 “ 两山两拳 ” 等为节点的低空旅游线路,加强与上街、巩义等周边通用机场联系,推动通用航空与旅游、体育等新型消费融合发展。 积极融入 “空中丝绸之路”,加强与郑州新郑机场的地面交通联系,拓展航空运输业务 。

专栏1 2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工程项目

轨道交通项目: 加快 建设呼南高铁 焦作经洛阳至平顶山段 、新焦铁路 ,推进 郑焦城际 铁路 云台山支线、 郑州都市圈轨道交通焦作段前期工作,规划研究 月山至随州铁路、 新焦铁路 修武南至焦作西 站 联络线、沪银高铁。

高速公路项目: 加快推进沿太行高速、焦平高速、焦唐高速、郑州至焦作高速(东海大道南延黄河桥)、沿黄高速、沁阳至伊川高速等。

跨黄河公路桥项目: 建成 国道 207 孟州至偃师黄河大桥,谋划推进 省道236 (焦温快速通道南延)黄河大桥。

干线公路网改造提升项目: 加快建设 国道 207 (焦作至温县段、温县至孟州段)、 省道 306 云台山至修武段、 国道 327 沁阳至济源交界段、 国道 327 三阳互通立交、 省道 104 武陟高村至丹河桥段、 省道 309 温县至济源交界段、 省道 310 孟州境段等。

枢纽场站项目: 建成焦作西站综合铁路客运枢纽,推进月山编组站智能化改造、月山东货场集装箱改造升级、焦作东站升级(二级)改造,规划建设焦作南站。

第二节 构建多元清洁高效能源支撑体系

加快构建多元互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支撑体系,促进传统能源与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协同开发利用,积极推进氢能综合利用和储能设施建设,持续提升能源供给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持续优化能源结构,进一步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升可再生能源在电力消费中的比重。有序推进沿黄县(市)风电项目建设,合理发展沿南太行山区风电,在市域南、北分别打造一条平原风力发电带和山区风力发电带。加大新能源光伏电站建设力度,鼓励工商业用户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鼓励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加快发展县(市)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生物质热电联产,完善市城区及县城热力管网系统,推动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实施集中供热。加大地热资源开发力度,推进氢能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培育氢能产储运用全产业链。

建立绿色高效电力保障体系。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到 2025 年,全市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 100 万千瓦以上,新增电网供电能力 100 万千瓦以上,电网结构及装备水平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实施供电能力提升工程,积极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实施焦煤矿区储能一体化示范基地项目,谋划推进蓄能电站建设,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打造安全高效的电力输配体系,谋划推动焦作 500 千伏电网融入覆盖郑州 都市圈 、洛阳副中心城市的 “ 内外双环多通道 ” 骨干网架。加强变电布点及容量建设,逐步形成市县 220 千伏双环网结构。加快市区现代配电网建设及 农村电网巩固提升 ,鼓励新建(改造)城市道路同步配套建设地下管廊,努力实现配电自动化全覆盖。加强配套储能设施建设,提升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能力。加大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推进加油、加气、充(换)电、加氢等综合设施一体化建设。

构建现代综合智慧能源体系。加快并网控制、智能调度等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促进风能、光伏等与常规能源体系融合,实现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智能耦合运行。加快 5G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推广,培育能源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构建 “ 横向多能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 ” 的能源集成互补、梯级利用新格局。

专栏1 3 :能源体系重点项目

现代电网建设工程: 110 千伏及 220 千伏变电站、 10 千伏及以下电网、城乡配电网优化改造等。

增量配电网试点工程: 焦作西部产业集聚区增量配电、沁阳产业集聚区沁北园区增量配电、焦煤矿区增量配电试点等。

能源储备工程: 焦作市煤炭储备中心、豫北 LNG 应急储气中心(二期)、焦煤矿区储能一体化示范基地等。

能源利用转型提效工程: 孟州、武陟、温县、博爱热电联产升级改造项目。

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程: 温县、博爱、武陟、沁阳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沁阳联盛电力、中节能风力发电二期、焦作氢能源综合利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等。

第三节 构建人水和谐现代水利体系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深入实施 “ 四水同治 ” ,统筹水利发展和安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

完善供水保障体系。以黄河干流、沁河支流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主体,以蟒河、丹河、大沙河等水系为支撑,因地制宜推进重大水源、引调水、水系连通等工程建设,科学配置引黄(沁)河水、南水北调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构建 “ 一干一支一引 ” 的水安全保障格局。加快建设小浪底北岸灌区、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配套工程,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推进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保障粮食安全。

健全防洪保安体系。聚焦黄(沁)河防洪减灾,加强薄弱堤防治理、河道疏浚整治,推进标准化堤防改造升级,严格限制自发修建生产堤等无序活动。开展黄河(焦作段)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提升黄河防汛气象保障能力。 加强 干支流、蓄滞洪区、水库、排涝泵站等统筹调度,形成水利工程联合调度合力。开展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加强河湖渠库水系连通,实施新出险病险水库(水闸)和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持续开展重点山洪沟和洼地治理,巩固提高防洪标准。健全防汛抗旱应急管理机制,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物资和装备统筹保障能力。

强化水利行业监管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严格水资源消耗总量和用水强度双控,落实规划水资源论证和水资源用途管制制度,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结构,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严格落实河长制,强化河长履职尽责,健全完善 “ 河长 检察长 ”、“ 河长 警长 ” 、对口协助工作机制, 提高河长制社会参与度 ,持续开展 “ 四乱 ” 问题整治,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水旱灾害防御、水生态环境、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监测体系,推动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专栏1 4 :现代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

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 加快建设小浪底北岸灌区、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配套工程,推进引沁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适时启动沁北引黄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推进南水北调中线马村调蓄工程、田坪水库、黄龙洞水库前期工作,新建九渡水库、圆融水库、龙寺水库、影视湖水库;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干渠与城市水系连通等工程;开展饮用水地表化试点。

黄河安澜工程: 推进黄河(孟州—温县段)无堤防段治理、沁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温孟滩防护堤加固工程,推进张菜园闸、老田庵闸、白马泉闸改扩建工程,实施青天河水库等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开展丹河、蟒河、大沙河、纸坊沟河、荣涝河、共产主义渠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

第十二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焦作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 “ 防、治、建、调、管 ”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把焦作打造成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样板。

第一节 加强生态保护 修复

加快国土绿化提质行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维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争创全国绿色模范城市,建设焦作绿色发展综合示范区。

建设多层次生态廊道。建设沿黄生态廊道,依托王园线、黄(沁)河防洪工程和沿黄高速,因地制宜建设堤顶行道林、临河防浪林、背河适生林,统筹布局沿线生态涵养、观光农业、休闲体验、文化教育、健身康养等功能片区,打造集生态屏障、高效农业、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重要河流沿线生态廊道,统筹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河道两岸绿化林和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推动沿河生态廊道互联互通。健全生态廊道林网体系,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 “ 四好农村路 ” 等交通路网,大尺度、宽纵深推进生态隔离带建设,推进宜林地造林绿化全覆盖。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加强护村林、景观林保护,完善和提升农田防护林体系。

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全面落实《焦作市北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实施南太行森林提质增量工程,推进北山破损山体森林植被恢复,加强北部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善生物生活廊道和迁徙通道,建设科普教育基地、珍稀野生动植物繁育基地,加大生态补水力度,保障重点河道生态流量,逐年调整和压减地下水开采总量。实施黄河湿地修复治理工程,综合采取河道整治、河湖水系联通、恢复水生植物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有序推进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扩水增湿,进一步扩大湿地水域面积。统筹推进中站、马村、修武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加 大 北部山区采矿点及采矿影响区边坡治理 力度 ,持续提升历史遗留采空区土地复垦率、治理率。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优质林果、森林旅游康养等产业。

推进滩区生态综合整治。坚持因滩施策、分区治理,嫩滩区域开展滨水缓冲带建设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二滩区域适度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加强滩区耕地生产路、农田林网、农林间作等防风固沙林带建设,构建滩河林田草综合生态空间。依法打击非法采土、盗挖河砂、私搭乱建等行为,对与永久基本农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生态空间保护等相冲突的用地空间进行调整。

第二节 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末端严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基本消除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水质安全感和土壤放心感。

强化大气污染精准防治。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有效遏制臭氧深度增长趋势,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力推进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工作。实施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持续推进重点涉气行业排放限值改造,持续开展燃煤锅炉拆除和清洁能源改造。严格挥发性有机物产品准入和监控,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全过程综合整治。突出 “ 三散 ” 污染治理,落实农村清洁取暖电能替代 “ 打包交易 ” 政策,推进 “ 散乱污 ” 企业动态清零,强化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做好烟花爆竹禁限放管控。建立健全区域重污染天气联防联控体系和预警应急响应机制,开展区域大气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联动行动,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

深化水污染综合治理。开展全域清洁河流整治行动,以黄河干(支)流为重点,持续改善河流水质。加快水污染排放重点行业达标提标改造,严格落实排污许可制度,完善产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和专项整治行动,加快构建覆盖所有排污口的在线监测系统。完善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推进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系统改造,基本消除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实施农田退水污染综合治理。科学调整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切实防控畜禽养殖污染。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压减污泥填埋规模。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焦作段)水环境风险防控,推进地表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协同治理, 力争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 者 优于 Ⅲ 类 标准 ,重要水功能区水质全部达标。

保障土壤环境安全。严格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和监测监控,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持续实施化肥农药负增长行动,建立健全秸秆、畜禽粪污等农林废弃物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推进农田残留地膜、农药化肥包装物等清理整治和回收利用,引导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深入开展涉铅、铬、镉、钼等重金属企业排查整治,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静脉产业园建设,协同推进污泥飞灰、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实施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准入管理,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和疑似污染地块名单,推进污染企业原址、废弃矿场土壤污染修复。建立健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调查和隐患排查机制,优先保护好未污染土壤,严格控制新增土壤污染,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强化污染综合监管和风险防控。定期开展全市资源承载能力评估,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风险评估,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强化区域开发、项目建设环境风险评价和可行性论证,在高风险行业推行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科学编制重点污染源排放清单、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土壤污染源监管清单,按行业、按地域细化管控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完善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体系及 VOCs 排放、施工工地空气质量监控平台、重点水域水质监测站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强化监测监控数据质量管理和预测预报,提高污染源自动监控、污染动态溯源和风险预警防控能力。加强核与辐射监测和应急能力建设,重视新污染治理,建设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监控、执法等能力标准化建设,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环境应急协同联动机制。

第三节 广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加快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创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可持续发展示范市。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执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依法处置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强主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和一体开采利用,推进优质优用、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建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统计、公告申报认定制度,加强无主尾矿库、有主未履行 “ 三同时 ” 手续等历史遗留尾库处置。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开展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乡节水降损三大行动,强化雨洪水、矿排水、污水等非常规资源利用,严控新上或扩建高耗水、高污染项目,积极创建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认真落实区域能评,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 “ 双控 ” ,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节能监察,扎实开展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实施重点项目能耗(煤炭)指标单列和定向投放,加快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综合能源改造,扩大现有大型热源和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提升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细化落实省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力争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刚性目标。强化不同行业间和上下游企业间原料产品互供、能源资源协同利用,推广使用再生产品和再生原料,加强企业、园区、城市间能源资源等设施共建共享,建设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健全废旧物资规范回收和处置体系,推行生产企业 “ 逆向回收 ” ,推进快递包装可循环、可降解、易回收。提高循环发展装备和技术供应能力,培育一批兼具核心技术和资金实力的循环经济龙头企业。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海绵城市等绿色产业,加强先进节能、节水、环保技术研发和服务模式创新,推进有毒有害原料清洁化替代,培育一批专业化骨干企业、示范基地和优势产业集群。

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严守 “ 三线一单 ” ,大力开展重大产业布局环境影响评价和重大环境政策经济社会影响评估,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完善促进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规政策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低碳运输等绿色产业。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等绿色建筑,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全面落实《焦作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健全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推进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 “ 两网融合 ” 。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强力推行单位产品能耗标准,加强 对 机关 和 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的节能 减耗 考核。大力推广绿色出行,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建设节约型机关和绿色家庭、学校、社区,推行绿色消费、 绿色 居住、 绿色 出行, 深化节约粮食光盘行动 。推广节能家电、高效照明、节水器具等绿色产品 , 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规模。

健全绿色发展政策。完善实施差别化电价、峰谷分时电价和居民用水、用电、用气阶梯价格政策,全面推行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政策,适时放开具备竞争条件的上网电价和公益性以外的销售电价、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推进居民供热分户计量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制度。完善污水、垃圾、危险废弃物处理收费政策和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实行更加严格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深入推进排污权、水权交易,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产品,逐步推开绿色产品第三方认证。

专栏1 5 :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建成黄河、沁河、丹河、大沙河、蟒河、老蟒河、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王园线、丰收路等廊道绿化工程,实施武陟嘉应观、沁阳神农山、博爱幸福河、共产主义渠、孟州、温县、大沙河、白鹭湖等湿地公园工程,推进焦作森林动物园、南太行森林公园、城东公园、沁泉湖公园、孟州吉祥湖公园等城市公园提质改造,加强北部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环境污染防治工程: 实施新河、李河、普济河、翁涧河、白马门河、山门河、蟒河、济河、猪龙河等河道治理工程,开展解放、山阳、中站、马村北部等矿山生态治理,推进中站、马村、修武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工程: 建成焦作静脉产业园东部园区、西部园区,实施河南永续废旧电池综合利用、鸿利汽车拆解、焦作蓝天废旧轮胎无害化再生利用等项目。

第十三章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打造国际文旅名城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繁荣文化事业,着力打造国际文旅名城。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革命文化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增强坚守共同理想、实现共同梦想的信心和决心。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精神力量,持续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 焦作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 、南水北调焦作精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引领。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和落实党管媒体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推动社会名家进驻网络传播平台,常态化开展重大主题宣传。加强思想文化主阵地建设,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推动构建省市县一体化全媒体传播体系,加强对外传播正能量。建立健全优质网络内容生产体系、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发展积极健康的新媒体和网络文化,牢牢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

持续提升公众文明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巩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创新文明城市建设机制,持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强化奉献意识,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建立惩戒失德行为机制。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

第二节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突出华夏文明之根、中华文化之源、黄河文化之中心,系统保护黄河文化,赓续黄河文化精神谱系,弘扬黄河文化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加强黄河文化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编制焦作黄河文化遗产名录,整理影印《焦作旧志集成》,加快黄河焦作段的文物遗迹、传说、戏曲、古籍、文献等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推动构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体系。加强山阳故城、府城遗址、 邘 国故城、商村遗址、义井遗址等重要文物遗迹维修保护,支持条件成熟的遗址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推动广利灌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推动黄河申报世界文化、自然 “ 双遗产 ” , 把 沁阳太行陉段作为 “ 万里茶道 ” 重要节点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推进名村名镇志工程,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健全太极拳保护规划政策体系,加大太极拳推广、普及和研究力度,建设太极拳世界非遗传承展示示范区。高标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加强绞胎瓷、天目瓷、黄河澄泥砚、黄河泥埙、盆窑黑陶、野王 纻 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非遗传承人群培育、青少年非遗传承人培养、乡村手工艺传承振兴和历史街区非遗活化计划。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立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怀川文化、治水文化研究,参与组建黄河考古研究院、黄河文化研究院等,构建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考古科研展示体系,推出一批黄河文化标志性研究成果。

传承黄河文化基因。推进中国治黄兴水博物馆、太极拳博物馆、韩愈文化博物馆等博物馆群建设,打造黄河文化重要地标。实施黄河文明标识保护利用工程,持续扩大武陟全国黄河文化之乡品牌影响力,打造太极拳发源地、万里黄河第一观、人民胜利渠渠首、南水北调方志馆等黄河文明重要标识。开展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深 入 挖掘 我市 黄河文 化 蕴含的时代价值 、道德规范和优秀传统,凝练治黄文化、怀川文化、太极文化,弘扬 焦作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 、南水北调焦作精神。加强红色文化基因保护传承,建设红色资源旅游访问点,弘扬宋学义、王忠殿、杨介人、王启心、李荫堂、 “ 太行八英 ” 等革命先烈精神,树立王在富、谢延信等时代先锋新时期模范典型,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基因融合传承。加强大运河文化研究阐释,推进大运河文化与黄河文化融合发展,建设黄河、大运河文化公园。

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实施文艺名家培育和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培养更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名家,编纂出版《焦作黄河志》《河南黄河民间传说焦作篇》,创作一批反映黄河文明的影视、戏曲、诗词、摄影作品。实施黄河文化数字化工程,拍摄《焦作黄河文化形象宣传片》,探索设立黄河文化创意设计研究院,推动黄河文化产品数字化制作和网络化推广。搭建地方戏剧会演、民间工艺展演、文化博览等平台,定期开展黄河文化书法展等文艺活动,增强全民文化认同,提升公众文化自信。认真落实 “ 百万青年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作行动 ” 。加强黄河文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 “ 中国黄河 ” 国家形象宣传推广行动,发挥太极拳国际交往桥梁功能,创新搭建太极拳等交流互鉴平台,促进黄河文化精品走出去。

第三节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全面落实《焦作市全域旅游促进条例》,发挥 “ 太极胜地 · 山水焦作 ” 品牌优势,深入实施旅游 “ 二次创业 ” ,加快推进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打造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打造知名文旅品牌。依托云台山、太极拳世界级品牌,联动嵩山、少林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强化旅游产品协同开发、旅游市场联合推广,高标准建设 “ 两山两拳 ” 区域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带。深挖治黄文化、太极文化、名人文化、地情文化等内涵,支持陈家沟景区创建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西大井 1919 文旅景区创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白鹿仓黄河歌谣国际旅游度假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培育形成太极文化溯源游、大河风情体验游和天下文宗研学游等精品文旅线路,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百里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廊道。优化整合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等沿南太行山水旅游资源,做强生态康养、户外运动、休闲度假、精品民宿等特色旅游产品,推进 “ 中国天然氧吧 ” 城市建设,打造沿太行山水康养休闲旅游带。突出发展城市旅游,打造历史文化街区,盘活工业遗存遗址,提升城市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文化旅游综合服务消费城市。加快发展乡村旅游,鼓励开发乡村休闲康养、黄河农耕文化、乡村民俗工艺和红色革命历史等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打造一批星级民宿和乡村旅游示范村。

完善文旅产业体系。实施文旅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旅企业集团,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旅业态创新,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培育具有引领力的 “ 文化旅游 ” 新型文旅新业态,培育形成一批文化创意空间、城市旅游综合体。注重市场运作,高水平策划营销,建立政府、行业、媒体、公众等共同参与的整体营销机制,综合运用高层营销、网络营销、公众营销等多种方式,提高营销精准度。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阵地,制作一批全新的创意广告和城市宣传片,形成立体宣传,扩大城市文旅品牌影响力。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旅游交通畅达工程,建设中心城区、修武、博爱、武陟高铁和城际铁路综合交通集散中心,构筑景城绿道、沿山沿黄旅游通道、旅游轨道等市域旅游交通网络。建立功能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推进全市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城市道路旅游导识、自驾车营地服务体系建设,提升 “ 吃住行游购娱 ” 综合服务能力。完善景区内部基础设施,推进厕所革命。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健全和拓展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开展文旅场所智能化改造,推动大数据广泛运用。推动城市旅游产品、购物、服务 、 营销执行国际惯例和标准体系,融入国际旅游市场产业链。加强综合治理,健全隐患排查整改、风险防范预警、突发事故处置等防控体系,为游客提供安全安心的消费环境。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重点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国有文旅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构建产权清晰、富有活力的管理体制。推动文旅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职业经理人制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完善要素保障机制,强化金融支持,探索创新用地方式,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强化区域协作机制,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市场共建、品牌共育、利益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机制。

第四节 全面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导向,着力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衡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加快建设街道及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构建 15 分钟文化生活圈。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拓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持续实施舞台艺术送基层,戏曲进校园、进乡村,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完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方志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方志馆总分馆制建设,鼓励公共文化机构拓展基层分支机构、服务网点布局。加快建设 “ 书香焦作 ” ,持续开展 “ 千场文艺演出 ”“ 万场公益电影 ” 等品牌文化活动。鼓励支持举办本地特色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 “ 文化焦作 ” 工程建设,加快建设 市 文化艺术中心 、档案馆 ,推进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方志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并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大力实施县级博物馆、纪念馆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提高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统筹实施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方志馆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电子阅览室、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等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举办农民丰收节,开展乡村春晚等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名片。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服务水平,健全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做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推进执法能力和执法队伍建设,深入开展 “ 扫黄打非 ” ,强化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专栏1 6 :文旅名城建设重大工程

黄河文化保护工程: 谋划建设商村遗址公园、永济渠渠首遗址公园、怀城古城(河内郡)遗址公园、山阳故城遗址公园;推进府城遗址、邘国故城、义井遗址、嘉应观、人民胜利渠、妙乐寺塔、青龙宫、慈胜寺、显胜王庙、汉献帝陵、胜果寺塔、福公司王封矿西大井、河南理工大学(原焦作矿院旧址)、焦煤神华重机、道清铁路、北朱村明清古民居等遗存遗址保护利用。

黄河文化基因传承工程: 规划实施焦作市博物馆新馆、中国治黄兴水博物馆、韩愈文化博物馆、怀川农耕文化博物馆、焦作近代工业遗产博物馆、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黄河澄泥砚展示馆、当阳峪绞胎瓷博物馆、古民居博物馆、地情馆等博物馆群建设工程;规划实施韩愈文化产业园、许衡文化园、朱载堉文化园等名人文化展示工程;加强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旧址、太行第四专区及焦作市党政军机关旧址、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部旧址、宋学义故居、王忠殿烈士纪念馆等革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推进永济渠渠首、小丹河渠首九道堰修复保护及纪念馆、修武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运粮河古桥乔庄闸及碑刻保护、青天河(石佛滩)摩崖石刻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大运河文化保护工程。

文旅融合发展工程: 加快推进嘉应观治黄兴水文化园、白鹿仓黄河歌谣国际旅游度假区、温县太极文旅园、温县陈家沟太极文化生态园、温县黄河生态与太极文化融合新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百里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廊道建设项目;实施北部森林旅游综合体 、 金陵坡太行艺术中心、云台山休闲度假服务区、恒大养生谷、荣盛汉服旅游服务中心、绿城七贤梦云旅游综合体 、 神农文旅产业园等南太行文旅项目;打造十二会村、西滑封村、寨卜昌村、知青村等红色旅游景区;培育形成焦作恒大文旅城、天河公园、大沙河公园、 百年电厂综合文旅 园区 、山阳故城、李河碗沟文旅园、新东文化街区之焦东煤矿历史文化园区、1898泽福盛场、王封西大井1919文旅园区等一批城市文旅打卡地。

第十四章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打造幸福焦作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公共服务领域 供给侧改革 为主线,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切实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网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办好民生实事,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获得感更有成色、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加快建设幸福焦作。

第一节 提高居民收入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导向,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引领,以完善收入动态增长机制为核心,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完善收入动态增长机制。着力提升居民工资性收入,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指导,探索建立合理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形成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分配共决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加大农民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实现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引导城乡居民增加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继续加大惠农政策力度,提高农村土地经营规模效益,促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鼓励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充实社保基金 , 完善农业补贴制度, 稳步提升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 ,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着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调整优化分配结构,提升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居民收入增长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水平相适应。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企业人工成本预警预测和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完善公务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劳务工资分配制度,实现同工同酬。健全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报酬由市场决定机制,完善高技能人才薪酬体系。依法保护合法收入,清理规范工资外收入,严格规范非税收入,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完善现代支付和收入监测体系,建立透明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第二节 稳定扩大就业

坚持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底线思维,落实就业政策,全力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 十四五 ” 期间, 累计 实现城镇 新增 就业 30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新增 5.5 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 6.5 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1.5 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5.5% 以内。

稳定拓展就业岗位。着力稳定就业岗位存量,进一步加大援企稳岗支持力度,推动企业社会保险费 “ 减、免、缓、降 ” 等惠企政策常态化,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引导企业稳定劳动关系,确保现有就业岗位供给存量稳定。着力拓展就业岗位增量,实施 “ 内需拉动 、投资推动、创业带动、外贸撬动 ” 四大就业岗位拓展行动,挖掘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政府服务外包、 “ 小店经济 ” 等内需稳就业。扩大基础设施投资、重大民生领域投资创业就业。稳定外贸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就业。推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 “ 互联网 ” 等新业态新模式与创新创业联动 促进 就业 。 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等就业形式,不断创造优化就业岗位增量。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推进智慧化服务,完善使用 “ 互联网 就业创业 ” 信息系统,实现就业业务全覆盖、就业经办全天候、就业服务零距离。全方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加快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提升劳动者素质。统筹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资金,畅通培训补贴直达企业和培训者渠道。深化就业领域 “ 放管服 ” 改革,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流程, 进一步明确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职能, 为社会公众提供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供求、培训信息、就业失业登记、就业见习服务、招聘、项目选择、劳动关系协调等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作用,进一步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和谐劳动关系,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在重点产业集聚区布局一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动态调整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持续开展就业援助帮扶,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到 2025 年,全市职业技能培训累计达 25 万人次,创业培训累计达 2.5 万人次,为全市办理创业担保贷款 15 亿元。

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增加 “ 三支一扶 ” 、特岗计划等基层项目招募人数,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引导农民工安全有序转移就业,持续开展 “ 春风 ” 行动、 “ 就业援助月 ” 等活动,建立拓展跨地域、跨领域劳务协作,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农民工就业,实施 “ 归雁工程 ”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完善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措施,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残疾人、社区矫正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戒毒康复人员等其他群体就业。

加强失业风险防范。加强失业动态监测,全方位开展重点区域、重点群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就业失业监测,建立调查失业率按月统计发布制度,开展就业岗位调查和线上失业登记。完善失业风险预警和快速响应工作机制,开展大数据比对分析,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就业形势研判机制,做好化解规模裁员和失业风险的预案制定和政策储备工作。完善舆论宣传引导机制,建立重大舆情沟通协调与应急处置机制,稳定社会预期。

第三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 “ 五育 ” 并举,实施教育评价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新时代焦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争创全国公共教育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市。

健全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全面落实《焦作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推动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扩大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健全经费投入和人员保障机制,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推进市实验幼儿园南园、解放幼儿园、修武县直幼儿园等新建、改扩建工程,力争普惠性幼儿园资源覆盖率达 85% 以上、毛入园率达 98% 左右、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 50% 以上。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沁阳科教园区小学、博爱新华小学、山阳人民路小学等新建、改扩建工程,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支持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工作。开展 “ 强校 弱校 ” 交流合作,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实施市第一中学、市第十一中学、市第十二中学、市外国语中学、衡水一中焦作分校等新建、改扩建工程,打造一批优质普通高中。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立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完善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推进融合教育,建成市特殊教育学校康复公寓楼。

健全内涵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实施普通高等教育增量提质行动,加快建设焦作工贸职业学院山阳校区、河南太极拳学院,推进焦作大学、焦作师专联合升本和焦作工贸职业学院升本工作。加快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优化高校学科结构,提升特色骨干学科建设水平,支持河南理工大学建设一流学科。提升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积极争取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推进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交叉培养,强化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加强基础研究人才、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建立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机制,鼓励民办高校发展,支持筹建焦作科技职业学院、焦作装配建筑科技职业学院、焦作卫生科技职业学院,拓展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内外名校在我市设立分校、合作设立研究院(所),建设一批高水平办学机构和项目。

健全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以产教融合为导向,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组建产教联盟,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施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行动计划和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强市职业技术学校、市技师学院、博爱职业中等学校 “ 双高 ” 建设,提升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整合医药卫生职业教育资源,推进焦作医药卫生学校申办高等职业学院。做大做强职业教育资源,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接受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注重德技并修,建设一批中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布局建设企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依托产教融合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布局建设开放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继续推进技术技能人才 “ 双元制 ” 培育改革,实现职业教育办学结构和效能优化,建立就业、职业、产业、行业和企业 “ 五业联动 ” 的人才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畅通职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健全全民参与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继续教育统筹管理,完善继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推动各级各类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衔接融通和成果认定转换。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工作,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大力发展各类学习型组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办好老年教育,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增强市民阅读氛围,建设学习型城市。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健全完善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全面完善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加强 “ 三个课堂 ” 建设应用,丰富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实施 “ 网上结对、线上牵手 ” 行动和 “ 互联网 教育 ” 工程,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创新。建设人工智能 实验 学 校 600 所 、 《河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评估标准》达标 学 校 500 所。扩充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资源,加快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建设,提高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和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构建教育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第四节 建设健康焦作

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 “ 大卫生大健康 ” 理念,围绕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体制、健康素养、全民健身等重点领域,推动医疗卫生资源高水平供给、均等化布局、高效能服务,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立统一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机制 、 长期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 、 以哨点医院为单位的综合预警监测网络,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施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快构建以市、县疾控中心和各类专业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以医疗机构为依托,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军民融合、防治结合的疾控体系。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分级建设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推动大型公共建筑预设平疫结合改造接口,加强重大疫情应急物资和产能储备,全面提升重大疫情快反能力和救治能力。完善急救医疗保障体系,强化院前医疗急救站点建设,配齐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移动车载 CT 等必要设施设备,提高安全转运能力和效率。

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统筹市级 “ 四所医院 ” 建设,着力 优化市级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市级医疗供给质量 ,打造一批区域医疗中心。整合精神卫生资源,成立精神卫生中心。加强县级 “ 三所医院 ” 建设,实现县(市)全覆盖。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健全 “ 互联网 医疗健康 ” 服务体系,建立危重疾病会诊系统,建立区域远程影像、检查检验等资源共享系统,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延伸到基层。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药优势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推进 “ 四大怀药 ” 等道地药材和优质中药材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配方颗粒和中药经典配方等研发生产,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建立中西医结合的疫情防控机制,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人才队伍建设。到 2025 年,逐步形成以市级区域医疗中心为龙头,以各县(市)专科区域中心为纽带,覆盖焦作辖区、辐射豫西北晋东南 、 具有焦作特色的区域医疗中心发展格局。

专栏1 7 :医疗卫生领域重点工程

现代化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工程: 建设 1 个市级移动生物安全二级( BSL — 2 )实验室,进一步提升市县疾控中心生物安全二级( P2 ) 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

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市人民医院建设市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依托市第三人民医院建设市级传染病医院,推进第三人民医院异地迁建;各县(市)建成 1 个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建成标准化发热门诊、 P2 实验室和达标传染病区。

市级 “ 四所医院 ” 建设工程: 重点建设市人民医院门急诊楼暨医学研究项目中心、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区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综合病房楼等项目,推进市儿童医院达到三级。

县级 “ 三所医院 ” 建设工程: 新建孟州第一人民医院,迁建温县中医院、武陟中医院、武陟妇幼保健院、博爱妇幼保健院,推动修武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水平,推动武陟、修武妇幼保健院达到二级标准,推动武陟 人民医院 、温县人民医院、温县妇幼保健院达到三级标准。

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程: 建设市人民医院心血管、 市第二人民医院肿 瘤、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市中医院中医脑病 与 中医康复 等 5 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肿瘤、中医脑病、创伤(骨科)、辅助生殖、妇产、儿科、呼吸、眼科等10个市级区域医疗中心。

中医药特色提升工程: 新建市中医院优势专科综合楼和中医药文化馆、温县中医院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温县中医院名中医传承中心。

县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 重点实施修武人民医院传染病房楼、孟州中医院传染病区(基建部分)、温县人民医院传染病房楼、沁阳人民医院传染病房楼、博爱中医院应急救治提升工程、博爱人民医院传染病区、武陟人民医院感染楼负压隔离病房改造工程。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 “ 两延伸、三提升、一集中、三聚焦 ” 的改革路径,统筹推进 “ 四医联动 ” 改革,推动医疗向基层和家庭延伸、医保向困难群众倾斜、医药向灰色药价开刀、医院向高质高效转变、医改向综合协同发力。统筹推进医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绩效分配等综合性改革,全力推行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健全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加强城市医联体建设,逐步实现城市医联体网格化布局管理,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 十四五 ” 期间,各县(市)区建成功能完备、运转协调、医防融合 的 紧密型县域医疗健康共同体,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加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推动落实区域分开、城乡分开、上下分开、急慢分开,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格局。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着力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卫生健康知识普及,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实施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健康工程,实现省级以上卫生县城全覆盖。实施慢性病及职业病防治工程,推进国民营养计划,推进 “ 三减三健 ” 和控烟限酒行动,倡导合理膳食,提高大众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发展全社会心理健康事业,建立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服务模式,引导公众科学缓解压力,更加关注人民群众心理健康。倡导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发展健康文化,形成勤劳节俭、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

加快体育强市建设。加快实施 “ 健康焦作 ” 体育惠民工程,推进县(市)区 “ 两场三馆 ” 和社会足球场建设,完善社区健身设施和 15 分钟健身圈 , 推进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和学校场馆开放共享 。 完善市级 “ 全民健身综合服务平台 ”, 开发适合各类健身的智慧 “ 云健身 ” 产品,促进全民健身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围绕太极拳、篮球、射击等重点领域,做大做强体育制造、体育培训、健身休闲、赛事经济等,支持文娱体一体融合发展,擦亮篮球城市名片,释放体育消费潜力。大力办好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大赛、焦作篮球文化节、郑焦 沿 黄 国际自行车公开赛、中国焦作大沙河户外系列挑战赛、中国云台山九九国际登山挑战赛、太极拳 “ 六进 ” 活动等重大品牌赛事活动,积极申办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季前赛。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各县(市)区因地制宜打造 “ 一县一品 ” 特色群众体育赛事,全市每年举办相当规模健身赛事(活动)不少于 200 场。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全面加强 “ 体教融合 ” ,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夯实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础。到 2025 年,市民体质达标率超过 93% ,足球场每万人达 0.8 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 2.4 平方米,创建全国全民健身运动模范市。

第五节 强化社会保障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层次和水平,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 更 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制度,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建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保险等全方位养老保险体系。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制度,推进医保支付与基金管理制度改革。落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社保转移接续 、异地就医结算制度,推广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 “ 一卡通 ” 服务管理模式。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逐步实现失业保险全覆盖。建立健全工伤预防联动机制,完善工伤保险政策标准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加职工社会保险比例,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健全社保基金监管制度,提升社保服务保障能力。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以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为支撑,以受灾人员救助、临时救助等急难救助为辅助,以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为补充的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统筹推进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建设一批城乡社区 “ 儿童之家 ” 。强化供养服务机构托底保障职责,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提升供养服务水平。

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健全残疾人社会福利和帮扶制度,加快残疾人服务设施和联合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维护政策,支持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加强残疾人公共服务监管,促进康复服务市场化发展,提高康复辅助器具适配率。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和少年教育全覆盖,提高残疾人教育质量。加强残疾人劳动权益保障和职业技能培训,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促进残疾人融合发展。

发展福利慈善事业。加快公办福利机构改革,优化机构布局,强化资源共享。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发展,健全经常性社会捐助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社会互助和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满足群众多元需求的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发展公益性基本殡葬服务,全面落实基本殡葬服务惠民政策。

第六节 促进妇女儿童和青年全面发展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完善妇女、儿童和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实施妇女发展规划, 持续改善 、 全方位优化妇女发展环境 ,依法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婚姻财产、参与社会事务和民主管理等权利,全面消除性别歧视,提升妇女依法维权能力。完善城乡生育津贴制度,切实保障女职工生育权益和母婴权益,扩大母婴室覆盖区域。加强妇女常见病筛查和早诊早治,建立健全农村及城镇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综合防治体系 。 加强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和特殊困难妇女群体民生保障 。 加强基层妇联组织建设,更好发挥妇联职能作用,引导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开展富有女性特色的建功立业活动,拓宽妇女就业渠道,组织动员妇女走在时代前列。

健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实施儿童发展规划,完善促进儿童优先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加强儿童营养及食品用品质量安全保障,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强化健康教育,有效控制儿童肥胖和近视,预防和控制儿童疾病。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功能,加快儿童之家和儿童心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未成年人保护力度,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严厉打击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加快建设市、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完善 青 少 年 发展政策体系。实施 青年 优先发展促进工程,加大对青年教育、就业、健康、婚恋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全面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提升 青少年 科学素养,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引导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引导青年踊跃投身创新实践。加强青年社会组织培育,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健全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完善青年发展状况监测评估体系。 关爱困境青少年群体,深入实施公益项目,完善青少年权益保护法律法规,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支持家庭发展。深入实施 “ 家家幸福安康工程 ” ,完善支持家庭发展的政策体系。倡导家庭责任共担,建设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完善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服务站点、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对困难家庭、失独家庭、单亲特困等特殊家庭的政策支持、 救助服务 , 推进家风家教示范基地建设,开展最美家庭推选宣传,弘扬好家风好家训。

第七节 均衡人口发展

强化人口发展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以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保持人口合理增长水平为重点,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和 三 孩政策时代的 “ 一老一小 ” 人口问题。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重点打造城乡示范性养老服务设施 50 个,覆盖市县乡三级。提升敬老机构和救助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施 武陟县 宁郭镇 敬老院、 沁阳市 西向镇 敬老院等提质改造工程,提高农村敬老院兜底保障能力。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养老服务公益行动,全面推动养老公共服务补短板 、 强弱项 、 提质量。探索发展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建立不同失能状态老年人群的长期照护基础服务项目、服务流程 的 标准与规范,提高专业化照护服务能力。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支持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建设。到 2025 年,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达 50 张,其中护理型床位比例不低于 50% 。

保持合理生育水平。落实国家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做好生育政策效果跟踪评估,密切监测生育水平变动态势,根据国家政策及时稳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推动人口结构良性变动和均衡发展。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健全生育服务和家庭发展支持体系,构建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健全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管理救治网络,大力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建设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支持社区按 照 标准和规范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及配套安全设施,引导社会力量依托社区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用人单位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 、 综合施策,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按政策生育。到 2025 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 5.5‰ 左右,人均预期寿命达 79.5 岁。

促进人口与产业协调发展。以优化产业布局为抓手,充分调动人口与产业两个因素、两种动能,以产业活力带动人口流动,保持人口势能对焦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持作用,巩固和发挥焦作产业发展在区位、结构、特色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引导人口分布合理调整。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继续扩大城市人口承载能力,加速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促进人口与产业协调发展。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倡导终身发展理念,发展银发经济。

第十五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焦作、法治焦作。

第一节 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坚决维护政治安全。全面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机制,构建上下贯通的国家安全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各类阵地建设和管理。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和暴力恐怖活动。健全保密法规制度体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依法制止非法宗教活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和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国防观念,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确保经济领域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及时排查防范断链断供风险,加强可替代技术产品供应链重组和备份系统建设,提高企业根植性和关键环节控制力。深化粮食储备体制改革,健全粮食产购储销体系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推进区域性农产品应急保障供应基地建设和粮食储备库功能升级,确保粮食安全。健全地方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和问责机制,加强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互联网金融监管,强化不良资产处置,稳妥做好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处置,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妥善处置政府隐性债务,健全企业债券风险有效防控机制和违约处置机制。加强网络安全保护,保障重要领域数据资源、重要网络和关键信息系统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强化能源风险应急管控。维护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新型领域安全。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织密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络。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和准军事化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消防、油气管道、建筑施工、市政设施、化工园区、危险废物等领域重特大安全事故。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化监管系统和危险化学品动态监测预警平台,提高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加强风险管控隐患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推进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等质量安全监管,推进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健全质量标识和全程可追溯制度,争创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完善生物安全基础设施,健全生物安全防控和治理体系。

健全现代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提升应急管理智能化水平,构建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系统构建应急预案体系,建立综合应急救援基地,构建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军队非战争军事力量为突击、乡镇应急力量和社会志愿者为辅助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提高抢险救灾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完善商业应急储备物资机制,探索建立快捷高效的物资调拨调运模式。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城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广播系统。建立健全灾后常态化、规范化调查评估机制。加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强应急疏散演练。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坚持发展新时代 “ 枫桥经验 ” ,健全完善 “ 三调对接、四级联动 ”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落实常态化排查制度,有效防范 “ 民转刑 ” 案件发生。拓宽律师、 “ 两代表一委员 ” 等第三方参与矛盾化解的制度化渠道,完善信访制度,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完善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防控社会治安风险,加强禁毒、社区矫正及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实施 “ 雪亮工程 ” ,提高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的覆盖率、联网率,构建市县乡三级巡逻防控网络。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和政法队伍建设,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监测和管理。完善公共安全事件、群体性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推广 “ 平安家庭 ”“ 平安村 ”“ 平安社区 ”“ 平安行业 ” 等建设试点。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坚决遏制邪教非法活动。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全团结的政治局面。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 “ 一府一委两院 ” 的监督,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开展 “ 邘 新社亲 ” 工作品牌专项提升行动,积极开展国家、省、市、县四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基层统战工作,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 的 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做好新时代港澳和对台工作,做好对口援疆工作。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焦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完善依法治市工作推进机制,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地方立法,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进服务型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司法制约监督,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推进普法工作,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建设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尚。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法律援助范围。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强化党内监督,破解对 “ 一把手 ” 和同级监督难题。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完善派驻监督体制机制,持续推动监察监督向基层延伸。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巡察监督统筹衔接,加强党内监督与人大、民主、行政、司法、审计、财会、统计、群众、舆论等监督统筹衔接,促进监督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健全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制度,完善党务、政务、司法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将防腐措施与改革举措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推进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第三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调、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社会安全有序。

健全基层治理体系。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基础导向,加快形成 “ 党建引领、群众主体、党群 连 心 、服务联动 ” 的城乡社会治理格局。织密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建立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理事会 “ 三会 ” 互补的 “ 1 3 ” 治理体系,全面落实 “ 四议两公开 ” 。开展 “ 五创三治 ” 乡村治理试点,以创建基层党建、集体经济、平安法治、乡风文明、美丽宜居示范村为载体,完善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工作体系,推广 “ 334 楼院协商治理模式 ”“ 党群 360 工作法 ”, 强化民主参与、民主自治 , 全方位构建党群深度融合的社区治理体系。建立纵向街道党工委、社区大党委、楼院党支部、楼栋党小组 和 横向街道党建联席会、社区党建 联 谊 会 、楼院党群议事会的社区组织体系,实行党员中心户联系群众制度。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探索实体社区 “ 人网 ” 与虚拟社区 “ 云网 ” 联动融合管理。

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培育规范化行业协会(商会)、公益慈善组织、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推进诚信和自律互律建设。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和动态赋权机制,及时制定并动态发布可供社会力量参与的需求 “ 菜单 ” 。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搭建更多志愿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服务,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制度,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把重大矛盾风险化解在市域。进一步明确市、县、乡镇(街道)权责和任务,完善权责明晰、上下贯通、层层推进的三级纵向治理架构,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统筹力。推进 治理 方式 改革,更加注重以政治强引领、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强教化、以自治强活力、以智治强支撑,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实现 人员进驻、实体运行、 有效衔接 。

第十六章 保障措施

实现 “ 十四五 ” 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履行政府职责,团结和动员全市人民,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第一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把党的领导 贯穿规划 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 “ 四个意识 ” 、 坚定 “ 四个自信 ” 、 做到 “ 两个维护 ” ,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大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发挥各级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 高素质专业化 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严把政治关、廉洁关和素质能力关,健全激励导向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严的主基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倡树 “ 五比五不比 ”“ 五转五带头 ” ,不断完善改进作风和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

第二节 建立统一规划体系

突出发展规划统领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和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支撑作用,健全规划目录清单、编制备案、衔接协调等管理制度。按照本规划明确的总体要求、重点举措、主要任务和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制定实施重点区域规划、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明确保障空间和细化落实时间表路线图。注重规划衔接,确保各级各类规划与本规划在主要目标、发展方向、总体布局、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风险防控等方面协调一致,形成贯彻落实合力。

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明确政府主体责任,科学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强化财力保障和项目支撑,推进规划实施 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坚持项目为王理念,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走向,聚焦 “ 两新一重 ” 、产业转型、生态环保、创新驱动、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 , 组织实施好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对纳入规划的 重大项目 , 集聚人力 、集合政策、集中要素,高效率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设,以项目建设高质量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实支撑。

加强资金政策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按照本规划 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中期财政规划 根据本规划 提出的目标任务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 保障重大项目 、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有效实施。加强人口、土地、环境、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的统筹协调,为规划任务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完善评估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规划指标 体系统计 和评价制度,确保数据权威准确、科学合理。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积极应对规划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政治监督,依法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规划实施情况,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监察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

第四节 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强本规划宣传解读,健全重大事项实施公开机制和公众评议机制,用宏伟蓝图凝聚人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增强全民参与规划实施的主人翁意识,最广泛地动员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在紧紧依靠人民中凝聚发展合力。充分激发社会各界和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支持基层干部和群众创新创造,及时总结推广 好做法好经验 ,营造竞相比学赶超推动规划落实的浓厚氛围,最大限度凝聚各方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识和力量。

开局谋新篇,实干启新程。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 紧密 地 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不忘初心、牢记 嘱托、勇担 使命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焦作, 争当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的主力军 , 谱写新时代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出重彩更精彩的绚丽篇章而努力奋斗!

抄送: 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焦作军分区,

市法院,市检察院。

焦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 年 6 月 2 日印发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