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原经济区规划之三 中原大地的美好明天

文号 索引号 000000000/2016-00176 关键词
主题分类 政策解读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美丽中原,永续发展。在中国的核心区域内,1.79亿中原儿女将迎来怎样的幸福新生活?已正式发布的《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向我们逐步展现那一幅幅诱人的图景。

  “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中原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过上现代化富裕生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说,《规划》中的思路和建设目标体现了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宗旨。

  民众的大幸福是由具体的小幸福汇集起来的,“幸福中原”是由一个又一个“幸福基因”汇集而成的,美丽中原则凝聚了一个个动人的瞬间。

  党的十八大用一系列的“热词”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指引了方向——美丽中国,科学发展,生态文明……

  《中原经济区规划》用一个个目标引领着中原经济区的幸福之路,指引着中原人民向着幸福再出发!

  观点

  “怎样解决生态平衡问题?撬杠在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只要林权制度改革,真正让农民提高对林权的关切度,他会造林的,造林既提高自己的收入,又满足市场需求,还保护了生态。把林权制度搞好,淮河中上游、黄河中下游将会掀起一个农民自觉绿化的高潮。”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

  “欧亚大陆桥有两个节点,一个是西安,一个是郑州。我觉得要加快推进郑州综合性国际路港建设,把它建设成为一个辐射亚欧国家,联动中西部地区,服务中原经济区的国际物流区域。这个问题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魏后凯

  “未来河南的发展应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产业布局方面尽量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这样才符合未来国际产业选择的趋势。河南完全有能力做到既发展产业,又保护环境。”

  ——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朱善利

  “随着国家高速铁路网的建成,内陆地区进入到全球化生产网络的物流成本大大降低,内陆地区和一些城市成为全球化生产体系重要节点的机会大大增加。”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

  “从生态的角度看,没有一个省可以像河南跨越四个流域,包括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我把它界定为腹地,是全国非常明显的‘生态腹地’,而且正好处在气候变化区的地带。因此,它能为全国提供生态功能、生态价值、生态服务、生态安全和安全屏障。要通过主体功能区重新划分,进而扩大绿色生态空间,解决两个约束: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约束。”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

  “中原地区交通发达,位于全国交通的中心,发展物流、商贸、服务的条件非常理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个转变就是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原经济区要把这些优势利用起来,加快发展能够带动和辐射全国的物流业和服务业。”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

  《规划》速读——幸福中原的“幸福基因”

  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幸福中原的“奠基石”。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会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民众的幸福指数。建成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是建设“幸福中原”的必由之路。

  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重大项目建设事关全局、事关统筹、事关后劲,“牵一发而动全身”。《规划》提出要“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综合交通枢纽展开“身骨”

  《规划》明确提出要“把郑州建成基础设施完备、配套设施健全、多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内捷外畅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省长郭庚茂指出,着眼于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航空枢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高速公路、城际快速通道。

  “当前,在国家总体空间发展格局中,中原经济区位于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交汇处,物流、人流的集聚效应将越来越凸显,而集聚的中心越来越指向郑州。”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战略与政策研究所所长谭小平说。

  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以此为目标,中原经济区特别是河南已进行了持续多年的努力。“下一步随着高速铁路网的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枢纽地位还会进一步凸显,就有条件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说。

  按照我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未来的综合交通枢纽将整合铁路、公路、民航、水路、管道等各行业交通信息基础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将积极推进客运联程服务,普及电子客票、联网售票,实现旅客运输“一个时刻表、一次付票款、一张旅行票”。

  “铁公机”编织现代交通网

  “构建现代对外开放大格局,河南对周边省份开放,没有高速公路不行;对国内全面开放,没有高铁不行;而对世界实现全方位开放,没有航空不行。”省政府民航办副主任康省桢认为,在中原经济区内,“铁路、公路、机场”将进一步互联互通,相互补充。

  随着一个高效连接的“米”字形铁路网络正在形成,特别对于快速到来的“高铁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栋生说:“高铁建设为中原经济区带来了大机遇。河南是高铁枢纽,处于京广高铁的中间位置,也通过郑州——西安高铁成为陕西以及西北大区的桥头堡。”

  功能完善、结构优化、内联外通、畅通中原的公路网络,已成为中原“传统优势”。未来,向着美丽、幸福新生活出发,中原经济区内将实现“县县畅、乡乡联、村村通”。

  《规划》的出台,也为我省“民航优先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支撑。“郑州机场二期工程被写入《规划》,即将开始实施,这是想了多少年的大事,必将推进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建设。”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特意点明《规划》里的这一亮点。

  能源基地“提速”中原崛起

  能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规划》明确提出将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成为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油站”。

  “我省已初步建成了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能源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他看来,《规划》重点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一是明确提出建设煤炭基地,这将有力地促进河南煤炭集约发展和现代化发展水平。二是建设电力基地和坚强电网,在当前国家对电源项目审批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这为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河南省加强大型坑口、路口煤电一体化电厂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也为今后核电项目建设预留了一定的空间,并为外电入豫拓宽了渠道。三是提前规划布局并积极推进商丘炼化基地前期工作,为下一步争取国家支持留下了空间。

  “多驾马车”拉动中原信息化

  当今世界,信息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手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突出标志之一。

  党的十八大把握这一趋势和规律,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鲜明地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认为,“中原经济区要又好又快地建设起来,一定要做好规划,把交通和信息网络建设摆在前面,一步步往前迈进。”

  《规划》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放到重要位置,明确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和项目。突出的亮点主要有:

  明确提出实施宽带中原、智慧中原、无线城市、光网城市等重大工程。据初步测算,“智慧中原”项目累计投资109亿元,建成后将推进城市系统中的人、物、组织之间的物联化和互联化。“无线城市”将为我们打造一个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物联网应用等互动聚合的平台。实施光网城市工程,将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提高城乡宽带接入能力和宽带普及率。

  明确提出到2020年,城市光纤到户覆盖家庭达到100%,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光纤。我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规划》这些目标及措施的提出使我省农村居民将与城市居民一样尽享信息化成果,既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又体现了我省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明确提出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升级改造,推进“三网融合”。“三网融合”应用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等多个领域,不但能方便人民群众生活、降低成本,并将减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护生态环境。这些重大部署为中原经济区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专家谈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不仅要做“通道”更要成为“平台”

  交通区位是河南一大优势,如何充分发挥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支撑和服务?在建设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河南又该进行哪些探索,做出哪些努力?本报记者在北京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且听专家一席谈——

  陈耀:经过近些年的大规模建设,河南的立体交通网络及与区外的互联互通基本形成,但要使交通区位优势最大限度地凸现出来,我个人认为,还有许多更重要的建设任务。

  第一是通过采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和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服务的水平,把中原地区建成我国最大规模的物流中心或货物集散地。

  第二是大幅度减少路网收费,可以考虑中原经济区内部尽早取消高速路收费,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为中原经济区营造低成本洼地。

  第三是在中原经济区米字形轴线的各个节点,建设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中心商务区和物流园区,特别是大城市节点发展新一代城市综合体,以最大限度地吸引人财物在本区域驻留,避免“酒肉穿肠过”的过境通道效应。

  《规划》速读——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原

  在《规划》中,突出强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规划》提出“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绿色中原、生态中原,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融为一体,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原经济区努力践行“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这条路,正与“美丽中国”理念高度契合。

  “四区三带”构筑生态屏障

  中原经济区具有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和区位优势,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从生态的角度看,没有一个省可以像河南跨越四个流域,包括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我把它界定为腹地,是全国非常明显的‘生态腹地’。”

  《规划》鲜明地提出,构建“四区三带”区域生态网络格局,即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托山体、河流、干渠等自然生态空间,积极推进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伏牛山地生态区、太行山地生态区、平原生态涵养区,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和沿淮生态走廊建设,构筑“四区三带”区域生态网络格局。

  “这一生态格局的构建,不仅为我省提供了覆盖全省重要典型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也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生态屏障。”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认为。

  重点水源涵养地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严格林地保护管理、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渠首环境保护中心、加快矿区生态恢复治理、促进生态型城镇建设……一道道绿色屏障在中原大地徐徐展开。

  生态和谐才能永续发展

  何为“美丽中原”?答案必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可以肯定的是,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原”,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原”。

  打造美丽河南、美丽中原,今后应该主要做哪些工作?

  “要在承接来自区外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对污染转移坚决说‘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认为,“要在全社会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全社会环保意识;要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对损害环境、污染环境的行为加大处罚;还要在城市、园区、企业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并加以推广。”四策并举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

  《规划》明确把不牺牲生态和环境作为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对生态和环境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彰显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体现了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

  金山银山换不来绿水青山。近年来,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大步疾行,有能力也有必要依据《规划》的要求,加强污染防治,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规划》提出,把资源节约集约优先战略落在实处,加快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这样,才是绿色中原、美丽中原;这样,才能和谐发展、永续发展。

  碧水润中原

  《一九四二》的热映,让我们能从历史里读出一些意味深长的感触。比如水旱灾害的可怕。

  从地图上看,大中原就像一片树叶,环绕中原的一泓泓碧水就如上天赐予“树叶”的一条条“经络”,滋润养护着中原。放眼全国,7大水系中,中原经济区内有海河、淮河、黄河、长江4大流域,还是淮河源头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

  但从历史上看,这里又是一个水资源紧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区域。平均5到6年一次大旱,4到5年一次大水,60年左右发生一次特大干旱和特大洪水,“75·8”特大洪灾,1986年—1988年大面积旱灾,至今让人刻骨铭心。

  水的有情与无情都镌刻在中原厚重的历史上。“近年来,围绕除水害、兴水利,我省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但从总体上看,水利设施还比较薄弱,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艰巨。”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水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规划》具体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

  加快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提出要加快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治理,建设河口村水库,推进出山店等大中型控制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加强淮河、海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完成病险水库及水闸除险加固等。

  全面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配套工程。这一工程建成后,不仅解决华北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城市缺水问题,而且年调水量分配我省37.69亿立方米,将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建设黄河中下游沿线综合开发示范区。这将加速我省沿黄两岸的综合开发,打造集生态涵养、水资源综合利用、文化旅游、滩区土地开发于一体的复合功能带。

  “《规划》还提出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大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深化重点行业水污染治理等措施,将对全国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起到推动作用。”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说。

  有了碧水安澜,何虑中原不安!

  “《规划》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出山店水库”在《规划》里只有短短一句,但河南水利人却觉得这句话“重若千斤”,“将推进出山店水库前期工作写进《规划》,为下一步推进建设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撑,实现了我们多年来一直想做而没能做成的梦想。”

  出山店水库“命运”颇为波折——这个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从1953年开始设计,近60年来两次开工两次停工。

  淮河是一条洪涝灾害频繁的河流,淮河流域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历次淮河流域规划都把出山店水库作为淮河上游的防洪骨干工程纳入到规划之中。但出山店水库何时真正“出山”,保一方安澜,成了几代沿淮水利人的梦想。

  《规划》提出,“开展出山店等大型水库前期工作并适时建设”,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认为,这从国家战略角度保证了出山店水库的建设,“将彻底改写淮河干流上游没有洪水控制工程的历史,极大改善淮河上游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出山店水库工程坝址位于淮河干流上游浉河区游河乡,距信阳市1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2900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12.74亿立方米,计划工期5年。水库建成后,可使淮河干流王家坝以上防洪标准由目前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保护下游人口170万人,土地面积220万亩,防洪减灾效益巨大。同时,水库具有灌溉、供水、发电、水产、旅游、生态等综合效益。

  在《规划》里,还闪耀着郑州机场二期、商丘大型炼化基地等一批事关河南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的身影。

  “这些项目都是我省多年想做、但因种种原因没能做成的事情。”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项目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意义重大,我省为此做了大量工作。《规划》明确提出这些项目,为下一步争取国家支持留下了空间,“这是非常大的突破”。

  “可以预见,《规划》印发后,我们将会得到国家更多、更大的支持。”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