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分项指标大调整 改革冲锋号吹响

文号 索引号 000000000/2016-00698 关键词
主题分类 政策解读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改革的论述字字铿锵。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他说。

    他在这么表述,并部署2014年各项改革工作时,涉及改革成果的经济多项指标已经进行了大的调整。

    比如根据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经济社会计划草案报告,同样是设置去年一样的7.5%的经济下限,3.5%的一样的上限指标,2014年给定的赤字率、广义货币M2指标没有变化,都分别是2%、13%左右,但是就业指标、能源效率指标、出口和投资指标,出现了调整。

    比如2014年进出口总额增速、全社会投资额指标,分别是7.5%、17.5%,比上一年的8%、18%分别有所下降。2014年还要求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分别到3.9%、4%,比上一年实际完成的3.7%左右降幅加大。2014年的城镇新增就业指标是1000万,是6年以来的首次上调,高于过去的900万指标。

    设定同样的经济指标,货币和赤字不增加,但是要实现更少增速的投资和出口,更多的就业增长,这意味说经济需要更多地依赖消费、服务业的带动,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依靠劳动生产率的带动拉动经济增长,而不是搞无效的产能过剩投资和资本放水。

    中国改革研究院经济所所长匡贤明指出,这些指标调整给中央政府调控经济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由此使得政府有更多的精力推进改革,使得重要领域的改革能够取得新突破。

    数字无华,但是数字变动体现了新的发展改革思路。

    比如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更有升学机会。今年新开工700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0万套以上,大大超出2013年中国棚户区改造已开工323万套(户)的数字。

    李克强总指出,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改革,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目前学术界对于什么是改革红利,以及改革如何释放红利,有不同的解释。不过,过去改革开放头30年经济实现年均10%左右的增速,无非是靠3个条件,即人口、资本以及技术3个方面。

    200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2%,按国际标准衡量,中国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2012年、2013年中国劳动力总量分别下降345万、244万,这意味着越来越少的劳动力人口,需要养活越来越多的非劳动年龄人口,也就是人口红利的窗口正在逐步关闭。

    按此看,未来经济要实现可持续,需要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依靠资本投入实现投资效率的提升,也就是归根到底是提高劳动效率的提升,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今年的改革工作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第一项是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行简政放权。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第二项是抓好财税体制改革。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要减少三分之一,今后还要进一步减少。

    再就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这包括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另外还要制定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项目的办法,为民间资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积极参与高标准自贸区建设,推进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等。

    此前2013年,由于减少审批,放宽公司注册,新注册企业增长27.6%。匡贤明指出,市场化的红利远未释放出来。通过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将唤醒这些沉睡资本,从而带来巨大的增长动力。

    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专业委员会会长刘慧勇则指出,中国已经是第一贸易大国,今年开水逐步实施资本项目可兑换,将有利于实现中国的人民币向主权货币(是以某一主权国家的货币作为基准作国际储备货币)转换,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换。(定军)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