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明确我市承担的2014年省重点工作责任单位的通知

文号 平政办〔2014〕12号 索引号 005452065/2014-00014 关键词
主题分类 政府办文件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城区、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省长谢伏瞻在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14全省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现将我市承担的全省重点工作予以分解,请各责任单位认真抓好落实。    一、全面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加快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米”字形快速铁路建设,力争郑万高铁开工。    由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和相关县(区)政府负责落实。    二、着力做强工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    2.大力发展高成长性制造业。围绕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家居、食品、服饰服装等高成长性制造业,重点抓好1000个基地型、龙头型项目建设。    由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国资局、市财政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3.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培育壮大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政策支持,实施460个产业创新发展重大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尽快形成战略支撑。    由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国资局、市财政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4.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综合运用延伸链条、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等手段,抓好600个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化解一批过剩产能,对冶金、建材、化工、轻纺、能源等传统支柱产业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提升。    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国资局、市财政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三、着力做大服务业,加快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    5.大力发展高成长性服务业。围绕提升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高成长性服务业,支持建设一批配送中心、软件园区、电商产业园、金融集聚区、精品旅游景区,促进这些产业扩量提质,逐步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由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旅游局、市政府金融办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6.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大力支持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教育培训、商务服务、健康服务、养老及家庭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专业化第三方研发机构、高端商务服务业集群、区域性会展中心、健康服务产业基地、大型连锁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将这些产业培育成服务业发展生力军。    由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7.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新型商业模式,支持电商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建设网上商城和中小微企业开设网店。大力发展城市综合体、文化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新兴业态,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    由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市房产管理中心、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旅游局、市民政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四、坚持做优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省    8.按照稳粮、提效、转型的思路,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由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粮食局、市供销社、市畜牧局、市农机局、市科技局和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9.继续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完善推进机制,加快高标准粮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持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力争新建高标准粮田900万亩,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努力提高粮食质量。    由市农业局、市农开办、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和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10.继续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抓好现代肉牛、肉羊产业基地建设,扩大现代乳品产业化集群发展规模,促进猪禽养殖场集约化标准化改造,加快花卉、苗木、林果等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复合型现代畜牧业和高标准蔬菜、食用菌、优质粮油产业化集群,争取全年新建20个以上示范性农业产业化集群。    由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市畜牧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11.启动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特色种植业、设施园艺业、生态休闲业、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为主体,发展新型都市农业业态,规划建设一批兼具城市“菜篮子”、生态绿化、休闲观光等功能的现代农业园区。    由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旅游局和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12.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新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承担实施财政支农建设项目,有序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实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完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优良品种繁育和推广,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由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供销社、市农科院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13.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搞好气象服务。    由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负责落实。    14.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设立中原农业保险公司,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完善补贴制度,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    由市政府金融办、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15.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县为单元,按照产业、新农村、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要求,编制修订完善新农村规划。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庄环境与风貌整治,实施农村公路“乡村通畅”工程,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600公里、桥梁4万延米,改造农村危房12万户,新增大中型沼气工程100座,解决600万农村居民及师生饮水安全问题。    由市农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五、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16.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强化住房、教育牵动,着力促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重点解决一批已进城就业定居的农民工落户、一批城中村居民成建制转户,有序转移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和农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消除农民进城后顾之忧。    由市公安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市房产管理中心、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17.优化城市体系、形态和布局。科学编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完善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多层次快速交通运输网络。增强平顶山地区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增强县级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有重点地发展中心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推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科学发展。    由市发改委、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18.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继续实施城镇基础设施扩能增效工程,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200公里、雨水管道1600公里以上,新增供热面积600万平方米、日供水能力60万吨、垃圾日处理能力3000吨,加快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以棚户区、城中村、旧商业街区为重点,加快老城区改造。    由市发改委、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公安局、市环保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19.创新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创新城镇化发展资金筹措机制,充分运用债券市场,用好用活城投集合债券,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深化土地管理创新,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选择10个左右市、县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    由市发改委、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投中心、市城乡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六、完善基础支撑条件,加快培育发展新优势    20.强化载体体系支撑。坚持“四集一转”(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完善产业配套,壮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聚区提质发展。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新开工100个、建成投用100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    由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商务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21.强化信息化支撑。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宽带中原”工程,提升互联网安全支撑能力。推动4G技术规模商用,引进知名企业在豫布局数据基地。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三网融合等为重点,培育发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实施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抓好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推动民生和社会领域信息化应用。    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政府办公室、中国联通平顶山市分公司、中国移动平顶山分公司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22.强化基础设施支撑。以提升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为目标,加快“三港两网”(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快速铁路网、高等级公路网)建设。以提高水资源保障、防洪除涝抗旱减灾能力和改善城乡生态为重点,加强中小河流和重要支流及低洼易涝区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滞洪区建设、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水利工程建设,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总干渠和配套工程,确保汛后一渠清水北送。加强能源基地建设,促进电源电网协调发展,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由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移民局、平顶山供电公司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七、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2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实施促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行动计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交通、能源、市政设施、社会事业、养老及社区服务等领域。    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市财政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24.继续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清理,再取消和免征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    由市发改委、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25.积极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    由市工商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26.推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争取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流转试点。深化“人地挂钩”试点工作。探索实行租让结合、分阶段出让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    由市国土资源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27.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推行居住证制度,建立以居住证为依据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由市公安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28.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实施居民生活阶梯水价,加大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推进大用户直购电试点、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改革,基本完成剩余83个代管县级供电企业上划工作。    由市发改委、市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平顶山燃气有限责任公司、市自来水公司、平顶山供电公司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29.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抓好省直管县(市)全面直管。    由市编办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30.提升招商质量。坚持重落地、重投产、重实效、重带动,大力引进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和关联度高的项目,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理念、机制、管理。积极争取跨国公司、央企、知名民营企业在豫设立地区总部和区域性研发、物流、销售、结算、后台服务中心。    由市商务局、市招商局、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31.创新招商方式。强化产业链招商、集群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专业团队招商,注重发挥企业在招商中的主体作用和商会协会的桥梁作用。    由市商务局、市招商局、市财政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32.拓展外需市场。优化出口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能源原材料进口。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由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建设美丽河南    33.以实施“三大工程”为重点改善环境质量。实施蓝天工程,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积极推进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城市燃煤锅炉改造、机动车尾气治理、城市施工和道路扬尘防治、秸秆焚烧整治。实施碧水工程,突出抓好新一轮城镇污水处理厂和产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建成污水处理厂82座;强化企业污染排放监管,开展城市河流清洁行动,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污染防治和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治理部分地区重金属污染。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由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畜牧局、市气象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34.以节能降耗为重点加快转变能源资源利用方式。继续实施能源消费总量预算管理,探索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进节能降耗行动计划,开展重点行业能效对标达标活动。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深入实施“气化河南”工程,启动生物质能源示范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循环利用水平。    由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35.以加强生态系统建设为重点提升生态自然修复能力。继续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推进重点地区防护林、山区营造林工程和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完成营造林640万亩。加强矿区、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治理。创建3个省级生态县、60个省级生态乡镇、300个省级生态村。    由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九、强化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建设平安河南    36、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好十项重点民生工程。    由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37.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由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38.推动更高质量就业。完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工作,始终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职教攻坚二期工程、技能人才回归工程,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次。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农开办、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残联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39.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研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衔接办法,探索城镇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新农合的衔接。加快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320元。    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40.健全社会救助制度。落实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挂钩机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事业。加快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慈善、残疾人、妇女儿童、红十字等事业。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    由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残联、市妇联、市红十字会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41.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保障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加快各类棚户区改造,改善棚户区群众居住条件。全年新开工保障性住房64万套,基本建成27万套。    由市房产管理中心、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发改委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42.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中小学校布局优化调整和建设步伐,启动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化解城镇“入园难”、“大班额”等问题。推进城镇教师支持农村教育,探索吸引高校毕业生到村小学、教学点任教的新机制。推动高等院校转型发展,深入实施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和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加快100所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和200所特色院校建设。逐步提高高职高专、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和特殊教育学校经费保障水平。做好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工作。落实好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教育事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师德水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升办学水平。    由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编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43.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抓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合理布局医疗资源,加强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社区医生与居民契约服务试点,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继续实施社会办医行动计划,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和医师多点执业。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工作。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由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市计生委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44.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力实施“三山一滩”群众脱贫工程,加快实施大别山、伏牛山、太行深山区扶贫攻坚与小康建设规划。对10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全省再实现12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由市农开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45.做好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畅通信访渠道,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依法按政策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问题。加强社区建设,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由市委政法委、市委维稳办、市信访局、市司法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46.积极稳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创新发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由市司法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47.做好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由市民政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48.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深化重点行业和领域整治,坚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政策、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三年综合整治,打击非法违法和违规违章生产行为,消除安全生产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    由市安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49.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由市综治办、市公安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50.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和监管体系,形成覆盖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和机制。    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卫生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公安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51.继续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驻豫解放军、武警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和人民防空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国防动员能力;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完善新时期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社会化拥军优属的政策措施,深入开展双拥共建。    由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人防办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52.继续做好对口援疆工作。    由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负责落实。    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53.以转变职能为核心,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升公务员能力素质为着力点,开展“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深入推进“两转两提”(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务员素质),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由市政府办公室、市监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编办、市政府法制办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54.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由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55.巩固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开展第二批活动,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20条意见,持续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由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56.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强化教育培训,增强公务员队伍的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和能力素质。    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57.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    由市监察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58.健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体系,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由市政府办公室、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59.禁止新建楼堂馆所。    由市发改委、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委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各责任单位将各自承担的重点工作落实情况按季度报送。每季度结束后下一个月5日前,将书面材料加盖单位公章报市督查局715房间。第一次报送时需注明本单位联系人姓名、职务、联系电话。

                                                                                                                                 2014年3月7日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