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6年平顶山市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

文号 平政办〔2016〕52号 索引号 005452065/2016-00049 关键词
主题分类 政府办文件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城区、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2016年平顶山市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6月22日


2016年平顶山市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为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增强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豫政〔2015〕42号)和2016年工作安排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按照“五规合一 ”、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基本要求,以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为方向,以打造百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工程,着力提升集群集聚、承接转移、节约集约水平,着力增强创新发展、基础配套、要素保障和服务管理能力,推动产业集聚区持续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    (二)工作目标    集群竞争优势更加凸显,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支撑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0亿元左右,主营业务收入1200亿元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左右,新增从业人员1.5万人以上。宝丰县产业集聚区晋级一星,全市一星级产业集聚区达到5个。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产业产品结构升级    深入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的通知》(豫政〔2016〕12号),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1.突出发展优势产品    围绕调整优化传统优势产业存量,积极扩大新兴产业增量,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工程,重点依托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推动技术装备和生产系统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创新引领和传统技改重大项目,开发一批生命周期长、支撑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升级换代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积极申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企业提升发展计划,选择一批产业集聚区优势骨干企业和高成长企业,完善长效服务机制,积极推进产销、银企、用工对接,全力做好要素协调保障,支持有订单、有效益的企业扩大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投产项目达产率,促进新的有效产能释放。    2.培育新的增长点    鼓励拥有百亿级产业集群的产业集聚区,在做大做强现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市场容量大、需求弹性小的技术劳动复合型产业,培育形成新的主导产业集群。支持基础较好、优势突出的产业集聚区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智能装备、智能终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带动全市产业结构升级。    3.加快推进企业重组    以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为重点,推动骨干企业开展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的并购重组,形成一批整机﹢配套、原材料﹢制成品的行业优势企业。充分利用产业集聚区闲置厂房、设备、土地等资源,通过收购、租赁、合作、兼并等方式,积极引进具有品牌和营销网络优势的企业,着力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迅速形成一批有效产能。    (二)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大力实施“百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提升竞争优势,打造区域品牌。    1.突出打造“百千亿”级产业集群    建立以市为主导、市县联动推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作机制,按照适度差异化发展原则,优先布局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引领关联产业集聚协同发展,力争形成上下游衔接的区域产业链,加快培育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钢铁深加工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依托叶县产业集聚区、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培育以尼龙化工、煤焦化工、盐化工、新能源为特色的千亿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依托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郏县产业集聚区、叶县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培育以电气装备、矿山机械、摩托机车、环保设备为特色的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舞钢市产业集聚区、宝丰县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培育以特种钢材和不锈钢制品为特色的千亿级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有关县(市、区)要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年度专项方案,明确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尽快培育形成10个以上各具特色的百亿级产业集群。    2.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坚持外引与内育并举、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齐抓、扩大增量与优化存量并重的原则,完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产业链图谱,着力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的推广应用,重点提升加工组装、零部件制造和产业配套服务功能,促进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做优做精一批配套中小企业,打造一批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区中园”,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集聚效应。    3.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建立项目台账和月报告制度,落实建设责任,加强服务督导,协调解决问题,重点推动100个亿元以上重大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新开工40个、建成投产30个。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类财政性资金和专项基金,集中使用市级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电子商务等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完善集群配套体系项目建设。做好重大项目模拟审批试点工作,推进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完善部门和地方协同监管机制,提高项目审批监管效率,加快推进计划新开工项目前期工作,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三)提升创新发展水平    以创新平台和科技专项为抓手,集聚创新要素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业态模式,建设区域科技创新核心区。    1.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按照省统筹布局、省辖市规划实施的原则,围绕提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开展区域产业创新中心试点。加快研发创新平台在产业集聚区的布局,实施大中型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支持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力争新建5家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完善产业集聚区协同创新机制,在尼龙化工、电气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优势领域,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争取省先进制造业大省专项资金补助,重点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科研团队、高校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设集技术研发、研发外包、检验检测、展示交易、教育培训、市场推广、金融支持等于一体的示范项目。以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建设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专利孵化中心等各类孵化器,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    2.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聚焦我市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化目标,突出破解产业链关键技术制约。以产业集聚区企业为主体,进一步优化重大科技专项产业布局,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在高端智能装备、新型功能材料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带动形成一批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    3.推进业态模式创新    落实“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推进业态模式创新引领行动计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龙头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培育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加强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布局和示范推广,推进汽车、装备、电子等行业云平台建设,支持建设“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推广众包、云设计等网络化协同制造模式,促进线上线下协同创业创新。    (四)提升开放招商水平    以需求升级趋势为导向,强化针对性招商引资,创新模式,优化环境,提高成效。    1.明确招商重点    以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研究制定开放招商年度专项工作方案,围绕优势产业集群培育,着力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服装服饰、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链共生性强、区域配套集中度高的行业,引进龙头企业和标志性项目。突出新业态发展、新热点培育、新技术应用,大力引进“互联网﹢”、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发展新亮点。    2.创新招商模式     探索建立市场化招商机制,推动产业集聚区引入专业化招商团队,实行产业链招商项目竞争性外包,支持各类产业园区开发商联合行业协会、中介龙头进行整体开发、集群引进。积极推广园区共建承接模式,探索“飞地经济”园区模式,吸引东部产业园区开展共建、托管等连锁经营。坚持大员上前线,发挥好市产业协会和异地商业协会作用,围绕主导产业定位,紧盯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实行精准招商,有针对性地吸引产业链、相关产品、相关品牌、配套企业集聚。积极参加国家和省重大招商活动,办好第六届“华合论坛”,全方位提升产业集聚区开放招商水平。    3.完善跟踪机制    建立招商项目协同推进机制,筛选确定一批在建类、签约类、洽谈类重大项目,每月通报一次进度,每半年开展一次现场督查。继续开展签约项目专项督查,加强落地项目后续服务,提高招商引资项目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和竣工投产率。完善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考核评价机制,对成效突出的给予奖励。    (五)增强基础支撑能力    围绕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提升载体支撑功能。    1.推进“五规合一 ”    推进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区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规划的精准对接。空间发展范围发生变化和新晋级的产业集聚区要按照部门联动、集中会商的原则,及时完善相关规划体系,确保合法依规建设。优化完善产业集聚区空间结构,科学确定产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生活性服务设施用地等各类用地规模和布局,统筹推进建成区、发展区、控制区功能布局调整,形成功能匹配、紧凑集约、有序开发的空间格局。    2.完善基础设施    进一步完善水、电、路、气、供热、信息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布局基本住宿、医疗、教育、商业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鼓励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力争全年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投资100亿元以上。完善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确保新建成项目正常运行,加快叶县产业集聚区、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平新产业集聚区、石龙产业集聚区等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中水回用设施。推动产业集聚区与城市集中供热设施共建共享,支持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区骨干网架由35千伏电网向110千伏电网升级,合理布局10千伏主干网架,建成投产叶县常李22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新开工宝丰东彭庄11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鼓励产业集聚区利用企业厂房等条件,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扩大产业集聚区宽带网络覆盖,加快通信管道、接入网光缆线路、移动通信基站建设。    3.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提升产业集聚区行政服务功能,推动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环保、住房城乡建设、工商、质监、税务等部门服务职能向行政服务中心集聚,便利便捷企业投资和经营活动。适应产业集群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建设检验检测、现代物流、口岸监管等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积极争取省服务业专项资金,推动建设为产业集群配套的仓储物流和电商平台项目,发展第三方物流和智慧物流。积极推广供应链管理、连锁配送、产品零库存管理等模式,支持发展定制物流、咨询管理、物流金融等业务。支持基础较好的郏县产业集聚区、舞钢市产业集聚区、宝丰县产业集聚区等申建海关特殊监管平台,设立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    4.推进智慧园区建设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重点依托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中原云等平台,建设信息感知、数据收集等硬件设施,丰富各类信息应用系统,提升产业集聚区管理服务效能,为企业提供信息化应用和增值服务。结合“宽带平顶山”工程,加快产业集聚区4G网络部署和规模化商用,推动产业集聚区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普遍服务能力。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智慧众创空间项目建设,支持各产业集聚区规划实施一批新的智慧园区试点项目。    (六)增强要素保障能力    完善支持机制,细化政策措施,破解要素制约,降低企业成本。    1.强化资金保障    落实产业集聚区财政激励和专项奖补政策,综合运用信贷、股权债权、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吸引各类资金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聚焦政策支持,鼓励产业集聚区做精做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升融资服务能力。发挥融资平台作用,扩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领域,引导社会资本全方位参与产业集聚区建设和运营。继续组织金融机构与产业集聚区融资对接活动,深入开展“银政通”、“助保贷”、“易贷通”等业务,发挥企业还贷周转金、中小企业增信基金和新兴产业创投基金作用,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满足企业信贷担保需求。持续推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争取全年4—6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2.强化人力资源保障    建立健全产业集聚区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定期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和创业服务,扩大公共服务平台覆盖范围。推动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平顶山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在产业集聚区设立分校或教学点,与企业共建生产实训基地,根据企业实际用工需求,开展定向、定岗和订单式培训,力争全年培训5万人次以上。建立产业集聚区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备案制度,支持围绕主导产业设立专业性人力资源市场,开展人才招聘、职业介绍、校企对接等公共就业服务,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到产业集聚区就业。拓宽“招才引智”渠道,支持协同引进高水平科技成果与人才,通过技术成果转化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以中小微企业人才引进为重点,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    3.强化用地保障    统筹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指标和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指标等作为重要补充,保障产业聚集区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加强土地储备,每个产业集聚区储备500—1000亩工业用地。落实省、市加强土地节约集约用地的相关政策规定,逐步提高产业集聚区亩均投资强度标准和亩均税收标准,促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和优化配置。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机制,根据2015年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节约集约用地好的集聚区倾斜。继续开展土地闲置浪费专项治理,支持探索通过协议收购等方式,依法收回产业集聚区内闲置土地,推动产业集聚区内低效企业退出。鼓励建设3层以上标准厂房,力争全年新建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左右。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村庄改造推进计划,加快宝丰县石洼村、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三村一校”、鲁山县后营村等搬迁力度,规划建设叶县金明园、舞钢市柳叶河等集中安置社区,力争全年搬迁村庄10个左右,转移安置群众1万人左右,建成公租房20万平方米。    4.强化环境准入保障    完善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强化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积极争取具备条件的产业集聚区纳入省园区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试点,对高质量完成规划环评、成果清单清晰可行的产业集聚区,部分建设项目采取简化环评内容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严格资源节约和环境准入门槛,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以产业循环链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污染集中治理等为重点,加大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污染减排。    (七)增强管理服务能力    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开发模式,优化政府服务,提高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发展动力活力。    1.推进区镇套合    认真落实产业集聚区与乡镇行政区域管理套合实施方案,积极稳妥推进区划调整、人员配备等相关工作。加强部门指导,力争上半年完成套合产业集聚区“三定”工作,推进涉及乡镇(街道)的行政区划调整,全面形成“统一领导、以区为主、两套人马、分线负责”的管理体制。支持新晋级的产业集聚区同步推进与乡镇行政区域管理套合工作,加快编制实施套合方案。    2.探索开展公司化运营    鼓励产业基础较好的产业集聚区设立或引进投资开发公司,探索“管委会﹢公司”的开发建设模式,统筹推进产业集聚区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招商引资等,加快经营主体向企业化和产业服务者转变。    3.推行权责清单和服务清单制度    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权责清单编制工作,对产业集聚区的公共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加快服务清单编制工作,将服务事项列成项目、形成清单、确立流程、明确责任,进一步精简办事程序,推行审批流程网络化,实行集中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统一反馈机制,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力争上半年基本完成产业集聚区权责清单、服务清单的编制工作。    4.加强安全管理    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健全联动协调机制,突出工作重点,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责任分工,制定年度工作方案,明确年度工作任务、目标节点和具体推进措施。有关县(市、区)作为责任主体和建设主体,要加强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年度工作目标、主要任务、责任分工和配套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强化统筹推动    完善市级领导联系、现场办公、督导检查、分类指导等工作制度,建立年初确定计划、季度排序通报、定期观摩点评、年底考核奖惩工作机制,统筹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加强工作督导,按季度通报各产业集聚区工作完成情况,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实。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完善具体支持措施,加强综合指导和主动服务,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三)推动晋位升级    以产业集聚区晋位升级为重点,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按照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办法,结合全省产业集聚区年度考核结果,严格兑现表彰先进、批评落后、责任到人、提拔任用挂钩的奖惩措施。支持达到标准的专业园区晋级为省定产业集聚区。推进产业集聚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套合,支持具备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升级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或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四)开展观摩交流    认真组织好产业集聚区观摩点评活动,总结成功经验,加强宣传推广,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附件:1.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工作分工(略)          2.2016年产业集聚区主要目标任务分解计划(略)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