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平政〔2016〕68号 | 索引号 | 005452065/2016-00047 | 关键词 | 制造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
主题分类 | 政府文件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城区、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平顶山市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16年12月30日
平顶山市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
制造业是我市立市之本、兴市之要、强市之基,也是全市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为贯彻落实《中共平顶山市委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顶山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2016—2018年)的通知》和市九次党代会精神,扎实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破解产业层次低、初级产品多,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创新能力弱、转型升级慢等结构性矛盾,加快结构转型、动力转换、方式转变,提高供给质量效益,促进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以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战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以新一轮技术改造为主抓手改造提升现有产业,全力打造中国尼龙城、中原电气城、长江以北最大的不锈钢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基地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新的增长极,推动制造业智能、绿色、高效、集约发展,充分发挥制造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中的主力军作用,逐步摆脱“资源型城市比较优势陷阱”,努力建设制造业强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把技术水平调高。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多管齐下,共同发力,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现代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产品创新、组织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抢占技术高端,站上价值高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2.坚持把制造能力调强。立足自身基础和资源禀赋,聚焦发展先进制造业,突破成套水平低、产业链条短等诸多局限,精准发力补足短板,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优势集群和拳头产品,提升终端高端供给水平。
3.坚持把产业结构调优。围绕调优制造业内部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相统一,主攻适销对路的终端产品、高端产品,以先进制造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以服务业升级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构建相互支撑、彼此带动、共同发展的格局。
4.坚持把产业链条调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开放合作,突出延链补链强链,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构建大平台,做好下游产品的开发延伸工作,完善、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资源效应最大化,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发展目标
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制造业规模以上增加值增速达到9%左右。
壮大一批主导产业,按照一县(区)一主业的要求,围绕主业做大、辅业做强,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配套,集群式整合、基地化布局。各县(市、区)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增加值增速达到11%左右。
打造一批优势集群,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三城两地一区”的总体要求,实施制造业“228”培育工程,全力打造制造业两城两基地八集群,到2018年底,中国尼龙城产值达到500亿元,中原电气城产值达到300亿元,不锈钢产业基地达到300亿元,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产值达到100亿元。形成冶金、建材、纺织、食品、电子信息、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等8个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百亿级产业集群。
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新增30家左右的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协同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8%以上。
培育一批拳头产品,形成10个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质量过硬、美誉度高的品牌产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著名商标12个。
二、加快结构调整,提升终端高端供给水平
(一)以打造中国尼龙城、中原电气城、长江以北最大的不锈钢产业基地、中原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为载体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无中生有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1.打造中国尼龙城
主攻方向:坚持技术创新引领、产业链上下整合,大力发展己二酸,进一步扩大己内酰胺、尼龙6切片的生产能力,进入世界尼龙6生产企业的第一方阵。做精做强尼龙66相关产品,重点发展差异化帘子布、高端帆布、地毯丝等,形成尼龙66与尼龙6协同发展的大尼龙格局,全力打造中国尼龙城。
发展路径:充分发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能源化工研究院,两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煤焦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的技术研发优势,坚持“先进技术装备创造成本优势、差异化产品提升整体赢利能力”的原则,以技术创新引领尼龙产业发展。在保持现有技术装备、产品质量、产品类别优势的基础上,重点推动以下技术创新:尼龙改性切片及制品、尼龙膜级切片及制品、锦纶高性能纤维、差异化的聚氨酯产品、特种尼龙产品、系统优化节能、生产智能化水平提升等。积极支持和推动下游加工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以尼龙工程塑料为基础的改性及注塑加工业(不局限于尼龙)、以己二酸为基础的聚氨酯产业、锦纶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加工产业。持续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大己二酸、己内酰胺(切片)的出口力度,不断提高尼龙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全力推进规划总面积10平方公里的中国尼龙城建设,加快组建尼龙注塑实施室、锦纶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实验室、聚氨酯产品实验室,为下游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到2018年底,主要产品己内酰胺产能达到40万吨/年,尼龙6切片达到20万吨/年,己二酸产能达到60万吨/年,尼龙66切片30万吨/年,尼龙66纺丝20万吨/年,形成百万吨级尼龙新材料生产能力。产业链涵盖从上游的煤制合成氨到尼龙6、尼龙66中间体合成,延伸到下游的改性工程塑料及各类终端制品等各个环节,形成一条“全球最长最完整、技术含量最高、循环经济特征最明显”的煤基尼龙产业链条。
重点任务:一是强化技术研发支撑。支持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同国内高校合作,组建上海研究院。利用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10余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的长期合作平台,掌握和攻克一批核心技术,为发展高端、前沿、差异化产品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实施总投资75亿元的神马尼龙科技双30万吨己二酸己内酰胺项目和神马尼龙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4万吨高品质己二酸技术改造等项目,尽快完成双30万吨己二酸己内酰胺项目(二期)的环评、能评和安评手续,实质性动工。加快老城区内相关产业退城进园步伐,进一步提升产业聚集度,把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早日打造成世界有影响的百万吨级尼龙新材料生产基地。三是改善区位交通条件。加快孟平铁路复线到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铁路专线的建设,使园区与铁路网相连,提升原材料及产品运输能力。加快沙河复航工程建设,为化工产业集聚区提供泊位5个,总长度697米,形成435万吨/年的设计货运能力,为尼龙及下游产品运输开辟新的渠道。加紧推进鲁山民用机场筹建工作,尽快完成可行性研究。推进城区快速路系统规划建设,方便入驻园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外地职工在平工作。四是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加快建设标准化厂房以及公共管廊、污水处理、消防设施、供水、供电、燃气、道路、生活等完善的配套公用工程。鼓励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以市场优惠价格向入园企业供应原材料,并提供账期及物流优惠,并对入园企业购买神马产品货款提供供应链融资的便利与支持。同时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以其自产的蒸汽等有关公用工程向入园企业优惠供应。五是优化投资融资环境。认真落实《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公司共建中国尼龙城招商引资办法(试行)的通知》(平政〔2016〕58号)。支持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参股入园企业,减轻企业融资压力。六是促进终端产品销售。投资建设完善的技术服务中心、市场物流中心及产品展厅等(下设模具中心、配色中心、检测中心和维护维修中心等),为入园企业提供必要的各种技术服务。搭建现代化销售平台(电子商务),方便企业销售。
2.建设中原电气城
主攻方向:依托高压开关领域的技术和品牌优势,龙头带动、集群配套,重点发展智能电网、自动化控制等产业,形成骨干企业优势突出、配套产业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交直流、全系列、涵盖超高压、特高压、中低压全等级的富有特色的中原电气城。
发展路径:全面掌握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装备设计、制造和试验技术,加快智能变电站、智能配电网、柔性交直流输变电设备、智能电网用户端电力设备及系统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扩大输变电产品系列和成套优势,提升以平高集团为核心的中原电气城核心竞争力,建设国际一流的电工产业集团。围绕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系统高度集成、结构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适用、经济节能环保的要求,重点开展开关设备电压等级、结构型式等因素对智能组件运行的影响分析研究;智能产品互换技术研究;开关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智能设备调试技术研究。开发新型可控操动机构的断路器等相关设备,提高智能组件运行可靠性和实用性;提升开关设备集成度;解决当前一二次设备在设计、制造、调试三个阶段之间的脱节等问题,真正实现开关设备操作智能化。研发微电网关键技术装备、大容量发电机保护断路器、智能组件、非晶带材、高温超导材料等关键部件和材料并实现工程应用。积极承接城市配电、室内电气等组装类电气产品企业转移,推动智能中低压电气集群发展。
重点任务:一是提升自动化制造水平。组织好机电一体化、敏捷制造、网络制造、及时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的产业化,做好重大成套设备的消化吸收及创新。着眼于全面提高我市电气装备工业自动化和系统集成水平,组织模糊控制技术、等离子技术、精密成形技术等先进制造关键技术攻关,大力推进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数控通用设备、激光加工设备、(光)机电一体化装备的应用。工业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精密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推广应用率达到50%以上;培育一批具有研究开发实力的先进制造龙头企业,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二是扩大拳头产品优势。以高电压、大容量、少断口、智能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超高压、特高压交流开关设备及关键部件。支持平高集团大容量强电流试验站(二期)建设,推进特高压及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国产化。三是增强本地配套能力。大力发展输变电设备配套产品,增强输变电设备的本地配套能力,提高输变电设备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以液压机构、GIS壳体、复合绝缘子及套管、环氧树脂胶铸件、绝缘喷口、SF6气体回收装置、间隔级测控系统等智能化、自动化产品为重点,扩大配套产品范围,提高生产能力,形成较为完整的配套产业。重点支持平高集团超高压开关设备智能化升级及配套项目、SF6气体回收装置产业化项目、高压及特高压GIS专用大型壳体铸造加工项目和亚特瀚太电器制造公司高压电器配套CB、CT罐及母线等配件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电气装备行业的本地配套能力。四是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增值水平。积极发展电气装备行业所需的咨询、规划、检验、调试、监测、维修、保养,乃至产品报废、解体或回收等各类配套服务,不断提高服务增值,形成完整产业链,占领高端环节。加快推进国家级高压开关重点实验室、省级高压电气(开关)工程实验室及开关试验站、省级特高压交流试验站建设,提高研究、开发、试验、检测能力。加强与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合作,不断提升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总承包能力。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尤其是国际营销体系建设,支持平高集团面向世界建立营销办事处及专业销售公司,实现全球产业战略布局。
3.打造长江以北最大的不锈钢产业基地
主攻方向:利用我市的辐射带动优势以及现有的产业基础,建设不锈钢生产加工中心、产品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3个中心,努力打造集不锈钢回收利用、液压平整、冷轧板材、制品加工、交易物流为一体的不锈钢产业链,建设长江以北最大的不锈钢产业基地。
发展路径:依托翔隆不锈钢有限公司,加快推进上游废旧不锈钢回收利用项目,中游热轧生产项目、下游不锈钢制品加工项目建设,形成200万吨不锈钢加工能力,建设生产加工中心。借鉴无锡不锈钢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做法,筹建中原不锈钢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利用“互联网+不锈钢制品销售”,实现实体店和电子商务多元化经营模式,建设产品交易中心。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与国内知名物流公司合作,组建不锈钢贸易和物流公司,实现不锈钢产品贸易、物流、配送一体化运行,建设物流配送中心。
重点任务:一是扩大产业规模依托河南旭原集团,顺应钢铁替代水泥、不锈钢替代普通碳钢的市场变化新趋势,重点实施翔隆不锈钢、废旧不锈钢回收加工等重点项目。充分利用现行的政策、技术和资金壁垒,扩大市场空间大、利润水平高的不锈钢长材、无缝不锈钢管加工规模。二是强化开放招商。发挥我市地处中原,周边辐射范围广,市场需求大的优势,引进一批下游不锈钢制品生产企业,积极发展高端刃具级马氏体不锈钢、高屈服强度不锈钢的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现集群式发展。三是改进工艺技术。大力发展高品质铁素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等不锈钢深加工技术,扩大高附加值的彩色不锈钢蚀刻板、转印板、8K板及各类不锈钢制品的生产规模。改进热连轧、炉卷轧机、冷连轧、退火和酸洗工艺,积极引进拉矫破鳞机等先进替代工艺设备。四是积极推广应用。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网、护栏、灯杆等)和设计房屋建筑时,鼓励使用不锈钢制品,积极推广不锈钢产品的使用。
4.建设中原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
主攻方向:以国家和省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为指导,以新能源专用车、低速电动车及零部件产业为重点,以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为引领,坚持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相结合、市场主导和政府扶持相结合、整车引领和加强配套相结合,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发展路径:加快与国内重点汽车生产企业的战略合作,尽快形成新能源汽车规模生产能力。围绕整车生产,积极引进掌握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上游关键技术的生产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基础,培植壮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依托骨干企业组建一批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着力推进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研发,突破技术瓶颈。鼓励开展电机、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等关键产品和机电耦合、能量回收、轻量化等关键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的研发,推进整车生产。
重点任务:一是支持新城区、高新区等县(市、区)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引导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集群集聚发展。二是推动本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动力电池创新平台,在关键材料、电池系统等共性、基础技术研发上集中发力。三是鼓励本地企业与外地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在平顶山生产新能源专用车,进入国家统一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四是积极申请加入河南省低速电动车合作示范区,实现低速电动车在合作的地市区域内市场互认、产品互认、无障碍销售运行。在低速电动车管理办法、企业生产管理、车辆上路运行、市场管理、创新研发、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二)在转型升级中做优做强冶金、建材、纺织、食品四大传统产业集群
针对冶金、建材、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严格节能节地节水、环保、安全、技术等准入条件,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综合运用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手段,提升优势产能,优化产品结构,节能降本增效,推动无效供给转变为有效供给、低端供给转变为高端供给。冶金工业:加快技术改造,降低钢铁企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和用水量,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未实施脱硫、脱硝改造和加装余热回收装置的生产线一律淘汰。大力推广高炉富氧喷吹焦炉煤气技术,高炉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鼓风炼铁技术,烧结脱硝脱二噁英技术,电炉炼钢中二噁英类物质的减排技术,转底炉直接还原钒钛磁铁矿技术。建材工业:狠抓企业节能技改,大力推进2000吨/日及其以上水泥熟料生产线综合节能、粉磨节能、高效吸尘、余热发电等节能技改项目。以工业固体废弃物为主要资源,按照严格最严环保改造煤矸石烧结多孔砖、蒸压粉煤灰砖、加气混凝土砖、复合轻质板等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技术和工艺,调整水泥品种结构,增加高铁轨道板水泥、抗辐射水泥、轻质早强等品种,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纺织工业:探索具有纺织行业特点的产学研用新模式,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共建实验室,在高新技术纤维、染整后整理关键技术及环境友好染整制剂开发利用、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回收利用、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推动建立纺织产业技术联盟,针对原料、工艺、装备、应用、产品开发、配套材料等各环节进行产业链协同创新。食品工业:加快生物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改造食品工业,重点加强高密度发酵技术、营养组分重组技术、膜分离技术、干燥脱水技术、防腐保鲜技术、微胶囊技术、无菌包装技术等的推广普及和产业化应用,迅速提升我市食品工程化加工制造水平。开展新功能微生物选育方法、发酵过程优化和控制方法技术研究,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食品产业,开发白酒、食醋等功能型、保健型食品。开展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加工和分离提取技术研究,开发大豆多糖、大豆膳食纤维等,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食品产业转型发展。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发改委
(三)在发展壮大战略新兴产业中培育电子信息、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含高端装备)四大新兴产业集群
坚持战略需求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以技术突破、应用推广为着力点,创新发展电子信息、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百亿级产业集群,抢占市场份额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电子信息:依托中兴科技等核心企业,重点发展无线通讯设备、光通信设备和互联网智能设备以及上游的芯片、电子涂料、外壳等零部件的生产。吸引国内外智能终端设计、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系统集成等企业集聚,推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生产,促进智能可穿戴设备与医疗健康跨界融合发展。医药和医疗器械:重点研发针对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化学药高端制剂、生物技术药物,开展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究。加快培南类抗生素等新特药产业化步伐,扩大产业规模。加大中药种植、现代中药研发和规模化,加强中医药疾病预防保健品研发,建设国内大型现代化中药品牌基地。依托圣光医疗器械科技孵化园,发展一次性高性能麻醉产品、微创手术器械、新型留置针、药物心脏支架、智能监护设备、自动检测设备等先进诊疗设备,研发药械组合产品。新材料:加快无压烧结、冷等静压烧结、重结晶烧结等纳米级碳化硅陶瓷生产工艺开发,扩大防弹板、轴套等各类碳化硅陶瓷制品的生产规模。重点发展动力电池、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新型炭素材料等产品、超纯石墨等产品。通过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碳基新材料和新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产业基地。节能环保装备: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研发力度,重点发展秸秆、建筑垃圾、废旧轮胎、工业尾矿(渣)等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装备,研发推广重点行业脱硝、脱硫、除尘等气体有害物控制系统及收集回用装备,突破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城市垃圾处理、电袋复合除尘、湿式低温电除尘等技术。加快开发和推广高效节能变压器和电机,突破非晶合金变压器、高效一体化电机、高效节能热处理装备等关键技术。积极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装备及储能装备设施,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节能环保装备研发生产基地。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三、突出提质增效,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一)实施科技突破创新示范工程。依托清华大学—平高集团合作电气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电网大容量强电流试验站、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上海科技研发中心、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能源化工研究院、平高集团和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气设备、尼龙新材料方面突破一批技术瓶颈,提高对位芳纶纤维、改性工程塑料、特种石墨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规模。搭建军工技术推广转化平台,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通过开展企业研发事后奖补、创新券补助、科技孵化器风险补偿等政策试点,支持企业研发创新。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市财政局
(二)实施产销模式创新示范工程。支持平高集团、中国平煤神马机械装备集团、河南中材环保有限公司、平顶山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装备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探索建立基于网络的开放式个性化定制平台,与用户实现深度交互,形成完善的基于个性化定制需求的企业设计、生产、供应链管理和服务体系。鼓励核心企业从单纯的生产型制造模式向研发、售后服务、工程承包、整体解决方案方向发展,努力成为具有系统总集成、设备总成套、工程总承包能力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提高服务增值在装备制造价值链中的比重,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型。同时鼓励支持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建立协同开发、云制造平台,实现不同环节企业间资源、信息的共享,实现企业在研发、生产、测试等环节实施过程中跨界、跨区域协同。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发改委、市商务局
(三)实施绿色制造创新示范工程。大力推进生物资源与终端消费品、矿产化石资源与终高端制成品、“城市矿山”与再生制品等“三个对接”,培育以终端高端产品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链。强化产学研结合,围绕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开展良种培育扩繁、蚕茧加工、蚕蛹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增强产业竞争力。充分利用叶县丰富的盐矿资源,大力开发装饰用盐、美容用盐等用途广、功能多的盐制品。以大宗固体废弃物(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综合利用为载体,积极发展低耗能新型建材产品,以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依托,积极推动高纯石墨、碳纤维、针状焦等产品的技术研发与生产。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市环保局
(四)实施两化融合创新示范工程。依托平顶山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平煤神马机械装备集团,在智能矿山领域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推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实现智能管控。分类指导、因业施策,加快集散控制、制造执行等技术在原材料企业的集成应用,加快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在装备制造企业的普及推广,运用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消费品企业信息化水平。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发改委
(五)实施技术改造创新示范工程。坚持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作为建设制造强市的关键环节,大力推动大规模技术改造,发布工业企业技改升级指导目录,编制年度重点技改升级项目导向计划,建立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长效机制,加快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强化企业全过程改造。鼓励企业把技术改造与创业创新、对标达标和新产品开发有机结合,实施全范围、高层次的技术改造,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企业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全面提升设计、工艺、装备、管理和能效等水平,推动技术改造由设备更新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改造转变。以股权投资、贷款贴息、事后奖补等方式,支持企业对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增加投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支持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等进行整体技术改造,推广共性适用技术,带动产业集聚发展。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市财政局
(六)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以争创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中国驰名商标和河南省著名商标等为引领,以培育“名企、名牌”为抓手,推动本地制造业品牌向“中国品牌”升级,打造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产品、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计划,建立食品、药品等重点消费品领域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可追溯制度。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打击和惩处力度。大力推进商标品牌建设,支持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和国际国内名牌。加强品牌宣传保护力度,营造全社会创牌、用牌、护牌的良好氛围。完善质量技术保障和标准体系。建设并完善国家高压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河南省能源及能源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神马尼龙化工、舞钢公司、河南方圆碳素等企业参与制订国家或国际标准,掌握行业话语权。
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商务局
(七)实施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行动。依托市场、人力、区位、物流等优势,制定实施承接产业转移行动计划,绘制区域主导产业链条图谱,实施产业链定向招商,推行专业化、市场化和集群式、链式承接新模式,强化资源与资本、科技与产业、产品与市场的结合。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领域,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龙头企业实施产业整合,发展附加值高的产业链核心环节。以完善产业链为目标,引导企业进入产业链配套环节,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一批规模大、配套能力强的关键零部件项目。强化产业整合,通过“金融+项目”“基金+项目”等方式,以及资金、土地、税收、人才等各种政策支持,引进大项目和关键配套环节,促成产业链条“织网”。推行园区整体开发的集群引进模式,鼓励与沿海发达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创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举办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合作品牌。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商务局、市发改委
(八)实施中小企业竞争力提升工程。围绕推进区域带动战略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培育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为引导,提升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集群竞争力。加大人才、技术、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完善平顶山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创新,鼓励集群龙头企业制定一批高水平的联盟标准,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郏县铁锅、鲁山装饰品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市科技局
(九)实施化解过剩产能专项行动。落实省、市去产能专项行动方案,以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为重点,兼顾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采用引导、限制、鼓励、强制等手段,通过联合重组、资产证券化、产能合作等方式,分类有序化解过剩产能和处置特困企业。财政、社保、财税、金融、土地、环保、质量、安全等部门要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和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严格落实产能过剩行业产业政策,淘汰落后和退出低效产能,严厉整治“脏乱差”、“低小散”企业。到2018年钢铁、煤炭、水泥等严重过剩行业产能利用趋于合理。完善下岗分流人员安置政策,依法妥善处理兼并重组中的劳动关系问题。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质监局、市安监局、人行平顶山市中心支行
(十)实施企业降成本专项行动。落实国务院、省、市有关降成本的一系列要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严格差别化信贷政策,落实抽贷、压贷提前告知制度,全面落实无还本续贷、循环贷款等还款方式;制定“两有”(有市场、有效益)企业和重点项目融资信息对接清单,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与金融机构全面对接;建立困难企业分类名单库,通过必要的收回再贷、展期续贷等方式开展分类帮扶处置;完善企业资金应急处置机制,构建政府牵头、银监引导、协会会商、企业自救、银行帮扶的“五位一体”工作框架。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引导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单位能耗。环保排放达标的工业企业参加电力直接交易,2017年全面放开1000万KW•H及以上用户或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用户直接交易。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按规定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落实完善失业保险稳定岗位补贴政策。降低企业用地一次性投入成本,实行新增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期制,重点推动工业用地长期租赁。降低企业税费成本,在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各项降低工业企业税费政策基础上,各县(市、区)对操作权限内的有关税费政策按照有利于降低企业负担的要求执行。实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单管理,探索实行涉企税收目录清单管理。对各类清单实行分级、常态化公开,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平顶山银监分局、人行平顶山市中心支行
四、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产业生态
(一)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着力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做多、做大、做强、做好,引导企业主动适应市场、调整结构、加快转型。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繁荣市场主体。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实行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战略,筛选百户规模优势企业和百户高成长企业动态培育,支持企业采用兼并重组、技术创新、开放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坚决打好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攻坚战,分类改革、分块搞活、分级负责,基本完成全市“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暖、物业管理)剥离。落实和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培育一批细分行业的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尽快完成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赋予其区域管理职能,释放园区内企业发展活力。对于全市重点打造的中国尼龙城、中原电气城和不锈钢产业基地,牵头部门要有专人专班负责,围绕核心企业跟踪服务,市财政要安排专项经费,保障工作顺利推进。实施企业管理提升专项,推广先进生产经营模式,引导企业强化综合成本管控、对标挖潜降本增效。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诚信档案、行业黑名单和市场退出机制,加大对假冒品牌的打击力度。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商局
(二)鼓励企业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作用,聚焦主导产业和优势领域,按照“引进一批、开工一批、续建一批、投产一批、达产一批”的要求,每年滚动实施100个亿元以上工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和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开工率、投达产率。大力消除对民营经济、民间资本投资的各种不合理规定和隐性壁垒,激发民间资本投入先进制造业。发挥国家、省各类资金、基金效能,引导各方资金投向主导产业。突出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项目联审联批和联动推进工作机制,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在审批立项、环境评价、用地保障、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支持。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三)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扩大政府采购市内优质工业产品比重,鼓励重点投资项目、重点领域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地产品。建立完善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新软件首版次支持政策,扩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产品范围,认真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的通知》(豫政〔2016〕68号)中的有关补贴政策;市财政局牵头,研究出台对市内研制和购买使用,并经认定为首台(套)成套设备、单台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的奖励办法。实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扩大应用政策,开展绿色建材、新型墙材、钢结构和不锈钢生产应用行动。按照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原则,搭建多种形式、线上线下结合的产销对接平台,引导企业提供高品质、低成本、快速响应的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积极探索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建立海外仓、境外营销网络和公共服务平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四)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专项,大力弘扬平顶山精神,从物质奖励、社会地位、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营造尊重和褒扬企业家的社会氛围。支持企业家坚守主业、大胆创新、诚信守约,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产品和服务做精做细,培养民营企业家“创二代”和新生代创业者。继续实施“百名企业家培训工程”,每年遴选百名优秀企业家接受高层次、系统性学习教育,市财政安排经费给予支持。发挥企业家引领作用,健全人才与产业对接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政策,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比武和争先创优活动,打造一批优秀企业家队伍,培育一批技术领军人才(团队),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队伍。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总工会
(五)强化示范带动。聚焦主导产业和优势领域,一县(区)一主业,推行“六位一体”发展模式,建立一个市县联动、政产学研用金有效结合的推进机制,组建一批产业联盟或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设立一批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培育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建立一批人才实训基地,开发一批拳头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发挥产业基金导向和带动作用,充分放大政府引导性资金效应,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扩大专项基金规模,通过权益投资等方式,增强产业基金滚动发展能力,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注重典型引路,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环节、各领域,培育、发现和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以试点示范带动整体提升,努力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
责任单位: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六)深化精准服务。完善企业服务长效机制,健全市、县两级服务体系,建立服务窗口和多部门协同服务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企业问题办理、项目协同推进、破解要素瓶颈、优化发展环境等工作机制,开展产销、银企、用工、产学研等四项对接,提升新常态下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支持服务中小企业的各类示范平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并争取各类专项资金支持。深入开展“政策落实进万企”活动,以“讲政策、解难题、增信心、稳增长”为主题,以政策落实和要素保障为重点,组织政策宣讲团、督导服务组、首席服务员等深入企业,分类、分级、分业指导帮助企业用足用活国家和省、市各项惠企政策,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责任单位:各级企业服务活动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
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按照本方案要求,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协同配合、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和任务分工,制定推进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政府是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责任主体,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分解目标任务。要建立督查考核和定期通报工作机制,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