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濮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濮政办〔2012〕9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濮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三十日

濮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

“十二五”规划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我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市实施“工业强市”、加快濮阳崛起的战略选择。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我市“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水平,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豫政办〔2012〕47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市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1.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市对信息化的认识稳步提高,组织机构基本建立,成立了市、县(区)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机构,内设了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明确了编制,调整了职能。政策措施不断改进,出台了《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濮政〔2011〕106号),设立了市级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专家队伍,并把信息化纳入了县级政府目标考核体系。

2.基础设施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底,全市通信线路总长度达到3.72万公里,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4.26万户,移动电话总数达到204.67万户,电话普及率为62.38%,提前完成自然村电话“村村通”工程。3G(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了全市县(区)全覆盖,宽带网络覆盖了全市99%的行政村,互联网用户达到24.98万户。“三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稳步推进,广电网络完成光纤同轴混合网双向改造,7个县(区)开通了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信号。

3.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迅速,政府专网已实现了与省政府、省辖市、县(区)政府的互联互通,已有98个单位接入了专网,实现了公文交换、信息交流上报等功能;外网已建成政务办公系统、行政审批系统、电子监察系统和政府部门门户网站集群。市政府综合门户网站功能日趋完善,信息内容丰富,日访问量超万人次,居全省第五位,90%的市直部门和100%的县(区)政府建立了门户网站。2010年,濮阳市荣获中国城市信息化推进奖。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成效显著,科学、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各类社会领域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稳步推进。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与应用取得重大进展。

4.“两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阶段性成果。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从调查情况看,80%以上的调查企业接入了互联网;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98%以上的企业建立了门户网站,60%以上的企业建设了自动化办公系统,50%以上的受调查企业部分或全部应用了ERP(企业资源规划)、CRM(客户关系管理)、PDM(产品数据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系统。一些企业如濮耐集团、蔚林化工、信宇机械、中原总机、中油特车等企业初步开展了电子商务,涌现出一批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等方面的信息化示范企业。全市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得到较好应用,“中国中小企业濮阳网”已累计宣传本地企业7080家,发布信息10万余条,网站的浏览量和信息被采用量连续四年稳居全省前列。

5.农业农村信息化稳步推进。启动了“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等重点工程,开通了“三农”服务热线(12316),80%的乡镇都建立了农业乡镇信息服务站。11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8个农村中介组织、2101个行政村实现上网。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得到较好应用,全市有3137个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覆盖了全市所有的乡镇和行政村。濮阳农业信息网、兴农网建设初具规模,实施了网络“村村通”工程。

6.社会领域信息化应用逐步普及。交通、教育、科技、社保、卫生等领域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具有定位和视频监控、物流信息发布、客运班线信息查询、汽车维修救援服务、举报投诉等多项功能的濮阳市交通运输综合信息指挥中心已基本建成。以建设“数字化校园”为目标,围绕中小学“网络班班通”工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面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运行稳定,核心业务全面实现了信息化应用。各新农合定点医疗单位医院管理系统与新农合管理系统成功实现“无缝对接”,基于市人民医院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对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的规范管理。

7.网络与信息安全水平稳步提升。联合市直有关部门和通信运营单位,成立濮阳市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协调机构,制定濮阳市网络运行维护、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报告等制度,开展信息系统等级备案和网络与信息安全大检查,消除信息安全隐患,提升信息安全防范能力。做好信息安全应急协调,增强对突发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开展信息安全等级评测,提高重要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8.信息产业保持平衡较快发展。全市大力发展电子玻璃及电光源产业,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玻璃及电光源生产基地。目前,电光源生产企业百余家,形成产业基础扎实、优势突出、资源配置合理、产业链条完善的产业集群。电子玻璃管和高硼硅玻璃管产量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1%和56%以上。总投资30亿元的天能(濮阳)循环经济产业园高功率动力电池和大容量储能电池项目已开工奠基。惠成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LED、OLED配套的化工新材料,得到国际知名公司的认可,60%产品出口销往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以河南中拓石油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物联网管道探测技术,全国领先,其技术产品已走进中东国家。目前,我市已逐步形成以通信电缆、动力电池和大容量储能电池、LED光源等为主导的信息产业。

虽然我市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应清醒地看到,我市信息化建设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优势尚不明显,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信息化推进协调机制不健全,尚未形成主管部门统筹、有关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二是信息化发展环境仍不完善,法规、政策、标准规范不能满足新时期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需要。高、中、低梯次配置的人才队伍架构尚未形成。信息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密码技术在涉密、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应用还不够深入。三是信息化建设和运维资金投入不足,市场化运作机制不成熟,企业、社会等领域信息化政府引导力度不足。四是系统建设与应用纵强横弱,缺乏横向互联互通平台支撑,条块分割,业务协同困难。五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推进缓慢,“信息孤岛”现象比较普遍。

(二)面临的新形势

1.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覆盖面广、渗透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是推动生产力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在当前国际金融经济多变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把加快信息化发展作为赢得未来发展先机的关键举措。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并特别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一步更新了信息化推进理念,创新了发展模式,丰富了发展内涵。信息化渗透全局、服务全局、影响全局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

2.加快信息化是实施“工业强市”,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的战略选择。我国沿海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把信息化和信息技术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增强器”和“助推器”,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我市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层次低、资源环境代价大的特点,也使得我市信息化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加快信息化建设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能带动工业化、促进城镇化、服务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这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带来了总体性、根本性的战略机遇。我市要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提升区域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玻璃及电光源、食品、林纸林板及家俱等重点产业优化升级。在此基础上,在经济社会领域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全面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

3.加快信息化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推进政府改革、提高政府效率、增强政府服务能力的有力手段。基于网络和新兴技术手段的资源整合和公共服务不断向纵深延伸,日益成为政府与公民、企业和社会密切互动的平台,基于公民参与的信息网络必将有力推动政府业务流程优化和施政理念更新。为建设我市法治型、效率型、服务型政府,必须大力推进电子政务资源整合,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民主监督,提高各级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口计生、社会管理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效率,丰富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手段,全面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濮阳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数字濮阳”为总体目标,坚持“整合、应用、共享、安全”八字方针,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把信息化作为重要基础工程优先发展;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推进信息化在产业集聚区建设和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深度应用;加强统筹协调、资源整合,狠抓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打造高效、透明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方便快捷的城镇社区服务体系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提高全民信息能力,建设面向信息社会的信息化体系。

(二)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激励和规范,以绩效考评促进信息化发展。建立市场运作机制,促进合作共建、收益分享,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化全面展开。

2.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做好全市信息化统筹规划、统一协调,做好信息化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解决方案。统一标准规范,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和完善应用与共享机制,打破条块分割,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3.需求导向,实用高效。把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优先实施领导关注、企业需求、百姓期待的信息化项目。立足现实需求,确保取得实效,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建设经济实用的信息化工程,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服务。

4.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开展试点示范,探索成功经验。根据实际需求,区分轻重缓急,急用先行,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兼顾先进性与实用性、现实需要与后续扩展,统筹考虑建设与运营,保证项目应用可持续发展。

5.综合防范,安全可控。制定和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策略,管理与技术并重,增强对现代信息网络的掌控能力,建立高效、动态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电子政务满足政务管理和公共服务需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居全省前列,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我市信息化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信息基础设施。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10M(兆)以上固定宽带用户数超过10万户,互联网网民超过80万, 3G网络覆盖城乡,用户数超过100万。县级以上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全部完成。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格局基本形成。

电子政务。建成较为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重点政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门户网站成为政务信息公开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的重要渠道,80%以上的行政许可实现在线办理,政府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大幅提高。

农业农村信息化。市、县、乡、村一体化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覆盖生产经营、市场流通和宏观决策各领域,基本实现农业信息“落地入户”。

两化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信息技术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玻璃及电光源、食品、林纸林板及家俱等主导产业的普及应用,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培育一批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两化融合”典范,实现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过程的深度融合,全市经常性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业务的中小企业数量达60%以上,建设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消费者(B2C)电子商务平台,两化深度融合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途径。

社会领域信息化。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教育、医疗、档案等多领域社会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快医疗、医药和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疫情监控、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推进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共享和开发应用,实现电子档案在线归档和实时备份。信息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服务成效普遍彰显。

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显著增强,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体系、信息安全协调机制基本形成。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信息产业。以通信电缆、动力电池和大容量储能电池、LED光源、互动教学电子产品等信息产业为重点,着力扶持几个优势企业,培育我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信息产业,逐步提升在全省同行业的影响力。

三、主要任务

(一)实现信息惠民

建立健全功能完善、高效快捷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启动卫生信息化12315工程,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加快推广应用电子病历和数字健康档案,以居民健康卡发放推广使用为契机,实现数据标准化,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实现“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和社会保障“一卡通”。 加强数字城市建设,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实现市政设施、城市规划等信息资源共享。加快推进国土、房管、交通、公安、人口计生、市政、园林、城管、环保、水利、地震、民政等领域的专业应用系统和公共信息平台的集成建设,实现城市管理和城市运行的数字化、网络化。推广网格化管理,提高城市科学管理水平。加强信息化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建立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教育信息化,大力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网络班班通”工程,推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引导社区信息化发展,鼓励城镇居委会建立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创新社区服务,增强社区组织的管理服务能力,将政府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

(二)推进信息强政

加快电子政府建设与应用。加强政务网络资源整合和信息资源整合,加快推进系统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实现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优化政务服务业务流程,以信息技术应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广“一站式”工作模式,提高行政效率。推动电子政务服务和信息公开向乡村基层延伸,利用信息网络健全信访体系、拓展信访渠道。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完善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互动机制,拓宽公众参与决策、民主监督的渠道。加强网上监察体系建设,促进依法行政。继续推进“金”字系列工程、环境自动监控系统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与应用。规范电子文档管理工作,推动全市电子文件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深入开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继续推进人口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应用与共享。加快推进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增强政府部门市场监管和公众服务能力。以信息化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升政府公信力。

(三)强化信息兴业

发挥政府对“两化融合”的引导作用,加大信息化引导性资金的投入,推进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融合。以信息化促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由大变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两化融合”试点资金支持,优先扶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项目,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鼓励企业研发符合自身特点的生产经营管理软件,推广成熟软件的应用。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信息技术企业与工业企业的交流与对接平台。普及电子商务,培育电子商务企业。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推动我市发展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信息服务业,以信息化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推进旅游企业信息化,鼓励发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业务。

(四)促进信息惠农

整合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机构人员和信息等各种资源,推进信息下乡,实现市场、科技、政策、劳务信息进村入户。深入推进“金农”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构建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利用“12316”三农热线提供服务,研发和普及农村市场服务、科技服务、人力资源培训、农业减灾防灾预警、村务管理等信息系统,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精准农业。健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与服务体系,推进粮库监测管理平台和粮食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农业经济预测预警、农业减灾防灾机制。抓好市、县两级平台和村级服务站点建设,强化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服务,促进涉农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五)加快信息扬文

大力推进以龙文化、字文化、姓氏文化、杂技文化为特色的濮阳文化产业信息化,全面推进我市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加快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和数字文化馆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弘扬濮阳文化。

(六)完善信息设施

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宽带通信,逐步建成覆盖城乡、满足数据和多媒体通信需要的宽带接入网络,提供综合化、全方位的网络支撑服务。鼓励电信运营商部署无线网络接入点,打造“无线城市”,在公共场所向公众提供免费无线宽带基本接入服务。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工作要求,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3G技术在城市管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支持广电运营商建设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CMMB)发射台。适时建设LTE(长期演进)、4G移动通信网络。在重点领域逐步推广应用传感网,推进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

(七)加强信息安保

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构建适合我市特点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信息安全通报机制,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风险评估、应急处理制度,加强信息安全保障队伍建设。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电子认证服务,规范数字证书管理,推广应用数字证书,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全市电子政务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异地容灾备份体系。加大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信息安全产业。

(八)发展信息产业

紧抓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着力发展电子元器件、信息安全、绿色照明、应用电子、软件及服务外包五大特色产业,重点打造通信电缆、动力电池和大容量储能电池、LED光源、互动教学电子产品等信息产业,着力扶持天能集团、惠成电子、迈奇科技、亮宇实业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和扶持信息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四、重点工程

(一)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工程

1.宽带工程。引导电信运营商和用户,实施城市光纤入户改造和农村光纤到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联网宽带接入能力。促进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研发与应用,支持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升级,鼓励电信运营商部署Wi—Fi(无线相容性认证)、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无线宽带网络接入点,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接入环境。鼓励广电运营商建设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CMMB)发射台,建设覆盖全市城区的移动电视网络。

2.“无线城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探索“无线城市”服务平台建设和普及应用的方式方法,形成符合我市实际、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无线城市”建设与应用模式。在此基础上,拓展应用领域,实施智能公共设施、智能交通、智能供水、食品安全监管等工程,推进“智能城市”建设,逐步实现城市管理和服务智能化。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程

1.“两化”融合示范与普及。建设装备制造、食品、石油化工、玻璃电光源、林纸林板及家俱五大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

2.中小企业信息化。采用“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方式,建成面向全市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信息、行业信息、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探索推广低成本信息化应用模式,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组织濮阳市信息化专家队伍,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研究制定中小企业信息化扶持优惠政策和评级体系,逐步确立一批信息化标杆企业并作推广,带动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开展。

3.电子商务。建设具有濮阳特色的农副产品、商贸流通和医药产品等电子商务平台。利用3G发展移动支付、移动电子商务,促进特色电子商务广泛应用。整合现有涉农网站资源,建成以特色农产品为交易对象的电子商务系统,帮助农民致富。以信息化带动流通现代化,加快商务领域电子商务应用推广进程。深化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支持电子商务运营机构提供行业公共信息服务,推进企业间电子商务应用。

4.交通物流信息工程。以构建“智能交通”为目标,建设高速公路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和道路客运信息服务、货运信息服务、维修服务、运政管理信息网络系统;打造全市物流业信息化综合平台,推广“物流通”和运营车辆的定位服务,降低物流业交易成本,形成一个融数据采集、查询、预警、控制、管理、决策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交通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精细化、管理高效率,促进跨行业、跨地区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

(三)重大应用网络平台工程

1.“三网”融合。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升级改造,开展“三网”融合应用服务。推进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高清化整体转换工作,完成“三网”融合市级视频播控平台建设工作。

2.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推动电子政务网络向基层延伸,形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电子政务内网互联互通平台,实现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检察院和法院六大系统电子政务网络的顶层互联互通。推进电子政务外网资源整合,形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整体布局。

(四)重大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1.社会保障“一卡通”。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以国家《社会保障卡建设总体规划》为指导,逐步在全市城乡推广具有社会保险、公共事业缴费的社会保障“一卡通”,实现全市居民可以通过任何业务网点、营业网点或互联网查询就业信息、社会保险个人账户、住房公积金账户,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和水电气热、有线电视、互联网、电话等公共事业费,看病就医,领取基本养老金、失业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等,实现“一卡多用、全市通用”。

2.数字医疗。逐步建设全市统一的医疗保险异地结算业务信息交换平台。全市重点医院建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实名制分时段预约挂号、智能分诊、远程医疗会诊、远程探视等功能,以及通过移动终端、互联网等方式查询医院、专家、挂号和床位等相关信息。按照卫生部办公厅《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规范医院病历标准,在全市三级医院推广电子病历应用,实现病历概要、门(急)诊病历记录、住院病历记录、健康体检记录、转诊记录、法定医学证明及报告、医疗机构信息七个业务领域的基本医疗服务活动记录的数字化和共享。建设基层医疗云平台工程,采集县、乡医疗机构数据集中管理,实现协同医疗、双向转诊,解决群众难题。

3.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的优质教学资源库,数字化办公服务平台,网络教学教研平台、视频远程培训集于一体的全市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全面统一,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教育从业者及受教育人群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到规定要求。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保障机制基本形成。深入实施中小学“网络班班通”提升工程,初步建成基础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教育信息数字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育行政管理电子化。

4.“一站式”行政服务平台。建设市、县两级“一站式”行政服务平台,选择公众关注度高、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业务流程相对稳定、信息密集、实时性要求强的行政审批事项作为重点实施对象,建设“政府网站受理、专网办理、政府网站反馈、全程适时监控”的“一站式”行政服务平台,为公众和企业提供网上咨询、网上申报、网上反馈、网上查询、网上投诉等行政服务,实现集政务服务、市民投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使政府网站的职能从提供单一的“办事指南”向综合性“办事服务”转变。

5.全市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依托省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公共通信网等多种网络资源,逐步建设市政府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加强与各有关部门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整合公安、气象、交通、水利、林业、安监、质检、卫生、民政、环保、地震等部门资源,实现应急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提升各级政府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生产安全和社会安全等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

6.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市、县、乡三级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完成与各部门业务系统的对接工作,实现对行政审批、行政征收、行政处罚和公共资源交易等业务办理全流程的实时监控、预警和纠错。应用上逐步覆盖资金使用、政府采购、资源配置、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工程招标等业务领域,实现对行政事项效能情况的动态性电子监察和对行政事项窗口工作人员工作作风、服务情况的实时监督。

7.“金土工程”。根据国家“金土工程”的要求,重点建成覆盖市、县两级的耕地保护监管系统、矿产资源安全保障系统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系统,基本建立覆盖全市的土地、矿产和地质环境的各类基础数据库和覆盖市、县两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

8.数字旅游。建设旅游目的地营销、公共信息服务和旅游电子商务三大平台,构建跨区域、跨行业、大纵深、多元化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形成点面结合的旅游数字化架构和服务产业链,推进濮阳旅游做大做强。积极推动智能终端、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在旅游消费、生产经营和服务管理中的应用,加强各级目的地网站和海外网站镜像建设,推广“12307”旅游服务热线,拓宽数字电视旅游服务功能。鼓励旅游企业发展在线业务,提高旅游商务运营效率。

9.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技术建设。加强安全技术防控网建设,合理布局扩大报警与监控系统覆盖范围;建设公安监控图像联网共享平台,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时空视频报警与监控网络;开发社会治安视频监控资源的快速读取分析系统,开展入侵探测与报警技术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应用研究,加强视频探测与监控技术、周界防范及出入口控制等技术的研究、应用与集成。

(五)现代农业信息化应用工程

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农业减灾防灾预警平台,建立县、乡、村三级动植物监测网络,形成病虫害监测防治、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控制动植物病害的发生和蔓延,确保农产品安全。建立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支持体系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平台、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发布系统,为农民、农业企业提供实时的市场信息。采用“政府引导支持、企业参与、市场化运营”的方式,建设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六)濮阳文化信息化建设工程

濮阳文化展示平台。对濮阳文化进行整合并建立分类体系,以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的形式,建立包括“龙文化”、“字文化”、“姓氏文化”、“杂技文化”等不同类别文化在内的濮阳文化信息资源库,并建立相应的共享机制。以濮阳文化信息资源库为基础,采用音视频、三维动画、图片文字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建立濮阳文化展示系统,实现濮阳文化的网上导航和展示。以数字档案馆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增量资源电子化、信息存储安全化、信息服务网络化。

(七)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1.系统与平台。统一规划、建设两级密钥管理系统,实现全市重要信息系统密钥的统一管理。完善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电子认证管理平台,建设市、县两级电子认证注册审核系统,为我市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2.支撑体系。构建功能完备的信息安全测评体系,推进容灾备份体系建设,建立市级信息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建设数据库系统和备份处理系统,进一步提高信息数据安全管理水平。

(八)信息产业提升工程

1.电子信息产业。突出创新引领,坚持龙头带动、高端带动、集群发展和融合转型,掌握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快速壮大新一代消费电子、新型网络通信、应用电子、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物联网、信息家电产业规模。

2.信息服务(含软件)业。加大信息系统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数据处理和运营等信息服务支撑技术、工具研发。引导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推动系统集成、测试、数据处理等业务向高端化发展。大力发展基于3G、下一代互联网、广播电视数字网等新型传输方式的数字视听产业,推动电信增值服务和融合业务发展,形成网络出版、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等新兴产业链。积极推进八大产业集聚区信息化,逐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五、保障措施和规划实施

(一)健全信息化协调推进体制

发挥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协调作用,强化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统筹、协调、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市信息化专家队伍的作用,及时为政府信息化决策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完善部门信息化工作机构,依法强化行政职责,合理确定人员编制,保障部门信息化工作快速发展。完善各级政府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市、县两级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对重大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每半年召开一次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二)完善政策和标准规范

全面落实《河南省信息化条例》,优化信息化推进法制环境,规范项目管理。研究制定信息采集和更新、信息交换与共享、网络和网站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和制度。出台《年度信息化项目投资指南》、《信息化审批和备案管理办法》。加强信息化行政执法检查,促进信息化推进工作法制化、制度化。积极推广应用国家和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各地、各部门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研究制定亟需的信息化地方标准和基础信息数据采集、交换、更新、管理标准规范,落实已经制定的信息化地方标准和规范。

(三)创新信息化投资融资机制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投资、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信息化投资模式。制定信息化建设风险投资政策,吸引国内外风险资本参与我市信息化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贷款力度,支持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为企业信息化项目提供担保服务,解决企业信息化面临的资金制约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把信息化建设和运维费用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公益性质和具有公共服务特征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引导重大领域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按照税法规定可纳入研发支出项目的研究开发费用,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四)加强人才建设和宣传工作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加强与高等院校、大型跨国公司的合作,共同培养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完善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规范政府部门信息中心人员管理,稳定部门信息化人才队伍。积极引进复合型、实用型信息化人才。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专业技术队伍培训,开展面向全市公众的信息技术知识讲座和科普活动,提高全民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以信息化应用现场会、成果展示会等为载体,开展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主题宣传活动,调动公众、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报刊、电视、互联网等渠道,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制定实施年度推进计划

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各级、各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确定的任务,认真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和推进计划,将任务按年度进行分解,分阶段抓好工作落实。特别是重点工程牵头单位要依据建设任务制定重点工程实施计划和方案,各配合单位要主动搞好协作,真正把工作抓牢、抓实、抓出成效,确保按时、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各项任务。

(六)建立信息化绩效考核机制

严格信息化目标考核,制定科学、合理、可行、量化的信息化发展指数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政府及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进度、质量、效果等进行经常性评价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业绩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任用评价体系。开展企业信息化水平评测工作,将信息化评级结果与企业财政扶持等政策挂钩,财政扶持政策向信息化评测等级较高的企业倾斜。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