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产业集聚区工作会议精神,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提升工程,着力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着力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着力提升集约节约发展水平,着力提升产城互动发展水平,全省产业集聚区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支撑带动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合带动效应持续增强。坚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科学发展的综合载体和重要抓手,强化综合施策,着力做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战略支撑。预计2014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6000亿元,同比增长23%以上,占全省投资的比重达到53%以上,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7万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6%,对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实现利润总额217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对全省工业利润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5%。
集群发展态势更趋明显。推动各地依托产业集聚区,把培育“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作为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的重要抓手,明晰主导产业定位,突出发展以高成长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优势产业集群,有效带动了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预计2014年,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实现增加值占产业集聚区工业的比重达到5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达到25%,占产业集聚区工业的比重超过12%。各县(市、区)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达到120个,各省辖市超千亿主导产业集群达到11个。
产业配套功能日益完善。各地围绕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构建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产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体系和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推进实施全民技能振兴、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等重大工程,有效改善了产业集聚区的要素保障条件,进一步增强了产业集聚区协作配套和辐射带动能力。预计2014年,产业集聚区组织职业技能培训超过108.7万人次,累计建成163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新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超过40家、院士工作站8家,省级质检中心16个、国家级质检中心3个;新建移动通信基站1380个、光纤宽带网络综合网点389个;建成投产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41项,新增主变容量431.5万千伏安。
产城互动发展持续提速。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加快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以产兴城、依城促产,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引导搬迁居民成建制转户,促进集聚区就业人员市民化。继续推动村庄迁并,加快保障性住房和中小户型商品房建设,产业发展与新兴城镇化正朝着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方向快速迈进。预计2014年,全省产业聚集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达到355万人以上,其中吸纳省内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占全省的20%以上,成为带动我省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
招商引资迈上新台阶。推动各地坚持承接产业转移和瞄准新业态、新趋势“两手抓”,突出招大引强,实施整体规划、统筹布局、专业运作、团队招商,招商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显著提高。酷派及供应商产业园、阿里巴巴云计算和大数据基地、正威电子信息精密铜箔等一大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成功落户。预计2014年,产业集聚区实际利用外资超过80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4%以上。实际到位省外资金4320亿元,同比增长19%左右,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0%以上。
节约集约水平不断提高。各地坚持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强化节能减排,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预计2014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建成污水处理厂88个、在建56个,实现集中供热的产业集聚区达到45个以上。全年建成标准厂房2839万平方米,其中3层及以上标准化厂房805万平方米。全省产业集聚区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11%以上。
经过六年来的快速发展,我省产业集聚区规模实力迅速壮大,载体效应日益显现,在全省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支撑。2015年,全省产业集聚区按照要“五规合一”(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区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规划精准对接)、“四集一转”(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产城互动的基本要求,围绕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突出壮大主导产业集群优势,强化承接产业转移、重大项目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着力破解产业配套、融资支持、人力资源、土地保障、管理体制等瓶颈制约,推动产业集聚区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为全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力争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5%左右,对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利润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60%,培育形成15个产业链条完整、集聚效应突出、竞争力强劲的千亿元主导产业集群和130个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