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6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是河南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大格局、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时期。中共河南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进《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落实,深入研究“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成就和基本经验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等风险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预计2015年生产总值接近3.8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60%以上,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3000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近5万亿元,均较2010年翻了一番多;粮食总产量跨越1100亿斤、1200亿斤两个台阶,达到1213亿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超过13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4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河南段、新郑机场二期等重大项目建成投用,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建设全面展开,实现所有县(市)城20分钟上高速,基本实现管道天然气县县通,郑州成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基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高成长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5%,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56%、年均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服务业比重较2010年提高8个百分点以上,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街)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38.8%上升到46.6%,中原城市群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发展的城市群之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位居中西部地区前列,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开放改革开创新局面。开放招商、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一大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落户河南,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集聚效应形成;2015年进出口总额突破700亿美元,较2010年翻了两番;五年实际利用外资656亿美元、利用省外资金超过3万亿元,分别为“十一五”时期的3.2倍和3.3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引领开放的作用日益彰显,国际物流中心和全球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初步形成,郑欧班列运营综合指标居中欧班列首位,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综合指标居全国试点城市首位;口岸、综合保税区等开放载体平台和大通关机制不断完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务实推进,成功配合举办上合组织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对外开放进入历史最好时期。简政放权、商事登记、投融资体制、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体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省直管县(市)体制、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新型城镇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国家改革试点有序推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5万元;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70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省内超过省外的历史性转变;高考录取率超过80%,职业教育在校生居全国第2位,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67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民主政治、依法治省、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中原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显著好转,全省上下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发展科学性明显增强、后劲势能蓄积壮大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五年,是河南地位形象显著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五年。经过五年的努力,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现出光明前景。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探索实践,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坚持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与立足河南实际相结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端正根本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匡正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在河南具体化实践化,努力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二是坚持服务全国大局与推动河南发展相结合,谋大事抓根本打基础。继粮食生产核心区之后推动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自觉担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重大责任,打造内陆省份对外开放平台、战略突破口和核心增长极。扎实推进“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六大基础”建设,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坚持顺应发展趋势与把握发展阶段相结合,求真务实、科学发展。自觉把握和遵循规律,正确处理城乡、三次产业、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等关系,持续走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科学发展之路,不走错路、少走弯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调中求进、改中激活、转中促好、变中取胜的基调方针,以扩大开放“一举求多效”、新型城镇化“一发动全身”、深化改革“一优带百通”、创新驱动“一招上水平”,扩大增长点、转化拖累点、抓好关键点、稳控风险点、抢占制高点,着力稳增长保态势。四是坚持思想引领与制度建设相结合,推进德法双治。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提升全民道德文化素质;推进依法治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制度“双基”建设,努力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双安”目标,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是坚持发展伟大事业与推进伟大工程相结合,全面从严治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加强党的建设,落实主体责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心实意为老百姓谋利;创新和推动落实“4 4 2”党建制度体系,锻造党的事业坚强领导核心;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持续抓好作风建设,坚定不移惩治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这些经验是河南政通人和、事业发展的根系所在,凝聚着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在“十三五”时期坚持和发扬。
二、“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我省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但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正处于转折变革、分化重组的非常期。
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为我省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我省发挥市场规模、人力资源、区位交通、发展载体、产业配套等优势,持续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引技引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智能制造、“互联网 ”、分享经济等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蕴含着巨大商机,国家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我省发挥后发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国家把中原城市群培育成为带动发展的新空间,制定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新十年规划,有利于我省发挥三大国家规划的战略先导优势,增强中原城市群的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国家推动供给与需求共同发力,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有利于我省释放消费和投资潜能,创造新供给,加快动力转换;国家加大对扶贫开发、城乡发展一体化、生态建设的支持力度,有利于我省补齐短板,提升民生福祉,培育新的增长点;国家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我省破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激发内生动力活力。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困难和风险挑战。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创新驱动能力还不够强,经济发展传统优势减弱而新的支撑力量尚在形成之中,保持经济较高速度增长难度加大;潜在风险逐步显现,处置不当可能使好的发展态势出现逆转;城镇化水平低仍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统筹城乡发展任务繁重;全面深化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体制改革和创新难度较大;社会事业发展一些领域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贫困人口基数大,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诸多短板;党员干部作风有待改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谋划我省“十三五”时期发展,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应时合势、更新理念,保持定力、抓住关键,深刻认识我省既处于蓄势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紧要关口,必须组织动员全省人民团结一致,克服困难、闯过关口,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在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防风险上下功夫,发扬滚石上山的精神拼上去,奋力开拓发展新境界。
(二)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着力实施我省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推进四化同步科学发展,着力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汇集众智众力;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开放,促进内外联动;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动力活力;坚持依法治省,突出引领规范;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治保证。
(三)发展目标。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框架格局,部分领域和区域实现现代化。
——经济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化信息化基本实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大幅提升,农业现代化全国领先。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内陆开放高地基本建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进入人才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创新型省份行列。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确保现行国家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三山一滩”地区整体贫困,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达标率明显提高。生态省建设深入推进,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持续增长,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基层治理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经过五年的努力奋斗,综合竞争优势大幅提升,力争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支撑和带动全国发展的新空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新河南建设展现出更加美好前景。
(四)基本理念。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必须把厚植优势作为发展行动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找准比较优势,发挥已有优势、挖掘潜在优势,打造先发优势、利用后发优势,推动局部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创新贯穿一切工作,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努力实现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将促进四化同步科学发展作为突出历史任务,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信息化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平衡性。
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建“四区三带”区域生态格局,实施蓝天、碧水、乡村清洁三大工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河南。
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完善开放载体平台,拓宽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以扩大开放转换动力、促进创新、推动改革、加快发展。
把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加强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领域的薄弱环节,使全省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省上下必须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提高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深化我省行之有效的思路举措,以现代化的思维和更加积极的开放姿态推动发展,发展新经验、扩大新成果、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三、推进创新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
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加快动力结构转换,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推动供给需求共同发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大力推进供给创新,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城乡结构调整,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加有效供给、压缩无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需结构更好相适应。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提高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发展新的消费模式,形成消费和供给良性互动、需求升级和产业升级协同共进的格局。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撬动作用,更好发挥民间投资的主力军作用,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投向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加快构建与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链融合循环的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一般贸易,着力提升加工贸易,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规模扩大、结构优化。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一招上水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双提升,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现代创新体系,迈进创新型省份。
积极推动自主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促进产学研结合和技术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整体跃升。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围绕突破制约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关键技术和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打通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链,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实施大中型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加强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层次研发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激发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潜力,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与企业合作设立技术转化机构,开展新型研发机构认定。推动区域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和创新集聚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完善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机制,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知识产权强省。
大力推进开放式创新。把科技开放合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引技引智力度,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弥补我省科技创新资源不足的短板。加强省部(院)合作,积极吸引世界500强、大型央企以及境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和知名创新型企业在豫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省内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并购与合资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建立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构建多层次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推进军民科技融合发展。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加创新资源供给,发挥“双创”、“互联网 ”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使其与大中小微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相融合,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形成线上与线下协同的创业创新格局。强化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建立面向人人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和支撑体系,鼓励引导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创新创业。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准入门槛,推进创业便利化。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强新型众创空间等载体建设,打造一批创新创业示范区。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创新创业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基金。推进创新创业引领中原行动,倡导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大力培育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客文化。
(三)完善提升科学发展载体。丰富完善载体功能,增强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四化同步发展的主导支撑。
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突出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加快由规模扩张向量质并重转变,由要素高强度投入驱动为主向投资、创新双驱动转变,由依靠优惠政策招商向依靠优质综合服务招商转变。坚持龙头带动和延链补链并举,推广企业化整体开发运营等新型招商模式,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孵化平台,完善投融资、中小企业担保、土地收储、人力资源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智慧园区。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化管理运营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加快服务业“两区”提速扩容增效发展。坚持促集聚、凝特色、提服务、强融合,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突出商务中心区生产性服务功能,吸引高端要素集聚,重点吸引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电商服务平台等功能性机构入驻,形成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综合平台。突出特色商业区(街)生活性服务功能,以龙头引进带动整体开发,增强区域消费服务能力。突出智能化、特色化,培育一批体验式智慧商圈和多功能多业态商业街区。
科学合理布局建设专业园区。由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统筹,在有条件的地方布局建设一批专业园区,服务产业多样化发展。依托具有产业基础的重点镇规划布局制造业专业园区,引导初级加工和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以外的产业集聚发展。结合中心城市城区功能疏解和城市组团发展,因地制宜布局建设一批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服务业专业园区。每年筛选符合条件的专业园区晋级为产业集聚区,培育载体后续力量。
(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加快新旧产业转换为中心任务,强化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培育网络经济新业态,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一手抓高成长性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突破,一手抓传统支柱产业脱胎换骨改造,加快制造业向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升级。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明确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特色优势为重点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突破发展,以知名品牌为引领增创食品工业新优势,以产品提质升级为导向促进消费品工业提速发展,以产业延链为主攻方向推进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培育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推动兼并重组,化解过剩产能,推进煤炭、煤化工、钢铁、有色等困难产业战略性调整。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和服务型制造行动,推广绿色制造。把打造“三个对接”产业链作为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战略性举措,推动生物资源与终端消费品双向对接,培育生物资源生产加工产业链;推动矿产资源与终高端制成品双向对接,培育矿产资源加工产业链;推动“城市矿山”与再生制品双向对接,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
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实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以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引领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发展,以精细化、品质提升为导向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速发展,打造中西部服务业高地。构建国际、区域、城市三级物流网络体系,加快建设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以集散型物流为骨干的区域性集疏运枢纽,打造城市共同配送平台,健全乡村配送网络,推动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加快“金融豫军”全面崛起,实施“引金入豫”工程,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设立结算、后台服务等功能性中心和区域性中心,全面完成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规范和支持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发展一批民间资本控股的商业银行,建设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业态。突出“老家河南”主题,打造郑汴洛焦国际旅游名城,培育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别山、沿黄生态旅游发展区和都市休闲旅游发展区,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全国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强化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推动传统商圈向体验式智慧化转型,推动零售企业以商品销售为主向“商品 服务”转变、传统批发企业向供应链服务转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化解中小城市商品房库存,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促进健康养老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商务服务、研发设计、节能环保服务、通用航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建设现代农业大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以集约、高效、绿色、可持续为方向,建设全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资金和政策重点用在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效益上。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完善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持续提升耕地质量。深入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建设一批品牌优势突出、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重点依托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成一批都市生态农业连片示范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推进农业机械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发展现代种业,建设全国小麦、玉米育种创新基地和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积极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构建复合型、多功能的现代化水利网络。深化农村改革和政策创新,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土地托管、“土地银行”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充分利用“互联网 农业”等手段,创新农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创新金融支农服务机制,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调动更多信贷保险资源和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农业,使农民更便捷获取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
建设网络经济大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网络经济活跃区域。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发展体验经济、社区经济、分享经济,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推动电子商务大发展,引进国内外龙头电商和培育本土特色电商并举,全面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建设一批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和综合园区。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推进数据资源汇集、挖掘、应用和开放共享,发展大数据产业链和交易市场。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数据中心,深化云计算在重点领域运用,建设政务云,发展一批公共云、行业云。推进“宽带中原”建设和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商用,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倍增计划,大幅提高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持续扩容郑州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省际出口和国际出口,建设通达世界、国内一流的现代信息通信枢纽。加强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五)构建发展新体制。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建设现代市场体系。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推进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基本形成新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全面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解决国有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历史遗留问题。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现代产权制度,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坚决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间资本依法进入公用事业和特许经营领域。完善企业服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发展完善各类市场。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充分发挥股票、债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等市场融资作用,推动企业境内外上市和直接债务融资,完善中原股权交易中心功能,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扩大交易品种和规模,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统筹人力资源市场,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促进劳动力在地区、行业、企业之间自由流动。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按照中央部署适时推开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优化商品市场布局和结构,大力发展消费品市场,完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综合服务功能。培育壮大新兴交易市场,积极发展产权、技术、环境、金融资产等创新型交易市场。全面建成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现交易全过程电子化。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积极推行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涉企收费目录清单、政府性基金清单,建设政务服务网络平台,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放权的协同性、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强化服务的便利性。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减轻企业负担。改进市场监管方式,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覆盖各类市场主体的失信惩戒机制,营造守法经营、诚信经营氛围。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农业特别是特色产业融资机制、科技创新融资机制、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机制。推动政府投融资公司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注重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建立透明、规范、高效的投资项目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全面建成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进网上受理、办理、监管“一条龙”服务。
深化财税、价格等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合理界定省市县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深化财政性涉企资金基金化改革,建立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考核机制。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统筹推进其他领域改革。
(六)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高技能人才优势提升和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充分释放人力资本红利,形成人才支撑引领发展的新局面。
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工程,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对接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为重点,强化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开发,基本消除无技能上岗。加强技师、高级技师培养,造就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和工学结合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提升农村实用人才致富创业能力。
大力培养集聚高层次人才。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和培育工程,造就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搭建工作平台,吸引集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建设,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进入两院院士队伍。推进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建设。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形成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建立多元化人才投入体系,鼓励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个人等参与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健全跨区域人才流动机制,清除人才流动限制,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壮大企业家队伍,激发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为企业家成长营造宽松环境。
四、推进协调发展,构筑平衡发展新格局
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更加注重均衡发展和整体效能,增强发展协调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
(一)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坚持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加快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使中原城市群成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南北呼应、共同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区域。
构筑“一极三圈八轴带”发展格局。发挥郑州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城市群核心增长极。坚持向心发展,依托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涵盖洛阳、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等8个省辖市的“半小时”核心圈、涵盖其余9个省辖市的“1小时”紧密圈和涵盖中原经济区其他中心城市的“1个半小时”合作圈。依托综合运输通道支撑,带动人口和产业集聚,壮大提升节点城市,形成辐射八方的米字形城镇产业发展轴带。
建设郑州都市区。坚持实施郑州国际商都发展战略,加快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打造立体化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推动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海港四港联动,建设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中心;强化高端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区域性经济、金融、商贸服务、科技文化中心地位,增强辐射带动全省和服务中西部发展的能力。支持周边城市与郑州都市区融合对接,建设组合型大都市地区,形成中心带动周边、周边支撑中心的互促互进发展局面。
提升地区性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坚持节点提升,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推进错位发展,提升辐射能力。支持洛阳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巩固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位。推动开封建设新兴副中心城市,建设开港经济带、郑汴产学研结合示范带、沿黄生态带,打造郑汴一体化升级版。推动工业基础较好的城市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高端化,提升现代服务功能,壮大城市规模和综合实力。支持传统农区城市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壮大经济实力,加速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鼓励省际城市与外省毗邻地区提升合作发展水平,支持三门峡建设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优化城市发展形态,推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
构建城镇产业发展轴带。坚持互动发展,推进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全面建成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提速建设城际铁路网,以跨省通道和城市群核心圈加密路段、紧密圈连通路段为重点,推动高速公路网内联外通,加快干线公路升级改造,积极发展内河水运;强化中心城镇带动,优化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布局,发展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轴带发展支撑格局。加强各市城乡规划和功能对接,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跨地区投资、地区生产总值、财税等利益分享机制,推动城镇间产业分工、产业整合、园区共建。
(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发挥新型城镇化“一发动全身”综合带动作用,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协调发展。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突出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强化住房、教育牵动,完善社会保障、农民权益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推动具备条件有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落户城镇、城中村常住人口居住条件改善、农村人口最大限度向城镇转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努力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以实施居住证制度为抓手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就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调动各地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积极性。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公租房货币化,创新棚户区改造方式,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力争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升规划水平,遵循现代城市发展规律,推进“多规合一”,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权威性。提升建设水平,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综合管廊建设,加大城市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等建设力度,优化发展城市交通,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水系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设绿色城市、森林城市、人文城市;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方针,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加快老城区改造,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管理水平,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全面提升市民素质;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市县两级政府规划建设部门综合执法,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建设具有亲和力的居住社区。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把县域作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重点,突出县城作为吸纳农业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作用,完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不断增强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基地靠近、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剩余劳动力富集地方靠近、特色优势产业向具备优势资源和相应产业基础的地方靠近。实施县级城市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推进扩能增效。推动省直管县(市)和纳入中心城市组团的县(市)城区发展成为50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县城发展成为30万人口以上的小城市。深化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推动省直管县(市)建成地区副中心城市,打造全省区域经济新的战略支点。有重点地发展中心镇。推进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坚持一二三产业复合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推进示范区城市功能区综合连片开发,协同推进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深化社会管理领域改革,建成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样板区。积极创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支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探索实践。
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坚持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科学编制农村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乡村经济“一群一园”发展,在严格保护耕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休闲观光等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在符合条件的地方布局乡村特色经济园区,服务农产品、特色产品就地加工和农民就近就业,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形势,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安全提升工程。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统筹饮水安全、改水改厕、污水垃圾处理。全面完成现有农村危房改造。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
(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深化文明河南建设,促进文化发展繁荣。
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倡导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原”。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普及覆盖、均等化。结合农村实际和群众文化需求,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大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原智库。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文艺精品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普及等“中原人文精神”系列工程。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推进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挥中原文化独特优势,打造根亲文化等品牌。创新“中原文化丝路行”等活动载体,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把握舆论工作主动权。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优化媒体结构,规范传播秩序,提升传播能力。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坚持依法建网、依法管网、依法用网,提升网上舆论引导水平,优化网络生态环境。
五、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新家园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河南。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均衡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一致。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推动重点开发区域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实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二)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快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升水资源战略地位,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强以引黄工程和南水北调调蓄工程为重点的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推动黄海、黄淮、江淮水系连通,在豫北地区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支持豫西等山丘区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开展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加强矿产资源、建筑和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批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基地和静脉产业园区。推行清洁生产,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实施绿色生态产业政策,发展绿色金融。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
(三)推进能源革命。坚持内节外引能源方针,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与新兴能源互补融合,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拓展天然气利用,加快终端用能清洁替代。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合理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全国电力联网枢纽、重要煤炭储配中心和区域性油气输配中心建设。推动能源系统集成优化,加强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和储能设施建设,构建能源互联网和智慧能源系统。
(四)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确保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施蓝天工程,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持续下大力气治理大气雾霾,全面完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实施更加严格的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标准,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明显提高。实施碧水工程,强化水源地保护,加强丹江口库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水质持续达标,推进重点行业废水深度处理。开展城市河流清洁行动,全面消除城市河流黑臭水体。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现农作物化肥使用总量零增长,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力度,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管理,建立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和预警体系,有效防止和遏制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推进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建设,建立监测与执法联动快速响应机制。
(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有度有序利用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四区三带”区域生态网络及黄河明清故道生态走廊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提高林业生态承载能力。强化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和监管,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大对遭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对生态脆弱地区的投入,逐步恢复生态功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加强生态水系建设,加大水生态保护及湿地恢复力度,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创建。积极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建设。
(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定修订环境与资源保护地方性法规,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设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建立健全省内地区间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健全环保信息公开和举报制度,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和惩罚力度,积极探索环境污染公益诉讼制度。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
六、推进开放发展,拓展战略新空间
坚持以扩大开放“一举求多效”,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源的效率和效益,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一)全面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水平和竞争优势。坚持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形成内陆地区最具活力的开发开放高地,带动全省实现更高水平开放。突出枢纽建设,积极开辟航线、加密航班,加快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和全国重要的客运中转换乘中心,完善外部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建成高铁南站,形成以航空运输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立体衔接的现代综合枢纽。实施物流突破,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集成商,加快打造航空、铁路国内国外物流“双枢纽”,构建陆空高效衔接的国际物流中心。强化产业支撑,加快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全球智能终端(手机)制造基地,以航空经济为引领集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郑州国际商都核心区,形成以商贸带动物流、以物流集聚产业的发展格局,形成全球生产和消费供应链重要节点。建设绿色智慧航空都市,高水平推进城市功能区连片综合开发。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打造全省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
(二)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把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紧密结合起来,东联西进、贯通全球、构建枢纽,打造“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互动合作的重要平台、内陆对外开放高地。实施大交通大物流战略,推进交通、信息通信、口岸开放平台互联互通,推动郑欧班列多口岸出境、多线路运行、多货源组织和去返程均衡运营。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与海外能源资源开发,支持农业、装备制造、资源加工等领域优势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共建境外产业集聚区。加强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建设一批人文交流平台,打造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提升郑州、洛阳丝绸之路主要节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引导其他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积极融入,形成全方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格局。
(三)持续推进开放招商。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大力促进国内国际产业向我省转移。创新招商理念,推进政策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单个项目招商为主体向以功能区块整体招商为主体转变。突出精准招商,通过以商招商、代理招商、集群招商等方式,推动集群式引进、产业链接式转移。完善招商平台,创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升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中国农产品加工贸易洽谈会等影响力,积极承办举办国际性会议,改造提升和培育一批全国行业性展会、区域性招商平台。积极吸引国际知名企业、机构和组织总部以及分支机构在河南集聚发展、拓展功能、提升能级。深化与央企的战略合作。完善激励导向机制,促进外来企业与本土企业政策普惠、公平竞争、共同发展。
(四)完善开放平台。申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学习借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经验,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内外流通融合、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对外开放高端平台,为全省对外开放提供支持和服务。推动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建设中国(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打造国际网购物品集散分拨中心,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提升河南电子口岸运行水平,完善陆空口岸功能,加强各类进口指定口岸建设,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多层次、全覆盖、立体化口岸体系,形成口岸集合效应。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优化整合,支持符合条件的省辖市建设综合保税区。
(五)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投资便利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促进贸易便利化,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模式建设。促进监管便利化,对外商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备案法制化、责任监管清单化管理,加强招商引资信息受理和处理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建立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打通“关、税、汇、检、商、物、融”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政府管理部门之间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七、推进共享发展,迈向幸福新生活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和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实现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打赢脱贫攻坚战。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因人因地施策,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拓宽脱贫攻坚途径。转移就业一批,把扶贫开发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结合起来,使更多贫困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转移到城镇落户。扶持生产发展一批,与推进农业现代化、扶持发展特色产业结合起来,把贫困劳动力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或产业工人,实现就地脱贫。扶贫搬迁安置一批,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重点实施“三山一滩”群众脱贫工程。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应急救助一批,对因病因灾返贫致贫的及时给予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加强大别山等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工作。
完善脱贫攻坚举措。实施教育扶贫,发展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知识和技能。实施合作扶贫,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商企业、流通组织、新型农民等市场主体,完善其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户分散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强财政金融扶贫,加大各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作用,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强化项目和资金的管理监督。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问题。实施安居扶贫,把脱贫攻坚与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政策。
强化脱贫攻坚保障。落实党委政府责任,省、市、县、乡四级逐级负责、签订责任书。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脱贫攻坚与加强“双基”建设结合起来,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增强引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发挥部门职能,充分运用行业资源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动员社会力量,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逐级督查制度,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和精力放在脱贫攻坚上。
(二)促进就业创业和居民收入增长。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依托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等载体平台,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发挥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创业服务平台,培育创业主体。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加强就业援助,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配合国防和军队改革,帮助解决退役军人、职工安置工作。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加强失业预防和调控。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劳动者收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合理平衡省内区域间工资收入差距。多渠道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
(三)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健全职工养老保险多缴多得激励机制,提高统筹层次,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鼓励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开展门诊费用统筹,实现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推进职工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统一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实现社会保险异地顺利转移接续和即时结算,全面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完善城镇特殊困难群体的制度化保障。
(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全面加强教育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两免一补”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建成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网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品牌示范和特色职业院校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高水平大学、骨干特色高校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实现残疾学生12年免费教育。加强留守儿童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平等接受教育权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五)推进健康中原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完善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完善补偿机制。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大力发展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儿科医师等急需紧缺人才,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发展远程医疗,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下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兴办健康服务业。加大医学科研开发力度,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中心和研究性医院,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医疗质量监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理顺药品价格,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防治及心理健康服务。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实施食品药品安全工程,让群众放心满意。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全民健身。
(六)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发展养老服务业。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
(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平安河南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以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双安”为目标,以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双治”为途径,以基层组织建设和基础制度建设“双基”为保证,落实基层四项基础制度,提高基层治理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立基层综治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体系,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强化预防治本,深化安全生产监管,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邪教和极端宗教活动。健全完善应急体系。
八、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各级党委要切实增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提高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一)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坚持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两手抓、两促进,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能力,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对重大关键性问题专题研究、制定专案、组建专业队伍,做到领对路、抓对点、出实招,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不走错路、少走弯路。把提升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把纪律挺在前面,落实和完善“4 4 2”党建制度体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坚持反腐倡廉建设不停步、不放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持续保持正风肃纪高压态势,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发挥巡视巡察利剑作用和派驻监督前哨作用,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坚持依法执政,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提高依据宪法法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紧扣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使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实现政府活动全部纳入法治轨道。深入推进公正司法,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建立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推进多领域多层次依法治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
(三)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支持、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发挥代表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加强经济社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思想方法,注重引正纠偏,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切实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侨务、港澳和对台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广泛汇集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全面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和谐的生动局面。
(四)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制定“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本规划建议为依据,确保规划建议确定的发展理念、主要目标、重大战略、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落到实处,一张蓝图绘到底。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围绕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学确定“十三五”发展的路线图。各级各类规划要增加明确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把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前景光明,任务繁重。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万众一心,锐意进取,为完成“十三五”规划、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让中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出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