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提出的打好“四张牌”的重要内容。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8月10日,省社科联组织召开“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理论研讨会”,有关专家学者集思广益、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看看各位专家学者是怎么说的吧。
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提升创新能力
——省社科联主席 李庚香
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提出的打好“四张牌”的重要内容,在打好“四张牌”里发挥着重大引领作用,是河南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点金石。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我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树立创新驱动发展信心。目前河南创新能力比较弱,主要表现在创新主体不强、创新人才少、创新平台匮乏、创新动力和活力不足,创新成为河南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必须看到我们的创新优势,把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信心树立起来。
重点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四个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要集中在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该把重点放在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上。如果说制度创新是重中之重,那么抓住科技创新就牵住了创新发展的“牛鼻子”。
构建自主创新体系。自主创新包括很多要素,如主体、平台、载体、机制、专项、人才等。在这些要素里,河南尤其要把人才的问题解决好。如果不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不能形成人才聚集的“马太效应”,实现创新发展是很难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必须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
打造风生水起的创新生态。要着力解决投入强度不够的问题,解决政策“打架”的问题,这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保证。
依托“三区一群”实现创新发展。“三区一群”是河南实施创新驱动的四个有效载体,依托“三区一群”实现创新发展,关键要把创新驱动有效融入这四个载体。统筹推进“三区一群”建设,要做好“融入”这篇大文章,将创新链与资本链、产业链、价值链相融合,加快金融创新,突出人才激励,放大开放效应,把政府的政策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高校的知识创新有机融合。实现“三区一群”联动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并谨慎提防政策同质化、产业同质化这两个突出问题。不仅对内要抓“三区一群”建设,对外还要抓“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原崛起乃至中部崛起插上腾飞的翅膀。要使创新成为河南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实行开放式创新,唯有如此,河南才能实现从后发到先发、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
以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 张占仓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提出的打好“四张牌”的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当前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支撑力量。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主攻方向。中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和整个80年代,最大的发展问题是短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998年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降至3.4%,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经济完成了从缺到有的历史性跨越。此后,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制造业高歌猛进,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快速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与之相伴而生的产业产能过剩问题逐步凸显。因此,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提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2015年又进一步提出以创新发展统领的五大发展理念,全面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一步,中国经济要实现从多到好,必须在创新驱动发展中拿出空前的勇气与智慧,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
聚集创新资源是核心任务。2016年,省十次党代会提出打造中西部地区创新高地,但河南创新资源不足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优化创新环境,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造风生水起的创新生态,形成创新政策洼地,引导创新资源向中原大地聚集,是基本的政策走向。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省委、省政府从2016年为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中科院在郑州建设研发机构、鼓励与支持建设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到2017年上半年出台一系列支持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再到最近出台为45岁以下青年人才建设2万套公寓的重大举措,都彰显出打造创新环境的决心。当前,我省在工业创新领域拥有国家原工业部委320个研发机构中的38个,创新基础比较好。我们要不断研究出台新政策,努力改善创新环境,在全社会创造深层次、多领域的创新政策叠加效应,加快创新资源聚集步伐。
创造充分条件吸引人才是关键支点。一方面,要吸引高层次人才,如持续引进院士、高层次专家等,在全省支柱产业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和培育更多学术带头人,大胆引进国际专家,推进跨国合作,寻求更多的研发突破。另一方面,要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量比较大的专业领域,积极培育40岁左右的中年学术骨干,形成具有研发实力的科研团队。按照今年腾讯公司公布的全国城市年轻指数,郑州居全国第三、北方城市第一,说明郑州的吸引力空前提升。要充分利用机遇,让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中原崛起奉献青春与热血。
以国家战略为依托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谷建全
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是省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三个高地”的重要内容。当前,河南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资源不足、创新投入不足、创新环境不优、创新能力不高等问题,这与我们经济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下一步,我们必须开足马力,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发挥好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载体作用。郑洛新要依托各自的产业基础、市场环境、资源禀赋,进行协同创新,形成合力,形成联动效应和协同效应。同时,郑洛新可以通过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有益探索,在全省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并通过丰富的科技资源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辐射带动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过几年建设,示范区要形成科技创新实力强劲、企业创新活力迸发、产业创新优势明显、市场创新氛围浓厚、制度创新保障有力、人才创新激情迸发的新格局。
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创新创业生态是创新创业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的环境和条件。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要做到多要素集聚、多功能叠加、多服务集合、多产业链接、多资源共享。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中最活跃、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河南是人力资源大省,但不是人才资源大省,河南要发挥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战略平台的叠加效应必须靠人才。要推动开放,加大力度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创新引领型的高端人才。大力提升河南高等教育水平,培养大批符合河南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打造一系列功能完善的创新创业平台,为人才施展才华创造条件。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新的潜能。优化人才环境,通过良好的环境留住人才。
推动开放创新、协同创新。河南要加快实施开放创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提升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打造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新平台,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获得人才、技术和信息,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科研机构,鼓励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努力探索官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吸引国内外人才来豫创新创业。
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要在科技管理、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激励、科技资源共享等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在重大领域攻克核心技术
——省社科联副主席 王喜成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重大举措。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要把握好以下几点要求:
明确主攻方向。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国际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抓住主要问题。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作用。
依靠自主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在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前沿技术领域推进技术创新。改变科技创新方面的跟随战略,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创造良好环境。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切实做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研究制定促进技术市场发展的相关政策,发展多层次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完善技术转 移转化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建立适应创新的体制机制
——洛阳理工学院校长、教授 屈凌波
加快我省创新能力提升,重要路径是建立适应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体制。
建立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资源分配机制。应用技术研究要坚持企业主导、产业导向,提高企业自主决策权限。逐步探索应用技术类项目从科研导向模式变为市场导向模式,即由企业提出需求并组织,对研究投入和风险负主要责任,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竞标参与研究,政府对研究的外部溢出效应给予必要配套支持。
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效益分配机制。加快建立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机制,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办法》和《加强产学研合作的管理办法》,优化财政支持科技项目成果的产权管理,改革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无形资产管理办法,通过产权管理制度改革调动研究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申请财政科技研发资金资助的重大研发类和转化类项目,必须以产学研合作为前提。逐步建立科技公共资源开发共享机制,发布“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目录”和“河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目录”,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
推进科技人才评价体制改革。继续推进科研院所体制创新,改革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机制。大力支持和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开发研究和成果转化,建立科技人员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
以协同创新推动港区发展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 刘荣增
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并进,是解决实践难题的有效路径。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抓住机遇,引入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助推郑州一跃成为全国领先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城市。实验区提出,以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为核心,通过构建“铁公机”三网联合的多式联运体系,塑造配套集疏的综合竞争优势。美国多式联运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借鉴。美国物流业发展水平高,离不开海铁联运、公铁联运清晰的网络布局和重载化的运输通道,标准化内陆集装箱在货运通道上的大量使用,以及公铁联运枢纽呈现出的强大的换装分拨能力。
河南自贸试验区建设给多式联运带来发展动力。我省有望建立以“一单制”为核心的便捷运输制度,同时创新国际物流管理模式,打造国际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和分拨中心。具体来说,即以郑州机场、郑州国际陆港为试点,推行货物电子标签制度,对整箱、整车等标准化货物进行统一赋码,推进全链条对接、全过程追踪;依托河南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行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向信息互换、监督互认、执法互助通关模式转变。
把人才作为创新驱动的核心动力
——省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许贵舫
实施创新驱动,人才是核心要素。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就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畅通渠道引才育才。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推进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行“人才 项目”、“人才 产业”、“人才 课题”培养开发模式。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高水平大学、骨干特色高校建设,重点建设若干优势学科。对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实施住房保障、家属安置服务、出入境便利等方面特殊政策。在落户、住房、交通等方面,对在豫工作的研究生、大学生给予补贴,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在股权期权激励、财政奖励和融资担保、企业孵化支持等方面,实施更加灵活高效的激励机制。
提升人才集聚效应。围绕重大装备制造、电气装备、汽车等重点行业,集聚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在现代服务业领域,集聚一批熟悉航空经济、金融、现代物流、跨境电商、文化创意等领域紧缺人才。推动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最大限度集聚人才。
观点集萃
把开放创新推向新高度
应进一步总结、完善、推广中内配、淅川减震器、双汇集团等企业的开放创新经验,把开放创新推向新高度。当前创新已经从专门的研发机构、专业人员走向企业全体员工乃至社会大众,使得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企业以外的创新资源加快创新进程,提高创新效率。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把社会资本用到科研及其成果转化上来,加大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建设力度,营造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
——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王永苏
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为重点
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聚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优势领域,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追赶领域,着力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培养聚集一批技术创新人才,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制造业研发应用基地。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巡视员、研究员李政新
探索大数据创新发展新模式
将大数据驱动的跨界融合和共享创新放在优先位置,着力打造郑州国家级数据中心,全面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深入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探索大数据驱动创新发展的新模式,着力打造协同创新的研发和产业体系,促进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以技术突破推动领域应用和产业升级,努力开创“河南智造”与“智慧河南”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苗长虹
实现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升级
提高河南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以模仿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升级的现实策略选择。从政府层面来看,要优化公共服务,明确产业支持重点,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升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消除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和制度瓶颈,设置引进外资企业的“创新门槛”,对本土企业形成倒逼机制。支持建设开放创新平台,突出政策设计、管理体制、人才队伍建设的开放性,加快构建开放的创新合作体系。
——省委党校经管教研部主任、教授梁丹
拓展人才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
大力推进新一代智能终端、电子核心基础部件、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航空及冷链物流等新兴产业发展,全力加快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多式联运物流中心、郑东新区金融集聚区等重点工程建设,拓展人才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探索适合我省需求的“人才绿卡”制度和高层次境外创新人才个税优惠政策,加快实施河南籍人才回流工程。
——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副研究员张长星
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
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引导社会资源和创新要素向创新型企业流动,重点扶持自主创新活跃的企业发展,突破关键技术,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着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积极扶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王玲杰
完善创新的相关政策法规
完善的政策法规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可靠保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支持创新的普惠政策体系。加快有关创新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及时修改不符合创新导向的法规文件,逐步形成以保障和促进创新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切实保护和激励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动。
——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秦健
必须以激励实质性创新为导向
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增加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和产业技术创新驱动力,推动技术进步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实质性创新才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各地推出专利申请奖励政策,专利申请单位和个人将获得更多的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使申请者为获得扶持而进行策略性创新,而没有积极进行实质性创新。下一步,财政税收激励政策必须以实质性创新为导向。
——河南工业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教授孙中叶
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
大力弘扬创新文化,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完善鼓励、支持创业的政策措施,构建充满活力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推动政府职能从科技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鼓励发展众创空间、创新工厂、虚拟创新社区和创业咖啡等新型孵化器。
——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王喜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