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濮参1井喷出工业油气流,标志着中原油田的诞生。1983年9月,为支援中原油田勘探开发,国务院批准成立濮阳市。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市石化产业已由一棵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2017年,我市石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247家,主营业务收入达1186亿元,约占河南省石化产业的1/5。
今年上半年,我市规模以上石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1—5月份,我市规模以上石化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0.5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0.6%。可以说,石化产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2016年,我市规划建设了60平方公里的新型化工基地。按照规划,2030年,新型化工基地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3500亿元。届时,一艘体系健全、功能完备、产值超群的石化行业“航母”,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携独特优势 实现集聚发展
濮阳大力发展石化产业,源于自身独特的优势——
资源优势明显。中原油田年产原油200万吨,丰利石化获得222万吨原油进口资质,中国石化日濮洛输油管道即将开工建设,为中原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提供了原料保障。中原油田年产天然气3亿立方米,榆济、中开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鄂安沧管道濮阳支干线等输气管线汇集濮阳,储量6亿立方米的文96储气库建成投用,储量100亿立方米的文23储气库正在建设,中国石化中原天然气公司年调配能力80亿立方米,濮阳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天然气调峰储配中心。与此同时,濮阳及周边300公里范围内拥有年产580万吨石脑油、年产1710万吨甲醇、年产360万吨醋酸和年产860万吨混合芳烃等基础化工原料生产能力。可以说,从河南及周边来看,濮阳是唯一具备化工原料多元化发展的地区。
产业链条较为完善。我市拥有中原油田、中原乙烯、中原大化、丰利石化等一批大型石化企业,形成了年产420万吨炼化、年产60万吨烯烃、年产100万吨芳烃、年产70万吨甲醇等生产能力。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从上游炼化一体到中游基础化工原料再到下游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了涵盖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天然气化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领域的石化产业体系,是河南省唯一具有完备石化产业体系的地区。
产业承载能力较强。濮阳新型化工基地内现有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25万吨;污水处理厂3座,日处理污水能力15万吨。供热、供电保障有力,豫能2×60万千瓦热电机组建成投用,盛润2×2.5万千瓦背压机组正在加快建设;建有1座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我市危化产品的储运及安全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实训)濮阳基地、危险化学品储运中心和化工危废处理中心等正在建设。
开放合作形势良好。我市与中国石化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日濮洛输油管道、中原炼化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建设;中国石油对口帮扶台前县、范县,为石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原料等要素支持。我市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石化产业转型升级;与上海化工研究院、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人才支撑充足。我市拥有石化产业方面的管理人员、技术人才和熟练技工近10万人,拥有3家院士工作站、24家博士后工作站及研发基地、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3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濮阳技师学院等院校为我市石化行业发展培养并积蓄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石化产业发展,立足自身优势,抢抓发展机遇,抓好顶层设计,做好统筹协调,为全市石化产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市把石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也得到了国家、省的肯定和支持。《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国家、省重大规划和文件中,均明确提出支持濮阳发展壮大石化产业,这为我市石化产业的腾飞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新型化工基地 谋定而动有目标
8月14日,在濮阳工业园区河南龙润天翔化工有限公司,运输车辆来来往往,一片繁忙景象。该公司是豫北地区建厂最早、规模最大的烷基化生产企业,C4、MTBE、丁烯-1和聚丁烯等产品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君恒集团年产40万吨重蜡加氢制白油以及东方雨虹公司年产4080万平方米防水卷材、4万吨防水涂料、15万吨砂浆、3万吨沥青涂料等项目正紧锣密鼓地加快建设……
这些,是濮阳新型化工基地各园区中呈现出的生产建设场景。各个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示范引领效应,为加快我市石化产业转型发展增添新动力。
为落实国家、省有关战略规划,2016年,经过深思熟虑、研究论证,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托获省批复的市化工产业集聚区、濮阳工业园区和范县产业集聚区(濮王产业园),规划建设60平方公里的濮阳新型化工基地。新型化工基地突出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赶超发展,坚持原料多元化、链条特色化、产品高端化,按照“五个一体化”的建设要求,聚资源做大上游,延链条做精下游,构建“一集五链三集群”产业发展体系。在空间布局上,新型化工基地分为东、西片区,东片区以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炼化及原料深加工为主导产业,西片区以功能化学品、炼化及原料深加工为主导产业。
今年6月份,濮阳新型化工基地总体规划通过了以中国工程院刘中民院士为组长的专家咨询论证;7月份,新型化工基地的规划环评通过了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评审。经过修改完善的新型化工基地总体规划,近期将上报省政府,争取9月底之前获得省政府批复。
按照总体规划,到2020年,濮阳新型化工基地累计实现总投资9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到2025年,新型化工基地累计实现总投资127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到2030年,新型化工基地累计实现总投资159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00亿元。“高”“新”并行 助推转型发展
石油、天然气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濮阳是依油而生的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201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濮阳市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一。
作为一个以石化产业为主导的资源型城市,面对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步匮乏,市委、市政府站位高远、统筹谋划,坚持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之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由区域边缘向发展前沿迈进。
近年来,在石化产业转型过程中,我市立足产业、技术、人才及腹地、市场等优势,重点发展高端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对接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发展领域,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积极发挥区域石化产业的协同与带动作用,与周边省、市化工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
如今,翻开已在我市落地生根的化工新材料企业名册,大家会惊喜地发现,我市众多化工企业在转型升级的同时完成了美丽蝶变,成为在国内外同行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骨干企业:惠成电子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电子电气封装材料生产基地,世界第二大电子封装材料供应商,产品远销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蔚林化工是国内橡胶助剂品种最齐全、规模较大的企业,进入我国橡胶工业100强企业之列,产品出口4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重要的橡胶助剂生产基地;沃森科技年产2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产品规模约占全球10%份额,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技术与产能全国领先;迈奇化学主要产品占国内锂电池原料供应市场的60%以上……
随着盛通聚源年产10万吨聚碳酸酯、蔚林创新产业园、东方雨虹涂料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的加快实施,我市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产品体系愈加丰富,并加速向高端化、绿色化、终端化延伸发展。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坚持龙头带动、上下游协同、配套支撑,积极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产品,着力打造河南省重要的百亿级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到2020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培育形成5至10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时间,使化工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化工新材料创新发展示范区。”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时代孕育新希望,新机遇呼唤新作为。在新一轮发展中,濮阳石化产业将实现绿色化、精细化、智能化、融合化的跨越式发展。未来的濮阳,将与前沿携手发展,与世界共同进步!